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1:14
热度: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摘要】:本文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长期被卤代脂肪烃污染的废水和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二氯甲烷高效降解菌,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

【摘要】: 本文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长期被卤代脂肪烃污染的废水和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二氯甲烷高效降解菌,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系统发育研究,进一步开展了降解特性、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探索微生物对异型生物质(Xenobiotics)的转化与降解机理、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创新的技术支持与方法论指导。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从废水和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二氯甲烷降解菌株,分别命名为WZ-12和wh22菌株。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抗生素抗性试验、碳源利用试验(Biolog)、全细胞脂肪酸分析、G+C mol%含量分析以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证明WZ-12和wh22菌株应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及梭杆菌属。其中WZ-12菌株被鉴定为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的又一菌株;推测菌株wh22应当是梭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的又一菌株,首次发现了环状芽孢杆菌菌株和梭形杆菌菌株具有二氯甲烷降解活性。 2.WZ-12和wh22两株菌都有较宽的温度、pH及二氯甲烷底物浓度适应范围。在菌体生长最适的pH环境中,菌株对二氯甲烷的降解效率也最高;在30℃、初始pH6.0的MM培养基中,WZ-12菌株72 h对二氯甲烷的降解效率达85.23%。而wh22菌株在37℃、初始pH6.0的MM培养基中48 h的降解效率约80.09%。有机物的加入可使降解菌WZ-12对二氯甲烷的降解加速,其中酵母膏及葡萄糖效果优于蛋白胨。有机物的加入对wh22菌株的降解能力影响不大;WZ-12和wh22菌株会因二氯甲烷浓度增加而产生抑制,降解率下降,符合非线性的高姆比兹模型。菌株WZ-12能适应高盐浓度生长,NaCl浓度在10-60 g L~(-1)范围生长良好,对CH_2Cl_2、CH_2BrCl、C_2H_2Cl_2和C_2H_4Cl_2均有降解能力,72 h降解效率分别为78.28%、58.19%、60.32%和45.08%。 3.菌株wh22含有1个降解性质粒,分子量为48.8 kb,命名为pRC11。初步建立了质粒pRC11的物理图谱。该质粒还是一个汞盐抗性质粒,可在不同种属菌株之间转移,以E.coli DH5(dcm~-)作为受体菌做质粒的接合转移试验,阳性转化子的转化频率为1.65×10~5/μg of plasmid DNA。 4.通过设计基于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如下适用于DCM降解率预测的经验关联式回归模型: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在摇瓶水平上,得到了菌株WZ-12生物降解工艺的最优条件为:DCM初始浓度380 mg/L(X_1)、葡萄糖添加浓度13.72 mg/L(X_2)、H_2O_2添加浓度115 mg/L(X_3)。在此条件下,预测得到的最大降解率为93.18%。对以上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进行摇床水平上的降解率试验验证,得到好氧降解率平均值为92.88±0.27%,与模型预测值(93.18%)吻合较好,该降解率回归模型为菌株WZ-12在生物法处理含DCM废气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对来自菌株WZ-12的脱卤素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获得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纯酶分子量为31 kDa,比酶活提高了8.27倍,得率为34.83%,纯化倍数为8.27。该酶为诱导酶,最佳产酶温度为30℃,粗酶液在50℃以下具备一定的耐热性能和稳定性,最佳产酶pH为6.5;该酶在pH5-7之间稳定较好,但当pH大于7或小于5时,稳定性急剧下降。Ca~(2+)、Mg~(2+)对酶活有增强作用,而Cu~(2+)、Zn~(2+)和Ba~(2+)则抑制酶活性,Hg~(2+)对酶活性抑制影响最大。 该脱卤素酶表观Km值在30℃(pH7.0)为5.25×10~(-3)mol/L,Vmax为3.67×10~(-4)mol/L·min,K_(cat)为6.97×10~4S~(-1)。该酶的底物特异性不高,可以催化CH_2Cl_2、CH_2Br_2、CH_2I_2和CH_2BrCl脱卤。 6.从菌株WZ-12中克隆得到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基因dcmR,并对克隆产物进行了Southern杂交鉴定。dcmR编码基因序列为864 bp,编码脱卤素酶蛋白大小为28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32±1 kDa。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克隆的基因片段与Methylobacterium sp.DM4的二氯甲烷脱卤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6%。蛋白的氨基末端约20-80 aa与GST有类似的结构域,中间约第50位-80位aa间具有多个跟GSH的结合位点有关的超二级结构模体结构域。将所得到的菌株相关基因序列用SEQUIN软件上传至GenBank,得到序列登录号FJ405230。 7.