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4:41
热度: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摘要】:煤灰在高温下的熔融性、流动性与流变性对煤气化炉的设计、稳定运行、操作参数的确定以及评价煤种适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问题广泛

【摘要】:煤灰在高温下的熔融性、流动性与流变性对煤气化炉的设计、稳定运行、操作参数的确定以及评价煤种适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问题广泛地存在于气化炉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本论文利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多气氛灰熔融仪、高温粘度计和高温流变仪及世界著名的热力学软件FactSage、X-射线衍射仪、X-荧光分析仪和电子扫描电镜对我国53种典型煤种中煤灰样的高温特性、化学组分、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本篇论文中系统研究了化学组分对煤灰熔融温度、临界温度与全液相温度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液相相对含量下对应温度分别与熔融温度和临界温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通过矿物分析、微观结构和元素分析发现了不同气氛对煤灰熔融温度影响的主要原因;利用热力学软件FatSage计算出的热力学数据,建立了多套煤灰高温特性模型用于预测其熔融温度、临界温度和在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系统研究了煤灰高温流变特性,并对其流型进行数学模拟;考察了来自同一煤种的灰烬与灰渣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论证了用实验室制得的灰烬预测从真实气化炉中排出灰渣高温特性的合理性。 (1)利用多气氛灰熔融仪测定了氧化物CaO、Fe2O3、MgO和SiO2/Al2O3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并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了添加有上述氧化物后煤灰样品的全液相温度和不同温度下的矿物组成,绘制了不同组分的三元相图。研究结果表明:煤灰样品的熔融温度随上述氧化物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与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出的煤灰样品全液相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但计算得到的全液相温度均高于其熔融温度。 (2)测定了我国21种煤灰样品在惰性气氛(Ar99.99 vo1.%)和强还原气氛(H299.99 vo1.%)下的熔融温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强还原气氛下煤灰样品中熔点较低的氧化铁全部被还原为熔点较高的单质铁,同时煤灰样品在高温下的微观结构由网状结构变为钢架结构使得三角灰锥在高温下不易变形,以上两个因素使得煤灰样品在强还原气氛(H299.99 vo1.%)下的熔融温度总是高于在惰性气氛(Ar99.99 vo1.%)下的熔融温度。 (3)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得到的60组人工配灰样品在惰性气氛(Ar99.99vo1.%)和强还原气氛(H299.99 vo1.%)下的全液相温度与样品在这两种气氛下的熔融温度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了全液相熔融温度模型,在本模型中充分考虑了煤灰中矿物质对熔融温度影响这一因素,最后利用该模型成功的预测了我国煤灰样品在在惰性气氛(Ar99.99 vo1.%)和强还原气氛(H299.99 vo1.%)中的熔融温度。 (4)利用高温粘度计测定了氧化物CaO、Fe2O3、MgO和SiO2/Al2O3对煤灰样品临界温度的影响,比较了由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得到的不同液相相对含量下对应温度与煤灰样品临界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灰样品的临界温度均随着CaO、Fe2O3、MgO和SiO2/Al2O3含量的增加先减小达到最低值而后又增大,呈凹形曲线变化。 (5)借助主要化学组分相同的人工配灰样品与煤灰样品在高温下流动特性具有相似性这一特点,利用高温粘度计测定了40组人工配灰样品的临界温度,并将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出的人工配灰样品在不同液相相对含量下对应的温度与其临界温度进行线性相关性比较,利用相关性最好的模型预测了我国煤灰样品的临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配灰样品在高温下的临界温度与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得到的不同液相相对含量对应的温度的线性相关性随着液相相对含量的增加在不断增加,其中人工配灰样品的全液相温度与其临界温度的线性相关性最好(R0.900),同时具有良好的精度(σ=29℃),获得的全液相临界温度模型也成功的对我国煤灰样品的临界温度进行了很好的预测性。 (6)利用高温流变仪测定了我国45种煤灰样品在不同固体结晶粒子相对含量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利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计算了煤灰样品的全液相温度、在不同温度下煤灰样品中固体结晶粒子的相对体积含量和矿物组成,根据煤灰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结晶粒子的相对体积含量的不同,将其粘温曲线图进行分段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对煤灰样品在高温下形成的熔渣中的固体粒子体积相对含量分别为0 vo1.%、0-10.00vo1.%和10.00-40.00 vo1.%三个区间段的粘度分别进行模拟,得到的高温粘度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我国煤灰样品高温粘度,其中多数煤灰样品高温粘度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绝对差值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 (7)利用高温流变仪测定了煤灰的高温流变特性,研究了温度对煤灰流型的影响,剪切速率对粘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对煤灰屈服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煤灰的全液相温度时,煤灰的流型均表现为牛顿型流体,然而随着温度的降低,固体结晶粒子的不断析出,其流型变为Bingham流体、Casson流体和Herschel-Bulkley流体,同时随着固体结晶粒子相对含量的增加,煤灰样品在高温下剪切稀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煤灰样品的屈服应力也随着温度的降低在不断增加。 (8)利用多气氛灰熔融仪和高温粘度计研究了来自同一煤种经实验室制的灰烬与经气化炉直接排出灰渣的高温熔融性与流行性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取白同一煤种的灰烬与灰渣的化学组分与物相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灰烬中的主要氧化物A12O3和Fe2O3与微量氧化物TiO2、Na2O、K2O和SO3均高于灰渣,同时灰烬的物相结构为晶态特征,而灰渣为非晶态特征,并且在灰烬的微观结构中颗粒是成团聚状,而灰渣中的颗粒无团聚呈几何形分布,灰烬的熔融温度与临界温度总是高于灰渣,同时灰烬粘度滞后性比灰渣的更加明显,但两者在高温下的差异性均在气化炉操作条件浮动范围内,同时助熔剂对灰烬与灰渣的高温熔融性与流动性的影响是相似的,因此利用实验室制的灰烬可以较好的反映从气化炉中排出灰渣的高温熔融性与流动性。 【关键词】:煤灰 熔融性 流动性 流变性 热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Q5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15-23
  • 1.1 当前煤气化技术简介与存在问题16-21
  • 1.1.1 煤气化技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16-17
  • 1.1.2 我国煤气化技术的发展与现状17-18
  • 1.1.3 气流床气化炉特点18-20
  • 1.1.4 气流床气化炉排渣问题20-21
  • 1.1.5 煤灰高温熔融性、流动性与流变性的研究意义21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21-23
  • 第2章 煤灰高温熔融性、流动性与流变性的研究综述23-61
  • 2.1 煤灰高温熔融性研究23-32
  • 2.1.1 基本概念23-24
  • 2.1.2 煤灰高温熔融性研究发展趋势24-27
  • 2.1.3 煤灰高温熔融性研究回顾27-32
  • 2.2 煤灰高温流动性研究32-48
  • 2.2.1 基本概念32-34
  • 2.2.2 煤灰高温流动性研究发展趋势34-38
  • 2.2.3 煤灰高温流动性研究回顾38-48
  • 2.3 煤灰高温流变性研究48-59
  • 2.3.1 基本概念48-52
  • 2.3.2 煤灰高温流变性研究发展趋势52-54
  • 2.3.3 煤灰高温流变性研究回顾54-59
  • 2.4 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59-61
  • 第3章 实验装置、FactSage软件和实验煤种的介绍61-75
  • 3.1 煤灰高温熔融性测定61-64
  • 3.1.1 煤灰熔融温度的测定方法61-62
  • 3.1.2 实验装置62-64
  • 3.1.3 实验允许误差64
  • 3.2 煤灰高温流动性测定64-66
  • 3.2.1 煤灰高温粘度的测定方法64-65
  • 3.2.2 实验装置65-66
