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58:55
热度: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摘要】: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

【摘要】: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冬小麦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5B07、2007BAD89B09-9)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28) 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专项(2006JY06)资助
【分类号】:S154
【正文快照】: 土壤碳库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有机碳库,既是CO2的“汇”,也是“源”,耕作使土壤团聚体破碎,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层的破坏,使有机碳暴露于微生物之下而分解,因而造成在耕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下降[1-3].另外,耕作的机械扰动还会通过土壤呼吸造成碳损耗,使土壤中大量的碳释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王长生,王遵义,苏成贵,李行,王晶,吴光华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徐阳春,沈其荣,冉炜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梁爱珍,齐晓宁,王洋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C.F.Drury;

保护性耕作在加拿大的研究及现状    王延好,张肇鲲

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研究进展    刁兴才;蔺青;杨荣光;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刘乃瑜,马小凡,谢忠雷,郭平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苜蓿茬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马效国,樊丽琴,陆妮,沈禹颖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李文凤;张学林;王玉玺;解运杰;刘凤飞;杨学明;

天山北坡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

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王绍强,刘纪远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

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

东北垄作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联合少耕机具研究    贾洪雷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外源物质对除草剂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及除草剂快速降解的影响    张超兰

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    赵俊晔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    张宝林

长江三角洲地区菜地系统氮肥利用与土壤质量变异研究    杜连凤

施氮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碳氮代谢和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王小燕

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鞠正春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    杨捷

黄土区几种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与土壤氮素矿化的关系    严德翼

基于节约型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    李昱

河西内陆河灌区覆盖免耕储水灌溉节水技术初步研究    姚宝林

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累积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刘乃瑜

新疆保护性农业保证性政策的研究    邓琳

免耕在农业机械化作业中的可行性及效益的研究    王延好

小型免耕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徐云峰

京郊山区果园典型蓄水保墒技术试验研究    于波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及其复合肥的草坪生态效应研究    范海荣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黄高宝;李玲玲;张仁陟;蔡立群;KwongYin CHAN;

覆膜对春小麦农田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宋秋华,李凤民,王俊,刘洪升,李世清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张金波,宋长春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龚伟

用δ~(13)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数量动态变化    窦森,张晋京,Lichtfouse E.,曹亚澄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南方双季稻田秸秆厢沟腐熟还田免耕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汪金平,何园球,柯建国,黄国勤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浙皖地区柃木属(Eurya)植物抗逆性研究    王小德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曹建如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六种野生灌木的抗旱性研究及园林应用    陈娟

PAM的土壤保水、保肥及作物增产效应研究    员学锋

种植业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新生

长江口潮滩“干湿交替”模式下磷的迁移过程与机制    欧冬妮

膨润土的改土机理与应用研究    崔立莉

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研究    何淑媛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    刘建胜

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吴菲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师江澜;刘建忠;吴发启;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孙利军;张仁陟;蔡立群;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文倩,关欣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    常旭虹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我省的研究方向    谭国波;边少锋;方向前;赵洪祥;张丽华;孟祥盟;

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理及应用    陶继哲,崔玉巍,关淑梅

我国北方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问题    张飞,赵明,张宾

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德文,孟凡祥,史奕,陈欣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不同养分形态的影响    田慎重;李增嘉;宁堂原;王瑜;李洪杰;

保护性耕作对贫瘠型黑土区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马星竹;周宝库;张喜林;魏丹;张丽莉;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仁陟;蔡立群;李玲玲;谢军红;Guangdi Li;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蔡立群;齐鹏;张仁陟;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王静;张仁陟;张天佑;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三种土壤微生物氮素类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赵有翼;蔡立群;王静;张仁陟;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    赵红;吕贻忠;

制定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的研究    

凤冈油菜秸秆还田的效果分析    刘富春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赵继献,朱文秀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金磊;曹东京;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邹城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孟宪平;张存强;袁伟;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科凯生物工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马建宏;许春香;陈德星;杨步银;袁瑜;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辽宁地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节水保土效应对比研究    汪可欣;付强;吴琼;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应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安徽凤阳县 田益全

秸秆还田及绿肥利用技术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秸秆还田技术措施    毛国强

秸秆还田的好处    冯国明

秸秆还田新技术有望推广    丁玲娜

秸秆还田PK“狼烟四起”    王震波

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冯国明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领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曹一平 教授

冬季秸秆还田的几种方式    彭杰

陕西 建设20万亩示范田 秸秆还田不再难    记者 王洪伟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孙汉印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李春胜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酶及细菌多样性影响研究    刘佳斌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影响的研究    李传宝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与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王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