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煤及气化煤气燃烧过程中的碱金属及OH自由基激光在线测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04
热度:

煤及气化煤气燃烧过程中的碱金属及OH自由基激光在线测量研究【摘要】:在众多煤清洁利用技术中,煤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是未来煤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在以煤裂解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中,可将煤部

【摘要】:在众多煤清洁利用技术中,煤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是未来煤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在以煤裂解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中,可将煤部分燃烧提供热源,通过煤裂解产生煤气和焦油,裂解后的半焦用于燃烧发电。此外,裂解产生的煤气及合成气除进一步用作化工原料外,也可直接用于燃气轮机的高效燃烧发电。 在煤基多联产系统中,一方面,煤燃烧过程释放的碱金属是引起锅炉换热面腐蚀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释放的碱金属如果混入煤气及合成气,在下阶段气体燃烧中对燃气轮机叶片也会产生显著的腐蚀和破坏。另一方面,作为整个多联产系统的源头,煤的裂解过程对后续转化(如燃烧、气化、液化等)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尚缺乏对煤裂解过程系统深入的研究。再者,裂解气化产生的煤气及合成气由于成分复杂且多变,加上热值较低,给其稳定燃烧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利用先进的激光诊断技术对多联产系统中煤燃烧碱金属释放、单颗粒煤裂解特性、煤气及合成气燃烧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以典型高钠准东煤为例,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在真实火焰环境下对煤燃烧过程碱金属释放特性进行了在线测量研究,通过在线标定技术获得了碱金属释放的定量浓度信息。研究表明,温度对煤燃烧挥发分阶段、焦炭阶段、灰分阶段的Na、K释放速率均存在促进作用。02浓度对挥发分阶段的Na、K释放过程影响不大。随着O2浓度增加,焦炭燃烧速率加快,促进了该阶段Na、K的释放,对应灰分阶段的Na、K释放减少。C02浓度对挥发分阶段的Na、K释放过程同样没有明显影响。随着CO2浓度增加,焦炭燃烧速率减慢,抑制了该阶段的Na、K释放,对应灰分阶段的Na、K释放相应增多。 对于煤裂解特性的研究,本文利用自行搭建的单颗粒煤裂解试验系统,结合激光LIBS测量技术,对煤裂解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对煤裂解模型进行探讨,对现有的Fu-Zhang通用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与本文试验结果进行对照。研究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颗粒内部传热速率增大,导致颗粒中心温度的上升速率变快,最大失重速率显著增大,且峰值对应的时间提前,裂解反应得到正向促进。主要元素C、H、O的释放时间提前,但峰值浓度降低,这与绝对质量的挥发速率对应。与主要元素释放时间相比,碱金属释放时间明显提前,且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小,Na释放浓度增大。在1073K温度下,单颗粒煤裂解过程中Na含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水溶性Na的减少。随着温度升高,颗粒中心温度上升更快,颗粒的最大失重速率显著增大,且峰值时间提前,裂解反应得到正向促进。C、H、O元素的释放浓度均显著增大,且峰值时间提前。在873K低温下裂解时,Na的释放主要来自于非水溶性有机Na。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溶性Na成为释放主体。裂解温度升高后,Na释放时间提前,且释放浓度明显增大,表明温度的升高会促进热解过程碱金属的释放。从褐煤到无烟煤(即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反应活性下降,热解反应时间明显延后,最大失重速率降低,且峰值时间延后,表明煤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颗粒上方C、H、O等主要元素的绝对浓度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下降,且释放总量降低。 针对裂解气化产生的煤气及合成气成分复杂多变的问题,本文最后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对真实组分煤气层流燃烧和湍流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可燃成分变化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并结合CHEMKIN模拟进行了深入的动力学机理研究。研究表明,煤气层流火焰速度随H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线性增加趋势。这是由于煤气中H2含量增加时,火焰中H和OH自由基增多,其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增大,从而促进了整个链式反应的发生和传播。当没有H2成分时,煤气层流火焰速度随CO和CH4混合物中CO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在80%CO含量附近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动力学分析表明,CO氧化主要通过与OH反应发生。在到达峰值之前,CO与OH反应速率随CO含量增加加快,预热阶段热释放速率增大,促进了链式分支反应的发生和进行。在过峰值之后,随着CO含量增加,OH浓度降低,CO与OH反应速率减慢,预热阶段热释放速率下降,火焰速度降低。对于煤气湍流燃烧,研究得出,雷诺数的增加有利于火焰中传热传质过程和燃烧反应的进行,使火焰中OH自由基增多,强化了煤气燃烧。H2含量的增加使火焰中OH自由基增多,有利于链式反应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了燃烧速度和强度。随着CO比例的增大,由于CH4比例相对减少,火焰中OH自由基浓度下降。当火焰中OH充足时,燃烧速度随CO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当火焰中OH浓度迅速下降后,煤气燃烧速度随即迅速降低。 【关键词】:煤基多联产 激光燃烧诊断 碱金属释放 煤裂解 煤气燃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34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6
