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47
热度:

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摘要】:由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稳定、节能、运行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对于低浓度废水处理

【摘要】:由于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稳定、节能、运行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传统的厌氧反应器对于低浓度废水处理时,传质效率低,微生物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等缺点,在国内几乎没有成型的厌氧反应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工程实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究是解决城市污水厌氧处理技术的关键。 本研究提出了穿孔旋流异波折板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形式。通过科学的反应器结构设计,改变了反应器中的水力特征,改善了反应器中微生物与基质之间的传质条件,加快了反应速率。并通过回流,实现了系统内良好的水力条件,有效地避免了有机酸积累;从而保证高传质速率下的高净化效能。 本研究还提出了多段两相厌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通过调节反应器内不同段的pH值,实现系统内相分离,创造良好的生化反应条件,进而实现有机污染物去除的高效性。 试验结果表明,该异波折板厌氧反应器采用单相运行方式时,水力停留时间4小时时,溶解性COD的去除率可达35.5%;将部分出水回流至反应器起端时,最佳回流比为100%,溶解性COD的去除率可达37.5%。采用两相厌氧运行方式时,通过动力学控制法进行相分离,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时,最佳回流比为100%时, COD平均去除率为42.6%;通过采用物理化学法进行相分离,水力停留时间4小时时,COD平均去除率为44.6%,水力停留时间10小时时,COD平均去除率达75%。采用多段两相厌氧运行方式时,水力停留时间为10小时时,COD去除率达93%左右。 利用该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对COD的去除很有效,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8小时时,COD的去除率达可90%以上。出水COD可达到排放标准。虽然该试验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不高,出水达不到排放标准,还需进一步进行好氧处理。但该工艺可使后续好氧构筑物规模减小70%左右,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工程总投资约减小30%到40%左右,而且在日常运行中可以节省动耗50%左右,运行费用降低40%左右,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采用新型厌氧反应器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段两相厌氧运行工艺。使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城市污水 多段两相厌氧 反应器结构优化 传质 回流 相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703
【目录】:
  • 1 引言10-21
  • 1.1 城市污水厌氧处理的发展背景10-12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10-11
  • 1.1.2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现状11-12
  • 1.2 城市污水厌氧处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8
  • 1.2.1 城市污水厌氧处理研究现状12-16
  • 1.2.2 城市污水厌氧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16-18
  • 1.3 本研究的目的、思路与内容18-21
  • 1.3.1 研究目的18
  • 1.3.2 研究思路18-19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19-21
  • 2 高效厌氧反应器的效能试验研究21-41
  • 2.1 试验反应器的设计21-26
  • 2.1.1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21
  • 2.1.2 反应器设计思路21-24
  • 2.1.3 反应器运行条件的确定24-26
  • 2.2 反应器效能分析26-34
  • 2.2.1 试验测定参数26-27
  • 2.2.2 试验条件27-28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28-34
  • 2.3 小结34
  • 2.4 厌氧反应器高效性理论分析34-41
  • 2.4.1 厌氧工艺传质-反应过程分析与讨论34-38
  • 2.4.2 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动力学38-41
  • 3 多段两相厌氧工艺的试验研究41-66
  • 3.1 两相厌氧运行方式的试验研究41-54
  • 3.1.1 两相厌氧运行方式的探讨41-47
  • 3.1.2 两相厌氧运行方式的调控47-54
  • 3.2 多段两相厌氧工艺的试验研究54-64
  • 3.2.1 多段两相厌氧工艺的调控54-59
  • 3.2.2 多段两相厌氧工艺的效能试验59-64
  • 3.3 小结64-66
  • 4 高效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66-88
  • 4.1 试验条件66-70
  • 4.1.1 试验用水66
  • 4.1.2 接种污泥66-69
  • 4.1.3 反应器运行方式的调节69-70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70-86
  • 4.2.1 两推流反应器试验结果对比70-71
  • 4.2.2 反应器内溶解氧状况71-72
  • 4.2.3 反应器内微生物分布情况72-73
  • 4.2.4 反应器内PH 值变化73-74
  • 4.2.5 挥发酸含量VFA 随HRT 的变化74-75
  • 4.2.6 COD 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HRT 的变化75-77
  • 4.2.7 BOD_S 去除率随HRT 的变化77
  • 4.2.8 不同回流比与COD 去除率的关系77-78
  • 4.2.9 回流比与BOD_S 去除率的关系78-79
  • 4.2.10 各段出水的有机酸各组分含量79-80
  • 4.2.11 不同HRT 时各段出水氨氮、总氮80-82
  • 4.2.12 不同HRT 时出水碳酸氢盐碱度值82-83
  • 4.2.13 不同回流比时出水碳酸氢盐碱度值83
  • 4.2.14 沿程各格比脱氢酶活性83-85
  • 4.2.15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85-86
  • 4.3 经济效益分析86
  • 4.4 小结86-88
  • 5 结论88-91
  • 致谢91-92
  • 参考文献92-99
  • 附录99-10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对我国城市污水海洋处置的思索    吴洪杰,黄智民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周国成

