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污泥中产甲烷细菌多样性及产甲烷效能的优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4:09
热度:

污泥中产甲烷细菌多样性及产甲烷效能的优化研究【摘要】:厌氧消化法是目前国际上处理城镇污泥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可使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与氧气混合燃

【摘要】:厌氧消化法是目前国际上处理城镇污泥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可使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与氧气混合燃烧后能产生大量能量,能源效率明显高于薪柴、秸秆、煤炭等,因此厌氧消化在能源消费巨大、提倡节能减排的中国极具实际应用前景。产甲烷菌不仅作为厌氧消化微生物的核心,同时也是自然界碳素循环厌氧发酵的最后一个组成成员,产甲烷菌种的优劣直接影响厌氧消化效率的高低,因此获得高效稳定的产甲烷菌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首先富集5种污泥或沼液样品以获得产甲烷优势菌群,并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再以累积产生甲烷量为指标选择甲烷产气量最多的样品用于研究各因素对产甲烷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产甲烷菌的产甲烷效能。在对5种污泥样品产甲烷菌群传代培养过程中发现,经过4次的传代培养后产甲烷菌的产甲烷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累积产甲烷量最多的是实验室厌氧消化污泥,为3.964L/L,累积产甲烷量最少的是林家厌氧消化池污泥沼液,仅为1.691L/L。对5种厌氧菌群PCR-DGGE图谱分析显示,5种样品的微生物菌群都较为丰富,对DGGE条带的序列分析发现11种古菌与已有序列的相似性都在98%以上,优势菌群分属于甲烷鬃毛甲烷菌属(Methanosaeta)、甲烷粒菌属(Methanocorpusculum)、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甲烷微菌属(Methanomicrobials)、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和甲烷盘菌属(Methanoplanus)。因厌氧消化污泥菌群富集效果最好,累积产甲烷量最大,因此在研究产甲烷菌的影响因素及产甲烷效能的优化中选取此样品作为对象进行后续研究。 在研究影响产甲烷菌的各因素时,主要设定pH、接种量、氯化镍、氯化钴、硫酸亚铁5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发现:pH为6.8时,累积产甲烷量、污泥生物量、甲酸利用率、比产甲烷速率呈现最大值,当pH为7.0时,甲烷含量、甲醇利用率、乙酸利用率呈现最大值。接种量在10%时,甲烷含量、累积产甲烷量、末端pH以及3种底物的利用率均呈现最大值。当在硫酸亚铁浓度分别为0.15g/L、0.20g/L时,累积产甲烷量和生物量分别达到最大值4.07L/L和0.468g/L。当氯化钴和氯化镍浓度分别0.15g/L和0.03g/L时,产甲烷菌的各个生理指标均呈现最大值。 在各因素对产甲烷影响研究基础上,仍以上述5种因素作为主要因素,以累积产甲烷量作为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设计5因素2水平共46组实验点进行响应面分析。经过响应面结果及方差分析,获得最佳实验条件:pH6.8,接种量13.29%, CoCl20.15g/L, NiCl20.02g/L和FeSO40.19g/L。在此条件下的累积产甲烷量达到4.21L/L,比经4次富集之后的产甲烷菌群累积产甲烷量高出6.21%,与模型预测值相近,说明此模型能够真实反应各种主要因素对累积产甲烷量的影响。 【关键词】:厌氧消化污泥 DGGE 产甲烷菌群 累积产甲烷量 响应面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TQ221.11;X1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产甲烷菌概述11
  • 1.2 产甲烷菌的生物学分类11-12
  • 1.3 产甲烷菌的代谢途径及独特的辅酶12-15
  • 1.3.1 产甲烷菌代谢底物及代谢途径12-14
  • 1.3.2 独特的产甲烷菌辅酶14-15
  • 1.4 产甲烷菌的影响因素15-17
  • 1.4.1 pH对产甲烷菌的影响15-16
  • 1.4.2 温度对产甲烷菌的影响16-17
  • 1.4.3 氧化还原电位对产甲烷菌的影响17
