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0:27:12
热度: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摘要】: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支撑根系伸展固持,是作物养分和水分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近几十年来

【摘要】: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支撑根系伸展固持,是作物养分和水分的主要来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施用量的锐减,土壤退化及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因此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关中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为主要轮作制度,每年约产生800万t作物秸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秸秆禁止焚烧政策的提出与大力执行,秸秆还田成为目前关中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硝化抑制剂能够调节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有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微量元素也是秸秆腐解的重要调控因子。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结合进行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及其配施各因子效果研究。田间试验于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三原试验站秸秆还田田间定位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区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制度,小麦、玉米秸秆均有3种还田方式,分别为: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WH)、小麦秸秆粉碎还田(WC)、小麦秸秆不还田(WN)和玉米秸秆旋耕还田(MC)、玉米秸秆深松还田(MM)、玉米秸秆不还田(MN),一个轮作周期内组合后得到9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质量、理化性质以及农田生产力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通过玉米秸秆与硝化抑制剂和微量元素配施,恒温培养72 d,研究玉米秸秆与各因子配施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一个轮作周期内选取4种秸秆还田模式,研究其农田肥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分层现象明显,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WH-MC处理各层次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均较高,其中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在0~10 cm和10~20cm均显著高于WN-MN处理,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WH-MC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WN-MN处理,各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较大,均表现为WH-MC处理最低,WN-MN处理最高,且表层土壤容重低于深层土壤,土壤含水量和pH值在各处理与各层次间差异较小。(2)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影响较大,尤其是速效氮,是反映土壤质量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标,秸秆还田后其自身所含有机碳矿化以CO2形式释放于大气,进入土壤较少,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较小;主成分分析法表明,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025%,土壤碳氮、磷素、微生物量及容重等因子分别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系数较大,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WH-MC)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土壤质量相对较优。(3)室内培养期间,添加秸秆处理土壤CO2-C释放速率均表现为前期迅速增加,然后逐渐降低直至稳定,不添加秸秆处理土壤CO2-C释放速率在整个培养期间比较稳定,且秸秆添加有助于提高土壤CO2-C的释放速率。培养前4-17 d,添加FeCl3和DC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率在对照处理最低(CK),在秸秆配施微量元素和硝化抑制剂处理(SMD)最高,SMD处理土壤矿化碳含量显著高于单独添加秸秆处理(S),土壤矿化氮含量在不添加秸秆处理显著高于添加秸秆处理,其中在添加FeCl3和DCD的处理最低,DCD的添加降低了土壤矿化氮含量,添加微量元素均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增加。综上所述,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WH-MC)处理更有利于补充土壤氮磷钾养分,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改善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具有明显的增产效益,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和作物产量,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对土壤质量的维持效应较好,是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较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秸秆与微量元素(FeCl3)和硝化抑制剂(DCD)配合施用增加了土壤矿化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的含量,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合理分配,在促进秸秆矿化释放养分的同时对土壤碳氮有一定的增加作用。 【关键词】:秸秆还田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农田生产力 土壤碳氮含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0
  • 1.1 研究背景13-15
  • 1.1.1 循环农业与秸秆还田13-14
  • 1.1.2 土壤质量评价14-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5-18
  • 1.2.1 秸秆还田国内外研究进展15-17
  • 1.2.2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17-18
  • 1.3 本研究切入点18-20
  • 第二章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20-26
  • 2.1 材料方法20-22
  • 2.1.1 试验区概况20
  • 2.1.2 试验设计20-21
  • 2.1.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21
  • 2.1.4 数据处理21-22
  • 2.2 结果分析22-24
  • 2.2.1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2
  • 2.2.2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2-23
  • 2.2.3 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23-24
  • 2.3 讨论24-25
  • 2.3.1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24
  • 2.3.2 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4
  • 2.3.3 秸秆还田增加作物产量24-25
  • 2.4 结论25-26
  • 第三章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26-34
  • 3.1 材料与方法27-28
  • 3.1.1 试验区概况27
  • 3.1.2 试验设计27
  • 3.1.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定27-28
  • 3.1.4 数据处理28
  • 3.2 结果分析28-32
  • 3.2.1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质量指标敏感性分析28-29
  • 3.2.2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29-31
  • 3.2.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作物产量效应的吻合性分析31-32
  • 3.3 讨论32-33
  • 3.3.1 主成分分析法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32
  • 3.3.2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32-33
  • 3.3.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农田生产力水平吻合性分析33
  • 3.4 结论33-34
  • 第四章 秸秆与各因子配施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34-40
  • 4.1 材料与方法34-35
  • 4.1.1 试验材料34-35
  • 4.1.2 试验设计及培养过程35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35
  •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35
  • 4.2 结果分析35-38
  • 4.2.1 秸秆与不同因子配施对土壤CO2-C释放速率的影响35-36
  • 4.2.2 秸秆与不同因子配施对土壤CO2-C累计释放量的影响36-37
  • 4.2.3 秸秆与不同因子配施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37
  • 4.2.4 秸秆与不同因子配施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37-38
  • 4.3 讨论38-39
  • 4.4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7
  • 致谢47-48
  • 作者简介4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秸秆腐解剂对不同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陈银建;周冀衡;李强;解燕;刘加红;

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及木聚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赵玉蓉,金宏,陈清华,王红权,沈维军,朱立涛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刘占锋;傅伯杰;刘国华;朱永官;