  • 1. 绪论16-44
  • 1.1 引言16-18
  • 1.2 燃烧过程的激光在线测量技术18-25
  • 1.2.1 激光测量技术的优势18-20
  • 1.2.2 PLIF技术20-22
  • 1.2.3 LIBS技术22-25
  • 1.3 煤燃烧碱金属释放特性研究现状25-27
  • 1.4 煤气燃烧特性激光测量研究综述27-30
  • 1.4.1 层流燃烧特性激光诊断研究27-28
  • 1.4.2 湍流燃烧特性激光诊断研究28-30
  • 1.5 煤反应特性激光在线测量研究现状30-41
  • 1.5.1 单颗粒煤燃烧特性的激光测量研究30-34
  • 1.5.2 煤粉燃烧特性的激光测量研究34-40
  • 1.5.3 工业现场煤燃烧特性的激光测量研究40-41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41-44
  • 2. 试验仪器与系统44-56
  • 2.1 PLIF测量系统44-48
  • 2.1.1 Nd:YAG泵浦激光器44-46
  • 2.1.2 染料激光器46-47
  • 2.1.3 像增强型CCD相机(ICCD)47-48
  • 2.2 LIBS测量系统48-51
  • 2.2.1 Brilliant b固体激光器48-49
  • 2.2.2 USB 2000+光栅光谱仪49-51
  • 2.2.3 DG535延迟发生器51
  • 2.3 单颗粒煤燃烧测量试验系统51-56
  • 2.3.1 移动式电阻炉52-53
  • 2.3.2 质量温度采集系统53-54
  • 2.3.3 激光测量系统54-56
  • 3. 煤燃烧过程碱金属释放特性激光测量试验研究56-74
  • 3.1 引言56
  • 3.2 试验方案56-59
  • 3.2.1 真实火焰环境模拟56-58
  • 3.2.2 试验煤样58-59
  • 3.2.3 LIBS测量系统59
  • 3.3 LIBS定量标定试验59-62
  • 3.4 温度对碱金属释放的影响62-65
  • 3.5 O_2浓度对碱金属释放的影响65-68
  • 3.6 CO_2浓度对碱金属释放的影响68-72
  • 3.7 本章小结72-74
  • 4. 煤裂解特性激光测量试验及模型研究74-112
  • 4.1 引言74
  • 4.2 试验系统与方案74-76
  • 4.2.1 单颗粒煤裂解光学试验系统74-75
  • 4.2.2 试验煤样与工况75-76
  • 4.3 LIBS测量系统定量标定76-82
  • 4.4 颗粒尺寸的影响82-90
  • 4.4.1 温度变化和质量变化82-85
  • 4.4.2 物质释放特性85-90
  • 4.5 温度的影响90-95
  • 4.5.1 温度变化和质量变化90-92
  • 4.5.2 物质释放特性92-95
  • 4.6 煤种的影响95-104
  • 4.6.1 温度变化和质量变化95-97
  • 4.6.2 物质释放特性97-99
  • 4.6.3 生物质裂解特性99-104
  • 4.7 煤裂解模型研究104-108
  • 4.7.1 煤裂解模型简介104-105
  • 4.7.2 Fu-Zhang通用模型105-106
  • 4.7.3 通用模型的完善及验证106-108
  • 4.8 本章小结108-112
  • 5. 典型煤气层流燃烧特性的试验和动力学机理研究112-140
  • 5.1 引言112-113
  • 5.2 煤气层流火焰速度测量试验方案113-116
  • 5.3 基于本生火焰OH-PLIF图像的层流火焰速度测量116-118
  • 5.3.1 层流火焰速度计算方法116-118
  • 5.3.2 试验测量误差分析118
  • 5.4 煤气层流火焰速度动力学模拟方法118-120
  • 5.5 验证性试验120-122
  • 5.6 典型煤气层流火焰速度测量和机理研究122-137
  • 5.6.1 H_2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122-123
  • 5.6.2 H_2含量影响的动力学机理研究123-128
  • 5.6.3 不同H_2含量时当量比的影响128-129
  • 5.6.4 CO/CH_4相对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129-130
  • 5.6.5 CO/CH_4相对含量影响的动力学机理研究130-137
  • 5.7 本章小结137-140
  • 6. 煤气湍流燃烧特性的激光测量试验研究140-156
  • 6.1 引言140-141
  • 6.2 试验系统及方法141-144
  • 6.2.1 试验系统141-143
  • 6.2.2 射流燃烧器143
  • 6.2.3 激光PLIF测量系统143-144
  • 6.3 雷诺数的影响144-148
  • 6.3.1 瞬时火焰结构分析144-146
  • 6.3.2 OH分布的统计学分析146-148
  • 6.4 H_2含量变化的影响148-151
  • 6.4.1 湍流火焰瞬时结构分析148-150
  • 6.4.2 湍流火焰OH分布的统计学分析150-151
  • 6.5 CO/CH_4相对比例变化的影响151-154
  • 6.5.1 瞬时火焰结构分析151-152
  • 6.5.2 统计学分析152-154
  • 6.6 中热值煤气湍流火焰结构154-155
  • 6.7 本章小结155-156
  • 7. 全文总结156-162
  • 7.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56-160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160-161
  • 7.3 未来工作展望161-162
  • 参考文献162-174
  • 作者简介174-1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用OH-PLIF研究浮力对预混V形火焰的作用    王岳,雷宇,张培元,张孝谦,Knig J,Hinrichs O,Eigenbrod C

