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8:54
热度: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摘要】:试验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肥东县包公镇孟陶村稻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扬麦16、水稻品种丰两优4号为试验

【摘要】: 试验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肥东县包公镇孟陶村稻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扬麦16、水稻品种丰两优4号为试验材料,在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稻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主要品质性状及生产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密肥调控对稻麦生长发育及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以N1M3处理(基本苗375万/hm~2,施氮总量为180kg/hm2)时小麦群体结构比较合理,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最高,分别为485.00万/hm~2和45.30%。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在孕穗期最大达6.83,其中N3M3处理(基本苗375万/ hm~2,施氮总量为270kg/ hm2)处理最高,为8.81。不同处理小麦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波浪形变化,峰值时间均出现在上午11:30。叶绿素的变化整个生育期呈现前升快、中缓升、后速降的特点,在抽穗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为37.63,乳熟期各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剧烈,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施N量的增加,倒伏指数增大,抗倒性能减弱。开花期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以茎秆最多,依次为穗部、叶和茎鞘。在开花期,225Kg/ hm2施氮水平处理的叶片、茎秆和穗干重最高,分别为2.03g、3.40 g、2.28 g。茎秆干重在花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肥料运筹水稻的高峰苗出现时间不同,在施肥水平高的条件下,茎蘖动态变化高峰曲线相对延后,但差异不显著;叶绿素相对值先增大后减小。干物质积累呈逐渐增长趋势,在乳熟期达到最大值,其中以N3处理(270kg/hm2)的单茎干物质最高为7.89g/茎。叶面积指数(LAI)的趋势是先增长后减少,以齐穗期最高,平均值达到8.29。 2、密肥调控对稻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的条件下,小麦N1M3(施氮水平180Kg/hm~2,基本苗375万/hm~2)处理的的理论产量最高,为7536.60 kg/ hm~2,实收产量也最高为6854.72 kg/hm2。有效穗数以N1M3处理最多,为530.0万/hm~2,穗粒数N3 M1处理最多,为38.90个。N3M2处理的千粒重最大,为46.20g。有效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63。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以N2M2处理(施氮水平225kg/hm~2,基本苗300万/hm~2)的理论产量最高,达到9837.45 kg/hm~2,而该处理实际产量为6624.70 kg/hm~2 ,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较大。N1M3(施氮水平180Kg/hm~2,基本苗375万/hm~2)处理实际产量最高,达到8881.72kg/ hm~2,理论产量为9025.47 kg/ hm~2,二者较接近。各处理间结实率相差不大,N2M2(施N水平225 kg/ hm~2,基本苗300万/ hm~2)处理最最高,为93.00%; 3、密肥调控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在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的条件下,在同一密度下,小麦品质主要指标呈现N3N2N1的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呈现M2M1M3的趋势。湿面筋含量最高的是N3M3(施N水平270 kg/ hm~2,基本苗375万/ hm~2),达到36.9%。在同一密度下,蛋白质呈现N3N2N1的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各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呈现M3 M1M2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N3M3处理(施N水平225 kg/ hm~2,基本苗375万/ hm~2),达到15.1%。同一密度下,籽粒硬度随氮肥增施而增大,同一施氮水平,籽粒硬度随增大而增大。在同一密度下,SDS沉降值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密度对SDS沉降值的影响不显著。 淀粉糊化特性参数测定结果表明,N2M3峰值粘度(cp)、低谷粘度、最终粘度最高,N2M2稀懈值、最终粘度最高,各处理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糊化温度呈下降趋势,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降低糊化温度,提高品质。峰值粘度与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间均呈正相关,与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呈极显著差异,与峰值时间差异显著,低谷粘度与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间均呈正相关,与糊化温度负相关。稀懈值与最终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均呈正相关,与糊化温度负相关。 4、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以N1 M3最高,达到6854.72 kg/hm~2;水稻产量以N2 M2最高,为7741.35 kg/ hm~2;稻麦周年产量在同一密度水平下,呈现N1N3N2的趋势;在同一肥力水平下,呈现M1M2M3的趋势。以N1 M3处理稻麦周年产量最高,达15736.44 kg/ hm~2。总产值在同一密度水平下,呈现N1N3N2的趋势;在同一肥力水平下,呈现M1M2M3的趋势。总产值以N1M3处理最高,达28076.47元/ hm~2。 机械费用、人工费、农药费所占的投入比例依次为33.72%、28.91%、16.86%。 在秸秆机械粉碎全量还田条件下,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纯收入、物质投入净产率、活劳动净产率、产/投比等经济效益指标降低;随基本苗的增加,纯收入、活劳动净产率等经济效益指标提高,物质投入净产率、产/投比等经济指标降低。N1M3处理在所有处理中纯收入、物质投入净产率、活劳动净产率、产/投比等经济效益指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21712.35元/hm~2、5.15%、13.06%、4.41%。 【关键词】:秸秆还田 密肥调控 生理生态 产量 品质 生产力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1;S512.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文献综述10-19
  • 2 引言19-20
  • 3 材料和方法20-23
  • 3.1 供试材料20
  • 3.2 试验设计20
  • 3.3 栽培措施20-21
  •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21-22
  • 3.5 数据处理22-23
  • 4 结果与分析23-42
  • 4.1 密肥调控对扬麦16 形态指标的影响23-25
  • 4.1.1 对扬麦16 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23-24
  • 4.1.2 对扬麦16 叶面积指数的影响24-25
  • 4.2 密肥调控对扬麦16 生理指标的影响25-28
  • 4.2.1 对扬麦16 开花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影响25-26
  • 4.2.2 对扬麦16 叶绿素含量的影响26-27
  • 4.2.3 对扬麦16 茎秆抗倒指数的影响27-28
  • 4.3 密肥调控对扬麦16 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28-32
  • 4.4 密肥调控对扬麦16 产量的影响32-33
  • 4.5 密肥调控对扬麦16 品质性状的影响33-37
  • 4.5.1 对扬麦16 品质性状的影响的影响33-35
  • 4.5.2 对扬麦16 RVA 淀粉糊化参数的影响35-37
  • 4.6 密肥调控对丰两优4 号形态指标的影响37-38
  • 4.6.1 对丰两优4 号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37
  • 4.6.2 对丰两优4 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37-38
  • 4.6.3 对丰两优4 号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8
  • 4.7 密肥调控对丰两优4 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38-39
  • 4.8 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39-42
  • 4.8.1 对稻麦产量生产力的影响39-40
  • 4.8.2 对稻麦经济生产力的影响40
  • 4.8.3 对稻麦周年经济效益的影响40-42
  • 5 讨论42-45
  • 5.1 秸秆还田条件下密肥调控对稻麦生长发育及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42-43
  • 5.2 秸秆还田条件下密肥调控对稻麦产量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43
  • 5.3 秸秆还田条件下密肥调控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43
  • 5.4 秸秆还田条件下密肥调控对稻麦周年生产力的影响43-45
  • 6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氮肥运筹对优质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宋任祥,钱兆国,王鑫,王超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    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杨艳萍;熊瑛;陈阜;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氮素与密度对砂姜黑土地区晚播小麦产量的影响    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张习奇