玉米主产区的黑土培肥技术与效益的研究    王鹤桥,宿庆瑞,王英

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张玉洁,崔勇,单秀枝,廖超子,田有国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进展    张贞;魏朝富;高明;邵景安;秦建成;

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李新举,张志国,李贻学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郝艳如,张昌爱

不同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耕地土壤短期培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王芳;张金水;高鹏程;同延安;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    胡星明;

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    赵明;赵征宇;蔡葵;于秋华;王文娇;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晁赢;李絮花;赵秉强;左余宝;林治安;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    董晓霞;孙泽强;张立明;王学君;王庆美;谢备涛;郑东峰;

麦玉系统氮素肥料的综合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的研究进展    王树生;范战胜;张新明;

扬州市邗江区耕地肥力质量状况分析    刘燕;刘宇庆;左海军;陈久兰;徐君;陈明波;

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和作物生产的影响    李东升;周为华;范佳;宋森楠;李春燕;朱新开;

有机肥资源在当代农业生产中的利用    许有尊;黄见良;吴文革;郑乐娅;王鸿燕;张丽娟;崔娜;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

面向精准农业的农田土壤成分实时测定研究进展    何东健;杨成海;杨青;兰玉彬;杨福增;赵友亮;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湿法消解土壤过程的技术细节探讨    严平川;陈琨;

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    张美良;彭齐东;

南疆滴灌棉田施氮量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    林涛;郭仁松;田立文;徐海江;崔建平;

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    陈尚洪;陈红琳;沈学善;王昌桃;张玉兰;刘定辉;

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    周如琼;

次降雨条件下农田土壤及地下水氮素分布特征分析    袁自瑛;张展羽;

中国东北草甸棕壤非生长季无机氮的动态变化    鲁彩艳;张庆忠;陈欣;史奕;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数据融合研究    蒋鼎国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    李新旺

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    路婕

大蒜连作障碍形成机理及EM缓解效应的研究    刘素慧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葛东媛

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    刘仁燕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控释尿素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与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苏琳

果农复合经营模式系统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章铁,扬斌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    胡立峰;檀海斌;董福双;裴宝琦;翟学军;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的作用与效果初探    王平;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研究山东龙口北马镇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苏伟,聂宜民,胡晓洁,张西刚

北京市测土配方项目实施区县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王胜涛;宗静;贾小红;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王月容;周金星;周志翔;孙启祥;

鄱阳湖生态区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碳汇效应与固碳潜力的影响    冀建华;刘秀梅;侯红乾;刘益仁;李祖章;刘光荣;李絮花;罗奇祥;

基于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法的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    卢铁光,杨广林,王立坤

氮素和生物调控下稻草还田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    姜佰文;李建林;张迪;王春宏;

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    俞海

土壤重金属和养分的空间变异分析及其评价研究    王凤春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    刘晓冰,邢宝山,Stephen J.Herbert

土壤质量与土壤可持续管理    张海林

土壤质量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凌青根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    

永嘉县土壤质量状况及治理措施    刘相根;

土壤质量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齐伟,张凤荣,牛振国,黄勤,徐艳

热带地区农场尺度土壤质量现状的系统评价    张华,张甘霖,漆智平,赵玉国

受干扰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指示特性的评价    李树彬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郑昭佩,刘作新

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与区域特征探析    赵玉国,张甘霖,张华,龚子同

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边振兴;王秋兵;刘兆胜;李立平;

土壤质量指标及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徐建民;汪海珍;

支持向量机对长沙、株洲、湘潭土壤质量的未来变化的预测    王关金;吴堑虹;戴塔根;苏欣;侯木舟;

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复    曹志洪;

蚯蚓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    朱林;马友华;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控与土壤质量    蔡燕飞;廖宗文;董春;石木标;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    曹志洪;

肥料高投入对土壤质量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杨步银;马建宏;王家胜;陈德星;许春香;

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二)    本报记者 范建

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关系到底有多大(三)    本报记者 范建

今年安排1.3亿调查土壤质量    记者 赵凡

今年安排1.3亿资金开展土壤质量调查    赵凡

保护性耕作对改善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福锁

问诊中国土壤质量与健康    张晔

改善土壤质量 需有管理对策    本报记者 骆会欣

加强土壤质量安全管理 提升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杨文悦 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马云安 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 市绿化市容局 市林业局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徐文发 市绿化市容局工会主席 市市容环境行业工会主席 孙建国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师办主任

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土壤质量良好    周强 杜佳音 蔡焕花

我国土壤质量趋向恶化    胡其峰

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李新举

沿海经济发达区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于林

不同尺度土壤质量空间变异机理、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林芬芳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质量研究    张宏芝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土壤质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    吕春花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    许明祥

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李淑杰

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    郭曼

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    俞海

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态变化及其土壤质量指示意义    张平究

聊城市土壤质量时空演变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李如雪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形部位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岳西杰

鄂尔多斯市典型能源开发地区土壤质量调查研究    刘晓京

基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肥力效应研究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李有兵

药用植物黄芪在山西露天煤矿生态复垦的可行性研究    郭芝源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土壤质量特征研究    郑郁

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特征研究    高雪松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景观位置下农田土壤质量分异    金盛杨

半干旱黄土高原区苜蓿的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范小巧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侯鹏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