通过构建具T7强启动子的pET高效表达载体(pET21a和pET15b),转化E coli(DE3)RP,构建了二氯甲烷脱卤酶的原核表达系统。构建了3种表达载体,pET-21a-dcmR(no-tag)不含任何标签,其转化子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酶活(21.95U·mL~(-1))高于原始菌株WZ-12(14.26U·mL~(-1)),可直接用于二氯甲烷生物降解的工程应用研究;pET-21a- dcmR with his-tag引入了6个组氨酸残基“标签”(His-tag),为后续酶蛋白分离纯化获得纯化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pET-15b-dcmRwith his-tag and LVPRGS thrombin在引入6个组氨酸残基“标签"(His-tag)的同时,增加了凝血酶酶切位点,方便了His-tag的切除。将3种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DE3)RP并诱导表达,得到了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8.探讨重组酶的表达特点和部分酶学性质。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细菌总蛋白表达量为0.76g/L,其中融合蛋白占总蛋白的32.00%,酶活最高达25.78U/mL,酶的比活为88.86 U/mg蛋白。重组菌周质中酶活2.92 U/mL,胞内酶活22.86 U/mL。重组菌产生的酶活力与比活较原降解菌株高1-2倍。利用融合蛋白N末端的His-tag,经金属螯合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融合酶蛋白,酶蛋白的得率为72%,比活为144.73 U/mg。凝血酶切除His-tag后,经SDS-PAGE测定,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为33±1 kDa,与理论计算值34 kDa相符。重组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在pH 6.5,温度30℃有最大相对酶活。但重组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对温度和pH要敏感。最后,对重组菌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的研究表明,重组菌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与原始菌株没有差别,生长至对数期A_(600nm)值都可达到2.4左右。重组菌株dcmR-1在25 h的降解率达90%以上,降解效率比原降解菌株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二氯甲烷 生物降解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 基因克隆与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Q93
【目录】:
  • 中文摘要9-12
  • 英文摘要12-17
  • 第一章 绪论17-58
  • 1.1 二氯甲烷的分布和对环境的影响17-28
  • 1.1.1 卤代烃与二氯甲烷17-21
  • 1.1.2 二氯甲烷在环境中的累积21-26
  • 1.1.3 二氯甲烷的危害26-28
  • 1.2 微生物的脱氯机制28-35
  • 1.2.1 有机卤化物作为碳源和能量的唯一来源29-30
  • 1.2.2 微生物对有机氯化物脱氯方式举例30-35
  • 1.3 二氯甲烷生物降解菌35-38
  • 1.3.1 氯代脂肪烃降解菌35-36
  • 1.3.2 二氯甲烷降解菌36-38
  • 1.4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38-45
  • 1.4.1 脱卤酶的生化和分子特征38-40
  • 1.4.2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的一般性质40-42
  • 1.4.3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核甘酸序列和二级结构42-43
  • 1.4.4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的三维结构43-45
  • 1.5 二氯甲烷生物降解关键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5-46
  • 1.6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和GSH-S-转移酶的进化关系46-48
  • 1.7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基因表达的调控48-50
  • 1.8 二氯甲烷的生物净化原理与工艺50-55
  • 1.8.1 生物法净化二氯甲烷机理50-51
  • 1.8.2 生物法净化二氯甲烷工艺51-55
  • 1.9 本研究的工作基础、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55-58
  • 1.9.1 本研究的工作基础55
  • 1.9.2 本研究的目的和选题意义55-56
  • 1.9.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56-58
  • 第二章 二氯甲烷降解菌株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58-87
  • 2.1 材料与方法58-69
  • 2.1.1 材料与培养基58-59
  • 2.1.2 试剂和仪器59
  • 2.1.3 检测方法59-60
  • 2.1.4 二氯甲烷降解菌株分离与降解能力初筛60-61
  • 2.1.5 降解菌株的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61-69
  • 2.2 结果与讨论69-84
  • 2.2.1 菌株的驯化与筛选69-71
  • 2.2.2 分离菌株的降解能力71-72
  • 2.2.3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72-77
  • 2.2.4 分离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77-83
  • 2.2.5 基于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的构建83-84
  • 2.3 小结84-87
  • 第三章 二氯甲烷降解菌株生长和降解特性研究87-105
