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0:44
热度:

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摘要】: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溶胶、云凝结核和云滴数浓度的预报量和微物理过程,改进了该模式的暖云物理方案。利用改进后的模式,研究了

【摘要】: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溶胶、云凝结核和云滴数浓度的预报量和微物理过程,改进了该模式的暖云物理方案。 利用改进后的模式,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和谱分布特征的气溶胶粒子对暖云的影响,以及大核( r 1.0μm)对暖云降水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背景条件下的气溶胶对暖云形成发展带来的差异及其原因。文中还结合两次北京地区飞机观测的气溶胶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不同气溶胶状况对云凝结核(CCN)、云滴浓度和含水量等微物理特征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 (1)海洋性气溶胶与大陆性气溶胶对CCN、云滴浓度和云中含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大陆性云的CCN浓度要远多于海洋性云的CCN浓度。在地面0.5km处,过饱和度为1%的情况下,海洋性云的CCN浓度一般约为1.0×102个/cm3,同样过饱和度下,大陆性云的CCN的浓度约为1.0×103/cm3。则相应的大陆性云的云滴浓度也较海洋性云多,因此大陆性云的云滴尺度要小于海洋性云的云滴尺度。总体上说,海洋性气溶胶谱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较大陆性气溶胶气溶胶谱分布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2)不同的大陆性气溶胶总浓度和谱分布特征对暖云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气溶胶总浓度和谱分布特征明显影响着云凝结核浓度。当半径大于0.1μm气溶胶浓度增加时,将会增加云凝结核和云滴的浓度。但是如果增加的是半径小于0.1μm的气溶胶粒子,则对云凝结核和云滴浓度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半径小于0.1μm的气溶胶粒子基本不会核化形成云凝结核。总体上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对云水含量的影响比较小。不同气溶胶浓度和谱分布特征的实况个例模拟和敏感性试验也进一步说明,增加0. 1μm r1.0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浓度,由于将显著增加CCN和云滴浓度,不利于云滴谱的拓宽和云中碰并过程的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降水的形成过程。 (3)在云的发展初期,半径大于1.0μm的气溶胶浓度有利于大云滴的生成和云中碰并过程的发生,因而云发展初期增加半径大于1.0μm的气溶胶浓度,会促进降水的产生。但是在云的发展后期,这类气溶胶对降水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气溶胶 云凝结核 暖云 云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426.51
【目录】:
  • 摘要4-5
  • ABSR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5
  • 1.1 气溶胶对云物理过程的影响7-9
  • 1.2 大气凝结增长过程9
  • 1.3 气溶胶核化过程的参数化方案9-13
  • 1.3.1 体积水方案9-12
  • 1.3.2 分档方案12-13
  • 1.4 结语13-14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14-15
  •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14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二章 模式介绍15-22
  • 2.1 模式基本预报方程15-16
  • 2.2 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程16-18
  • 2.3 气溶胶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18-20
  • 2.3.1 气溶胶的核化18-19
  • 2.3.2 云凝结核的核化19-20
  • 2.4 模式的初始条件20-22
  • 2.4.1 气溶胶初始条件20-21
  • 2.4.2 初始扰动21-22
  • 第三章 模拟结果和数值试验22-42
  • 3.1 模式分辨率对气溶胶核化过程的影响22-23
  • 3.2 气溶胶化学性质对核化过程的影响23-25
  • 3.3 不同背景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25-29
  • 3.3.1 初始条件25-26
  • 3.3.2 模拟的海洋性云的微物理特征26-27
  • 3.3.3 模拟的大陆性云的微物理特征27-28
  • 3.3.4 不同背景气溶胶的影响28-29
  • 3.3.5 小结29
  • 3.4 不同浓度气溶胶对暖云的影响29-34
  • 3.4.1 实况介绍29-30
  • 3.4.2 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结构的影响30-32
  • 3.4.3 气溶胶对云中粒子谱分布的影响32-33
  • 3.4.4 小结33-34
  • 3.5 敏感性试验34-40
  • 3.5.1 初始条件34-35
  • 3.5.2 模拟的云的微物理特征35-37
  • 3.5.3 气溶胶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的分析37-39
  • 3.5.4 小结和讨论39-40
  • 3.6 半径较大的气溶胶对暖云的影响40-42
  • 第四章 总结和讨论42-44
  • 4.1 主要研究结论42-43
  • 4.2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51
  • 附图51-81
  • 个人简介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段婧;毛节泰;

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    王宁宁;谭涌波;师正;郭秀峰;

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    王宁宁;谭涌波;

