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区系及根病影响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06
热度:

秸秆覆盖全程节水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区系及根病影响的研究【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全程节水下,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土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全程节水下,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土壤线虫,小麦根病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这三类微生物数量均为秸秆还田免耕常规,其中秸秆还田处理是常规处理的2~3倍,免耕是常规的1~2倍。真菌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细菌和放线菌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在灌水量为1350~1725m~3/hm~2时达到最大,但灌水量对细菌总数影响不大。在季节变化方面,三种微生物均呈单峰曲线,真菌和放线菌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收获后最小,而细菌总数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在大多处理中,真菌优势种群是镰刀菌(Fusarium),细菌优势种群是WJ1和WJ2,但次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 2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 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好气纤解菌的数量表现为秸秆还田免耕常规,秸秆还田中生理类群数量是常规的2~3倍,免耕是常规的1~2倍。反硝化细菌、嫌气固氮菌、嫌气纤解菌的数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反硝化细菌在免耕和秸秆还田中的数量是常规的2~3倍,但嫌气固氮菌和嫌气纤解菌在秸秆还田和免耕中数量是常规的1倍多。随着灌水量的增大,硝化细菌总数呈下降趋势,反硝化细菌呈上升趋势,芽孢杆菌、好气固氮菌、嫌气固氮菌的数量在灌水量为975~1350m~3/hm~2时最大,好、嫌气纤解菌数量在1350~1725m~3/hm~2的灌水量下最大。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生理类群差异比较大。 3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土壤线虫总数影响不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线虫总数也增加,但秸秆还田中增加较快。大多处理土壤线虫总数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呈单峰曲线,在抽穗期最大。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大于非寄生线虫。寄生线虫在常规中最多,免耕中次之,秸秆还田中最少;而非寄生线虫在秸秆还田中最多,免耕次之,常规最少。生长季节非寄生线虫的群体动态变化与寄生线虫的群体动态变化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同一季节土壤寄生线虫的种群数量在各处理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但在季节变化方面,表现为优势种群不变或次优势种群变为优势种群。 4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小麦根病发生的影响 小麦根病发病率表现为常规免耕秸秆还田。在设定的灌水范围之内,小麦根病的发病率呈“V”型曲线,在灌水量1350m~3/hm~2时发病最轻。抽穗期小麦根病发病率平均 【关键词】:秸秆覆盖 全程节水 春小麦 土壤微生物 数量 区系 根病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S512.1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
  • 引言10-11
  • 文献综述11-25
  • 1 土壤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1-12
  • 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12-17
  • 2.1 微生物纯培养12-13
  • 2.2 土壤中微生物的观察13
  • 2.3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13
  • 2.4 土壤微生物的纯化13-15
  • 2.4.1 两相分离技术13-14
  • 2.4.2 细菌的纯化14
  • 2.4.3 真菌的纯化14-15
  • 2.5 分子生物学技术15-16
  • 2.6 细菌的鉴定与分类方法16-17
  • 3 线虫的鉴定与防治17-20
  • 3.1 植物线虫分类鉴定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7-18
  • 3.2 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治18-20
  • 3.2.1 法规防止,加强检疫18-19
  • 3.2.2 农业防治19
  • 3.2.3 化学防治19
  • 3.2.4 生物防治19-20
  • 4 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0-21
  • 5 小麦根病的研究概况21-25
  • 5.1 小麦根病的分布与为害21-22
  • 5.2 小麦根病的病原菌组成22-23
  • 5.3 小麦根病的防治研究进展23-25
  • 5.3.1 农业防治23
  • 5.3.2 药剂防治23-24
  • 5.3.3 生物防治24-25
  • 第二章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25-41
  • 1 研究地点、材料与方法25-29
  • 1.1 研究地点25-26
  • 1.1.1 自然概况25
  • 1.1.2 样区设置25-26
  • 1.2 试验材料26
  • 1.2.1 土样采集时间和次数26
  • 1.2.2 土样采集方法26
  • 1.2.3 培养基配方26
  • 1.3 试验方法26-29
  • 1.3.1 土样的稀释26-27
  • 1.3.2 土壤微生物培养27
  • 1.3.3 菌落计数27
  • 1.3.4 真菌、细菌的区系鉴定27
  • 1.3.5 真菌、细菌的培养性状27-28
  • 1.3.6 细菌的染色28-29
  • 2 结果与分析29-40
  • 2.1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真菌数量的影响29-33
  • 2.1.1 各季节土壤真菌总数的变化29-31
  • 2.1.2 土壤真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31
  • 2.1.3 土壤真菌区系31-33
  • 2.2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细菌数量的影响33-38
  • 2.2.1 各季节土壤细菌总数的变化33-35
  • 2.2.2 土壤细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35
  • 2.2.3 土壤细菌区系35-37
  • 2.2.4 优势细菌的染色和培养性状37-38
  • 2.3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放线菌总数的影响38-40
  • 2.3.1 各季节土壤放线菌总数的变化38-39
  • 2.3.2 土壤放线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39-40
  • 3 小结40-41
  • 第三章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41-55
  • 1 材料与方法41-43
  • 1.1 试验材料41-42
  • 1.1.1 土样的采集41
  • 1.1.2 培养基配方41-42
  • 1.2 试验方法42-43
  • 1.2.1 土样稀释42
  • 1.2.2 各生理类群的培养42
  • 1.2.3 各生理类群的数量检查42-43
  • 2 结果与分析43-54
  • 2.1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芽孢杆菌总数的影响43-44
  • 2.1.1 各季节土壤芽孢杆菌总数的变化43-44
  • 2.1.2 土壤芽孢杆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44
  • 2.2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硝化细菌总数的影响44-46
  • 2.2.1 各季节土壤硝化细菌总数的变化44-46
  • 2.2.2 土壤硝化细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46
  • 2.3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反硝化细菌总数的影响46-48
  • 2.3.1 各季节土壤反硝化细菌总数的变化46-47
  • 2.3.2 土壤反硝化细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47-48
  • 2.4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好气固氮菌总数的影响48-49
  • 2.4.1 各季节土壤好气固氮菌总数的变化48-49
  • 2.4.2 土壤好气固氮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49
  • 2.5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嫌气固氮菌总数的影响49-51
  • 2.5.1 各季节土壤嫌气固氮菌总数的变化49-50
  • 2.5.2 土壤嫌气固氮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50-51
  • 2.6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好气纤解菌总数的影响51-52
  • 2.6.1 各季节土壤好气纤解菌总数的变化51
  • 2.6.2 土壤好气纤解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51-52
  • 2.7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嫌气纤解菌总数的影响52-54
  • 2.7.1 各季节土壤嫌气纤解菌总数的变化52-53
  • 2.7.2 土壤嫌气纤解菌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53-54
  • 3 小结54-55
  • 第四章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55-63
  • 1 材料与方法55-56
  • 1.1 土样的采集55
  • 1.2 试验方法55-56
  • 1.2.1 线虫的分离55
  • 1.2.2 线虫的计数55
  • 1.2.3 线虫的杀死和固定55-56
  • 1.2.4 制片56
  • 1.2.5 寄生线虫属的鉴定56
  • 2 结果与分析56-62
  • 2.1 各季节线虫总数的变化56-57
  • 2.2 土壤线虫总数的季节动态变化57
  • 2.3 土壤寄生线虫和非寄生线虫的数量变化57-58
  • 2.4 土壤寄生线虫区系58-60
  • 2.5 寄生线虫优势种属鉴定特征60-62
  • 3 小结62-63
  • 第五章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小麦根病发生的影响63-67
  • 1 材料与方法63-64
  • 1.1 病害调查63
  • 1.2 室内分离培养63
  • 1.3 致病性测定63-64
  • 2 结果与分析64-66
  • 2.1 小麦根病田间调查结果64
  • 2.2 室内分离培养64-66
  • 2.3 病原种类调查结果66
  • 3 小结66-67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7-71
  • 1 结论:67-68
  • 1.1 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67
  • 1.2 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67
  • 1.3 土壤线虫67
  • 1.4 小麦根病67-68
  • 2 讨论68-71
  • 2.1 耕作方式、灌水量与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关系68
  • 2.2 耕作方式、灌水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关系68-69
  • 2.3 耕作方式、灌水量与土壤线虫数量的关系69
  • 2.4 耕作方式、灌水量与小麦根病的关系69-70
  • 2.5 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变化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9
  • 图版179
  • 图版279-80
  • 图版380-81
  • 作者简介81-82
  • 导师简介82-83
  • 独创性声明8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马春梅;马秀峰;唐远征;孙占峰;刘辉;于雷;杨悦乾;龚振平;

