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5:05
热度:

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研究【摘要】:煤层气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煤层气在采煤过程中通常会与空气混合,经预处理脱除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杂质后,其主要成分是

【摘要】:煤层气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煤层气在采煤过程中通常会与空气混合,经预处理脱除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杂质后,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氮气。煤层气的液化是其存储和利用的一个较好选择。一般情况下,煤层气的液化流程是在超临界压力下进行,因此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在超临界压力下的冷却换热过程是煤层气液化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 (1)推导并求解了甲烷/氮混合物的密度、定压比热容、粘度和导热系数。在密度和定压比热容的求解中,反算了PR状态方程的二元交互系数kij,并回归了kij关系式。对比计算了基于PR状态方程和对应态原理的粘度模型,结果表明,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计算较为准确。基于对应态原理的导热系数模型计算结果较好。 (2)实验研究了水平管内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特性,分析了不同质量流量、入口压力及含氮量对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对流换热系数随温度的降低先增大,在准临界点附近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在恒定的压力下,甲烷的对流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恒定质量流量下,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加,甲烷的对流换热系数向高温方向平移,且最大对流换热系数随入口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在恒定质量流量和入口压力下,随着含氮量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向低温方向平移,且最大对流换热系数随含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含氮量对甲烷换热的实验研究说明超临界甲烷/氮混合物的对流换热主要是受其物性的影响。 (3)综述并分析了公开发表的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的关联式,并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较小时,大多数关系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而当热流密度较大时,由于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关系式都不能准确预测对流换热系数。综合前人的研究结论,归纳出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的影响因素,并根据量纲分析法,将其影响因素转化为无量纲形式。通过回归甲烷和甲烷/氮混合物的实验数据,开发出换热关系式。 (4)数值计算了水平圆管及竖直圆管内超临界CO_2、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特性。结果表明,LB低雷诺数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最为准确。 在水平圆管的超临界CO_2冷却换热研究中,当Gr/Re~20.01时,强制对流是主要的换热机理;当0.01Gr/Re~20.1时,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组成的混合对流占主导地位,超临界CO_2换热得到加强;当Gr/Re~20.1时,自然对流是主要的换热机理,强制对流忽略。 在竖直圆管的超临界CO_2冷却换热研究中,浮升力使得上升流中的换热加强,而使下降流中的换热受损。上升流中的流速曲线呈抛物线型,而下降流中,由于浮升力的影响,速度曲线发生扭曲。 在水平圆管的超临界甲烷冷却换热研究中,浮升力作用使得流体在圆管截面处形成二次回流,上壁面换热得到加强,而下壁面换热受损。其换热机理类似于竖直圆管内不同流向时的换热现象,即上壁面换热相当于浮升力抑制混合对流,而下壁面换热相当于浮升力辅助混合对流。在四种浮升力对换热影响的评判标准中,采用表达式Gr/Re~(2.7)10~(-5)和Gr/Re~210~(-2)作为浮升力对换热影响较小的标准相对较好。 在竖直圆管的超临界甲烷冷却换热研究中,当浮升力作用较大时,在近临界点处的截面上,上升流速度矢量图,流体从近壁面流向中心区,使得中心区的速度加大,湍流强度加强,换热得到加强;而下降流速度矢量图,流体从中心区流向近壁面,使得中心区的流速明显扭曲,湍流强度减弱,因此换热亦受损。当浮升力作用较小时,水平管和竖直管内的换热密度几乎完全重合,这说明重力作用对换热的影响亦忽略,LB低雷诺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Gnielinski关系式吻合较好。 在水平圆管和竖直圆管的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数值模拟研究中,热流密度、含氮量和入口压力对换热的影响再次表明临界区物性是影响超临界流体换热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超临界 甲烷 甲烷/氮混合物 冷却换热 换热系数 浮升力作用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主要符号表11-15
  • 第一章 绪论15-3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5-16
  • 1.2 超临界流体及物性16-19
  • 1.2.1 超临界流体16-17
  • 1.2.2 甲烷的临界物性17-18
  • 1.2.3 甲烷/氮混合物的临界物性18-19
  • 1.3 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实验研究19-27
  • 1.3.1 质量流量对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20-21
  • 1.3.2 入口压力对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21-22
  • 1.3.3 热流密度对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22-23
  • 1.3.4 管径对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23
  • 1.3.5 油浓度对超临界流体对流换热的影响23-25
  • 1.3.6 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5-27
  • 1.4 超临界流体换热数值模拟研究27-28
  • 1.5 本文的工作28-31
  • 第二章 甲烷/氮混合物在超临界压力的物性计算31-45
  • 2.1 密度和定压比热容31-37
  • 2.1.1 密度31-32
  • 2.1.2 定压比热容32-33
  • 2.1.3 求解方法33-34
  • 2.1.4 计算结果34-37
  • 2.2 粘度37-41
  • 2.2.1 基于 PR 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37-39
  • 2.2.2 基于对应态原理的粘度模型39-41
  • 2.3 导热系数41-44
  • 2.3.1 基于对应态的导热系数模型41-43
  • 2.3.2 计算结果43-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第三章 水平管内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实验系统45-54
  • 3.1 实验原理与实验系统45-47
  • 3.2 实验测试元件、方法和数据采集47-48
  • 3.3 实验步骤48-49
  • 3.4 数据处理49-51
  • 3.5 实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51-53
  • 3.6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水平管内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实验研究54-71
  • 4.1 验证性实验54-55
  • 4.2 实验工况55
  • 4.3 超临界甲烷冷却换热实验结果与分析55-58
  • 4.3.1 质量流量对超临界甲烷对流换热的影响56-57
  • 4.3.2 入口压力对超临界甲烷对流换热的影响57-58
  • 4.4 超临界甲烷/氮混合物冷却换热实验结果与分析58-63
  • 4.4.1 质量流量对超临界甲烷/氮混合物对流换热的影响58-60
  • 4.4.2 入口压力对超临界甲烷/氮混合物对流换热的影响60-61
  • 4.4.3 含氮量对超临界甲烷/氮混合物对流换热的影响61-63
  • 4.5 密度变化对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对流换热的影响63-69
  • 4.5.1 浮升力64-66
  • 4.5.2 流动加速66-69
  • 4.6 本章小结69-71
  • 第五章 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关联式研究与开发71-85
  • 5.1 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关联式研究71-82
  • 5.1.1 换热关联式71-76
  • 5.1.2 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对比76-80
  • 5.1.3 浮升力和流动加速对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的影响分析80-82
  • 5.2 超临界流体影响因素分析82-83
  • 5.3 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关系式开发83-84
  • 5.4 本章小结84-85
  • 第六章 超临界流体冷却换热数值计算85-125
  • 6.1 水平圆管内超临界 CO2冷却换热数值计算85-96
  • 6.1.1 数值方法85-89
  • 6.1.2 结果与讨论89-95
  • 6.1.3 结论95-96
  • 6.2 竖直管内超临界 CO2冷却换热数值计算96-103
  • 6.2.1 数值方法96-97
  • 6.2.2 结果与讨论97-103
  • 6.2.3 结论103
  • 6.3 水平圆管超临界甲烷及甲烷/氮混合物的冷却换热数值计算103-114
  • 6.3.1 数值方法104-105
  • 6.3.2 结果与讨论105-114
  • 6.3.3 结论114
  • 6.4 竖直圆管内超临界甲烷的冷却换热数值计算114-123
  • 6.4.1 数值方法114
  • 6.4.2 结果与讨论114-122
  • 6.4.3 结论122-123
  • 6.5 本章小结123-125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25-128
  • 参考文献128-133
  • 附录133-139
  • 致谢139-14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0-14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空气对换热设备的影响    田立忠,孙连方,魏庆春

