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37
热度: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摘要】:秸秆还田后作物残体的分解转化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养分周转平衡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探明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特征及其影响

【摘要】:秸秆还田后作物残体的分解转化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养分周转平衡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探明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土壤固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秸秆还田下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部位玉米秸秆的化学性质(C/N、木质素含量)和土壤质地对黑土区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并基于秸秆还田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了常规育种下两个玉米品种(先玉335和良玉99)秸秆在不同还田方式(覆盖地表、填埋入土)下的分解情况及其对农田黑土碳氮组分、CO2排放的影响。室内培养实验发现: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秆的C/N、木质素含量等有较大差异,其分解的难易程度也不同。玉米根和茎顶部秸秆具有较高的C/N或木质素含量,相对较难分解,还田后其CO2排放、激发效应和微生物量均显著小于茎下部和叶。秸秆的木质素和氮含量均会对它的分解和CO2排放产生影响。木质素/N比木质素含量、C/N等更好地说明秸秆分解和CO2排放的差异。除玉米叶外,添加秸秆其他部位的黏壤土在培养期间的CO2排放速率、CO2累积排放量和激发效应均显著大于对应的砂壤土。黏粒保护的作用不是两种土壤中秸秆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壤中的有效氮等营养物质可能是植物残体分解的限制因素。砂壤土中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比黏壤土中微生物量增加的幅度大,而总溶解性氮含量小于黏壤土。与黏壤土相比,在砂壤土中实施秸秆还田更有利于土壤碳固存、微生物量保持和氮保存。野外控制实验显示:常规育种下不同品种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黑土中分解的难易程度和固碳效果也不同。先玉335玉米秸秆具有较高C/N、aryl类碳含量和较低的N-alkyl和carbonyl类碳含量,相对较难分解,具有比良玉99秸秆更高的残留率和固碳量。所以,可以考虑通过选择或者培育合适玉米品种来提高玉米秸秆还田的固碳效果。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秸秆分解、土壤碳氮组分等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覆盖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的分解速率较慢,具有比翻埋还田下秸秆更高的残留率、C/N和更低的含氮量。秸秆覆盖还田还促进了原有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影响了土壤的碳氮组分。覆盖还田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MBC、TDN含量均显著小于秸秆秸秆翻埋。忽略地表秸秆残留量,可能低估了免耕对农田黑土有机碳的固碳数量,需要结合秸秆残留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两方面内容,进一步全面评价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免耕)对农田黑土有机碳的固碳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秸秆化学组成 玉米品种 还田方式 土壤固碳 秸秆腐解 土壤质地 土壤微生物量 13C固体核磁共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引言12-14
  • 1.2 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研究14-15
  • 1.3 秸秆化学组成对植物残体分解及有机碳固定的影响15-19
  • 1.3.1 秸秆C/N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15
  • 1.3.2 秸秆木质素对植物残体分解的影响15-17
  • 1.3.4 秸秆化学组成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的影响17-18
  • 1.3.5 13~C核磁共振在秸秆腐解研究中的应用18-19
  • 1.4 土壤质地对秸秆分解的影响19
  • 1.5 还田方式对秸秆分解的影响19-20
  • 1.6 论文研究的切入点与思路20-21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21-23
  • 1.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7.2 研究目标22-23
  • 第二章 不同植株部位玉米秸秆对两种质地黑土CO_2 排放及微生物量的影响23-38
  • 2.1 引言23-24
  • 2.2 材料与方法24-27
  • 2.2.1 土壤与作物24-25
  • 2.2.2 培养实验设计25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25-26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26-27
  • 2.3 结果27-33
  • 2.3.1 秸秆的化学组成27-28
  • 2.3.2 土壤的CO_2 排放28-30
  • 2.3.3 激发效应与秸秆化学组成的关系30-32
  • 2.3.4 土壤微生物量和TDN含量32-33
  • 2.4 讨论33-37
  • 2.4.1 秸秆类型对两种质地土壤CO_2 排放的影响33-35
  • 2.4.2 秸秆化学属性与两种质地土壤激发效应的关系35
  • 2.4.3 秸秆类型对两种质地土壤微生物量和TDN含量的影响35-37
  • 2.4.4 对玉米秸秆还田实施与管理的探讨37
  • 2.5 小结37-38
  • 章节过渡38-39
  • 第三章 玉米品种和还田方式对农田黑土CO_2 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39-54
  • 3.1 引言39-40
  • 3.2 材料与方法40-43
  • 3.2.1 实验地点与秸秆40
  • 3.2.2 实验设计40-41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41-43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3
  • 3.3 结果43-49
  • 3.3.1 秸秆的化学组成43-44
  • 3.3.2 土壤的水热条件44-45
  • 3.3.3 土壤的CO_2 排放量45-47
  • 3.3.4 秸秆残留率及其碳氮含量47-48
  • 3.3.5 土壤碳氮组分48-49
  • 3.4 讨论49-53
  • 3.4.1 玉米品种和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49
  • 3.4.2 玉米品种和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 排放的影响49-50
  • 3.4.3 玉米品种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50-51
  • 3.4.4 玉米品种和还田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51-52
  • 3.4.5 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固碳效果及供氮潜力52-53
  • 3.5 小结53-54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54-57
  • 4.1 主要结论54-55
  • 4.2 研究的创新点55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55-57
  • 4.3.1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55-56
  • 4.3.2 研究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70
  • 附录70-72
  • 致谢72-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C/N的响应    窦晶鑫;刘景双;王洋;赵光影;