秸秆覆盖对苹果树盘水分再分配的影响    陈凯;赵乾坤;陈志成;张永涛;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影响的试验研究    孙博;解建仓;汪妮;朱记伟;张建龙;李春娇;

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许策玉;

秸秆覆盖对盐渍化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孙博;解建仓;汪妮;王天平;李春娇;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高传昌;傅渝亮;汪顺生;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品质及土壤的影响    王树会;纳红艳;陈发荣;赵宪凤;

咸水结冰灌溉对盐化潮土盐基离子剖面迁移规律的影响    车升国;林治安;赵秉强;左余宝;夏雪;

黄土区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缠军;郝明德;折凤霞;鲍艳杰;

不同调控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    刘广明;杨劲松;吕真真;余世鹏;何丽丹;

利用秸秆覆盖减少鸡舍氨气排放和恶臭效果研究    耿爱莲;闫玉良;王海宏;张剑;初芹;刘华贵;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秸秆覆盖非充分灌溉稻作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周明耀;钱晓晴;

秸秆覆盖技术试验研究总结    李永涛;石秋环;

秸秆覆盖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    杨荣光;毕建杰;王升国;吴则金;李振清;

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的土壤临界含水率试验    王丽学;李淑惠;刘洪禄;石志强;刘冀;

稻秸秆覆盖田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态性及其拮抗物质的分析    曹启光;陈怀谷;

干旱荒漠地区果园秸秆覆盖效应研究    陆璐;赵长增;

秸秆覆盖保墒的农田生态效应及“保墒灌溉”技术    员学锋;吴普特;汪有科;徐福利;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我市秸秆覆盖技术保墒显著促粮增收    记者丁维丽

秸秆覆盖技术应广泛使用    王军

秸秆覆盖保水增产    杨少俊

推广秸秆覆盖 实现节水培肥 夯实地力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    刘婷婷

作物秸秆覆盖节水增产技术    杨少俊 李大鹏

涪城推广免耕秸秆覆盖技术    实习生 刘庆 本报记者 魏星奎

让小麦喝好“救命水”    蒋建科

春覆秸秆可促果园高产    吕纪增

开县 秸秆覆盖节水效益高    陈道友 雷振 许辉霞

冬麦田秸秆覆盖能增产    王江琴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    汪可欣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保墒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及其效应研究    员学锋

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研究    崔向新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小麦调亏灌溉及蒸发蒸腾量的试验研究    孟毅

关中农田氮肥利用及NO_3~--N淋移特点    尹晓芳

河北省夏玉米秸秆覆盖水热传输模型与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脱云飞

保定平原区农田提覆盖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量的研究    孟霄

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旭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刘炜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姜小凤

渭北旱原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    赵二龙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冬小麦秸秆覆盖保墒灌溉效应研究    于晓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