湍流预混火焰中的浮力效应    王岳,雷宇,Ch Eigenbrod,Y Tang

运用OH-PLIF方法探测预混火焰前锋结构    穆克进;张彦;惠鑫;王岳;肖云汉;

测量火焰中氢氧基分布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李麦亮,周进,耿辉,王振国

利用OH-PLIF技术显示超声速燃烧的火焰结构    耿辉;翟振辰;桑艳;林志勇;周进;

显示OH浓度分布图像的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赵建荣,陈立红,俞刚,张新宇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应用于煤质分析的研究综述    郑建平;陆继东;姚顺春;陈世和;张曦;

基于LIBS煤中碳元素定量分析研究    尹王保;张雷;王乐;李志新;闫晓娟;张永智;贾锁堂;

超音速燃烧室氢氧基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测量    杨仕润,赵建荣,俞刚,张新宇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显示火焰中OH的分布图像    赵建荣,陈立红,俞刚,杨仕润,韩百

煤/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燃烧特性的激光诊断研究    杨丽

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问题研究    梁晓晔

给水流量测量精度的提高    王彦生;

宽带CARS在诊断固体推进剂燃烧场中的应用    胡志云;刘晶儒;张振荣;黄梅生;关小伟;叶锡生;

煤粉锅炉高温空气无油点火研究    李栋,王恒,赵立合,冯武军,陈燕

热电偶测量锅炉烟气温度的动态补偿方法    朱小良,张夕林

位置变送器在加热炉中的应用    李晓光,马净,周丽萍,陈向峰

发动机燃用生物柴油对NO_x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赵校伟;朱荣福;韩秀坤;

车用乙醇燃料对发动机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邵明龙;纪威;鲍晓峰;郭瑞莲;

燃油二次喷射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    邸敏艳;Alvaro Diez Rodriguez;

生物柴油燃烧过程中氧、氮元素的迁移历程分析    毛功平;王忠;许广举;李铭迪;

航空发动机内燃烧过程的仿真分析    李彦旭;崔占忠;徐立新;陈曦;

一种基于炉内热平衡预测与判断煤粉炉炉内燃烧稳定性的方法研究    蒋海明;