不同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广才,刘利华,杨玉双,李振华,张文彪

不同小麦品种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Ⅰ.吸收和利用效率对产量的影响    童依平,李继云,李振声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冬麦田土壤水分特征比较    吕雯;汪有科;

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及其效益    陈涛,王广胜,闫建英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重视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肥力    张立荣

The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urchase Subsidies on Mechanized Crop Residue Recycling    

冬小麦追施磷肥适宜时期的研究    徐强

山东省土壤有效硅含量及分布    泉维洁,邹强,杜春祥,张翠珍,邵长泉,孟凯,刘光栋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研究进展    张敏,蔡瑞国,张坤普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密度和氮肥对济麦20基部茎秆形态结构的影响    李豪圣;刘建军;程敦公;赵振东;

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    张利;隋新霞;王羽;樊庆琦;李根英;楚秀生;黄承彦;

钾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武际;郭熙盛;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磷流失环境效应的研究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

蔬菜专用缓控释肥料N释放动态研究    韩桂琪;张海波;徐卫红;王慧先;刘俊;张明中;张进忠;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强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与产量协同提高的肥水调控研究    赵广才;何中虎;刘利华;张艳;李振华;张文彪;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岳寿松;姜东;王东;

水稻干物重和氮素利用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朴钟泽;韩龙植;高熙宗;张建明;陆家安;李培德;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精确施用技术研究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控释肥高分子残膜的降解动态及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包丽华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    闫鸿媛

黄连栽培模式对土壤因子的影响及黄连品系间主要生理指标研究    李鑫鑫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不同氮水平下水稻组织铵态氮、磷、钾的积累特征及QTL定位分析    张丽军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张文华

环境胁迫对莲草直胸跳甲生存与繁殖的影响    马明勇

济南13号小麦高产需肥供肥特点初步研究    刘文英

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Ⅱ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徐恒永,赵振东,刘爱峰,刘建军,张存良,毕德锋,杭新杰,张怀友

不同土壤肥力下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研究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张永丽

钾对冬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炜,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

杂交稻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及调节    郑相穆;黄加明;

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    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

水分胁迫对水稻根系生长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玉屏,李金才,黄义德,黄文江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氮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强,戴其根,许轲,张洪程,霍中洋,王曙光,黄严帅

氮肥用量对中筋专用小麦品质的影响    张强,戴其根,张洪程,许轲,霍中洋,黄严帅,葛鑫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施用氮肥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李青常

淮北地区不同类型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葛鑫

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庆忠,吴文良,王明新,周中仁,陈淑峰

提高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秸秆还田    范琼文

红壤水田秸秆还田对三熟各季作物的增产效应    王国法,蒋彭炎,陆龙泉,吴柏荣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的八项注意    李加恩,唐守晋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秸秆还田地块耕作管理“三要”    薛玉华

浅析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    马金芝;刘悦上;陆卓;

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发挥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    余彦波,刘棣良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樊旭;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驿城区农机局抓好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工作    本刊记者 吕磊通讯员 胡军锋

清洁 节能 省钱    本报记者 韩光亮 通讯员 庄君 姜龙金 刘瑞华

全市秸秆还田将达100万亩    刘璇 陈志奎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动态模拟研究    王迎春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