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纺纱钢丝圈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及工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43:55
热度:103

纺纱钢丝圈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及工艺研究【摘要】: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工艺措施,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环境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钢丝圈大部

【摘要】: 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工艺措施,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也是形成环境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钢丝圈大部分的淬火回火介质都采用油,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较清洁的淬火回火介质取而代之。本文以清洁热处理技术为基本出发点,以纺纱钢丝圈为研究对象,对水基淬火回火介质进行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1) 0.25%聚乙烯醇(PVA)淬火液能适用于钢丝圈淬火,但生产中浓度不易测定,PVA易附着工件表面,实际生产操作难度大。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得出,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是得到均匀组织和达到要求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佳热处理工艺。(2) 3%-7%聚醚(PAG)淬火剂满足钢丝圈淬火性能要求。随着浓度的上升,硬度值下降。经反复实验,5%-5.75%PAG得到的效果最好。(3)研制的水玻璃淬火液在浓度为8%~13%时满足钢丝圈淬火性能要求;改变浓度可调节冷却性能,浓度测定方便,易现场监测;有良好的防锈效果;所需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4)碱浴具有优良的温度分布优越性,用于钢丝圈的低温回火能达到油浴的效果。碱浴的配比很重要,其中碱和脱氧剂的用量对回火硬度影响显著。通过实验设计和分析,得出了较优配比。 为了观察温度变化对钢丝圈淬火冷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析,得出了各阶段温度分布图及不同节点的冷却曲线和应力分布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冷却介质的冷却机理,其结果对指导工程实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探讨了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清洁热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清洁热处理 淬火介质 回火介质 计算机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G16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引言8
  •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8-9
  • 1.3 清洁生产的概念、现状及意义9-10
  • 1.3.1 清洁生产的概念9
  • 1.3.2 清洁生产现状9-10
  • 1.3.3 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10
  • 1.4 清洁热处理概念、现状及发展方向10-12
  • 1.4.1 清洁热处理概念10-11
  • 1.4.2 清洁热处理的现状11
  • 1.4.3 清洁热处理的发展方向11-12
  • 1.5 钢丝圈的热处理现状12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钢丝圈淬回火介质选择14-21
  • 2.1 淬火介质的选择14-20
  • 2.1.1 常用淬火介质及优缺点14-17
  • 2.1.2 淬火介质冷却机理17-18
  • 2.1.3 淬火介质冷却能力影响因素18-19
  • 2.1.4 淬火介质冷却性能评价19-20
  • 2.2 回火介质的选择20-21
  • 2.2.1 常用的回火介质及优缺点20-21
  • 第三章 清洁淬火液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21-38
  • 3.1 总体试验设计21
  • 3.2 实验方案比较选择21-23
  • 3.2.1 实验材料21-22
  • 3.2.2 实验方案22
  • 3.2.3 实验结果22
  • 3.2.4 实验分析22-23
  • 3.2.5 结论23
  • 3.3 PVA 淬火剂研究23-27
  • 3.3.1 实验材料23
  • 3.3.2 实验方案23
  • 3.3.3 实验结果23-24
  • 3.3.4 实验分析24-26
  • 3.3.5 实验验证26-27
  • 3.3.6 结论27
  • 3.4 PAG 淬火剂研究27-29
  • 3.4.1 实验材料27
  • 3.4.2 实验方案27
  •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27-28
  • 3.4.4 实验验证28
  • 3.4.5 结论28-29
  • 3.5 水玻璃淬火剂研究29-33
  • 3.5.1 实验材料29
  • 3.5.2 实验方案29
  • 3.5.3 实验用品及用量29
  • 3.5.4 实验结果29
  • 3.5.5 实验分析29-32
  • 3.5.6 实验验证32
  • 3.5.7 结论32-33
  • 3.6 工厂生产实验33-35
  • 3.6.1 实验材料33
  • 3.6.2 实验方案33
  • 3.6.3 实验结果33
  • 3.6.4 实验分析33-35
  • 3.6.5 结论35
  • 3.7 PVA、PAG、水玻璃淬火介质比较分析35-38
  • 3.7.1 淬火效果比较分析35
  • 3.7.2 成本比较分析35
  • 3.7.3 冷却性能比较分析35-37
  • 3.7.3.1 淬火液PVA 的冷却机理及对淬火效果的影响35-36
  • 3.7.3.2 淬火液PAG 的冷却机理及对淬火效果的影响36
  • 3.7.3.3 水玻璃淬火液的冷却机理及对淬火效果的影响36-37
  • 3.7.4 综合分析结果37-38
  • 第四章 清洁回火液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38-47
  • 4.1 总体试验设计38
  • 4.2 实验方案比较选择一38-40
  • 4.2.1 实验材料38
  • 4.2.2 试样制备38
  • 4.2.3 实验用品及用量38
  • 4.2.4 实验方案38-39
  • 4.2.5 实验结果及分析39-40
  • 4.2.6 结论40
  • 4.3 碱浴配比实验一40-43
  • 4.3.1 实验方案40
  • 4.3.2 实验用品及用量40
  • 4.3.3 实验结果40-41
  • 4.3.4 实验分析41-42
  • 4.3.5 结论42-43
  • 4.4 实验方案比较选择二43-44
  • 4.4.1 实验材料43
  • 4.4.2 试样制备43
  • 4.4.3 实验用品及用量43
  • 4.4.4 实验方案43
  • 4.4.5 实验结果及分析43-44
  • 4.4.6 结论44
  • 4.5 碱浴配比实验二44-47
  • 4.5.1 实验方案44
  • 4.5.2 实验用品及用量44
  • 4.5.3 实验结果44-45
  • 4.5.4 实验分析45-46
  • 4.5.5 结论46-47
  • 第五章 淬火过程计算机模拟47-61
  • 5.1 淬火过程计算机模拟的发展现状47
  • 5.2 传热学基本原理47-48
  • 5.3 淬火钢件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的数学模型48-52
  • 5.3.1 温度场的边界条件48
  • 5.3.2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有限元方程的建立48-50
  • 5.3.3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的解法50-52
  • 5.4 淬火钢件带相变的耦合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的数学模型52
  • 5.5 淬火钢件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数学模型52-53
  • 5.6 温度场模拟过程53-58
  • 5.6.1 模拟过程步骤53-54
  • 5.6.2 模拟结果及分析54-58
  • 5.7 应力场模拟过程58-60
  • 5.7.1 模拟过程步骤58
  • 5.7.2 模拟结果及分析58-60
  • 5.8 结论60-6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6.1 总结61
  • 6.2 展望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45钢用不同介质淬火    夏明;高志廷;