城市污染大气环境下云和降水形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封彩云

气溶胶对雷暴云电荷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宁宁

积云中云滴群凝结增长的数值模拟    徐华英,黄培强,黄美元,郝京甫

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一)——盐核谱和浓度的作用    肖辉,徐华英,黄美元

三维可压缩大气中的云尺度模式    许焕斌,王思微

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    刘玉宝,周秀骥,胡志晋

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一)——微物理模式    胡志晋,严采蘩

水稻根系对甲烷传输速率的影响    曹云英,许锦彪,朱庆森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表层雪化学组成    武小波;王宁练;李全莲;陈亮;蒋熹;

一个雨层云降水过程的动力模型分析及其随机特点    蔡曙光;王建;侯赣生;

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元素特征分析    胡克;陈兵;Hiroyuki Kitagawa;介冬梅;赵奎涛;

三维冰雹云模式对那曲冰雹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哲;周筠珺;假拉;胡初阳;

天津初夏大气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特征    张金娜;董海燕;白志鹏;张裕芬;解以扬;

南京市大气中PM_(10)、PM_(2.5)日污染特征    王荟,王格慧,黄鹂鸣,高士祥,王连生

构建生态城市有机资源循环链的思路与措施    牛桂敏;

一次华南暴雨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    楼小凤 ,胡志晋 ,史月琴 ,王鹏云 ,周秀骥

Recent Progress in Cloud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    马建中;郭学良;赵春生;张义军;胡志晋;

An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from a two-moment cloud microphysics scheme and the Southwest Monsoon Experiment(SoWMEX)/Terrain-influenced Monsoon Rainfall Experiment (TiMREX) observations    Chung-Hsiung Sui;

天津秋季地面 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穆怀斌;

昆明城市大气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杨树平;高安生;杨健;

夏季三类天气过程中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组成和来源的单颗粒分析    李金香;董树平;虞统;李海军;冯鹏;

2003年江淮梅雨期一次特大暴雨中尺度三维动力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研究    周海光;王玉彬;

甘肃省降水性层状云催化的数值试验分析    李宝梓;王劲松;孙旭映;

利用MM5数值模式做人工增雨条件的选择    苏立娟;达布;

地形作用对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    廖菲;洪延超;胡娅敏;

天津秋季地面O_3和NO_X的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姚青;刘爱霞;张小玲;孙玫玲;张长春;韩素芹;朱玉强;

机载微波辐射计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云物理方法    周珺;雷恒池;魏重;胡朝霞;杨军;嵇磊;

城市污染大气环境下云和降水形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封彩云

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居丽玲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马忠海

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及其中微量金属的形态表征和干沉降通量的研究    祁建华

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牛生杰

氮氧化物电子态光谱研究及光学检测    张贵银

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释放研究    张晋华

大气化学中几种重要自由基反应的理论研究    孙昊

基于粒子分档技术的云模式研究    刘晓莉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和无机组分的特征及其来源研究    徐宏辉

对流云吸湿性催化数值模拟研究    杨宗甄

云凝结核浓度对模拟强降水过程的影响: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对比研究    董昊

山西省两种降水云系微物理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    刘莹莹

高活性吸收剂联合脱硫脱氮技术的研究    赵建海

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暴三维风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术艳

北京城市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安俊琳

99.6梅雨锋暴雨中云物理过程及MM5中湿物理过程的数值研究    康丽莉

暖性积云滴谱生长及人工催化的数值模拟    程海虹

暴雨/雪云中水凝物相态及其与热力动力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孙晶

用卫星资料反演臭氧总量的研究    李辉

Modeling Marine Stratocumulus with a Detailed Microphysical Scheme    赵春生,Yutaka ISHIZAKA

Recent Progress in Cloud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    马建中;郭学良;赵春生;张义军;胡志晋;

Advances in Weather Modification from 1997 to 2007 in China    郭学良;郑国光;

积云动力和电过程二维模式研究 Ⅰ.理论和模式    言穆弘,郭昌明,葛正谟

华北山区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份    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J.W.温切斯特

北京冬春季节大气气溶胶化学成份的研究    佳丽新,J.W.温彻斯特,吕位秀,王明星

边界层大气气溶胶浓度与尺度谱分布的时空变化    游荣高,洪钟祥,吕位秀,够赵德山,孔琴心,朱文琴

积云中云滴群凝结增长的数值模拟    徐华英,黄培强,黄美元,郝京甫

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一)——盐核谱和浓度的作用    肖辉,徐华英,黄美元

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二)——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等的作用    肖辉,徐华英,黄美元

闪电放电与雷暴云电荷、电位分布相互关系的数值模似    谭涌波

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    房文

沙尘气溶胶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    凌士兵

河北省层状云降水系统微物理结构的飞机观测研究    杨文霞

沙尘气溶胶表面变性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    黄蔚薇

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影响区域降水的数值研究    李磊

沙尘气溶胶远程输送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陈丽

黑碳对气候的影响和中国黑碳减排措施    张蕾;王宝庆;

中国气溶胶分布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特征    郑小波;罗宇翔;赵天良;陈娟;康为民;

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吴蓬萍;韩志伟;

