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14
热度: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摘要】:本文利用2000-2009年5、6月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和77个华南地区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

【摘要】:本文利用2000-2009年5、6月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和77个华南地区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主要对华南暖区暴雨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影响暖区暴雨的系统进行了分类,将影响华南暖区暴雨的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主要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角度对比分析各类暖区暴雨特点并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论为: 切变线型占暖区暴雨总数的39%,低涡型占15%,偏南风型占46%,且在季风爆发前后,偏南风型均是暖区暴雨中出现概率最大的类型。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各类型华南暖区暴雨有明显差异:季风爆发前,华南暖区暴雨次数相对较少,切变线型暖区暴雨以冷式切变为主,受南支槽系统影响明显;低涡型主要处于低涡冷式切变线附近,即低涡南与西南方向,主要受南支槽分裂出的小槽影响;偏南风型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类为主,易受高原槽影响。季风爆发后,各型暖区暴雨次数明显增加,切变线型暖区暴雨以暖式切变为主,主要受高原槽分裂出的小槽影响,其次受中高纬槽与高原槽结合影响;低涡型以低涡暖式切变类为主,主要处于低涡东北至东南方向,易受高原槽及高原槽分裂出的小槽影响,南支槽分裂出的小槽作用也十分明显;偏南风型中仍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类为主,但南风风速切变辐合类比例较季风爆发前有所增加,高空除易受高原槽直接或间接影响外,南支槽分裂出的小槽作用也相对明显。 对各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华南暖区暴雨环流形势有如下异同点。相同点是:副高脊线在暴雨南侧约6-8纬距,可能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条件,沿副高西侧向北进入系统的西南气流为暴雨带来了充足的暖湿空气条件;华南暖区暴雨均处于偏南风上升气流中,具低层辐合的特点,500 hPa辐散场较弱,最强的辐散位于200~150 hPa南亚高压形成的辐散场内。不同点是:高空槽对华南暖区暴雨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切变线型暖区暴雨(冷式切变线类为主)常对应北部尺度较大的深槽,低涡型暖区暴雨距槽线最近,影响最大,主要受西风带短波槽影响,切变线型中的暖式切变线类暖区暴雨与偏南风型暖区暴雨距500 hPa低槽影响区域较远;冷式切变线类暖区暴雨和低涡冷式切变类暖区暴雨槽后冷空气最强;与大部分暖区暴雨的辐合中心在850 hPa附近相比,切变线型中的暖式切变线类暖区暴雨和偏南风型暖区暴雨的辐合中心较低,甚至在900 hPa以下。 由于偏南风型的暖区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这类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及内部机理,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6月一次以偏南风型为主的暖区暴雨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西风带短波槽、西太副高脊线的西伸、南亚高压辐散场和高空急流的配置为此次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不同中尺度TBB强对流云团的活动及生消对不同类型暖区暴雨有着直接影响。暖区暴雨位于低涡南部暖输送带中,低层南风分量的加强与减弱对本次暖区暴雨的爆发及减弱有着密切关系;此次过程的水汽有两个来源:广东南部的南海和越中南半岛的西南气流;分析对流有效位能时发现,CAPE中心随着西南气流北上至广东一带并发展成为呈西南-东北向的带状结构,广东境内CAPE中心达到1000J/kg,利于降水;此次广东境内的暖区暴雨与低层850 hPa湿位涡的配置对应良好,低层不稳定能量对此次暖区暴雨的作用明显。 【关键词】:华南暖区暴雨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58.121.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华南暖区暴雨的定义及研究现状10-11
  • 1.2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11-14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14-16
  • 2.1 资料说明14
  • 2.2 研究方法14-16
  • 2.2.1 研究方法简介14-15
  • 2.2.2 假相当位温的计算方法15
  • 2.2.3 季风爆发时间的确定15-16
  • 第三章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的分类及特征统计16-22
  • 3.1 华南暖区暴雨的分类和标准16-17
  • 3.2 平均情况统计17-18
  • 3.3 切变线影响型华南暖区暴雨统计特征关系18-19
  • 3.4 低涡影响型华南暖区暴雨统计特征关系19-20
  • 3.5 偏南风型华南暖区暴雨统计统计特征关系20
  • 3.6 切变线型和偏南风型暖区暴雨与低涡的关系20-21
  • 3.7 本章小结21-22
  • 第四章 2000-2009年5、6月各型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高空槽特征22-26
  • 4.1 影响暖区暴雨的500 HPA高空槽的类型22
  • 4.2 各型暖区暴雨的500 HPA高空槽统计特征22-24
  • 4.3 本章小结24-26
  • 第五章 各型华南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26-32
  • 5.1 切变线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26-27
  • 5.1.1 850 hPa、500 hPa水平环境场的合成分析与对比26
  • 5.1.2 沿暴雨中心径向垂直剖面散度场的合成分析与比较26-27
  • 5.2 低涡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27-29
  • 5.2.1 850 hPa、500 hPa水平环境场的合成分析与对比27-28
  • 5.2.2 沿暴雨中心径向垂直剖面散度场的合成分析与比较28-29
  • 5.3 偏南风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29-30
  • 5.3.1 850 hPa、500 hPa水平环境场的合成分析与对比29
  • 5.3.2 沿暴雨中心径向垂直剖面散度场的合成分析与比较29-30
  • 5.4 本章小结30-32
  • 第六章 2008年6月一次华南暖区暴雨的分析32-38
  • 6.1 降水实况32
  • 6.2 天气形势特征分析32-34
  • 6.2.1 500 hPa天气系统的分析32-33
  • 6.2.2 南亚高压及高空急流的分析33
  • 6.2.3 低空西风、南风辐合分量的分析33-34
  • 6.3 中尺度系统的特征分析34-36
  • 6.4 本章小结36-38
  • 第七章 2008年6月一次华南暖区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38-46
  • 7.1 WRF模式简介38
  • 7.2 WRF模式设计38-39
  • 7.3 模拟结果与验证39-40
  • 7.3.1 模拟降水与实况降水对比39-40
  • 7.3.2 模拟环境场与实况环境场对比分析40
  • 7.4 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模拟结果分析40-43
  • 7.4.1 低涡的演变及各风速风量对暖区暴雨的作用40-41
  • 7.4.2 低层水汽条件的分析41-42
  • 7.4.3 假相当位温的分析42
  • 7.4.4 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42-43
  • 7.4.5 湿位涡的特征分析43
  • 7.5 本章小结43-46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工作展望46-48
  • 8.1 主要结论46-47
  • 8.2 工作展望47-48
  • 致谢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论文附图54-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夏季风活动与长江流域的旱涝    徐淑英