  • 3.2.3 实验允许误差66
  • 3.3 煤灰高温流变性测定66-71
  • 3.3.1 煤灰高温流变参数的测定方法66-68
  • 3.3.2 实验装置68-71
  • 3.3.3 实验允许误差71
  • 3.4 热力学软件FactSage简介71-72
  • 3.4.1 FactSage软件发展历史71
  • 3.4.2 FactSage软件特点71-72
  • 3.4.3 FactSage软件在本课题中的应用72
  • 3.5 实验中所用煤种介绍72-74
  • 3.6 本章小结74-75
  • 第4章 煤灰高温熔融性研究75-111
  • 4.1 化学组分对煤灰高温熔融性影响75-91
  • 4.1.1 引言75
  • 4.1.2 实验方法75-77
  • 4.1.3 CaO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77-81
  • 4.1.4 Fe_2O_3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81-84
  • 4.1.5 MgO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84-88
  • 4.1.6 SiO_2/Al_2O_3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88-91
  • 4.2 气氛对煤灰高温熔融性影响91-96
  • 4.2.1 引言91
  • 4.2.2 实验方法91-93
  • 4.2.3 不同气氛下煤灰熔融温度比较93-96
  • 4.3 煤灰高温熔融性预测96-110
  • 4.3.1 引言96-97
  • 4.3.2 实验方法97-98
  • 4.3.3 人工配灰样品分类98-101
  • 4.3.4 人工配灰与煤灰高温熔融性比较101
  • 4.3.5 人工配灰的熔融温度相关性分析101-106
  • 4.3.6 全液相熔融温度模型应用106-110
  • 4.4 本章小结110-111
  • 第5章 煤灰高温流动性研究111-156
  • 5.1 化学组分对煤灰高温流动性影响111-124
  • 5.1.1 引言111
  • 5.1.2 实验方法111-113
  • 5.1.3 CaO对煤灰高温流动性影响113-116
  • 5.1.4 Fe_2O_3对煤灰高温流动性影响116-119
  • 5.1.5 MgO对煤灰高温流动性影响119-121
  • 5.1.6 SiO_2/Al_2O_3对煤灰高温流动性影响121-124
  • 5.2 煤灰的临界温度预测124-133
  • 5.2.1 引言124-125
  • 5.2.2 实验方法125-127
  • 5.2.3 人工配灰与煤灰高温流动性比较127-128
  • 5.2.4 人工配灰的临界温度相关性分析128-130
  • 5.2.5 临界粘度模型比较130-132
  • 5.2.6 全液相临界温度模型应用132-133
  • 5.3 煤灰高温粘度预测133-154
  • 5.3.1 引言133-135
  • 5.3.2 实验方法135-137
  • 5.3.3 煤灰样品描述137-138
  • 5.3.4 煤灰高温均相粘度模型138-141
  • 5.3.5 煤灰高温非均相粘度模型141-153
  • 5.3.6 煤灰高温粘度模型应用153-154
  • 5.4 本章小结154-156
  • 第6章 煤灰高温流变性研究156-168
  • 6.1 引言156-157
  • 6.2 实验方法157
  • 6.2.1 煤灰样品分析157
  • 6.2.2 煤灰高温流变性测定157
  • 6.2.3 热力学计算157
  • 6.3 结果与讨论157-167
  • 6.3.1 煤灰高温流变特性157-160
  • 6.3.2 煤灰高温流变模型160-162
  • 6.3.3 煤灰高温剪切稀化现象162-166
  • 6.3.4 煤灰高温屈服应力166-167
  • 6.4 本章小结167-168
  • 第7章 灰烬与灰渣比较研究168-179
  • 7.1 引言168-169
  • 7.2 实验方法169-170
  • 7.2.1 灰烬与灰渣的来源与分析169
  • 7.2.2 灰烬与灰渣初始成分归一化169-170
  • 7.2.3 灰烬与灰渣熔融温度测定170
  • 7.2.4 灰烬与灰渣高温粘度测定170
  • 7.3 结果与讨论170-178
  • 7.3.1 灰烬与灰渣分析170-172
  • 7.3.2 灰烬与灰渣添加CaO后组成归一化172
  • 7.3.3 灰烬与灰渣熔融温度比较172-174
  • 7.3.4 灰烬与灰渣粘温特性比较174-176
  • 7.3.5 灰烬与灰渣粘度滞后性比较176-178
  • 7.4 本章小结178-179
  •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179-184
  • 8.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179-182
  • 8.2 主要创新点182-183
  • 8.3 未来展望183-184
  • 参考文献184-201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201-203
  • 致谢203-20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矿物添加剂成分对褐煤高温熔融特性及粘温特性的影响    马岩

