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49
热度:

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城市污水研究【摘要】: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污水有机污染物浓度偏低,氮磷含量相对较高,水质、水量随季节变化的特点,采用活性污泥法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联合处理工艺

【摘要】: 针对我国南方城市污水有机污染物浓度偏低,氮磷含量相对较高,水质、水量随季节变化的特点,采用活性污泥法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联合处理工艺,分别在100m~3/d规模的生产性试验和10000m~3/d规模的示范工程中,以实际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研究。试验重点考察了原水水质水量特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去除规律、不同工艺条件下碳源分配情况,确定了高效生物反应器在不同季节时段的运行模式;研究了不同构型人工湿地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及池型、填料、负荷、温度、植物对其的影响,计算了反应动力学参数,确定了适宜的湿地构型及负荷调控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q-t曲线图的双向输入/输出联合调控模式,确定了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处理工艺及负荷分配。示范工程依据试验结果,针对实际水质变动情况灵活调控,考察了工程规模的联合处理工艺对各种污染物质的去除情况。 试验原污水平均COD、NH_4~+-N、TN、TP为129mg/L、25.6mg/L、31.5mg/L、3.38mg/L,C/N值和C/P值为4.3和39.5,脱氮除磷所需碳源严重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原水水质有较大变化,雨季原水污染物浓度只有旱季浓度60%左右,春、夏季暴雨时原水污染物浓度接近排放标准。因此,生物反应器需要根据水温的变化、水质的波动、降雨的多寡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才能在有限碳源条件下实现最大限度的脱氮除磷。 通过不同季节多种工艺的比较,确定了高效生物反应器运行模式:春季时段采用改良型A~2/O工艺,夏季晴天/小雨时段采用预缺氧+倒置A~2/O工艺,夏季连续暴雨时段采用多点进水工艺,秋季时段采用低氧/常氧交替运行的倒置A~2/O工艺,冬季时段采用常规倒置A~2/O工艺。通过分析各种工艺中有机物、氮、磷的去除规律,比较其碳源分配情况,说明碳源能否合理分配及充分利用是评价工艺优劣的重要标准。 人工湿地系统对COD、NH_4~+-N、TN、TP的去除效率受负荷明显影响,随着水力负荷和面积负荷增加,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呈下降趋势,同时污染物面积去除量的增量随着面积负荷的增加逐渐减少。另外,随着水温的升高,湿地对NH_4~+-N、TN的去除效率明显上升,模拟小试试验还证明,湿地系统总氮面积去除量与进水硝态氮的比例成正的线性关系,提高进水中硝态氮比例有利于总氮的去除。生物量大的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总量最高,单位干重的氮磷含量不能作为评价植物污染物吸收能力的主要指标。在较低污染物浓度水平条件下,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可以用一级推流动力学模型近似模拟。 在相同负荷条件下,潜流湿地对COD和TP的去除效率高于表面流湿地及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页岩和钢渣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湿地对磷的去除能力。表面流湿地对NH_4~+-N的去除效率高于潜流湿地和组合流湿地,在硝态氮比例大于0.25时,潜流湿地对总氮的去除优于表面流湿地。组合流湿地的优势在于其去除效率受温度的影响最小。整体来说,采用页岩和钢渣作为基质的潜流湿地最适宜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其COD、NH_4~+-N、TN、TP的面积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32m/d、0.065m/d、0.176m/d、0.29m/d。 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处理的方法和原则,利用q-t曲线图进行设计和调控,提出了双向输入/输出的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联合调控模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示范工程生物反应器通过改良型A~2/O工艺、预缺氧+倒置A~2/O工艺、局部低氧倒置A~2/O工艺的切换运行,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在水力负荷为0.3m/d~0.35m/d条件下,示范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出水COD、BOD、NH_4~+-N、TP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TN浓度可以下降到7mg/L左右。 【关键词】:活性污泥法 人工湿地 短程硝化反硝化 碳源分配 联合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6
  • 第1章 绪论16-48
  • 1.1 研究背景16-19
  •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16-17
  • 1.1.2 选题背景17-19
  • 1.2 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19-36
  • 1.2.1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19-22
  • 1.2.2 生物除磷基本原理22-24
  • 1.2.3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工艺24-28
  • 1.2.4 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研究进展28-36
  • 1.3 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36-45
