首页 > 学术论文

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4:42
热度:

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强制通风堆肥工艺,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进行堆肥处理。分别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C/N比、不同的通风量和低温环境条件下,堆肥过程中

【摘要】:本研究采用强制通风堆肥工艺,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进行堆肥处理。分别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C/N比、不同的通风量和低温环境条件下,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演替变化。 在不同初始C/N比下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的研究中,设置3个堆体,初始C/N比分别为25、20和14。结果表明,3个堆体均可以实现顺利升温,并分别在55℃以上维持12d、16d和5d,满足我国《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中规定的50~55℃以上维持5~7d的要求。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C/N比和含水率下降明显,NO3--N、阳离子交换量逐渐升高,pH、NH_4~+-N、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堆肥结束时,3个堆体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97%、96%和69%。红外光谱图反映了堆肥过程中脂肪族成分减少,芳香族成分增加的变化。研究中采用PCR-DGGE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初始C/N比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的演替变化,堆肥过程中随着堆体温度的变化,3个堆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复杂演替变化,但Clostridium sp.9B4、Clostridium sp.6-44和Bacillales bacterium P371在3个堆体的堆肥过程中始终存在。与3号堆体相比1号和2号堆体在堆肥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在不同通风量下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的研究中,分别采用50L/min、100L/min和150L/min的通风量进行实验,初始C/N比均为20。结果表明,3个堆体均可以实现迅速升温,并在55℃以上分别维持12d、14d和10d。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C/N比和含水率下降明显,NO_3~--N、阳离子交换量逐渐升高,pH、NH_4~+-N、电导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堆肥结束时,3个堆体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91%、96%和82%。红外光谱图反映了堆肥过程中脂肪族成分减少,芳香族成分增加的变化。研究中采用PCR-DGGE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通风量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的演替变化,堆肥过程中随着堆体温度的变化,3个堆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发生了复杂演替变化,但Anaerobaculum mobile、Bacillus sp.SG1、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和Sedimentibacter sp.B4在3个堆体的堆肥过程中始终存在。1号、2号和3号堆体在堆肥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低温环境下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建立在前两部分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C/N比和通风量优化的基础上,初始C/N比为20,通风量为100L/min。堆体可以实现顺利升温,堆体中心温度在55℃以上维持9天,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C/N比和含水率下降明显,NO_3~--N、阳离子交换量、重金属含量、腐殖质、胡敏酸和腐殖化指数逐渐升高,pH、NH_4~+-N、电导率、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及蛋白酶活性成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种子发芽指数在第35d时达到84%。研究中采用PCR-DGGE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低环境温度下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的演替变化,堆肥过程中随着堆体温度的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复杂的演替变化,优势菌种也存在很大差异。Proteiniphilum acetatigenes、Clostridium ultunense等7种菌种存在于整个堆肥过程中,Clostridium aurantibutyricum随着温度升高而被淘汰,Kineococcus xinjiangensis、Laceyella putida等5个菌种随着堆肥过程进行作为新生菌种出现。 【关键词】:消化污泥 C/N比 通风量 低温环境 PCR-DGG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32
  • 1.1 堆肥原理13-16
  • 1.1.1 厌氧堆肥14
  • 1.1.2 好氧堆肥14-16
  • 1.2 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因素16-20
  • 1.2.1 温度16-17
  • 1.2.2 含水率17-18
  • 1.2.3 C/N 比18
  • 1.2.4 通风量18
  • 1.2.5 pH18-19
  • 1.2.6 孔隙率19
  • 1.2.7 生物因素19-20
  • 1.3 国内外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20-25
  • 1.3.1 国外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20-23
  • 1.3.2 国内好氧堆肥技术研究进展23-25
  • 1.4 PCR-DGGE 技术及其在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解析中应用25-30
  • 1.4.1 PCR 技术26-27
  • 1.4.2 DGGE 技术27-28
  • 1.4.3 PCR-DGGE 技术优缺点28
  • 1.4.4 PCR-DGGE 技术在堆肥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28-30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30-32
  • 1.5.1 研究目的30-31
  • 1.5.2 研究内容31-32
  • 2 初始 C/N 比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的影响32-55
  • 2.1 实验装置与堆肥原料32-33
  • 2.2 分析方法33-37
  • 2.2.1 样品采集与制备33
  • 2.2.2 物化指标及分析方法33-34
  • 2.2.3 PCR-DGGE 实验方法34-36
  • 2.2.4 克隆和基因测序36-37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37-54
  • 2.3.1 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37-38
  • 2.3.2 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38
  • 2.3.3 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38-39
  • 2.3.4 堆肥过程中pH 的变化39-40
  • 2.3.5 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和C/N 比的变化40-41
  • 2.3.6 堆肥过程中NH_4~+-N 和N0_3~--N 的变化41-43
  • 2.3.7 堆肥过程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43-44
  • 2.3.8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44-45
  • 2.3.9 堆肥样品红外光谱分析45-46
  • 2.3.10 堆肥样品DNA 提取与PCR 扩增46
  • 2.3.11 堆肥过程中DGGE 图谱结果与分析46-50
  • 2.3.12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50-54
  • 2.4 本章小结54-55
  • 3 通风量对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的影响55-73
  • 3.1 实验装置与堆肥原料55
  • 3.2 分析方法55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55-72
  • 3.3.1 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55-56
  • 3.3.2 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56
  • 3.3.3 堆肥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56-57
  • 3.3.4 堆肥过程中pH 的变化57-58
  • 3.3.5 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和C/N 比的变化58-59
  • 3.3.6 堆肥过程中NH_4~+-N 和N0_3~--N 的变化59-61
  • 3.3.7 堆肥过程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61-62
  • 3.3.8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62
  • 3.3.9 堆肥样品红外光谱分析62-64
  • 3.3.10 堆肥样品DNA 提取与PCR 扩增64
  • 3.3.11 堆肥过程中DGGE 图谱结果与分析64-68
  • 3.3.12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68-72
  • 3.4 本章小结72-73
  • 4 低温环境下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的研究73-95
  • 4.1 实验装置与堆肥原料73
  • 4.2 分析方法73-78
  • 4.2.1 物理化学指标73-74
  • 4.2.2 酶活性的测定74-78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78-94
  • 4.3.1 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78
  • 4.3.2 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78-79
  • 4.3.3 堆肥过程中pH 和电导率的变化79-80
  • 4.3.4 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和C/N 比的变化80-81
  • 4.3.5 堆肥过程中NH_4~+-N 和N0_3~--N 的变化81-82
  • 4.3.6 堆肥过程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82
  • 4.3.7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及其组成的变化82-83
  • 4.3.8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83-84
  • 4.3.9 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总量的变化84
  • 4.3.10 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84-86
  • 4.3.11 堆肥样品DNA 提取与PCR 扩增86-87
  • 4.3.12 堆肥过程中DGGE 图谱结果与分析87-90
  • 4.3.13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变化90-94
  • 4.4 本章小结94-95
  • 5 结论95-97
  • 参考文献97-108
  • 致谢108-109
  • 个人简历109
  • 发表的学术论文10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VT菌剂接种堆肥的作用效果及生物效应    胡菊;秦莉;吕振宇;陈丽君;李季;

