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的应对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7:32
热度:

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的应对【摘要】:全球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是世界环境大国,人口总数、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居世

【摘要】: 全球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是世界环境大国,人口总数、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以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2009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会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非常大的减排压力。因此,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气候变暖问题表面上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其实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说,各国斗争的实质始终是围绕全球既有财富、资源和权力的分配而展开的,各方博弈的着眼点始终是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的主导权,各方较量的始终是以经济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日益加深,大国对环发事务领导权的争夺也随之日益激烈,纷纷利用这个国际舞台展现其影响力。 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通过对资源的获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耗竭和环境的恶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想要按照西方国家的传统文明方式和发展道路实现崛起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必须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总体要求,能够增进国家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共赢道路。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凸现及科学界的探索,然后第二部分阐述了气候变暖问题的政治化及对中国提出的挑战。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采取的国内国际行动,并以此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外交转型,最后提出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如何通过国内国际行动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以及中国外交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转型与成熟。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的应对 国际机制 外交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46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引言6-11
  • (一) 选题意义6-8
  • (二) 研究现状8-10
  • (三) 研究方法10-11
  • 一、自然科学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1-16
  • (一) 气候变暖问题的凸现11-13
  • (二) 科学界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探索13-16
  • 二、国际政治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6-30
  • (一)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关注16-23
  • 1. 环境安全与国际政治17-18
  • 2.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视18-20
  • 3. 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特征与“77国+1”集团的形成20-23
  • (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提出的挑战23-30
  • 1. 中国气候变暖的现状23-25
  • 2. 中国面临的国内压力25-27
  • 3. 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27-30
  • 三、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策略30-53
  • (一) 国内措施30-37
  • 1. 应对气候变暖的国内行动31-35
  • 2. 中国国内行动的国际意义35-37
  • (二) 对外策略37-53
  • 1. 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37-47
  • 2. 应对气候变暖与中国的外交转型47-53
  • 四、结语53-56
  • (一)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发展的意义53-54
  • (二) 建议54-56
  • 参考文献56-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气候变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李佳澍

酉阳县主要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固碳对策研究    李彦军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视角下的中国碳外交思想研究    冯丹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趋势    陈迎

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张海滨;

气候政治趋热    阎正洋;

气候变化的国际游戏    潘家华

后京都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陈迎;

“巴厘岛路线图”台前幕后    剑文;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郑国光;

气候谈判背后的博弈    庄贵阳;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    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刘文俊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苏长和

非均衡发展与政府关注——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    房德良;

德日民主化道路与伊拉克的现实选择——对美国民主改造伊拉克基本情况的评述    闫文虎

中国参与中东经济事务的全球视角分析    王猛;

环境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的参与    刘贞晔;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几个问题    张扬;朱晨;

论我国NGO(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及解决途径    杨正喜;唐鸣;

论冷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成就    隋书卿;

新形势下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吕维霞;李茹;屠新泉;

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前景探析    尹斌,张波

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    陈世阳;夏欢;

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制度的生成、演化与未来走向——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    杨春瑰;

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    张利华;

我国水泥企业CDM项目研究和开发现状    何宏涛;

《京都议定书》批准与实施的前景分析    于红燕;孙法柏;

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曾文革;张婷;

风险社会的环境法    夏少敏;

浅析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王守雷;高宇;

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刘洪涛;潘银磊;

《后天》的警示——让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张骥;

中国式官本位思想与行政违规    王贺功;

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刘明生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    徐婷

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    廉晓敏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    李俊义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    张耀

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    宋俊荣

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    王娟娟

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    罗向阳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    李艳娜

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陆晶

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    陈帅

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    田斌

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    常笑

德国对外发展援助的历史与现状    徐帅

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    黄训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    张静

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刑事法院授权研究    张建宏

美国反恐政策的文化动因    檀芳

城市能源规划中建筑冷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王振江

臭氧层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王蕾

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王江山;孙凤华;赵春雨;王颖;曹焉艳;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邹尚伟;刘颖;

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李培月;刘璐;高晓花;

欧盟的共同外交政策:实践、问题与展望    王珂

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杨建明;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陈峪,黄朝迎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蔡运龙

常州气候变暖特点及气候变暖对灾害天气影响    董芹;霍焱;雷正翠;马天骄;陈桦;徐杰;

    董鸿扬

    刘毅蔡晶晶

中国灾害经济:理论构架与实证研究    何爱平

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张海东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丹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    林伟

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    李秀花

江西省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钟悦之

近5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学    王遵娅

过去20年我国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同气侯变暖之间的关系    云雅如

气候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    任玉玉

灾害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张佳丹

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启义

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代丽华

气候变化对国际粮食贸易的影响分析    孟赟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郭谁琼;黄贤金;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系统的影响及评估方法评述    付雨晴;丑洁明;董文杰;

帝国、超国家与东亚的未来    苏长和

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的谈判趋势与对策思考    潘家华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几点思考    王礼茂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Ⅱ):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陈宜瑜,丁永建,佘之祥,林而达,潘家华,周广胜,王守荣,周大地,李从先,张建云,徐国弟,刘春蓁,吴宗鑫

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准则    徐玉高,何建坤

毛毛虫长出了有力的翅膀 ——《京都议定书》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苏杨

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    潘家华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    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刘文俊

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苏长和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连续性与变化及其原因探析    张海滨;

环球热点    

气候变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李红梅;

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    李佩成;

不争的现实:地球在“发烧”!——就全球变暖访学者    赵俊环;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郑斯中;冯丽文;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及发生趋势展望    李淑华;

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的思考    王淑梅;

全球变暖花开早    巧云;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及影响分析    高悦;罗士琴;钟小辉;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    尹晓伟;

负责任的旅游    吴玉哲;

浅谈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预测因子的选取原则    黄菊梅;覃鸿;林南;毛伟;

高度关注气候变暖背景下强降水事件增多及其影响    陈正洪;汪金福;周月华;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    揭毅;

广州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    陈慧华;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黄国勤;

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传统农业    张文忠;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应对之策——基于农林角度的探讨    李德新;

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    王建林;

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    吴文兵;

天气频现“N年不遇”城市应该如何“应急”?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实习生 王巧爱

请为地球降降温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王俊鸣

全球气候变暖 非洲首当其冲    记者 林峰

北半球寒冬英法的“微型冰河期”理论与全球气候变暖之争    本报记者 徐丽娜 郭起豪 张永

构建地球村可持续发展机制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郭春孚

澳大利亚大堡礁20年后或将消失    中天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    见习记者 刘文文

聚焦全球气候变暖    本报记者 于小晗 实习生 张屏 张晓静

我国提速清洁能源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赵锋

充分发挥气象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维健

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    于欣佳

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    李小军

从国际合作困境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变革思路    李莉莎

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    刘宏松

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机制的理论分析    白嵘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    晋继勇

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    刘渝梅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马丽萍

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    高英彤

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    房慧贞

国际机制之下的国家生存模式研究    王立鹏

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    甄文东

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王少华

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机制因素    王海滨

论当代美国国际法实践    高美华

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    张晓溪

从国际机制的双重属性看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的动作与改革——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冯康

欧洲协调机制的瓦解问题研究    胡中波

南中国海问题治理的国际机制分析    段小平

战后霸权体系与国际组织    杨志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