铝合金链轮固溶处理工艺改进    王国林;

体积分数对淬火介质BW冷却速度的影响    赵快乐;闫焉服;宋克兴;李永兵;王淼辉;

钢的淬火介质的冷却机制    陈春怀;朱祖昌;

45钢阶梯轴热处理工艺设计探析    王晓伟;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社会创造价值——访南京科润工业介质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晓霖女士    孙超;朱光明;

淬火冷却的分析    曹淑清;

轴承钢零件保护气氛淬火时畸变的探讨    顾勇;

常压高速气雾喷射淬火表面换热系数    丁冬芳;邵宝东;程赫明;李建云;李自良;侯立军;侯杰;王丽凤;田翀;

水泵轴热处理工艺研究    初显富;

新型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应用试验    李玲;孙林汉;卢晓丽;张凤科;

淬火介质综述    晁国强;

40Cr钢汽车轴头热处理工艺改进    陈新生;蔡翠平;李超;刘东阳;陈文辉;

水溶性淬火介质在现代热处理中的应用    温新林;王秀梅;张大庆;孙维连;钱恒贵;王晓霞;

在液态淬火介质中冷却的四阶段理论    张克俭;王水;郝学志;

淬火介质空气冷却器的开发与应用    宿新天;杨兴茹;

沈阳机床集团热处理搬迁实现淬火液及冷却水零排放的新工艺    卯石刚;宿新天;王伟;

冷却设备对淬火效果的影响    陈岩;顾敏;

淬火变形与冷却介质    张克俭;

齿轮热处理冷却介质的现场测控    陈志宏;宋锴;

北京千叶热处理公司推出无机水溶性淬火介质    周砚维

未来电炉向清洁热处理方向发展    晓宇

海力公司成为瓦楞辊生产修复基地    记者 李建国

我国淬火油缺口大    织锦

二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张晓健

瓦楞辊的制造与修复工艺    老默

中钢西重水溶性淬火液工艺投入生产    牟玉红 韩洪

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    特约记者 陈纪常

热处理行业的学习愿望日益强烈    本报记者 宋文华

国外链条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    黄国强

高性能7×75系铝合金厚板加工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林高用

大直径高强度高塑性高弹性模量铝合金研制及淬火残余应力演变规律研究    胡少虬

淬火冷却过程三维有限元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研究    牛山廷

淬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试验研究    李强

淬火介质冷却性能的研究    黄华

纺纱钢丝圈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及工艺研究    吴燕玲

淬火介质的常用钢热探头评价和淬火介质数据库    王宇挺

新型无机淬火介质G35物理化学性质及适应性研究    李晓宇

G35型淬火介质对中高碳钢热处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卢雪梅

淬火介质F2000和BW的适用性研究    张晓军

聚烷撑二醇(PAG)淬火介质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杨丹

珠光体可锻铸铁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徐静

淬火介质对7075铝合金厚板淬火残余应力的影响    梁轩

M24丝锥淬火冷却以及深冷处理的计算机模拟    韩斌慧

10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