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关于淮南11槽煤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0:29
热度:

关于淮南11槽煤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摘要】:本文以自行研制的大型模拟系统为平台,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煤吸附CH4、CO2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此同

【摘要】:本文以自行研制的大型模拟系统为平台,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煤吸附CH4、CO2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吸附作用对煤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了注入CO2驱替煤层CH4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煤对CO2和甲烷的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并且吸附常数a和温度T的关系可用方程a=a0+AeBT来描述。 对于淮南11槽煤同一实验煤样,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煤吸附气体所呈现吸附性能越强,其在煤体内渗透率越低;煤体吸附气体之后同吸附前相比,煤体的渗透率明显降低。 煤体对气体吸附解析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煤吸附CO2过程中,气体压力变化速度比煤吸附CH4气体时的变化速度慢;注入CO2之后,相比CH4气体单一解析,前期CH4气体单一解析时的速度和解析量要大于驱替时解析量,这是由于刚开始解析出来的主要是游离态气体,随着时间推移,驱替置换效应显示出了作用使得CH4的解析速度和解析量大大增高;置换解析过程中吸附相组分中CH4含量不断下降,而CO2含量不断上升;注气驱替过程中煤体温度有了显著提高,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处于吸附状态的CH4气体分子从吸附态变成游离态;在相同的降压幅度下,采用注入CO2驱替煤层CH4的方法,同常规降压法相比,可以使煤样中的CH4解析率提高约2.12倍,同时还将大量温室气体CO2埋藏于地下,环境效益显著。 图[41]表[11]参[86] 【关键词】:解析 驱替 注气 渗透率 煤层 竞争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D7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前言13-14
  • 1 绪论14-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2 研究现状15-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7-20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存在的问题18
  • 1.3.3 技术措施和方法18-20
  • 2 煤层气的储层特征和煤层气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20-28
  • 2.1 引言20
  • 2.2 煤层气生成20
  • 2.3 煤层气的储层特征20-23
  • 2.3.1 煤的孔隙类型21
  • 2.3.2 煤的孔隙系统21-22
  • 2.3.3 煤层的渗透性22-23
  • 2.3.4 煤的内表面积23
  • 2.4 煤层气储集机理23-26
  • 2.4.1 溶解态储集机理23
  • 2.4.2 游离态储集机理23-24
  • 2.4.3 吸附气储集机理24
  • 2.4.4 等温吸附定律24-25
  • 2.4.5 煤的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25-26
  • 2.5 煤层气运移和产出机理26-27
  • 2.5.1 煤层气的解吸机理26-27
  • 2.5.2 煤层气的扩散机理27
  • 2.5.3 煤层气的渗流机理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3 吸附模型的确定及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探讨28-40
  • 3.1 煤吸附瓦斯的本质28-29
  • 3.2 煤对CO_2、CH_4吸附模型的确定29-33
  • 3.3 注气驱替煤层甲烷增产机理探讨33-36
  • 3.4 注入CO_2气体驱替煤层甲烷相比其它气体的优越性36-38
  • 3.5 本章小结38-40
  • 4 实验设备和样品分析、制备40-50
  • 4.1 煤层瓦斯吸附与解吸模拟实验设备40-46
  • 4.1.1 集气装置42
  • 4.1.2 信息采集系统配套软件42-46
  • 4.2 实验煤样分析及制备46-50
  • 4.2.1 煤样的工业分析46
  • 4.2.2 煤样的视密度46
  • 4.2.3 煤的平均孔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46-47
  • 4.2.4 煤样的筛分指数测定47
  • 4.2.5 实验结果47-49
  • 4.2.6 煤样的制备49-50
  • 5 吸附作用对煤体渗透率的影响50-57
  • 5.1 渗透率实验测定基本公式50
  • 5.2 实验方法50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50-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6 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实验57-71
  • 6.1 实验步骤及方法57
  • 6.2 实验结果及驱替效果分析57-69
  • 6.2.1 加压阶段实验数据及分析57-59
  • 6.2.2 实验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变化59-63
  • 6.2.3 实验过程中气体解析量的变化63-64
  • 6.2.4 注入CO_2驱替解析煤层CH_4过程中气体组分的变化64-66
  • 6.2.5 注入CO_2过程中温度的变化66-69
  • 6.3 驱替效果评价69-70
  • 6.4 本章小结70-71
  • 7 结论及注气开采前景71-73
  • 7.1 主要结论71
  • 7.2 注气开采前景71-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80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抗温抗盐泡沫体系优选及油藏条件下CO_2、N_2、烟道气泡沫性能研究    黄涛;蒲万芬;

杏六区东部Ⅱ块三元复合驱注入体系防垢剂    白钊;

应用水力深穿透技术缩短驱替距离    白艳明;刘鹏;刘明君;

低温CO_2驱替含沥青质原油模型化研究    贾英;黄磊;孙雷;石志良;

低渗透裂缝性储层水淹层识别方法探讨    董玲;

气体钻井设备在新疆煤层气项目中的应用    孙立伟;

浅析低渗透油藏储层水锁评价方法    韩力挥;刘利;毕凯;郭亮;刘燕;李荫刚;

鲁克沁深层稠油聚丙烯酰胺驱替技术研究    付美龙;叶成;刘富;周景彩;

TY-W颗粒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巩固;田虹;

齐家北油田次生孔隙弱发育区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赵辉;

微米级毛细管中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与气体的驱替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

岩浆热事件对太原西山煤田煤层甲烷富集的影响    刘洪林;王红岩;刘洪建;李贵中;杨泳;刘萍;杨帆;

多分支井开发煤层气优化方法研究    吴晓东;席长丰;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营6断块的研究与应用    杨峰;高进锋;赵明宸;王庆;

晋城无烟煤CO_2&N_2-ECBM数值模拟研究    张松航;唐书恒;潘哲军;汤达祯;李忠诚;张静平;

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吕鑫;张健;

煤层气的测井评价    李铭;楚泽涵;卢颖忠;

煤层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陶明信;

椰油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鲍新宁;张卫东;李应成;沙鸥;

低渗透岩心双子表面活性剂降压减阻研究    李瑞冬;葛际江;张贵才;寇龙;

煤层甲烷——天然气的接班人    龚畅

新型驱油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尚绪兰 郑惠光 郎东江

开发煤层气 俄能源发展现新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 孙永祥

煤层气开采利用又添新技术    王轶 王建高

大庆油田创奇迹    接长军

石油石化低资源消耗迫在眉睫    王晓晖

21世纪投资热点——天然气工业    张子枢

构筑完善的石油安全体系    陈玉强

石化业呼唤低资源消耗    王晓晖

煤层气变为资源新贵    莆阳

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    杨宏民

相渗透率改善剂驱油效果的实验研究    刘新荣

粘弹性流体微观驱油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孙怀宇

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    孙玉学

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孙可明

天然气藏超临界CO_2埋存及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    孙扬

海拉尔盆地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    李彦兴

地下工程动水注浆过程中浆液扩散与封堵机理研究及应用    张霄

多孔介质内多组分非均相反应流的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    张婷

关于淮南11槽煤注入二氧化碳驱替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    朱和保

化学驱驱替特征及驱油效率研究    周英芳

稠油多功能驱替装置的研制    杨泉

煤层甲烷气藏输运数值模拟研究    任冬梅

吸附法浓缩煤层甲烷的实验研究    李胜男

大庆西部外围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李青民

多孔介质中二相流的基于动态网络的Darcy尺度建模    沈漪

抗盐驱油聚合物PPSA的结构、性能及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杨明明

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数值模拟研究    彭元怀

空气泡沫驱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张建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