  • 1.3.1 人工湿地的定义及组成36-39
  • 1.3.2 人工湿地的分类及特点39-41
  • 1.3.3 人工湿地的研究进展41-45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45-48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45-46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46-48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48-61
  • 2.1 试验地点和原水水质48-53
  • 2.1.1 水温和pH值48-49
  • 2.1.2 有机物和SS49-50
  • 2.1.3 氮和磷50-52
  • 2.1.4 C/N和C/P52-53
  • 2.2 试验装置53-59
  • 2.2.1 交互式反应器54-57
  • 2.2.2 人工湿地系统57-59
  • 2.3 测试项目及方法59-61
  • 2.3.1 物理记录项目59
  • 2.3.2 化学分析项目59-60
  • 2.3.3 微生物镜检项目60-61
  • 第3章 交互式反应器运行模式研究61-129
  • 3.1 不同模式运行时段划分61-65
  • 3.1.1 运行时段划分依据61-62
  • 3.1.2 各时段水质特征及工艺要求62-65
  • 3.2 冬季时段运行模式65-81
  • 3.2.1 工艺流程65-67
  • 3.2.2 试验工况67
  • 3.2.3 结果分析67-80
  • 3.2.4 小结80-81
  • 3.3 春季时段运行模式81-96
  • 3.3.1 工艺流程81-83
  • 3.3.2 试验工况83-85
  • 3.3.3 结果分析85-95
  • 3.3.4 小结95-96
  • 3.4 夏季时段运行模式96-112
  • 3.4.1 工艺流程97-98
  • 3.4.2 试验工况98-99
  • 3.4.3 晴天/小雨时段结果99-109
  • 3.4.4 连续降雨时段结果109-111
  • 3.4.5 小结111-112
  • 3.5 秋季时段运行模式112-127
  • 3.5.1 工艺流程113
  • 3.5.2 试验工况113-114
  • 3.5.3 结果分析114-126
  • 3.5.4 小结126-127
  • 3.6 本章结论127-129
  • 第4章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研究129-163
  • 4.1 试验条件129-130
  • 4.1.1 进水水质129
  • 4.1.2 试验工况129-130
  • 4.2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130-136
  • 4.2.1 潜流湿地130-132
  • 4.2.2 表面流湿地132-134
  • 4.2.3 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134-136
  • 4.2.4 小结136
  • 4.3 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136-143
  • 4.3.1 潜流湿地136-139
  • 4.3.2 表面流湿地139-141
  • 4.3.3 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141-142
  • 4.3.4 小结142-143
  • 4.4 总氮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143-153
  • 4.4.1 潜流湿地143-145
  • 4.4.2 表面流湿地145-147
  • 4.4.3 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147-149
  • 4.4.4 氮的形态对总氮去除的影响149-152
  • 4.4.5 小结152-153
  • 4.5 磷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153-158
  • 4.5.1 潜流湿地153-155
  • 4.5.2 表面流湿地155-156
  • 4.5.3 潜流/表面流组合湿地156-158
  • 4.5.4 小结158
  • 4.6 湿地植物对氮和磷的吸收158-161
  • 4.6.1 植物性状比较159-160
  • 4.6.2 植物对去除氮、磷的贡献160-161
  • 4.7 本章结论161-163
  • 第5章 联合系统调控模式163-184
  • 5.1 总体原则163-164
  • 5.2 目标污染物的确定164-165
  • 5.3 湿地出水水质标准165-171
  • 5.3.1 有机物166
  • 5.3.2 氨氮166
  • 5.3.3 总氮166-170
  • 5.3.4 总磷170-171
  • 5.4 湿地进水水质要求171-173
  • 5.5 处理水量要求173-176
  • 5.5.1 进水水质全年定值173-174
  • 5.5.2 增大湿地处理水量比例的调控方法174-176
  • 5.6 联合调控方法176-178
  • 5.7 实例分析178-183
  • 5.7.1 处理工艺178
  • 5.7.2 工艺评估178-179
  • 5.7.3 工艺调控179-181
  • 5.7.4 总磷校核181-182
  • 5.7.5 工艺确定及负荷分配182-183
  • 5.8 本章结论183-184
  • 第6章 联合处理示范工程184-195
  • 6.1 概况184
  • 6.2 设计参数184-186
  • 6.3 进水水质水量186-188
  • 6.4 运行模式188-190
  • 6.5 出水水质190-194
  • 6.6 本章结论194-195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195-200
  • 7.1 结论195-198
  • 7.2 建议198-200
  • 致谢200-201
  • 参考文献201-210
  • 附录A 示范工程工艺流程210-211
  • 附录B 示范工程主要设备211-212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1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垂直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研究    仝昭昭;王延华;顾中铸;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COD去除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应用    郑璞;丁志斌;邓正栋;汪毅;