冰丸侵彻高温熔融粘结灰过程的机理研究    李烨锋

CaO对煤灰主要成分熔融特性的影响    修洪雨,黄镇宇,张堃,周俊虎,岑可法

Shell气化炉中灰渣的熔融特性与流动特性    宋文佳;唐黎华;朱学栋;吴勇强;荣用巧;朱子彬;

中国神木煤灰渣在高温下的流变特性    宋文佳;孙以敏;吴勇强;朱子彬;梁少球;

煤灰熔融温度多项式模型的偏回归函数分析    孙琴月,朱学栋,唐黎华,吴勇强,朱子彬

碱性矿物质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的研究    毛军,徐明厚,李帆

煤中矿物质对灰熔融温度影响的三元相图分析    李帆,邱建荣,郑楚光

中国煤气化技术市场简况    钱伯章;

助熔剂对保护渣熔化温度的影响    艾国强,金山同

Shell煤气化工艺的评述和改进意见    唐宏青;

气化条件下压力影响灰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    景妮洁;王勤辉;骆仲泱;揭涛;李小敏;岑可法;

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与模型研究    张荣光

添加助熔剂降低淮南煤灰熔融性温度的研究    孙群;李寒旭;

工业燃料煤气气化技术的探讨与分析    苑卫军;石丽艳;陈红英;

水煤浆喷嘴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及涂层材料应用    张春子;王卫泽;涂善东;

碳黑粒子混合物的粘弹性及渗透理论    魏先福,孙建新

Coal Ash Slag Penetration Behavior on Cr_2O_3-Al_2O_3-ZrO_2 Bricks    

Al_2O_3对镍电炉渣粘度的影响    金哲男,徐家振,王景旭,李景峰

含氟烧结矿黏结相流动性的探讨    李光森;魏国;李小刚;沈峰满;

超高温流变仪系统的研发    曹立勇;郭盼;王晓亮;胡蕴成;

污泥及其与煤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和灰熔融特性    陈晓平;顾利锋;韩晓强;赵长遂;刘道银;

煤粉炉联产水泥熟料煤灰熔融特性的试验研究    施正伦;焦有宙;骆仲泱;方梦祥;程乐鸣;倪明江;岑可法;

应用FactSage预测CaO助熔剂对模拟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田洪鹏;朱学栋;朱子彬;

不同气氛下硫酸钙高温分解热力学分析    高玲;唐黎华;苏笑霄;刘兴冰;吴勇强;

纳米二氧化硅凝胶的流变行为研究    王宇;吴小军;杨伟;杨鸣波;

低品位复杂难选菱铁矿氧化焙烧热力学及实验研究    郑福生;董凌燕;陈登福;张洪彪;徐楚韶;

印尼红土镍矿熔融还原研究    潘成;白晨光;吕学伟;胡途;毛磊;

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在煤制天然气中的应用    郑建涛;许世森;任永强;

IGCC粗煤气净化系统及设备    曹蕾;周松锐;

准东煤灰熔点特性试验研究    王云刚;赵钦新;马海东;王浩;姜微微;

稀土耐热钢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的热力学分析    于哲;李言栋;刘承军;姜茂发;

大型电站锅炉掺烧印尼煤的研究与应用    徐远纲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石金明

电站锅炉煤粉空气富氧直接点火技术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建国

秸秆类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特性研究    秦建光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及渣中残碳反应活性研究    许慎启

主动配风固定床生物质气化炉气化参数影响研究    孙宏宇

配煤与新型助熔剂改进Shell煤气化工艺的研究    李继炳

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熔渣沉积试验研究及水冷壁数值模拟    林伟宁

气流床煤气化工艺性能稳健优化与控制研究    张进春

超细煤粉O_2/CO_2燃烧及NOx异相还原机理    黄庠永

义马煤气化反应性研究    谷小虎

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    姜建勋

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研究    宋丽芸

气流床煤气化灰渣的特性研究    卢珊珊

气化炉渣口熔渣流动特性研究    张建法

气流式雾化火焰声学特性与声学诊断    沈彬

脱硫废渣CaSO_4对煤灰熔融调节行为的研究    高玲

两段式化学热回收煤气化工艺冷态及热态的研究    焦延涛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煤结渣影响的实验研究    卢丹

