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
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的活性组分,对土壤营养元素的生物化学过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41
【目录】:
- 摘要11-14
- Abstract14-19
- 第一章 前言19-37
- 1.1 研究背景1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9-33
- 1.2.1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19-21
- 1.2.2 农田土壤地膜覆盖栽培研究21-22
- 1.2.3 农田土壤有机物料腐解研究22-24
- 1.2.4 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24-26
- 1.2.5 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26-29
- 1.2.6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农田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应用29-33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33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33-34
- 1.5 本研究内容和创新点34-37
- 1.5.1 本研究内容34-35
- 1.5.2 本研究创新点35-37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37-49
- 2.1 试验地概况37-39
- 2.2 供试材料39-41
- 2.3 试验设计41-42
- 2.4 技术路线42
- 2.5 试验方法42-44
- 2.6 计算公式44-47
- 2.7 统计分析47-49
- 第三章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有机碳转化与固定的影响49-81
- 3.1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49-60
- 3.1.1 总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49-52
- 3.1.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的变化52-53
- 3.1.3 总有机碳、玉米秸秆碳和老有机碳残留率的变化53-57
- 3.1.4 老有机碳固定的变化57-59
- 3.1.5 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情况59-60
- 3.2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60-65
- 3.2.1 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60-63
- 3.2.2 玉米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水溶性有机碳贡献的变化63-64
- 3.2.3 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与周转情况64-65
- 3.3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65-71
- 3.3.1 微生物量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65-68
- 3.3.2 玉米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微生物量碳贡献的变化68-69
- 3.3.3 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周转情况69-71
- 3.4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71-76
- 3.4.1 颗粒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71-73
- 3.4.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颗粒有机碳贡献的变化73-74
- 3.4.3 颗粒有机碳的变化与周转情况74-76
- 3.5 玉米秸秆碳腐解过程中不同肥力东北旱田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δ~(13)C组成之间的关系76-77
- 3.6 小结与讨论77-81
- 第四章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有机碳转移与固定的影响81-109
- 4.1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总有机碳的影响81-90
- 4.1.1 总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81-83
- 4.1.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的变化83-84
- 4.1.3 总有机碳、玉米秸秆碳和老有机碳残留率的变化84-87
- 4.1.4 老有机碳的固定87-89
- 4.1.5 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情况89-90
- 4.2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90-95
- 4.2.1 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90-92
- 4.2.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水溶性有机碳贡献的变化92-93
- 4.2.3 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与周转情况93-95
- 4.3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95-99
- 4.3.1 微生物量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95-97
- 4.3.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微生物量碳贡献的变化97-98
- 4.3.3 微生物量碳变化与周转情况98-99
- 4.4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99-104
- 4.4.1 颗粒有机碳含量与δ~(13)C值的变化99-101
- 4.4.2 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颗粒有机碳贡献的变化101-102
- 4.4.3 颗粒有机碳变化与周转情况102-104
- 4.5 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δ~(13)C组成之间的关系104-105
- 4.6 小结与讨论105-109
- 第五章 玉米秸秆碳的腐解对地膜覆盖条件下棕壤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转移与固定的影响109-133
- 5.1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不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109-113
- 5.1.1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变化109-111
- 5.1.2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变化111-113
- 5.2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不同水稳性团聚体总有机碳的影响113-121
- 5.2.1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总有机碳浓度与δ~(13)C值的变化113-116
- 5.2.2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总有机碳贡献的变化116-118
- 5.2.3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老有机碳的固定118-120
- 5.2.4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老有机碳的周转情况120-121
- 5.3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肥力棕壤不同水稳性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的影响121-128
- 5.3.1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浓度与δ~(13)C值的变化121-124
- 5.3.2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秸秆碳和老有机碳对微生物量碳贡献的变化124-126
- 5.3.3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变化与周转情况126-128
- 5.4 各级水稳性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浓度之间以及δ~(13)C组成之间的关系128-130
- 5.5 小结与讨论130-133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33-137
- 6.1 结论133-135
- 6.2 展望135-137
- 参考文献137-145
- 致谢145-147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14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玉米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的输入 何敏毅;孟凡乔;史雅娟;吴文良;
用δ~(13)C值研究土壤有机质周转的方法及其评价 窦森,张晋京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潘根兴;
土壤“慢”有机碳库研究进展 史奕,陈欣,杨雪莲,闻大中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 邵月红;潘剑君;孙波;李海鹰;
黑土农田有机碳平衡与消长动态 乔云发;韩晓增;苗淑杰;李海波;王树起;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下黑土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分配变化 李海波;韩晓增;尤孟阳;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a Black Soil as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zation
有机物料在不同土壤中腐解残留率的研究 须湘成,张继宏,佟国良,唐耀先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及地膜覆盖对棕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于树