添加微生物菌剂对牛粪高温堆肥腐熟的影响    王岩;李玉红;李清飞;

微生态调节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生理群的影响    王慧杰;杨向科;刘党标;

复合菌剂在中草药渣堆肥中的应用研究    梁卫驱;郑芝波;温洁明;陈仕丽;李巧红;

兔粪堆肥处理初探    文斌;岳铁军;傅祥超;范康;刘宁;范成强;杜胜;

畜禽粪便的堆肥处理    张巍,朱音龙,陈志成

不同覆盖措施对鸡粪堆肥氨挥发的影响    魏宗强;李吉进;邹国元;孙钦平;张杰;刘春生;罗一鸣;刘本生;

两种微生物菌剂对烟草废弃物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竹江良;刘晓琳;李少明;优培;高文林;汤利;

不同腐熟剂对牛粪好氧堆肥的影响    施宠;谢晶晶;郑春霞;柴仲平;贾宏涛;

不同畜禽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重金属Pb Cd Cu Zn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鲍艳宇;娄翼来;颜丽;关连珠;

西米废弃物(Metroxylon sagu)堆肥及产生的腐植酸的化学特性    Auldry Chaddy Petrus;Osumanu Haruna Ahmed;Ab Majid Nik Muhamad;Hassan Mohammad Nasir;Make Jiwan;Michael Gregory Banta;袁红莉;高同国;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09年发展综述    

微生物菌剂对麦草鸡粪高温堆肥进程及质量的影响    李鸣雷;谷洁;秦清军;高华;

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邵蕾;周传斌;曹爱新;徐琬莹;

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现状及思考    孙向阳;徐佳;杜建军;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及温室气体减排启示    张艳艳;景元书;高庆先;马占云;

有机物料腐熟剂的研究与应用    江志阳;何随成;左伟;

城市生活垃圾科学处理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必然途径    昝文安;许朝;刘冬梅;

中国园林垃圾管理的探讨    袁梦婷;张轩轩;

我国牛粪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春龙;袁立;李忠秋;

日本奶牛场的环保型堆肥处理体系    李国江

日吞千吨垃圾转废为宝    陈慧

看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记者 张翰轩

农村垃圾也能处理好    本报记者 刘佳

生物发酵滚筒:垃圾处理新利器    

我们正陷入垃圾围城    李丽静

走出垃圾处理的误区    郭强 张景志

污泥处理应选择多元化技术    本报记者 郭薇

机械化高温好氧堆肥技术    郭强 武继旭 杨永杰 张景志

变废为宝——日本的堆肥好氧发酵处理技术    郑秀满

猪粪好氧堆肥工艺及堆肥微生物的筛选、纯化与发酵的研究    武亮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煤矸石产酸潜力及粉煤灰与马粪堆肥吸附重金属研究    张明亮

染疫动物生物安全静态堆肥法的建立与评价    徐卫平

猪粪堆肥中钝化剂对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何增明

城市污泥堆肥资源化过程与污染物控制机理研究    花莉

Fe~0-PRB修复地下水中铬铅复合污染的研究    李雅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管理中的综合处理与实时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刘剑潇

葡萄冬剪枝条高温堆制化机理研究    王引权

江苏城市污泥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堆肥对PAHs(荧蒽)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雪英

消化污泥和玉米秸秆强制通风堆肥的研究    王子超

通风对堆肥处理死鸡效果的影响    习佳林

生物质堆肥对土壤的促磷效果及作物生长影响    谷化强

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检测分析及其在堆肥中的降解研究    孙刚

工厂化堆肥原料和配方选择现状调查与分析    曹广富

食用菌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张静晓

复合菌剂的筛选及在蓝藻堆肥上的应用    宫玉胜

味精废液控制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效果研究    孔海民

复合微生物菌剂三阶段接种及牛粪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    刘张

猪粪堆肥高温除臭复合菌剂的选育及应用    曾晰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