  • 3.1 材料与方法87-92
  • 3.1.1 二氯甲烷降解菌株生长条件研究87-88
  • 3.1.2 分离菌株降解特性研究88-89
  • 3.1.3 高盐浓度下菌株WZ-12降解二氯甲烷特性89-90
  • 3.1.4 二氯甲烷降解率的测定90
  • 3.1.5 菌株wh22降解性质粒特性研究90-92
  • 3.2 结果与讨论92-104
  • 3.2.1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生长条件92-94
  • 3.2.2 分离菌株降解特性研究94-98
  • 3.2.3 高盐浓度下菌株WZ-12降解二氯甲烷特性98-100
  • 3.2.4 菌株wh22降解性质粒特性研究100-104
  • 3.3 小结104-105
  • 第四章 二氯甲烷生物降解工艺条件的优化105-117
  • 4.1 材料与方法105-108
  • 4.1.1 菌株和培养基105-106
  • 4.1.2 最佳降解条件的选择106
  • 4.1.3 摇瓶水平生物降解试验106
  • 4.1.4 二氯甲烷的测定106-107
  • 4.1.5 试验设计与分析107-108
  • 4.2 结果与讨论108-115
  • 4.2.1 最佳降解条件108-109
  • 4.2.2 试验设计109
  • 4.2.3 摇瓶生物降解试验109-111
  • 4.2.4 响应面法优化DCM好氧降解工艺111-115
  • 4.2.5 对降解率回归模型的实验验证115
  • 4.3 小结115-117
  • 第五章 二氯甲烷脱卤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117-133
  • 5.1 材料与方法117-121
  •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117-118
  • 5.1.2 菌种及培养条件118
  • 5.1.3 实验方法118-120
  • 5.1.4 酶学性质120-121
  • 5.2 结果与讨论121-131
  • 5.2.1 酶的分离纯化121-126
  • 5.2.2 产酶和酶学性质研究126-131
  • 5.3 小结131-133
  • 第六章 二氯甲烷脱卤酶的基因克隆与鉴定133-158
  • 6.1 材料与方法133-144
  • 6.1.1 菌株、载体和试剂盒133-135
  • 6.1.2 试剂和培养基135-136
  • 6.1.3 引物设计136-137
  • 6.1.4 仪器与DNA分析软件137
  • 6.1.5 试验设计与方法137-142
  • 6.1.6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142-143
  • 6.1.7 同位素标记探针制备143
  • 6.1.8 Southern分子杂交143-144
  • 6.2 结果与讨论144-156
  • 6.2.1 提取的细菌基因组的浓度144-145
  • 6.2.2 PCR扩增dcmR基因145
  • 6.2.3 克隆载体pUC57构建与鉴定145-146
  • 6.2.4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酶切鉴定146-147
  • 6.2.5 目的基因的鉴定147-156
  • 6.3 小结156-158
  • 第七章 二氯甲烷脱卤素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158-178
  • 7.1 材料与方法158-168
  • 7.1.1 菌株、载体和工具酶158-160
  • 7.1.2 试剂和培养基160
  • 7.1.3 引物分析设计160-161
  • 7.1.4 目的基因片断的PCR扩增与克隆161-162
  • 7.1.5 表达质粒的构建与转化162-167
  • 7.1.6 目的基因dcmR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167
  • 7.1.7 重组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167
  • 7.1.8 表达产物的活性分析167-168
  • 7.2 结果与讨论168-177
  • 7.2.1 重组表达载体的阳性克隆检测168-170
  • 7.2.2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170-172
  • 7.2.3 dcmR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172-176
  • 7.2.4 表达产物二氯甲烷脱卤素酶酶活检测176-177
  • 7.3 小结177-178
  • 第八章 重组菌及其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的研究178-189
  • 8.1 材料与方法178-180
  • 8.1.1 菌株、载体和工具酶178
  • 8.1.2 试剂和培养基178
  • 8.1.3 重组子诱导表达条件优化178-179
  • 8.1.4 二氯甲烷降解率的测定179
  • 8.1.5 脱卤素酶的活力测定179
  • 8.1.6 融合蛋白的纯化和坚定179-180
  • 8.1.7 融合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180
  • 8.1.8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180
  • 8.2 结果与讨论180-187
  • 8.2.1 重组菌株和宿主菌E.coli BL21(DE3)的生长特性比较180-181
  • 8.2.2 重组菌株和B.circulans WZ-12对CH_2Cl_2降解特性的比较181-182
  • 8.2.3 表达初检验182-183
  • 8.2.4 诱导表达与电泳检测183-184
  • 8.2.5 重组酶的性质184-187
  • 8.3 小结187-189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89-193
  • 9.1 本论文主要结论189-191
  • 9.2 论文创新点191-192
  • 9.3 本文工作的不足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192-193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193-194
  • 致谢194-195
  • 参考文献195-20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潘多拉菌LX-1菌株对二氯甲烷的降解特性研究    傅凌霄;於建明;成卓韦;蒋轶锋;陈建孟;顾信娜;朱润晔;