一次罕见的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孙建华,赵思雄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 Ⅱ.物理过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    孙建华,赵思雄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    梁建茵,吴尚森

一类华南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研究    夏茹娣;赵思雄;孙建华;

2005年6月广东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特征的诊断与模拟研究    夏茹娣;赵思雄;

华南暖区一次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覃丽;寿绍文;夏冠聪;刘泽军;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I·个别年份南海夏季风的情况    张铭,张东凌,左瑞亭,何卷雄,曾庆存

假相当位温(θ_(se))的精确计算及其查算表    郝为锋,沈春康

冷式和暖式切变线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张京英;朱时良;王庆华;吴君;裴洪芹;

2008年4月25日河北省大风扬沙天气过程分析    董怡;

一次深对流长寿命冰雹过程分析    陈晓红;彭延昌;余金龙;张娇;翟菁;

地形对对流参数特征影响研究    徐光清;丁霞;郝莹;

1次江淮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    马吉红;潘晓滨;

一次致洪大暴雨分析    张杰;杨瑞峰;贾汉奎;袁超;王继鹏;

“格美”台风暴雨的多普勒动力分析    刘小弟;汤达章;

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分析    王西贵;方翀;沐贤俊;

2007年7月3日苏皖龙卷风成因初步分析    胡玉玲;康健鹏;谢义明;汪婵娟;孙忠德;

江淮地形对一次梅雨锋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易军;寿绍文;王玉昆;

珠三角地区海陆风的数值模拟及城市化对其影响研究    陆希;寿绍文;

2007年6月广西柳州一次特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董海萍;邓辉;岳琨;

2010年7月18—21日西南涡北上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饶晓琴;

2011年隆冬北京初雪的成因分析    董林;符娇兰;宗志平;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雨团数值模拟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低纬高原地形对强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浙北地区一次深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马鹏辉;陈剑;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李海;李颂华;

东北低涡槽后型河南省强对流天气物理量特征    张一平;牛淑贞;席世平;梁俊平;

周口市一次雷暴天气分析    虎莹;任晓燕;

“2008-06-03”与“2009-06-03”河南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吴蓁;俞小鼎;席世平;徐文明;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基于浮标观测资料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研究    黄艳松