二次光化学氧化剂与气溶胶间的非均相过程    葛茂发;刘泽;王炜罡;

机载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应用研究进展    周海光;

云相态的卫星遥感研究进展    任建奇;严卫;叶晶;韩丁;

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2008~2012年)    郭学良;付丹红;胡朝霞;

Measurement of surface shear stress vector distribution using shear-sensitive liquid crystal coatings    Ji-Song Zhao;Peter Scholz;Liang-Xian Gu;

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郭勇全;肖萍;黄松;周亚青;段林强;郭莹;赵蔡斌;

冬季中国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    何玉辉;杨桂朋;张洪海;

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    赵东

缙云山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    白莹

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    孙玲

利用Cloudsat对华北、江淮云垂直结构及降水云特征的研究    尚博

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    何玉辉

中国地区近20年云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段皎

不同污染类型下南京气溶胶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    王飞

环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指数与降水的周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侯灵

二氧化钛/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樊晋琼

中国东部近海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与痕量重金属的时空差异及特性研究    薛磊

上海气溶胶光学及其对应的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研究    贾璇

新安江流域上空云内外巨盐核的分布    黄美元,何珍珍,沈志来

积云中云滴群凝结增长的数值模拟    徐华英,黄培强,黄美元,郝京甫

对流云中冰相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Ⅰ:模式建立及冷云参数化    孔凡铀,黄美元,徐华英

一维时变冰雹云模式研究(二) 反映融化对雹谱双参数演变的影响    许焕斌,王思微

双路一维时变对流云数值模拟研究    许焕斌,王思微

二维冰雹云数值模式    许焕斌,王思微

三维可压缩大气中的云尺度模式    许焕斌,王思微

三维弹性大气模式和实测强风暴的模拟    王谦,胡志晋

强对流云人工增雨和防雹原理的二维数值研究    毛玉华,胡志晋

广州气溶胶质量谱与水溶性成分谱的年变化特征    吴兑,陈位超

作为气候调节机的气溶胶是气候与生物圈的联系纽带吗?    Glenn E.Shaw,李家春 ,郭洪泊

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场大气光学特性研究    刘锦丽,李放,吕达仁

用数值模拟法检验几种气溶胶粒度分布参数的数值解法    朱志贤

临安本底站微量气体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溶胶的影响    杨东贞,于晓岚,李兴生

第四次国际“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罗云峰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同时测量大气风和气溶胶光学性质的模拟研究    刘金涛,陈卫标,刘智深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    高飞,李铜基

气象条件对青岛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    邱明燕,盛立芳,房岩松,高会旺

实验大白鼠吸入EHFV气溶胶后病毒在巨噬细胞内增殖的研究    张云,史江,胡云龙,赵学忠,张建昌,吴光华,王心如

FTIR对气溶胶硫酸根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魏秀丽;

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陆地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

东亚地区春季有机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张美根;徐永福;浦一芬;张仁健;韩志伟;

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研究    徐祥德;周秀骥;翁永辉;田国良;刘玉洁;颜鹏;丁国安;张玉香;毛节泰;邱红;

气溶胶单颗粒物化学的图像分析法    袁蕙;Kenneth A.Rahn;庄国顺;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对气溶胶和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介绍    马建中;王玮;

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

大气棕色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    任丽红;陈建华;王玮;孟凡;杨小阳;张仁健;

大厦门湾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研究    吴水平;闫景明;张萌萌;王新红;袁中新;李宗璋;

东亚沙尘气溶胶的数值模拟和预报    宋振鑫;邵亚平;

国内外学者探讨气溶胶研究    通讯员 李德恒

多国专家研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    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陈建民

中德开展气溶胶成分观测合作实验    郑菲

京海集团推出气溶胶灭火装置    

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    本报记者郭薇

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    记者 孔岩

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    王德英

开放式DNA实验室气溶胶污染一例    天水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师 唐晓佩

微生物的分布    施安辉

地球还剩几条“命”    本报记者 王小龙

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    房文

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    冯昭华

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    杨文慧

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    刘筱红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    邓学良

分枝杆菌噬菌体D29气溶胶特性和动物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初步研究    温占波

大气气溶胶汞污染研究    黄永健

广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和穗港大气颗粒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研究    段菁春

机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及大气气溶胶的探测研究    毛敏娟

东亚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微观特性及表面化学反应对其影响    于兴娜

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校辰

利用新型全自动太阳光度计研究气溶胶光学和物理特性    刘玉杰

通风空调系统中气溶胶微粒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研究    关军

质粒DNA的雾化及其吸入免疫的研究    裴永峰

生物战剂气溶胶施放损伤效应模型的建立    冯丹

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性能验证及大气溶胶采集分析    刘运席

微脉冲激光雷达飞行实验研究    张园明

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    秦世广

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研制    徐赤东

新型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    高永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