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王威

石油污染浅层地下水中氯代烷烃降解的微生物响应规律研究    郑昭贤

低温高效苯酚、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基因的研究    广慧

生物技术在有机废气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陈建孟,王家德,唐翔宇

生物过滤塔甲苯降解性能研究    李国文,胡洪营,郝吉明,马广大

感受态细胞的快捷制备和转化    谢振华,晁代军,刘长振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紫外线诱变及降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裘娟萍,王家德,于建明,张海燕,邵炜,陈建孟

嗜甲基菌DM11菌株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是二聚体蛋白    蔡宝立,程思文

假单胞菌DM11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研究──Ⅱ.动力学性质和抑制剂    王淑芳,蔡宝立

乙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董红军;伍丽娴;陈三凤;

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概述    王家德,陈建孟,唐翔宇

假单胞菌DM11菌株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研究    蔡宝立;L.P.Wackett;

嗜盐碱古生菌新种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王振雄,徐毅,周培瑾

海洋青霉(Penicilliumsp.)FS010441的形态学观察和产纤维素酶性质初步研究    游银伟,汪天虹,岳寿松

山东省大白菜黑腐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解永梅;张成玲;赵永强;张薇;张广民;

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

新疆地区棉花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朱彭玲;陈强;丁延芹;姚良同;杜志兵;王晶;杜秉海;

富钼酿酒酵母菌株的选育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马福荣;贾乐;任轩;杨凤苓;程成;

盐碱土壤中耐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张广志;周红姿;杨合同;赵晓燕;

脐橙根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赵丽明;鲁志弘;路晓萌;杜秉海;丁延芹;姚良同;

黑木耳漆酶酶学性质分析    张利明;高玉千;贾海军;蒋瑾;张庭静;徐淑霞;张世敏;吴坤;

不同萌发期绿豆芽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营养价值分析    李瑞国;朱秀敏;杨慧;

苹果园土壤中一株根皮苷降解菌的筛选    张一;王凤忠;张铭铄;李妍;韩明渠;周波;毛志泉;

富马酸单苯甲酯的合成及抗菌特性研究    刘倩;韦庆益;刘丽萍;宁正祥;

生物法治理恶臭气体的工艺研究进展    邓志华;周成;宁平;王学谦;瞿广飞;

番茄内生细菌TB-2生化特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窦瑞木;雷清泉;张改强;

鳢舒伯特气单胞菌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    刘春;

产壳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    马镝;

山鸡椒油和八角精油抑菌作用的对比    曹妍;杨钦滟;杜木英;阚健全;

混合肉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研究    周亚军;康建波;刘妍菊;苏丹;马龙彪;

