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餐厨废弃物产氢产甲烷梯度发酵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3:57
热度:

餐厨废弃物产氢产甲烷梯度发酵试验研究【摘要】:餐厨废弃物是对环境构成危害的污染物质,将其资源化利用对净化环境和缓解能源紧缺都具用重要意义。以餐厨废弃物作为厌氧发酵的原料,先后对其进

【摘要】:餐厨废弃物是对环境构成危害的污染物质,将其资源化利用对净化环境和缓解能源紧缺都具用重要意义。以餐厨废弃物作为厌氧发酵的原料,先后对其进行产氢和产甲烷两步发酵处理。具体流程为:具体流程为:首先,餐厨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后与产甲烷相流出的沼液混配到指定浓度,先进入产氢发酵罐进行产氢发酵;然后,将从产氢相流出的料液直接输送至产甲烷相,继续进行厌氧发酵;最后产甲烷相流出的沼液与餐厨废弃物按照一定比例混配再作为产氢相的发酵原料。如此循环,构成了两相连续产氢产甲烷发酵系统,以实现对餐厨废弃物进行梯度利用的目的。此外,本论文还选用了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对回用沼液进行预处理,然后再与餐厨废弃物混合发酵,考察三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发酵过程中各参数的影响。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批式试验中,当沼液与餐厨废弃物按照1:3(TS:TS)混合进行产氢发酵时,可以获得较高的VS产气率和较好的有机酸组分。此时,VS产氢率为50-58mL/g,发酵液中总有机酸中乙酸+丁酸的比例在80%以上。在半连续试验中,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d时,系统可以完成15天连续产氢。平均VS产氢率为39.59mL/g,总酸浓度为13220mL/g,其中乙酸+丁酸的含量为82.45%。 (2)沼液比餐厨废弃物为1:3(TS:TS)的条件下,不同预处理方式的沼液与餐厨废弃物混合进行发酵。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组的VS产氢率最高为64mL/g,其次是热处理组58mL/g。而曝气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产氢率较低,分别为52mL/g和47mL/g且伴有少量甲烷气体生成。四组试验的总酸含量不同,但均在10g/L以上。总酸浓度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超声波处理热处理曝气处理未处理沼液。 (3)在对预处理沼液进行半连续试验时,设置不同HRT,分析对产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RT为2d和3d时均表现较好,要明显高于HRT为4d时的产气率。不同的是,超声波处理组的VS产氢率表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当HRT为2d时平均VS产氢率在49mL/g以上,好于其它处理组。 (4)在两相连续试验中,获得的最优参数为:产氢相HRT为2d,产甲烷相的HRT为50d。1g挥发性固体(以餐厨废弃物计)经过本试验中两相连续产氢产甲烷发酵后,可以产生49mL的氢气和554mL甲烷气体,固总有价值气体体积为603mL。而直接将餐厨废弃物作为产甲烷发酵的原料,同等条件下仅可以获得561mL甲烷气体。 【关键词】:厌氧发酵 氢气 甲烷 餐厨废弃物 梯度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99.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2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H_2、CH_4的制取及应用12-16
  • 1.2.1 H_2的制取及应用12-14
  • 1.2.2 CH_4的制取及应用14-16
  • 1.3 餐厨废弃物处理现状16-19
  • 1.3.1 餐厨废弃物的特征16
  • 1.3.2 餐厨废弃物的排放量16-17
  • 1.3.3 餐厨废弃物的处理方法17-19
  • 1.4 厌氧发酵原理19-21
  • 1.5 餐厨废弃物的厌氧发酵21-23
  • 1.5.1 餐厨废弃物的单相产氢发酵21
  • 1.5.2 餐厨废弃物的单相产甲烷发酵21-22
  • 1.5.3 餐厨废弃物的两相产氢产甲烷发酵22
  • 1.5.4 餐厨废弃物与沼液混合发酵的梯度利用22-23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3
  • 1.7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3-26
  • 1.7.1 课题来源23-24
  • 1.7.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4-26
  • 2 材料与方法26-33
  • 2.1 试验材料26-28
  • 2.1.1 试验装置26
  • 2.1.2 发酵原料及接种物26-27
  • 2.1.3 试验仪器及试剂27-28
  • 2.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28-33
  • 2.2.1 TS、VS的测定28-29
  • 2.2.2 pH的测定29
  • 2.2.3 产气体积及成分测定29-30
  • 2.2.4 有机酸醇的测定30-31
  • 2.2.5 氨态氮的测定31-33
  • 3 试验设计与方法33-38
  • 3.1 未处理沼液组试验设计33-35
  • 3.1.1 产氢相的批式试验设计33-34
  • 3.1.2 产氢相半连续试验设计34-35
  • 3.2 预处理沼液组试验设计35-36
  • 3.2.1 不同预处理方式介绍35
  • 3.2.2 批式试验设计35-36
  • 3.2.3 半连续试验设计36
  • 3.3 产甲烷相试验设计36-37
  • 3.4 两相连续发酵试验设计37-38
  • 4 结果与讨论38-53
  • 4.1 未处理沼液组试验结果分析38-45
  • 4.1.1 批式试验结果分析38-43
  • 4.1.2 半连续试验结果分析43-45
  • 4.2 预处理沼液组试验结果分析45-49
  • 4.2.1 预处理方法对沼液产生的影响45-46
  • 4.2.2 批式试验结果分析46-47
  • 4.2.3 半连续试验结果分析47-49
  • 4.3 两相连续试验结果分析49-53
  • 4.3.1 产甲烷相发酵参数及反应器体积的估算49-52
  • 4.3.2 产氢产甲烷两相连续试验结果52-53
  • 5 结论53-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缩略语中英文注释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    黄英超;李文哲;张波;