ICP-AES法测定玉米秸秆中的微量元素含量    孙勇;杨刚;张金平;李佐虎;

长三角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唐喜斌;黄成;楼晟荣;乔利平;王红丽;周敏;陈明华;陈长虹;王倩;李贵玲;李莉;黄海英;张钢锋;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王如芳;张吉旺;董树亭;刘鹏;

荞麦茎秆解剖结构和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汪灿;阮仁武;袁晓辉;胡丹;杨浩;林婷婷;何沛龙;李燕;易泽林;

武隆县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胡鹏飞;赵恬琛;

微波密闭消解ICP-AES法测定宁夏枸杞中矿物元素    赵丽莉;李爱华;辛国省;何立荣;赵万余;

杜鹃黄化现象研究    陈德生;刘祥义;

光谱法定性及半定量测定中国墨汁中的元素    王志华;潘海云;王书俊;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配合饲料中无机元素    辛国省;李爱华;巫亮;邱小琮;

生物结皮对内蒙古沙地灌丛草地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    齐玉春;董云社;金钊;肖胜生;彭琴;何亚婷;刘欣超;

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全氮及碱解氮的影响    祝滔;郝庆菊;江长胜;袁雪;

伊犁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分布    孙慧兰;李卫红;杨余辉;杨玉海;

模拟有机质-矿质复合体对三氯乙烯的吸附    李巨峰;陈鸿汉;何江涛;张坤峰;

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和溶解性有机质表面吸附的初步研究    吴宏海;林怡英;吴嘉怡;曾丽璇;曾丁才;杜娟;

香椿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生物活性研究    陈丛瑾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土壤剖面有机质垂向变化规律及其对TCE的吸附行为研究    张坤峰

梨园树盘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及树体生理响应研究    赵德英

城市绿地土壤碳储量及碳通量研究    陶晓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霍莉莉

不同土地利用和起源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变化    邰继承

东北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    丛巍巍

以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为重点的大田作物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的研究    王晓玉

水稻低纤维突变体LCM527-1的性状鉴定、理化性质研究及基因定位    童杰鹏

玉米根茬收获机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叶绍波

禾谷类作物倒伏性的研究    管延安,李建和,任莲菊,李根英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其分解因素    张雷,严红,魏湜

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刘兴土,马学慧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耿飒,徐存拴,李玉昌

水稻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综述    罗茂春;田翠婷;李晓娟;林金星;

ICP-AES法测定茶叶、茶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韩立新,李冉

ICP-AES法测定内蒙古地区六种沙生木本植物中金属元素    刘颖;李景峰;嘎日迪;马宁;

用ICP-AES方法测定淀粉中铅、砷的含量    张毅民;姜晖;吕学斌;王虹;

水稻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能力关系的研究    杨艳华;朱镇;张亚东;赵庆勇;周丽慧;王才林;

Anatom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dging resistance in wheat    Eryan Kong;Dongcheng Liu;Xiaoli Guo;Wenlong Yang;Jiazhu Sun;Xin Li;Kehui Zhan;Dangqun Cui;Jinxing Lin;Aimin Zhang;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邓丛蕊

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常树堂

浅谈玉米秸秆还田    管锁荣

安阳市实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情况分析    王庆法,郭青松

玉米秸秆还田作肥料    张富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与示范    刘武仁,刘凤成,冯艳春,郑金玉,邱贵春,罗洋,蔡洪岩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负效应浅析    王瑞彩

北方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的效益分析及经济学思考    江永红;郭善竹;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注意事项与对策    李志强;

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后应注意的问题    杨玉栋;徐浩;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与效益    吴迎春;

推广玉米秸秆还田,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韩慧兰;尚德勇;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及N肥去向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高绪科;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及氮肥去向研究    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高绪科;

玉米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机械化技术研究    高晶柱;孙红闯;王洪利;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与土壤氨挥发    周怀平;关春林;李红梅;杨治平;

我市今年玉米秸秆还田325.35万亩    赵丰民 张宝程

应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刘永安

东营区5万亩玉米秸秆还田    刘洪兵徐淑霞 于晓堂

玉米秸秆还田注意啥    张丽梅

玉米秸秆还田种小麦    聂永强

玉米秸秆还田注意啥    贾友江

玉米秸秆还田要点    张满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正定县农牧局 白俊香

玉米秸秆还田勿入三大误区    张明来

文安:今秋4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    通讯员 高志丹 王猛 记者 解丽达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根系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蒋向

玉米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CO_2排放及碳氮组分的影响    刘四义

玉米秸秆还田和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影响的生理生态效应    王小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