二维凹腔在超声速流场中流动图像的初步实验研究    尹光辉;易仕和;何霖;王春;姜宗林;

用于燃烧流场诊断的分子过滤瑞利散射技术研究    王晟;刘晶儒;胡志云;张振荣;张立荣;叶景峰;赵新艳;黄梅生;

分子滤波瑞利散射技术对瞬态喷流结构的诊断    王晟;刘晶儒;胡志云;张振荣;叶景峰;张立荣;黄梅生;赵新艳;

电控破膜在C3H6/空气点火延时和OH-PLIF测量中的应用    刘二伟;曹春丽;徐胜利;廖钦;杨顺华;

单脉冲BOXCARS技术在瞬态燃烧场测温中的应用    张振荣;刘晶儒;黄梅生;胡志云;关小伟;叶锡生;

贵州鸭溪电厂锅炉汽包差压式水位计改造    万荣;何华靖;王翔;

车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的影响    郭瑞莲;鲍晓峰;岳欣;崔平;纪威;

平板式全预混燃烧器的开发研究    徐德明;魏敦崧;卢志龙;周高云;

煤粉射流吸热着火稳燃机理及新型稳燃技术探讨    周怀春;方庆艳;张志国;

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    穆勇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氨基湿法烟气脱硫的机理及工业试验研究    丁红蕾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钛基SCR催化剂及其钾、铅中毒机理研究    姜烨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与先进再燃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吕洪坤

医疗废物中典型组分的热解焚烧特性及回转式流化冷渣三段焚烧系统的数值模拟    祝红梅

燃烧诱发热声不稳定特性及控制研究    李国能

煤粉空气分级和再燃技术机理、应用和模型研究    刘茂省

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傅松

煤尘爆炸特性及抑爆技术实验研究    左前明

双燃料喷嘴设计与燃烧流场数值模拟    杨洪磊

横向来流对等离子点火器点火区域的影响    吴曙亮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    毕武林

煤直接液化残渣性质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    范芸珠

水煤浆气化喷嘴加压雾化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李波

基于VTK程序下的锅炉炉内过程的可视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张亮

污泥在不同氧浓度下燃烧排放特性研究    万嘉瑜

脉冲电晕放电过程中OH自由基的光学测量    魏波

超超临界机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唐飞;董斌;赵敏;

利用等离子点火技术对300MW锅炉燃烧器改造    宋云华;

PFBC-CC发电技术的进展及创新发展    蔡宁生,章名耀

活性焦烟气脱硫脱硝的静态实验和工艺参数选择    陶贺;金保升;朴桂林;陆剑敏;钟文琪;张辉;

Analysis of Pulverized Coal by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余亮英,陆继东,陈文,吴戈,沈凯,冯伟

臭氧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    魏林生;周俊虎;王智化;岑可法;

25MW循环流化床热、电、煤气多联产装置    方梦祥;岑建孟;王勤辉;施正伦;骆仲泱;岑可法;

多联产半焦燃烧特性的热重研究    余斌;李社锋;方梦祥;

循环流化床热、电、气三联产装置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分析    方梦祥,骆仲泱,王勤辉,李绚天,施正伦,程乐鸣,陈冠益,倪明江,岑可法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不同电源对环境影响的比较    蒋金良,马晓茜

褐煤热解提质技术与多联产构想    张秋民;

大型褐煤分级提质多联产输配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简介    汪寿建;

利用臭氧及活性分子协同脱除多种污染物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姜树栋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电站运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姚顺春

活性焦的制备及其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    朱惠峰

燃煤多种污染物一体化协同脱除机理及反应射流直接数值模拟DNS的研究    王智化

煤的部分气化及半焦燃烧系统集成研究    王俊琪

提质褐煤制浆及配煤成浆特性的研究    高志芳

应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进行煤质测量的机理研究    李捷

煤/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燃烧特性的激光诊断研究    杨丽

活性焦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张颖

煤基多联产系统总体性能分析    赵振可

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价    周亮亮

煤部分气化燃烧集成系统的研究    吕小兰

合成气稀释扩散火焰的实验和数值研究    惠鑫

褐煤低温热改质及成浆性能研究    宋彬彬

活性焦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    张俊

褐煤半焦制备水焦浆的研究    张培丽

云南褐煤固体热载体法热解及其半焦燃烧特性的研究    陆津津

一种宁夏煤热解及半焦气化模拟研究    袁辉峰

焦煤裂解反应研究    杨惠星,李文敏,裴子(目匀),钟文心,张丹,王骊

用煤裂解变废轮胎为有用物    

热等离子体裂解煤制乙炔的研究进展    陈家琦;程易;熊新阳;吴昌宁;金涌;