渡夏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黄华伟;王印庚;陈霞;张凤萍;

现代化奶牛场乳房炎病因调查及其防治    邬纯鸿;黄毅;王文莉;钟代彬;吴广安;方艳军;

畜禽粪便除臭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陈丽园;吴东;夏伦志;赵瑞宏;

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郎亚军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安全性评价    陈云松

养殖鱼类病原菌检测芯片技术的建立    李永芹

冻土细菌新种和冰缘植物内生细菌新种的特征和多相分类学研究    赵祺

酪蛋白美拉德产物的制备、性质及在烟草中的应用研究    谷风林

枯草杆菌两步法生产四甲基吡嗪的调控及机制的研究    朱兵峰

粘细菌Stigmatella WXNXJ-B产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    王大红

富苯丙氨酸碱性短肽的发现及其对蛋白质等电点和免疫交叉反应的影响    徐军

Acetobacter sp. CCTCC M209061细胞催化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研究    肖仔君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    赵康

可溶性鸡蛋壳膜蛋白与多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周艳华

斑点叉尾鮰生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罗晶晶

肠道菌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家蚕杀虫活性的作用    郎晓磊

苏云金芽胞杆菌对云斑天牛的抗性研究    逯晋忠

利用半夏凝集素构建内生工程菌及其抗同翅目害虫效果研究    张献芳

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培养及冻干发酵剂的研究    冷一非

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制    韩亚超

贵州省苗族腌酸汤中产乳酸菌素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    袁玮

黄鳝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贺中华

黄颡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孟小亮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技术及进展    杨翠云;郭淑政;刘琪;刘苏静;苑学霞;

盘锦市典型区域土壤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田敏;张昌楠;

菲和萘在黄土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    展惠英,袁建梅,蒋煜峰,陈慧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    毛小苓,倪晋仁

石油类污染物在包气带土层中的水化学迁移率测定    李绪谦,商书波,林亚菊,周洪义,侯戈

浅析某油田地下水石油类污染途径    刘荣芳;陈鸿汉;王延亮;刘菲;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标志物探讨——以河南油田为例    郭华明,王焰新,陈艳玲,王玉梅

浅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天然生物降解的判别依据    何江涛,史敬华,崔卫华,刘菲,陈鸿汉

石油污染地下水中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    郝春博;王广才;董建楠;张倩;蔡五田;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方生,陈秀玲

    罗光明 鲁锡荣

    本报驻南非记者 韦冬泽 苑基荣 裴广江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孙天仁

组合型化学与生物反应带修复硝基苯、苯胺复合污染地下水研究    王显胜

生物降解菌株Delftia tsuruhatensis AD9中染色体编码的苯胺代谢基因簇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梁泉峰

土壤/沉积物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殷淑华

砂土中柴油迁移土柱实验与反硝化条件下苯生物降解微环境实验研究    李东艳

垃圾渗滤液在地下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分带及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    董军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态有机质及其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影响    孙可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    李宝明

降雨对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氧化还原分带及其污染物降解影响的研究    樊冬玲

山东省典型农产品基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地球化学元素关系研究    周娟

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    王岙

城市生活污水中低温高效苯酚降解菌的生理生化机制和降解特性的研究    李凤敏

二氯甲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微生物菌剂及基因文库的构建研究    胡志航

盘锦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张晓东

优先流作用下石油类的迁移研究及模拟    孙景刚

三氯乙烯在天然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徐翯

苯酚厌氧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酚特性    李红梅

有机污染物菲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污染模拟研究    林景玉

多环芳烃菲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付向明

高效苯酚降解菌的选育及降酚性能研究    关海滨

齐鲁石化公司地下水石油污染现状及污染模拟研究    高庆然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gaseous dichloromethane degraded by a VUV light in different reaction media    

BF和BTF工艺去除DCM性能比较    潘维龙;於建明;成卓韦;蔡文吉;

Degradation of dichloromethane by an isolated strain Pandoraea pnomenusa and its performance in a biotrickling filter    Jianming Yu;Wenji Cai;Zhuowei Cheng;Jianmeng Chen;