生物质能    陈振金

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    梁骏吾

日本的污泥处理现状及展望    尹军,韩卫泽

石油化工企业氢气综合利用    高晓斌;张聪玲;高帆;封增民;

餐厨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进展    陈锷;顾向阳;

氢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二)    李式模;葛双燕;王群;

大型无氧铜氢气保护焊接设备的研究    赵雪峰;韩栋梁;

餐厨垃圾厌氧产氢综述    牛冬杰;赵雅萱;刘常青;阮星;沈沉;钱小青;赵由才;

国内外餐厨垃圾的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进展    王星,王德汉,张玉帅,陆日明

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顾华详

氢气纯度对多晶硅产品质量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廖敏;

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    付飞;李异;张健;

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    张洪波;徐苏宁;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    崔木花;

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    汪少波

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黄晓霓;

秸秆原料C/N比调节对沼气产气状况的影响    张昌爱;刘英;黄萌;袁长波;王艳芹;

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    王守敬;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孟祥健;

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胡建一;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沿巢湖地区沼气能源规模化生产利用模式的探讨及生态效益分析    张庆国;杨书运;吴朝;李鉴清;朱雅莉;

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常慧娟;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    李毅;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    王娜;邱琦;

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

促使昆明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变之研究    陈云进;

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杜熙茹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    胡雪梅

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汪慧玲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    董国强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    李玉凤

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刘林

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    罗力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    王耀鹏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闫俊

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高晓辉

沼气发电机冷却水预热沼气进料池系统的研究    康锡龙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    闫恒超

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刘莹玉

已建池农户沼气消费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维薇

沼液作为生菜、柑橘叶面肥的试验研究    袁怡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旭

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    刘鹏

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谭啸

厨馀堆肥腐熟度评估分析    黄华明;

餐厨垃圾处理方式的探讨    张显辉;张波;衣晓红;

餐厨垃圾管理和处理方法探析    曾彩明;李娴;陈沛全;邓耀明;

餐饮业泔水处理的新方法    罗宁,陈淑玲

饮食业有机垃圾的产生现状及处理技术研究    任连海,曹栩然

餐厨垃圾高效好氧堆肥过程参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任连海;何亮;宁娜;崔宝山;

当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对策视点的调整    吴玉萍,董锁成

改性Mo_2C/Al_2O_3催化剂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朱全力,杨建,季生福,王嘉欣,汪汉卿

国内外厨余垃圾现状及处理技术    严太龙,石英

国内外垃圾发电状况    官玉琪,魏杰

基于神经网络的厌氧反应器模拟预测及其运行状态估计    曹刚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研究    陈国美

环流型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产氢运行条件的研究    张军合;张全国;尤希凤;刘振波;

发酵产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建昌;刘士清;张无敌;官会林;尹芳;孙可伟;

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

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

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厌氧发酵产氢研究    靳孝庆;徐昊;沈磊;何冰芳;

马铃薯发酵产氢的菌株培养基改良研究    谢斌飞;程军;周俊虎;宋文路;刘建忠;岑可法;

高温产氢菌的一种简单筛选法    韩静;肖伟;王娜;王红;肇莹;杨涛;

玉米芯糖化水解及发酵法生物产氢    张茂林;李领川;沈晓武;樊耀亭;侯红卫;任保增;

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

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光合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实验研究    赫倚风;郭婕;周彩虹;张志萍;王毅;张全国;

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

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作用    李永峰;李鹏;李建政;

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

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    张全国;雷廷宙;尤希凤;杨群发;原玉丰;张军合;

产氢微生物培养特性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    李永峰;陈晟;史乃鉴;王远强;

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的工艺参数验证    王媛媛;张衍林;晏水平;周洪亮;李武;

影响发酵细菌B49产氢因子研究    王相晶;任南琪;李建政;张颖;陈兆波;郭婉茜;李永锋;

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

光合细菌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产氢的试验研究    陈明

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    刘洪艳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    陈瑛

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    戚峰

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    牛坤

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    刘冰峰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光合产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    王素兰

重组产气肠杆菌提高产氢效率的研究    赵锦芳

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    刘颖

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的发酵产氢基质与效能的研究    韩博

光源和光谱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工艺影响研究    安静

外加电场辅助质子传递供类球红细菌光合产氢研究    邓文武

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    张娜

脱氢酶与产氢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    王秀菊

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    马生华

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氢潜力的研究    卢怡

细菌产氢的研究    赵玉山

脱氢酶在生物质发酵产氢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    马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