超短接触反应器气固快分装置的数值模拟    章莉;颜彬航;吴昌宁;程易;

煤粉高温快速裂解过程的颗粒内部传递行为    双玥;吴昌宁;颜彬航;程易;

裂解气中各种气体含量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张萍;

热等离子体裂解煤一步法制乙炔关键技术及过程经济性分析    吴昌宁;颜彬航;章莉;双玥;金涌;程易;

等离子体裂解煤过程中影响乙炔收率因素的探讨    谢俊民,陈宏刚,叶俊岭,李凡,谢克昌

煤裂解过程中负载铁化学形态的变化    朱珍平,顾永达,吴东,巨新,谢亚宁,胡天斗

煤裂解特性研究    张建雨,王波,颜涌捷,李桂贞,高晋生

液相中活性氧协同OH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何茂霞;曹海杰;韩丹丹;孙延慧;李静;赵素芳;马红娟;姚思德;

基于W—OH有机复合固化材料的新型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    吴智仁;杨才千;吴智深;岩下健太郎;李润杰;

Chiral Resolution,Further Mod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H(OH)-DAPYs as Potent HIV-1 NNRTIs    Erik De Clercq;Jan Balzarini;Christophe Pannecouque;

脱一水异极矿Zn_4Si_2O_7(OH)_2热力学数据的测定与研究    尹杏;刘常青;张平民;陈启元;

Ni(OH)_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堆积密度的研究    韩丹丹;丁元生;芦菲;王琨;孙潇楠;

碱式氯化镁5Mg(OH)_2·MgCl_2·3H_2O的制备与表征    庞玉娜;乌志明;周园;王宏宾;

Re-evaluation of the B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tween boron acid and B(OH)_4~- using methods beyond harmonic level    

In situ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nvestigation on the growth of In(OH)_3 crystals in water    

基于[Zn_8(μ_3-OH)_4]簇和1,4-萘二甲酸的有机-无机杂化配位聚合物    邹国栋;黄小荥;

A Novel MOF based in [Zn_7(μ_3-OH)_4] metal-oxo Cluster and 3,4-dimethylthieno[2,3-b] thiophene-2,5-dicarboxylic acid    

关注石河子发展 希望进一步合作    记者侯鲁平

火山持续喷发全球经济面临考验    本报记者 杨舒

煤及气化煤气燃烧过程中的碱金属及OH自由基激光在线测量研究    何勇

名义上无水矿物中OH红外吸收系数温度依赖性和结合机理的原位变温红外光谱实验研究    杨燕

典型有机污染物与·OH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研究    王亚南

TLR4和VDR在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单核细胞的炎症调节作用及1,25-(OH)_2D3干预机制研究    杨孟雪

1,25(OH)_2D_3对糖尿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免疫调节作用    刘萍

离子液体中Ni(OH)_2和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徐存英

1,25-(OH)_2D_3对1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周正宇

弗氏佐剂和Al(OH)_3佐剂对小鼠脾脏Tregs及CD4~+T细胞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    许道军

含-OH、-SH、-NH及C=C化合物抗氧化与促氧化性能的研究    李国祥

1,25(OH)_2D_3通过下调TLR4介导的炎症途径对DM大鼠心血管的作用    李凤翱

煤裂解制乙炔过程颗粒尺度传递和反应行为研究    双玥

NSTX装置OH线圈电磁问题分析和工程设计    王磊

不同类型沸石分子筛的OH振动红外光谱研究    王清

脉冲电晕放电过程中OH自由基的光学测量    魏波

25—(OH)维生素D与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李健

1,25(OH)_2D_3对小鼠Aβ跨血脑屏障转运体和受体的影响研究    张觅

1,25(OH)_2D_3对TGF-β_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干预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李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拉里·金》中的话语标记语oh    许世荣

1,25-(OH)_2D3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赵小强

论话语标记“OH”的语用功能    唐国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