某废弃采油井场周边土壤石油污染及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    宁卓;张翠云;张胜;刘雅慈;何泽;殷密英;

真空紫外—生物协同净化二氯甲烷废气的机理研究    於建明

跨界融合构建复合菌群高效降解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孙友友

1株三乙胺降解菌SYA-1的分离、降解性能及其动力学研究    沈敏雅

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技术及应用    羌宁

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    吴玉祥;冯孝善;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与防治    洪紫萍

活性炭吸附甲苯动力学研究    李国文,刘强,樊青娟,苏媚,马广大

乙烯及乙烯工业现状    黄立道

假单胞菌DM11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研究──Ⅱ.动力学性质和抑制剂    王淑芳,蔡宝立

恶臭生物处理的研究    许景文;

生化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动力学模式研究    孙珮石,杨显万,谢蕴国,黄若华 ,张玲琪

假单胞菌DM11菌株的二氯甲烷脱卤素酶研究    蔡宝立;L.P.Wackett;

嗜盐嗜碱杆菌属的一个新种    田新玉,徐毅,刘洪灿,周培瑾

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陆小兰;杨桂朋;高先池;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氯甲烷和溴甲烷    杨桂朋;陆小兰;宋贵生;王晓蒙;

不同纬度大气中氯甲烷浓度的研究( 英文)    孙国忠,余琦,陈立民,李院生

氯代甲烷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陈文凯,许娇,陆春海,徐瑾,徐伟民

以自主创新技术 锻造产业优势链    季诚建

卤素为人类打开一扇窗    牛水钻;

L-薄荷基氯甲烷的合成研究    阳年发;张祚;欧阳歆;

科技成果产业化潜力无穷——获2001年杭州市科技进步奖的一等奖项目简介    

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    

论某些取代三芳基卤甲烷与二烷基亚磷酸盐的相互作用    张景龄

氯甲烷源汇分布、自然生产与生态调节:研究概述    王进欣;

氯甲烷加压法合成甲胺磷    王国杰;彭顺跃;

急性氯甲烷中毒27例临床分析    何凤云;张晓纲;何成一;王春友;

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田野;赵文喜;

有机硅生产线节能技术的应用    张亚娣;戴永琴;

一步法合成烯丙基聚氧化乙烯-氧化丙烯甲醚    黎松;汤四清;尹艳洪;宋晓文;

成功救治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一例    贲道锋;夏照帆;郇京宁;任家骠;

高效除草剂草丁膦中间体MeP(OEt)_2的合成    史鸿鑫;林辉;项菊萍;雷小明;徐春柳;吴蕾;

煤制甲醇项目简介    

国内甲基氯硅烷合成工艺的比较    周遵石;鲁建春;杨雨富;王刚;金美仙;王福民;

三农公司实现氯甲烷回收    记者 罗阿华

膜法回收氯甲烷装置研制成功    仲化

二甲基二氯硅烷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 杨扬

五通桥区在全省率先过关    朱斌袁葛强 记者 余向华

新安化工打官司直指侵权泛滥    翁国娟

新安化工打官司直指侵权泛滥    翁国娟

福华集团:草甘滕项目试生产    钟继华 特约通讯员 袁葛强

让化工产业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赵智钢钟华林 薛志伟

自主创新破除垄断坚冰    刘群

新安化工的循环经济之路    郏海燕

分子筛催化转化氯甲烷制取低碳烯烃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    张大治

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溴甲烷和氯甲烷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研究    陆小兰

阈值光电子—光离子符合速度成像及其应用研究    唐小锋

气—固相法合成氯甲烷技术研究    唐雨东

氯甲烷尾气深度回收方法的比较与优化    康志鹏

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工艺的开发    翁路平

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三甘醇中氯离子工艺研究    王亭

丁基橡胶装置氯甲烷脱水新工艺    王冰

氯甲烷回收过程的建模与分析    吴国权

膜法回收有机硅尾气中氯甲烷流程设计与优化    冯宏超

草甘膦及副产氯甲烷回收新工艺研究    任不凡

东海和黄海中氯甲烷和溴甲烷的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    宋贵生

甲烷液相氧化反应产物处理工艺的研究    虎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