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产甲烷菌在C57BL/6小鼠肥胖模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5:15
热度:

产甲烷菌在C57BL/6小鼠肥胖模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史氏产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在C57BL/6小鼠及

【摘要】:目的:研究史氏产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在C57BL/6小鼠及其饮食诱导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 DIO)模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探索史氏产甲烷菌与肥胖的相关性。 方法:将20只4周龄SPF级正常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普通饲料喂养组(普食组)和高脂饲料喂养组(高脂组),饲养于SPF级小鼠实验动物房12周,每周称取体重一次,高脂组小鼠体重达到肥胖模型的标准(高脂组小鼠体重比普食组小鼠体重平均增加20%)后行肠道解剖,分别取两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小肠中段、小肠下段、盲肠、结肠远端及其内容物,提取肠道细菌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两组小鼠不同肠段的史氏产甲烷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肥胖与史氏产甲烷菌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高脂组小鼠体重为39.46+1.53g,普食组小鼠体重为30.63±1.39g,高脂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普食正常组小鼠体重(P0.01),高脂组小鼠体重比普食组小鼠体重平均增加28.8%,达到肥胖标准(以高脂组体重超过正常对照组体重的20%为标准),DIO动物模型造模成功。 (2)普食组和高脂组C57BL/6小鼠小肠及大肠中,均检测到了史氏产甲烷菌。将普食组3只小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行两两之间的比较得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脂组3只小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各肠段的菌量丰度在小肠较大肠明显增大,以小肠中段的菌量丰度最大,其次为小肠上段和下段。同样将其行两两之间的比较: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小肠中段、小肠下段中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明显大于盲肠、结肠远端的菌量,且以小肠中段为最高(P0.05);小肠中段中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明显大于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小肠下段(P0.05)。 (3)高脂组小鼠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小肠中段和小肠下段史氏产甲烷菌菌量大于普食组小鼠相应部位的菌量,而盲肠和结肠远端结果却相反。行两组小鼠相同部位之间菌量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小鼠之间在小肠中段和小肠下段处的比较P0.05,即高脂组小鼠小肠中段和小肠下段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明显大于普食组小鼠该部位的史氏产甲烷菌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部位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在十二指肠、小肠上段、盲肠、结肠远端处,两组小鼠史氏产甲烷菌菌量无明显差异。 结论: (1)脂肪含量为60%的高脂饲料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C57BL/6小鼠DIO动物模型。 (2)C57BL/6小鼠的小肠和大肠中均有史氏产甲烷菌的分布。 (3)DIO成模小鼠小肠中段、下段较普食组小鼠小肠中段、下段史氏产甲烷菌菌量明显增高,提示小肠中段和下段史氏产甲烷菌菌量增高可能与肥胖正相关。 【关键词】:肠道菌群 史氏产甲烷菌 肥胖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58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1
  • 1. 前言11-15
  • 2. 材料与方法15-24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15-16
  • 2.2 试剂和耗材16-17
  • 2.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17
  • 2.4 史氏产甲烷菌16S rRNA荧光定量PCR引物序列17
  • 2.5 实验对象及方法步骤17-24
  • 3. 结果24-34
  • 3.1 C57BL/6小鼠肥胖模型造模结果24-25
  • 3.2 标准曲线的建立25-27
  • 3.3 两组小鼠肠道史氏产甲烷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及拷贝数结果27-34
  • 4. 讨论34-40
  • 5.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综述44-55
  • 参考文献51-55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55-56
  • 致谢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炎症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谢宁;吴小平;卢放根;

六种香辛料水提取物对大鼠中两类主要肠道菌分布的影响    薛斌;李少艇;彭喜春;

肠道梭菌在机体能量过度摄入中的作用    彭喜春;黄嘉成;

肠道产甲烷菌与肥胖    胡婷姿;王学红;

脂多糖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单核细胞TLR4水平及NF-κB,Notch1表达的影响    杨孟雪;甘华;沈清;

产甲烷微生物研究概况    李煜珊;李耀明;欧阳志云;

微量金属元素对纤维乙醇废水厌氧处理的影响    郑超;马晓建;郜晋楠;赖鹏豪;

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董开芯;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董全江;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易金阳;王烨;李琳琳;

肠道感染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贺星;崔立红;

哈族肥胖儿童环境因素、FTO基因和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    李敏

不同来源脂肪对仔猪的营养效应及对E.coli攻毒的保护作用研究    刘忠臣

Periostin在高糖条件下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胰岛素干预调控的研究    蒋一

Zonulin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与甘氨鹅脱氧胆酸细胞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胡章雪

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郭壮

河蚬多糖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    廖宁波

富硒猴头栽培及其药理活性初探    李好

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个体之间肠道双歧杆菌的差异研究    许小津

微量元素对厌氧污泥发酵产酸影响研究    王健

纤维乙醇废水沼气发酵的试验研究    郑超

利福昔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    徐丽艳

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叶金理

Toll样受体2、4及髓样分化因子88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颜君

2型糖尿病及其前期状态人群肠道菌群特征分析    江美玲

健康人群肠道分节丝状菌(SFB)的调查以及雌马酚转化的研究    王宇

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李春静

肠道产甲烷菌与肥胖    胡婷姿;王学红;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甲烷胞菌对低氢和互营生长在转录水平的响应    刘鹏飞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

低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富集物的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丁晨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何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