医用玻璃及医疗废物灰渣熔融特性研究    安春国

锅炉吹灰器技术比较与选型    何鹏;

300 MW燃煤锅炉蒸汽吹灰器汽源改造    黄莉莉;李建河;

新型蒸汽吹灰器密封技术的改进    吴东垠;申琪;李海鹏;

CaO对煤灰主要成分熔融特性的影响    修洪雨,黄镇宇,张堃,周俊虎,岑可法

初论吹灰器在锅炉上的应用    晏鸿鹄

冰粒射流及冰粒制备    张东速,刘本立,刘力红

煤灰相变及其机理的研究    冯洁;傅培舫;周怀春;

基于矿物质定量热分析的灰熔融反应动力学    赵永椿;张军营;田冲;郑楚光;

冰粒参数对冰粒射流表面清洗性能的影响    刘力红;刘本立;

全球能源市场在经济衰退与复苏中加速结构性调整——《BP世界能源统计2010》解析    王立敏;

煤气化过程的理论计算    陈培荣,金昆,项友谦

Na_2O对连铸保护渣熔化性能的影响    董方,郭贵宝,王南,王宝峰

粉煤加压流化床气化试验与模拟的比较    项友谦,彭万旺,步学朋,逢进,谢可玉

煤中矿物质在弱还原气氛中加热时的行为特性研究    何惠娟

褐煤及其混煤燃烧、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    张晓杰,王阳,李振中,李松庚,聂其红,孙少增,张经武,秦裕琨

部分煤气化炉的热力学数学模型    余廷芳,蔡宁生

混煤煤灰熔融特性及矿物质形态的研究    李帆,邱建荣,郑楚光,胡宇

煤燃烧过程矿物质行为研究    李帆,邱建荣,郑瑛,郑楚光

V型布风板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及工业应用    段钰锋,梅志林,赵长遂,陈晓平

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    胡林彦,张庆军,沈毅

    记者 黄裴林

    记者 陆彩荣

增压煤气化炉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向文国

国内外煤气化制合成气动向    

单段流化床煤气化炉的操作特性分析    

节能型合成气生产工艺简介    王春云,陈立军

粉煤气化系统的检测与控制    张美兰;

用有效能分析的方法评价煤气化炉    尹潜

浅谈加压粉煤气化炉测温    李日昇;

“煤炭化工设计”1986年总目录    

我国的变压煤气化技术    冯元琦

固定层煤气化炉采用富氧连续气化技术的探讨    刘镜远

某新建炭素厂燃料方案浅析    高义;

递推部分最小二乘方法及其应用    龚沛文;李春富;葛铭;

工艺操作参数对气流床粉煤气化结果的影响    汪宇安;王建军;陈伟;代正华;郭晓镭;梁钦锋;龚欣;

我国煤气化炉制造正在多元化    张兴刚

新天碱成功吊装490吨煤气化炉    李铁军

经开区节能炉项目明年投产    记者 刘瑞

专家研讨煤气化炉技术方向    记者 王乐意

发电集团蓄力绿色煤电    本报记者 史晓斐

广东佛山3家企业获政府1000万元扶持资金    驻广东记者方筝

发电集团争相布局清洁煤产业    本报记者 张楠

重矿行业技术改造项目及措施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提供

海陆重工:“称雄”余热锅炉 紧盯清洁煤气化炉    见习记者 施浩

天津碱厂搬迁改造拉开序幕    通讯员 霍志舫

高温煤气化炉中煤灰熔融、流动和流变行为特性研究    宋文佳

耦合式煤气化炉操作参数及其放大过程对煤气化特性的影响    贾亚龙

Texaco煤气化炉气化室场分布的模拟研究    李双涛

软测量技术及其在工业煤气化炉装置中的应用    龚沛文

射流床煤气化反应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侯学成

两段组合式煤气化炉优化及流程模拟    黄桃花

基于数据的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    梁杰

系统集成方法在几个典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姚月华

气流床气化炉熔渣理化特性及水冷壁传热规律研究    侯国君

常压固定床煤富氧高温气化技术数值研究    李娜

多模光纤和蓝宝石光纤高温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