  • 1.4.4 微量元素对产甲烷菌的影响17
  • 1.4.5 氮氧化物对产甲烷菌的影响17
  • 1.5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17-18
  • 1.5.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的原理18
  • 1.5.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的应用18
  • 1.6 响应面优化法18-20
  • 1.6.1 响应面优化法的特点19
  • 1.6.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19-20
  • 1.6.3 Box-Behnken设计20
  • 1.6.4 中心组合设计20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20-22
  • 2 产甲烷菌群传代培养及菌群结构多样性分析22-36
  • 2.1 材料22-23
  • 2.1.1 实验材料22
  • 2.1.2 培养基22-23
  • 2.1.3 药品23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23
  • 2.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23-24
  • 2.3 试验方法24-27
  • 2.3.1 菌群传代培养方法24
  • 2.3.2 厌氧发酵产甲烷实验方法24-25
  • 2.3.3 总气体产生量测定方法25
  • 2.3.4 甲烷含量测定方法25
  • 2.3.5 混合菌群总DNA提取方法25-26
  • 2.3.6 PCR扩增方法26
  • 2.3.7 DGGE电泳26
  • 2.3.8 DGGE条带分析26-27
  • 2.4 结果与分析27-34
  • 2.4.1 产甲烷菌群的富集27-31
  • 2.4.2 产甲烷菌的生长和产甲烷的关系31-32
  • 2.4.3 利用PCR-DGGE技术对产甲烷菌群的结构分析32-34
  • 2.5 讨论34
  • 2.6 本章小结34-36
  • 3 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因素36-49
  • 3.1 材料36-37
  • 3.1.1 实验材料36
  • 3.1.2 培养基36
  • 3.1.3 药品36
  • 3.1.4 仪器与设备36-37
  • 3.2 试验方法37
  • 3.2.1 厌氧发酵产甲烷实验方法37
  • 3.2.2 总气体产生量测定方法37
  • 3.2.3 甲烷含量测定方法37
  • 3.2.4 挥发酸浓度测定方法37
  • 3.2.5 产甲烷指标的计算方法37
  • 3.3 结果与分析37-47
  • 3.3.1 pH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37-39
  • 3.3.2 接种量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39-41
  • 3.3.3 钻离子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41-43
  • 3.3.4 镍离子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43-45
  • 3.3.5 铁离子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45-47
  • 3.4 讨论47-48
  • 3.5 本章小结48-49
  • 4 响应面法优化产甲烷菌产甲烷效能49-57
  • 4.1 材料49
  • 4.1.1 实验材料49
  • 4.1.2 培养基49
  • 4.1.3 药品49
  • 4.1.4 仪器与设备49
  • 4.2 试验方法49-50
  • 4.2.1 厌氧发酵产甲烷实验方法49-50
  • 4.2.2 总气体产生量测定方法50
  • 4.2.3 甲烷含量测定方法50
  • 4.2.4 产甲烷指标的计算方法50
  • 4.3 结果与分析50-55
  • 4.3.1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50
  • 4.3.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50-53
  • 4.3.3 响应面分析53-55
  • 4.3.4 最优条件确立及模型验证实验55
  • 4.4 讨论55-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致谢63-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的研究    赵晶;李刚明;权春善;