不同潜流人工湿地对河流污染物的去除功效研究    王凤香;王晓昌;郑于聪;周志强;杨洋;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磷去除回归方程的建立    郑璞;邓正栋;丁志斌;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梁建军

城市生活污水生物治理的填料筛选研究    陈晓芳

新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及优化    王利明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仝昭昭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协同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    王诚

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    吴舜泽,夏青,刘鸿亮

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的进展    曹国民,赵庆祥,张彤

生物脱氮新工艺及其技术原理    王建龙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    袁林江,彭党聪,王志盈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硝化过程的选择特性研究    王志盈,袁林江,彭党聪,刘超翔

改良型A~2O工艺的除磷脱氮运行效果    周斌

反硝化除磷理论、工艺及影响因素    王亚宜,彭永臻,王淑莹,李勇智,潘绵立

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进展    周少奇,周吉林

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诸惠昌,胡纪萃

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超稠油废水    籍国东,孙铁珩,常士俊,隋欣,马学军,李培军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

污水处理厂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进展    王夙;刘峻;

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效果研究    尹志高;陆志波;杨健;刘静;

硝酸盐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及镁、铁、铜、锰、锌含量的影响    杨晓玉;胡淳淳;王秀峰;史庆华;魏珉;杨凤娟;

茶树硼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姚元涛;宋鲁彬;张丽霞;田丽丽;

不同叶面肥对金太阳杏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明来;张新权;曲莎;

山东省土壤代换性镁含量分布特征及评价    卢丽萍,高贤彪,吴建明,高弼模,杨果,管力生,杨光

镁钙营养对肥城桃品质影响及合理用量的研究    刘光栋,杨力,宋国菡,泉维洁,卢桂菊,韩秀香,邵良栋

淮河流域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李玉成

亚硝酸氮积累的影响因素    陈清艳,胡群义

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

湖泊资源开发对浮游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以淮南焦岗湖为例    吴朝;张庆国;毛栽华;汪习兵;王琳;谢士峰;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综述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

环境受损河道生态整治规划设计方法——以汾河灵石段为例    汪自书;季海波;

南京淳东灌区WRSIS湿地子系统的改进及其减污效应研究    李琳娜;邵孝侯;李铃君;刘钰;黄万勇;朱亮;吴七斤;徐征;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程实践分析    张建强;李倩囡;许文来;

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资源化回收利用    李琳;黄凯兴;陈鹏松;陈石;李武;

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邓春华;李方;李俊;奚旦立;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层状氢氧化镁铝的改性与成型及其对磷/氮阴离子的吸附脱除性能    邢坤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    张莉莉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    秦统福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富锌水稻锌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    吴春勇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    刘素青

丹江口库区代表性水源地农村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    王华玲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    谢正鹏

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    曾毅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    张燕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三峡库区两种森林中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关系    田晓堃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敏

优势脱氮菌的筛选及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    孙菲

哈尔滨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罗娇赢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胡恒祥;吕伟娅;梁磊;王晓玲;

利用丝光沸石吸附高浓度氨氮的研究    张冬娜;宋永会;弓爱君;袁鹏;彭剑峰;

污水的土地处理特性分析    李慧,王俊岭

浅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适用技术    张家炜;周志勤;

新型填料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侯德;孟庆义;廖日红;刘操;许志兰;金桂琴;

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优化控制初探    仝勋伟;崔莉凤;刘载文;程志强;

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藻毒素研究    吴振斌,陈辉蓉,雷腊梅,宋立荣,付贵萍,金建明,贺锋,何振荣

用还原-絮凝沉淀法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彭荣华;罗娟;

水污染处理中絮凝剂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方向    邱廷省;张春菊;邱仙辉;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一种新型填料——悬浮填料    刘翔,高廷耀

基于免疫算法的污水处理系统预测及优化控制研究    叶洪涛

SBBR技术特性和动力学机制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胡龙兴

人工湿地与城市水体中生物膜特性及功能研究    李今

人工湿地除磷基质筛选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赵桂瑜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叶建锋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    付融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    闻岳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雒维国

新疆尉犁蛭石结构及其吸附金属离子和磷酸盐机理研究    刘勇

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复合系统净化工艺研究    肖恩荣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村镇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陈云霞

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    缪晶广

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模型与仿真研究    刘苒

人工湿地系统水力学优化设计研究    陆琦

活性污泥系统中曝气过程控制策略研究    何海波

两种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污水的比较    孙亮

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刘晋

自回流生物转盘与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张承芳

微污染原水人工湿地系统预处理试验研究    姜路

济南市水质净化一厂鼓风曝气系统自动控制研究    彭勇

水解-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研究    苏成西;尚宇南;侯云洪;

水解-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脱氮工艺优化研究    苏成西;尚宇南;侯云洪;

生物接触氧化—复合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朱琼璐;楼倩;崔理华;谢小妍;郭建;