风电场功率短期预测方法优化的研究    杨志凌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的研究    丛春华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钟水新

梅雨锋低涡暴雨位涡动力学研究    潘维玉

沪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严明良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天气机理研究    张丰启

局地暴雨中的自组织过程    李春虎

区域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的单颗粒法解析    牛红亚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    田莹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隋晓霞

中国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沙尘传输特征分析    申莉莉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一次秋季台风暴雨的机制研究    张程明

数量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及应用    朱建章

基于CORS系统的区域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    杨晓磊

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王明天

揭阳市气象局实时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郑继玲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活动    周玉孚;徐淑英;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竺可桢

我国季风进退及其日期的确定    徐淑英,高由禧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郭其蕴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    陶诗言,丁一汇,周晓平

风场在预报暴雨发生中的作用——1975年8月上旬特大暴雨的数值实验    赵思雄,周晓平

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 Ⅰ:概念和方法    曾庆存,张邦林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    李崇银,张利平

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期间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的诊断研究    陈红,赵思雄

一次罕见的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孙建华,赵思雄

锋前暖区暴雨的落区问题    魏启梅,韦有暹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流场结构的特征    韦统健

玉林地区前汛期暖区暴雨分析    陈启彬

2009年7月一次锋前暖区暴雨分析    苏贵睦;蒙炤臻;陈向东;陆洪波;梁毅进;

气旋冷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孙兴池;王业宏;迟竹萍;

暖区暴雨过程中鲁中山区地形作用的数值试验    张国平

2008年6月广西锋前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赵金彪;罗建英;高安宁;曾小团;

华南暖区一次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覃丽;寿绍文;夏冠聪;刘泽军;

2010年4月桂东北一次暖区暴雨天气分析    廖慕科;唐桥义;伍静;周文志;

一次典型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曹亚平;林中庆;祁秀香;王开燕;李海洋;

一次华南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    覃丽;寿绍文;

气旋冷暖区暴雨对比分析    孙兴池;王业宏;胡学敏;

2008年6月广西锋前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赵金彪;罗建英;高安宁;曾小团;

2005年6月20~22日华南强降水的数值模拟分析    谌芸;毕宝贵;何立富;陈涛;

2005年6月20~22日华南强降水的数值模拟分析    谌芸;毕宝贵;何立富;陈涛;

广东5.7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夏冠聪;曹文博;

华南6月双雨带与暖区暴雨成因以及特征分析    何金海;丁治英;

滁州“0374”特大暴雨初探    璩瑛;陈晓红;

2003年两场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的对比分析    席世平;张一平;

切变线类大~暴雨过程合成诊断分析    黄慧君;李庆红;

“暴雨哥”犀利登场“秋老虎”暂隐山林    连线人 本报通讯员 刘庆忠

低频振荡研究在暴雨预报中显成效    记者 杨绮薇 通讯员 何钜雄 颜文胜

我省防汛进入实战状态    记者 苏稻香 通讯员 林良勋

叩开精细化大门的“秘钥”    本报记者 毛翠辉 通讯员 赵玉广

暴雨预报究竟难在何处    中山大学教授 梁必骐

影响黑龙江暴雨俩伙伴——副高和低涡    本报通讯员 袁长焕

我市未来两天有强降雨    陈建平罗喜祥

做好一切安全防范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汤莉

大气环流特征及冻雨暴雪成因描述    王可

预报异常天气 经验不够用了    丁继武

长江下游地区梅雨锋边界层中尺度扰动涡旋研究    沈杭锋

热带扰动引发华南前汛期暴雨的机理研究    赵玉春

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慕建利

太行山脉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    闫冠华

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    覃丹宇

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    周率

褐飞虱降落过程的动力气象学研究    包云轩

中尺度高空急流—锋云系与暴雨的结构及演变机制的动力学研究    寿亦萱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的研究    丛春华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天气机理研究    张丰启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陈翔翔

不同类型华南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分析    王爽

一次暖区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与诊断分析    刘蕾

梅汛期江淮切变线暴雨诊断及数值模拟研究    李晓容

广西前汛期暖区特大暴雨MCC的数值模拟与诊断研究    覃丽

恩施山区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单兴佑

黑龙江省暴雪天气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赵广娜

黑龙江省春播期间(4-5月)较大降水研究    金磊

北京地区雷暴下山增强的特征分析及个例研究    黄荣

基于多特征抽象化描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研究    林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