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曹秀芹;陈爱宁;甘一萍;常江;周军;

PCR-DGGE技术对城市餐厨垃圾堆肥中细菌种群结构分析    刘有胜;杨朝晖;曾光明;肖勇;杨恋;徐峥勇;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收集效率研究    赵超;赵玲;陈晓梅;尹平河;杨一清;

温度对厌氧嗜热菌群产甲烷能力的影响    于晓章,彭晓英,周朴华

DGGE技术监测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    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李建政,李秋波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李美群;邓洁红;熊兴耀;谭兴和;周红丽;李清明;苏小军;张喻;唐艳红;彭丹;张艳艳;

响应面法优化文冠果油脱色工艺的研究    吴丛梅;赵先花;杨爽;高冷;

美国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与思考    王子迎;

甲烷产生菌的特性及其工业前景    杨薇;

UASB处理蛋白废水的实验研究    俞珊珊;刘锋;马三剑;王秋云;

微量元素与工业废水生物处理    丁琨;

紫外线诱变选育酸性α-淀粉酶高产菌株    游玟娟;

自选酵母发酵性能的研究    段晨凯;刘树文;

好氧堆肥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叶劲松;吴克;蔡敬民;俞志敏;陈天虎;

豆制品(茶干)中致腐菌的分离鉴定    周先汉;王亚东;朱稀檩;周坤;

接种物数量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    赵洪;邓功成;高礼安;李静;马媛;李永波;俸才军;张林;杨世凯;黎娇凌;

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海音;周春丽;张强;

文冠果的栽培利用及开发前景    高启明,侯江涛,李阳

剩余污泥的超声处理试验研究    曹秀芹,陈珺,欧阳利,唐臣

厌氧消化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彭武厚

木薯干原料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    刘振,王金鹏,张立峰,曾爱武,袁希钢

中国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潜力分析    郑祥;杨勇;雷洋;

垂直气井和横向气管收集填埋气的特性比较    朱燕,李田

污泥农用中的资源利用价值分析    曹秀芹;谭晶晶;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梁鹏,黄霞,钱易,丁国际

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竖井收集系统设计优化    彭绪亚,刘国涛,余毅

垃圾填埋气收集控制的CFD数值模拟应用研究    黄莉;谢海涛;彭绪亚;

产甲烷菌免疫鉴定及其应用    许宝孝;

产甲烷菌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王保玉;刘建民;韩作颖;刘健;胡斌;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郝鲜俊;洪坚平;高文俊;

产甲烷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其培养基对于菌株的选择作用    庞德公;杨红建;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刘德燕;丁维新;

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    张云茹;刘逸轩;沈庆涛;王永忠;

一株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会;马骏;崔薇薇;肇莹;王金艳;张淼;杨涛;

产甲烷菌的辅酶    许宝孝

产甲烷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许宝孝;

产甲烷菌的最新分类目录    杨秀山,傅连明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现状    宋素琴;张志东;顾美英;房世杰;

蔗糖发酵产氢与产甲烷能源转换效率的研究    李秋敏;杨斌;张无敌;马煜;李建昌;刘士清;徐锐;尹芳;陈玉保;

不同pH缓冲液对乙酸降解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    麻婷婷;郑珍珍;代莉蓉;承磊;张辉;

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邓晓;李勤奋;

硫酸盐对中温厌氧乙酸产甲烷的影响    杨森林;周琦颖;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江霞;

高压胁迫对原油降解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黎霞;承磊;张辉;

糖蜜废水产氢-产甲烷耦合工艺启动特性研究    刘晓刚;丁杰;王豹;刘先树;

厌氧真菌活力及传代频率对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代谢与菌群的影响    成艳芬;毛胜勇;MK Theodorou;朱伟云;

有机负荷对厨余垃圾常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燕锋;孔晓英;刘婉玉;李东;王德汉;袁振宏;孙永明;

日本期待收获巨量天然气    况叶

农业资源快速再生模式    李新明 李瑛

铵影响厌氧反应器污泥丙酸和丁酸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机理    张琛

烷烃厌氧降解产甲烷体系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王立影

基于代谢网络的产甲烷菌的耐热性研究    陈璟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水和乳化液对煤层产甲烷菌群活性影响研究    肖栋

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其代谢与菌群变化的研究    成艳芬

晋南牛和山羊瘤胃产甲烷菌多样性研究    裴彩霞

污泥浓缩消化一体化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孙兴福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应用技术及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朱葛夫

甲烷胞菌对低氢和互营生长在转录水平的响应    刘鹏飞

产甲烷条件下高效烃降解菌群的人工构建    刘海昌

不同生境产甲烷古菌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仇天雷

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及培养条件优化    张冰

低温产甲烷条件下微生物的群落特征    刘全全

低温对沼气菌群产气能力的影响以及产甲烷菌的分离    杨光

电化学辅助微生物厌氧系统产甲烷性能研究    解明利

低温石油烃降解产甲烷富集物的培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丁晨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及其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张雅南

缺氧—厌氧反硝化/产甲烷工艺实验研究与动力学分析    宋佳萍

烃类化合物厌氧降解产甲烷中间代谢产物初探    何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