关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思考    周晶,宋彧军,赵耀,安立新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经济政策    刘维城

浅论我国城市污水厂建设资金筹集问题    文一波

我国城市污水工业回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尹华,彭辉

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工作浅议    范秀磊,宋代敏

利用城市污水作电站循环水补充水的处理工艺试验研究    葛春鹏,李少春

昆明的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    马培舜,王海玲,成丽华,郑兴灿

电化学反应提高生物滤池的城市污水脱氮效果    张乐华,朱又春,王亚林,朱南文,李勇,贾金平

城市污水处理与一体化氧化沟技术    邓荣森;王涛;李伟民;张贤彬;

污水源热泵相关技术问题探讨    康彦青;华舟萍;马乐;

赋存于城市污水中的低温热能利用研究    尹军;

利用城市污水作为采暖热源的可行性分析    张玫;谢峰;丁学岩;

紫外消毒在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蒋以元;王彬;梁福康;

城市污水热泵供热的经济性分析    李建兴;宋晓燕;刘全生;

水源热泵系统回收城市污水低温热能可行性分析    孙始财;张立智;

城市污水排海排江技术研究会工作报告    

城市污水净化厂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浅见    钱文武;

城市污水处理的初步探索    王殿伟;

拉林河流域城市污水将达标排放    徐本强 记者 王大波

城市污水净化的新途径    张晓良

衡阳城市污水垃圾处理 获中央投资    记者 匡玉 通讯员 武孝军

城市污水变废为宝    新华社记者 谢云挺

哈工大世界首创变城市污水为取暖制冷新能源    智杰 吴天飞

省督导组肯定我市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记者 王文珩 实习生 刘海斌

黄石亮出利剑治理城市污水    余正明通讯员 刘和明

8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43座正常运行    本报记者 李静雯 实习生 赵安源

取暖制冷可用城市污水 哈工大研制成功新能源    于勇澜

城市污水减排向资源化利用迈进    邱笑尘 记者 赵蕴颖

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    邵丕红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的构建理论与方法    陈荣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王齐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及模拟预测    李梅

三柱厌氧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及水动力特性研究    陈振民

O_3-BAF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蒋以元

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处理城市污水试验及机理研究    张志斌

城市污水环境下混凝土腐蚀及耐久性研究    闻宝联

亚硝化细菌应用于生物滤池及反渗透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现场中试研究    杨波

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蒋茹

西安市城市污水变化特性分析及规律研究    杨仙娥

混凝法强化处理城市污水与缺氧变速生物滤池(ABF)出水的试验研究    张国庆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王羽生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膜过滤技术试验研究    邱维

HSB高效微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一体化装置研究    杨光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规划研究    陈峰

污水处理厂投资及运营研究    陈涣壮

深圳市污水再生回用的研究    徐清泉

缺氧—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处理低温城市污水    马华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