蓄热换热与有害气体分解的实验研究    贾力;李建树;

纵向涡强化通道内换热的数值研究及机理分析    武俊梅;陶文铨;

换热管与折流板孔之间的间隙对换热管动特性影响分析    赖永星;王贺郑;田苗苗;

螺旋转子的结构参数对管内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    邢程;孟继安;李志信;

换热管流固耦合传热的分区求解数值算法    张强;刘巨保;赵晓荣;

半圆腔壁表面二维冲击流动和换热的模拟计算    朱谷君 ,邱绪光 ,陈忠军

低沸点工质水平蒸发换热强化管评述    陈剑波

采用适体坐标分析任意几何区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    沙曾鲁

HFC—134a含油时管内蒸发换热的特性    甘承军,王维城,张立宁

换热管的腐蚀研究进展    张明明;路遥;

火用分析法在换热设备中的应用    林洪亚;林榕端;

管形状对平片换热芯片传热性能影响的试验    武振锋;梅元贵;许建林;吴玲飞;

水平单管外混合气体对流冷凝换热的理论研究    吴冬梅;贾力;

换热工艺设计智能化技术    陈孙艺;曾旭东;陈斯红;

换热管内自旋扭带转速的计算    林清宇;冯振飞;王军;林榕端;

换热管内自旋纽带研究    林清宇;郭方文;林宏亚;林榕端;

内置自旋扭带换热管流阻的计算    林清宇;林靖宇;林榕端;

余热器换热管模态分析与实验研究    宋灵涛;韩宝坤;鲍怀谦;武同华;

换热设备动态特性仿真系统设计    张冠敏;林颐清;周守军;田茂诚;

远大换热开发高端产品抢占市场    实习生/张薇 记者/李铁刚

在换热领域释放“正能量”    本报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木水

蒸发冷却技术改变传统换热工艺    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杨湃

“创新工程”成就石墨换热利器    魏双林

换热设备:发展模型化和强化传热技术    王廷俊

大型高效换热设备为节能助力    李沐杨

河北沧州市万润工业不锈钢公司锐意向前    

走研发与市场结合之路    本报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杨湃

工业换热领域新增强大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杨娜 通讯员 木子

换热设备博览会高峰论坛举行    记者 崔博

含油超临界CO_2冷却换热理论与实验研究    孙方田

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    龚嶷

R410A—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的研究    胡海涛

热辐射与高速流耦合换热的数值研究    艾青

换热管及内外流体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张强

开口腔内耦合换热的模拟及其解的非线性分析    王治云

镜漫反射下多层吸收散射性介质内的瞬态耦合换热    罗剑峰

复杂边界条件流动换热问题的有限元/光滑轮廓法    王志成

纤毛状肋和插入物的传热强化研究    王崧

速度滑移及温度跳跃区微尺度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    朱恂

直接接触式换热的试验研究    刘军云

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及换热模型验证    李常伟

分液式冷凝器强化换热实验研究    王建惠

CO_2气体冷却器的优化研究    张鹏

新型高效节能换热设备装配模块研究与开发    古新

不同管型换热管及管内外流体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霍喜军

纵向涡流动结构对换热影响机理的可视化研究    董江峰

土壤—空气换热新风系统运行特性实验与模拟    吴俊涛

微管外流动换热的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研究    葛鑫

典型换热单元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数值仿真研究    张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