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1:54
热度: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摘要】: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

【摘要】: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2和1.50,6个省份的收获指数为0.35~0.47,秸秆系数1.13~1.86。马铃薯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71,甘薯分别为0.69和0.45,木薯分别为0.64和0.50。其中,11个省份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薯类作物收获指数为0.55~0.77、秸秆系数0.30~1.17。棉花皮棉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15和2.91,5个省份棉花的皮棉收获指数为0.12~0.18,秸秆系数2.41~4.09。花生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50和1.14,6个省份花生收获指数为0.41~0.54,秸秆系数0.85~1.43。油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26和2.87,6个省份油菜收获指数为0.24~0.28,秸秆系数2.57~3.17。向日葵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32和2.63,4个省份向日葵收获指数为0.21~0.40,秸秆系数1.50~3.76。由2个省份获得的芝麻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平均数分别为0.34和2.01。甜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71和0.43,3个省份的甜菜收获指数为0.60~0.85,秸秆系数为0.18~0.67。甘蔗只获得福建省收获指数0.70,秸秆系数为0.43。烟草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61和0.71,7个省份的烟草收获指数为0.52~0.67,秸秆系数为0.49~0.92。提出我国大田作物应在保证稳步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量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收获指数以提高其秸秆产量。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
【关键词】作物 收获指数 秸秆 秸秆系数 草谷比
【基金】:国家“十一五”课题支撑计划(2006BAD07A04)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nyhyzx07-011)
【分类号】:S511
【正文快照】: 作物收获指数是其经济产量与地上部总生物量的比值,在我国也叫经济系数,是评价作物光合产物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重要指标。收获指数随着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进而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作物生产科技水平。收获指数换算得到的秸秆系数,指作物田间秸秆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是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豫东平原夏芝麻高产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研究    张化远;岳学友;杨铭;侯乐新;

不同播期和不同肥力条件下向日葵干物质形成和物质分配对杂交种产量的影响    崔良基,董钻,梁国战,王德兴

NP配比对专用高蛋白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陈锦坤;孙正国;徐秀银;邬荣世;

不同生态类型区香料烟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分配特点比较    符云鹏,刘国顺,杨双剑,杜绍明,朱卫科

烤烟地上部干物质增长过程与有效积温关系研究    杨建堂,王文亮,霍晓婷,刘建安,黄金虎,李元喜,贾刚,蒋金炜,马继盛

新疆石河子棉区高密条件下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特征    王春艳;礒田昭弘;王道龙;李茂松;阮明艳;苏跃;

氮素水平对初花后棉株生物量、氮素累积特征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薛晓萍;王建国;郭文琦;陈兵林;尤军;周治国;

多效唑对花生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程增书;徐桂真;李玉荣;王延兵;

钾肥对花生生育影响及适宜钾用量研究    李伟锋,张保亮,何延成,王海红,张梅

生长发育过程中晒黄烟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    何命军;符云鹏;艾永峰;王闯;唐革利;

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缺与气候生产潜力——近40年来的动态变化研究    王素艳,霍治国,李世奎,薛昌颖,毛飞

凤阳县农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宏观分析    于群英

不同熟期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研究    谢令琴,常文锁,许民安,赵建军,芦桂芬,马丽萍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

我国当前发展油用向日葵生产的潜力    王德兴,崔良基,魏守恩,刘金刚

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产量及有关性状的优势分析    张书芬,傅廷栋,宋文光

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检验与情景预测    杨兆芳,于永强,黄耀

油菜收获指数对经济产量的贡献    袁婺洲,官春云,廖爱玲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陈兵;李少昆;王克如;柏军华;隋学艳;白彩云;

半干旱区模拟降雨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生产影响    任小龙;贾志宽;韩清芳;韩娟;

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孙文娟

籼型水稻品种有关性状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张传胜

浙北丘陵山地梨—旱稻复合生态系统氮、磷元素循环研究    吴荣兰

南方丘陵山地果园生态工程技术示范推广模式研究    张士良

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    王素艳

基于NDVI遥感数据的华北平原作物蒸散量、产量时空分布研究(1981—2001)    薛玲

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以稻麦作物为例    杨兆芳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沈雨

大穗型中籼稻品种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龙银成

双低春油菜源库关系的研究    王瑛

重庆市植烟区土壤硼素营养及施硼效应研究    宋珍霞

城市污水污泥农用资源化研究    王敦球,解庆林,李金城,张学洪

河道底泥资源化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    刘贵云,姜佩华

应用地质累积指数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选择地球化学背景的影响    滕彦国,庹先国,倪师军,张成江