华北地区潜流人工湿地浮水植物气候适应性分析(英文)    赵振国;刘丽;

潜流人工湿地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张彩莹;王岩;王妍艳;

基于“河湖分立”理念的丁山河流域生态修复方略    罗雅;张岍;王文瑾;韩琦;邵明非;

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修复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效果的影响    李安峰;徐文江;潘涛;姚静华;李箭;

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脱氮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王玮;丁怡;王宇晖;宋新山;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磷去除回归方程的建立    郑璞;邓正栋;丁志斌;

折流式人工湿地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叶长兵;刘琴;张晶晶;

丹河人工湿地对化工污水的处理效果探讨    李玉倩

人工湿地填料基质筛选    马超

三江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沼泽生态农业的开发    杨永兴,黄钖畴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几大热点问题透视    章家恩,徐琪

沼泽生态系统的性质    黄锡畴;

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    杨永兴;刘兴土;韩顺正;杨富亿;李秀军;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卢培利,张代钧,刘颖,王飞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应用中的参数校核    卢培利,张代钧,严晨敏,刘颖

水生维管束植物自屏对水质净化资源化效应的研究    陈锡涛,叶春芳,杉辛野,王伟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Ⅱ.净化污水的空间    成水平,夏宜琤

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的进展    曹国民,赵庆祥,张彤

生物脱氮新工艺及其技术原理    王建龙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除藻研究    况琪军,吴振斌,夏宜琤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特性    宋铁红,林英姿,彭举威,崔玉波,韩相奎,王翠兰

黑龙江省应大力推广人工湿地法处理利用城镇污水    张立臣;杨继明;金翼;

粉煤灰基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的研究    尹连庆,张建平,董树军,何凤鸣

Cd~(2+)、Cu~(2+)和Zn~(2+)对人工湿地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黄正,K.Sakadevan,J.Bavor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土壤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及其相关分析    吴振斌,梁威,成水平,贺锋,傅贵萍,陈辉蓉,邓家齐,詹发萃

新型污水处理工程在深圳动工    

人工湿地基质中土壤酶空间分布及其与水质净化效果之间的相关性    岳春雷,常杰,葛滢,朱荫湄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废水工艺及案例介绍    刘源月,郑爽英,李开源

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    李晶,于泽源,耿美云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生态价值的研究    常高峰;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周文敏;肖华;喻曼;许育新;符建荣;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    左文涛;康苏花;

水循环处理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人工湿地公园为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前景    王黄金;乔亮亮;

人工湿地在回用水中的应用及须考虑的问题    余杰;田宁宁;钱靖华;李燕林;高成杰;

人工湿地中氮代谢微生物的共存策略及机理    马建国;刘月敏;陆明;

基于人工湿地的组合式无能耗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    李德斌;李建;刘正实;段秋宴;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毒性消减试验研究    李杰;徐竟成;李光明;黄翔峰;

不同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比较    黄龙;韩春元;田娟;刘杰;

玉溪人工湿地建设全国领先    记者 蒋贵有 通讯员 夏德喜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作用有多大?(下)    本报记者 宗宝泉 通讯员 姜宝泉

经营管理及生态系恢复成交流重点    王威克

昆阳磷矿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效果好    胡崇良

我省开始推行城镇人工湿地技术    记者 邓建华

上面养花种草 下面过滤污水    桐庐记者站 程大鹏记者 陈玮 桐庐记者站 裘一琳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董仁杰

获国家千万元资金支持    记者 苏晓梅

问渠哪得清如许 人工湿地活水来    本报记者 徐琦

人工湿地 农村治污显身手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黄慧诚 李俊华 黄霓

人工湿地预处理引黄水库水的试验研究    修春海

人工湿地构建及其对污染的黄河灌溉水处理效应    司万童

城市径流特征与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    肖海文

人工湿地基质植物除钼机理与效能研究    练建军

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中生产和分解子系统功能强化研究    刘冬

人工湿地系统氯离子分布特征及其综合生态效益研究    陈明辉

城市化过程中人工湿地去污模式与强化技术研究    金晖

人工湿地的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吴海明

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    潘涛

北方都市生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研究    王昊

微电场—人工湿地耦合系统处理重金属废水初探    卢守波

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城镇生活污水    杨帆

污水厂升级改造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温小鹏

寒冷地区人工湿地基质的筛选及净化效能研究    肖婷

复合式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研究    刘峰

农田径流人工湿地处理中磷的去除研究    刘波

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中污染物去除特征研究    曾永刚

人工湿地处理源水中两种典型POPs物质的效果研究    张键

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筛选与人工湿地基质净化性能比较    张蔚

厌氧发酵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小城镇污水的效能研究    安丽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