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7:22
热度:

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年均气温逐年上升,气温上升速度远超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年均气温逐年上升,气温上升速度远超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备受关注。无论是为应对气候变暖,还是为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必须走节能减排的低碳道路。 首先,本文对1995-2010年长三角的能源、碳排放总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长三角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均居高不下,且逐年增长;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有下降趋势,但人均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远超长三角总水平。 其次,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编制2007年长三角的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表,对各产业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得出六大产业部门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强度,并且发现由于受隐含碳排放的影响,长三角产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与完全碳排放强度排序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再次,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别从能源、产业、区域三个层面对1995-2010年长三角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均碳排放的贡献进行剖析。 最后,根据以上部分的研究结果,从产业、能源、技术、生活、制度等五个层面分别给出长江三角洲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 长三角 LMDI分解法 投入产出模型 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50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前言8-18
  • 1.1 研究背景8-11
  • 1.1.1 中国气候概况8-11
  • 1.1.2 长三角地区气候概况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5
  • 1.3.1 从全球角度研究碳排放问题12-13
  • 1.3.2 从单一国家的角度研究碳排放问题13
  • 1.3.3 从局部区域的角度研究碳排放问题13-14
  • 1.3.4 从行业角度研究碳排放问题14
  • 1.3.5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热点14-15
  • 1.4 研究结构和思路15-16
  • 1.5 已有研究不足及本文创新点16-18
  • 第二章 碳排放与气候变暖的关系研究18-25
  • 2.1 人类认识气候变暖与碳减排关系及采取行动的历史透视18-19
  • 2.2 碳排放引起气候变暖的内在机理19-21
  • 2.3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21-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长三角经济、能源与碳排放特征分析25-36
  • 3.1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25-27
  • 3.1.1 长三角经济实力强,增速快25-27
  • 3.1.2 长三角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梯度逐渐转移27
  • 3.2 长三角的能源消费特点27-31
  • 3.2.1 能源消耗大且增长快,能源自给率低27-29
  • 3.2.2 人均能耗趋高,区域差别大29
  • 3.2.3 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大,两省一市趋于一致29-30
  • 3.2.4 “多煤、少油、贫气”,清洁能源比重低30-31
  • 3.3 长三角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征31-35
  • 3.3.1 排放总量趋高,江苏居首31-32
  • 3.3.2 长三角人均碳排放呈递增趋势,上海居高32-33
  • 3.3.3 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上海降幅最大33-34
  • 3.3.4 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先“连接”,后逐步“脱钩”3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基于产业层面的长三角碳排放强度测算分析36-50
  • 4.1 碳排放强度的概念36-37
  • 4.2 投入-产出模型的简介37-42
  • 4.2.1 投入-产出法的概念37
  • 4.2.2 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文献综述37-38
  • 4.2.3 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结构38-42
  • 4.3 长三角产业碳排放强度测算42-49
  • 4.3.1 模型构建的原则42-43
  • 4.3.2 构建长三角产业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43-47
  • 4.3.3 长三角产业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分析47-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长三角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50-70
  • 5.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述50-54
  • 5.1.1 结构分解分析法50-51
  • 5.1.2 指数分解方法51-54
  • 5.2 基于能源层面的因素分解分析54-59
  • 5.2.1 影响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过程54-57
  • 5.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57-59
  • 5.3 基于产业层面的因素分解分析59-63
  • 5.3.1 影响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过程59-60
  • 5.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60-63
  • 5.4 基于区域层面的因素分解分析63-68
  • 5.4.1 影响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过程63-64
  • 5.4.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64-68
  • 5.5 本章小结68-70
  • 第六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70-75
  • 6.1 政策建议70-73
  • 6.1.1 产业层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70-71
  • 6.1.2 能源层面——改善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清洁化71
  • 6.1.3 技术层面——技术创新,支撑低碳发展71-72
  • 6.1.4 制度层面——制度创新,引导碳减排72
  • 6.1.5 生活层面——提高群众减排意识,挖掘生活减排潜力72-73
  • 6.2 研究结论73-74
  • 6.3 后续研究建议74-75
  • 参考文献75-80
  • 作者简介80-82
  • 致谢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Laspeyres指数与Paasche指数的比较    孙慧钧,孙桂娟

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    张雷;

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

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任国玉;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    郭朝先;

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何小钢;张耀辉;

内蒙古近30年1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张存厚;李云鹏;李兴华;杨丽萍;

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    孙宁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    杨国锐

低碳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研究    巢惟忐

碳排放权交易的双向拍卖博弈研究(英文)    刘娜;何继新;侯宁;顾凯平;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    

发展低碳经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创新研究    魏冬捷;刘新跃;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

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    李志英;陈江美;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付慧;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陈铭泽;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    吴未;路平山;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及对策    姜钰;姜崧;

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刘小军;祖林丽;

“十二五”经济转型中低碳化发展体系营建    邓舒洪;施育青;金旸;王莉红;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

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    陈晓旭;王英;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李鸿雁;王建华;

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徐安;

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    李家才;

中国碳强度承诺的含义、特点与履行    李家才;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    郑欣;程久苗;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刘军;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肖彦

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    王怀採

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夏艳清

股票价格指数编制理论研究    孙清岩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    牛海霞

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    俞萍萍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建筑业企业低碳经济系统化模式研究    李怀亮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王姗姗

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周朋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    张梅燕

苏州市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燕光华

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    徐楚锟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    熊雯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    张荣荣

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伟佳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    巫腾飞

1961~2006年江淮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金玲;王冀;甘庆辉;

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研究    张爱民;江春;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王礼茂;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区域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    汤懋苍,高晓清,朱德琴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沈永平;

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何宏舟

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CDM项目案例分析    杨卫华;赵胜男;蒋栋;董慧芹;王丽辉;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诸大建

    倪维斗

    王维兴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    李艳梅

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    张海东

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    李晓纯

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李晶莹

外刊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鲍芳艳;

碳排放与发展权益    田月;

“碳交易”——花点儿钱就可以作孽的混账游戏    沙澧一翁;

要让小孩知道地上的棒棒糖不能吃——访80后新中国风艺人章磊    朱艳;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段红霞;

碳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魏云捷;

芬兰将建首个“零碳排放”购物中心    

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力促节能减排    

后京都时代:建立可持续碳排放政策的法律意义探析    谢翀;

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

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谢园方;赵媛;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    

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

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    周葵;朱莉;贾姗;

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    邵诗洋;

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    张艳;秦耀辰;

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    杨涛;李艳梅;

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    王开良

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    记者 吴苡婷

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    何英

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

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    记者 周玉洁

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

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

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    本报记者 李将辉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    

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    柳春娜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    任志娟

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    张成

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    宋俊荣

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陈红敏

基于能源环境效率的相关组织决策分析研究    杨琛琛

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    黎孔清

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    邢继俊

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    赵爽

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艾轶伦

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    杨波

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    张海伟

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研究    林靖珺

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种振

企业碳排放相关的会计核算研究    费华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碳排放评估及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研究    郜新军

民法视角下的碳排放权法律制度研究    苏燕萍

欧盟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韩晓蕾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    阴世超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夏鹏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