城市污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营养品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丁文;王海勤;

用幼苗法指示污泥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    孟昭福,张增强,薛澄泽,唐新保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理化性质研究    孟凡德,姜霞,金相灿

滇池、洱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行为    黎秉铭,万国江,江成忠,曾世光

太湖底泥的空间分布和富营养化特征    袁旭音,许乃政,陶于祥,郑祥民,刘德辉

我国水体复合污染与控制    曲久辉

污泥有效利用研究进展    张清敏,陈卫平,胡国臣,孙红文,朱坦

间作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叶优良

城市污泥与湖泊底泥土地利用效应研究    付克强

我国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分区    侯光良,刘允芬

夏大豆MN413单产4726kg/hm~2高产栽培技术    李杰坤,张磊,戴瓯和,黄志平

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高产纪录的创造    罗赓彤,战勇,刘胜利,孔新,王曙明,孙大敏,盖钧镒

超高产夏大豆种质JN96—2343创新研究初报    盖翠香,邱家训,刘瑞云,李振荣,王义成,赵团结,崔文生,赵恩海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关元秀,刘高焕

影响盐碱地作物产量的土壤化学特征分析    李宽意,刘正文,胡耀辉,吴庆龙

陆地棉不同品种苗期对NaCl胁迫的生理反应    董合忠,李维江,王留明,呼孟银,徐惠纯

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的离子平衡    陈亚华,沈振国,刘友良,陈梅

棉花盐害与耐盐性的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辛承松,董合忠,唐薇,温四民

山东东营滨海盐渍棉田盐分与养分的季节性变化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董合忠;辛承松;唐薇;李维江;张冬梅;温四民;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姬兴杰;于永强;张稳;余卫东;

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钱祖香;

棉花高产育种中收获指数的作用    周有耀

转基因脆茎水稻的收获指数研究    吴超;林凤;

小麦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马鸿翔;张平平;

甘蓝型杂交油菜收获指数及其品种间差异性研究    黄露;陶诗顺;张敏;姜磊;彭雅利;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在莜麦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    崔林;李成雄;

江苏淮北地区夏大豆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改良与展望    冯其虎,张复宁,杨加银

杂种小麦开花后生物产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高庆荣,刘保申,孙兰珍,韩祥铭

不同小麦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影响因素及其与穗重关系的研究    李跃建,朱华忠,伍玲,余桂蓉,杜文平,刘世贵

玉米不同基因型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抗旱指数和收获指数研究    樊修武;池宝亮;黄学芳;张冬梅;

水稻籼粳交DH群收获指数及源库性状的QTL分析    毛蓓蓓;蔡文娟;章志宏;胡中立;李平;朱立煌;朱英国;

作物化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韩永康;王树勋;肖炳麟;詹咏梅;

作物灰色育种电脑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郭瑞林;王占中;刘亚飞;王景顺;

光源对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的影响    聂碧华;汪竹;单建伟;周俊;柳俊;

水稻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整齐性和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关系分析    陈小荣;钟蕾;陈志彬;

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亚洁;杨建昌;杜斌;

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郝兰春;谭秀山;毕建杰;

影响两系籼粳杂交水稻不同粒位籽粒增重的因素分析    谭震波;熊洪;方文;陈代希;赵甘霖;

结实期氮磷营养水平对根系生理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常二华;杨建昌;

好肥料是实现“种三产四”的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

国际水稻研究所育种现状与展望    葛胜娟

超级杂交水稻节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完成阶段性总结    周静

水稻若干性状的关联作图和连锁作图分析    李小白

四川粮油作物杂交种质量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肖小余

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全基因组解析    师家勤

春小麦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樊宪伟

大豆植株生长和籽粒产量对土壤干旱和竞争的响应    杨慎骄

中国北方代表地区黏菌主要类群的个体发育及化学成分研究    赵国臣

夜温升高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张运波

陕西小麦品种性状演变及其营养特性研究    樊虎玲

水稻品种演替过程中植株形态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    王丹英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    武志海

不同水磷条件对三个品种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沈星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长期稻麦轮作系统中作物生长与氮素营养特征研究    吴延寿

不同小麦品种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王树亮

水肥梯度上新老两个春小麦品种的竞争能力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杜京旗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反应的遗传研究    吕海霞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    翟俊峰

施肥对西北半干旱地区土壤养分、胡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高小丽

半干旱区春小麦竞争能力与产量、密度关系研究    董珑丽

两种旱作春小麦品种单播与混播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    冯松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品种竞争能力与产量关系研究    周维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