土下覆膜的作物生长与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唐继军
施肥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结构的影响 陈文婷
覆膜对黄土高原玉米秸秆分解速率的影响 马玉琳
外源新碳在土壤不同团聚体中的分配研究 吕元春
苏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变化的长期定位研究 孙静红;徐守明;王向阳;王本芹;
棉田高效种植施肥模式研究 古松浩;黄昭瑜;王瑞;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芦思佳;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补充生物有机肥部分的内容设计 李峰;尹成;徐大勇;陈奇;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陈志杰;廖翠华;黄仕凤;
不同配比有机肥和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韩长泽;刘云;完颜华;董元华;
测定时间对黑土区CO_2和N2_O排放通量的影响 乔云发;韩晓增;赵兰坡;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紫甘蓝产量的影响 李传章;黄景;高利娟;李吉进;
应用δ~(13)C值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 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王毅;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灌木林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 佘雕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机械耕作与季节性冻融对黑土结构的影响 王恩姮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河水漫溢对荒漠河岸林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周斌
长期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鲁艳红
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 刘威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冬小麦品种在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的理化特性研究 董鲁浩
开张角度对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Red Fuji)内源激素及碳氮营养的影响 王磊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内陆河灌区冬小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燕永新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碳氮垂直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 徐桂林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韩琳
土壤调理剂(保水剂)对砂土和砂壤土结构的影响 周岩
氮磷钾、秸秆还田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刘洪明;王圣健;李振清;高峻岭;
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聂俊华;孙伟红;
农田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任镇江;罗友进;魏朝富;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旱作农业中的应用 李来祥;杨祁峰;刘广才;张成荣;赵小文;
冀西北高寒区地膜覆盖对小南瓜生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伟;张俊花;杨福存;
不同类型黑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酶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 许景伟,王卫东,李成
应用δ~(13)C值探讨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异 涂成龙;刘丛强;武永锋;王毅;
我国地膜覆盖玉米栽培的现状及展望 赵久然,陈国平
液体地膜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陶杨;罗学刚;
不同遗传类型玉米种子形态结构、发芽特性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王荣焕,刘建凤,丁民伟,刘梦星,崔彦宏
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与土壤生态效应 海龙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玉米资源利用效率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吴荣美
河北坝上地区滩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黄亚丽
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研究 刘正辉
近20年来水稻土有机碳变化——县级和村级尺度的研究 张琪
山西省生物覆盖技术应用研究 王高勇
次生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研究 李玉武
土地利用方式与施肥制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赵鑫
大沟流域主要植被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易明波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李江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李楠
旱地紫色土团聚体特征的指标比较 骆东奇,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
鄂南第四纪粘土红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稳定机制初探 李朝霞,蔡崇法,史志华,王天巍,张琪,孙站成
施肥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
红壤旱土和水稻土团聚体中磷素的分布特点 郭万伟;肖和艾;吴金水;丁龙君;刘守龙;
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杨剑波;何腾兵;舒英格;宁婧;赵杨;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团聚体的影响 袁德玲;张玉龙;黄毅;唐首锋;任秉枢;
贵州石漠化地区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唐益群;张晓晖;佘恬钰;杨坪;王建秀;
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
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
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对棕壤团聚体和碳分布的影响 王亮;孙向阳;刘克锋;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窦森;郝翔翔;
桂西北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团聚体分级特征 胡乐宁;苏以荣;何寻阳;
臭氧污染对土壤物理结构与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于伟伟;王郦睿;张东亮;寇太记;苗艳芳;
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与有机质关系 史奕;鲁彩艳;陈欣;
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和土壤活性的影响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黑土轻组分C的积累分布变化及其与团聚体水稳性的关系 史奕;陈欣;宋玉芳;沈善敏;
施肥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胡敏素数量和红外光谱的影响 李凯;窦森;
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 裴久渤
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王芳
降雨条件下鄂南几个红壤团聚体破碎特征及坡面侵蚀响应研究 马仁明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灌漠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机制研究 柴彦君
红壤表土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闫峰陵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 杨伟
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 苑亚茹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 范如芹
长期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主要养分赋存特征的影响 邢旭明
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黄金花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胶结剂的影响 薛彦飞
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性、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威
不同侵蚀度红壤团聚体中粘粒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刘冬
土壤电场对粘土矿物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许晨阳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塿土团聚体碳、氮分布及碳矿化的影响 李婕
粪肥配施化肥对华北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刘振东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 杜介方
表征富铁土土壤侵蚀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物理学机制研究 郑晓萍
-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2024-08-18
-
氨预处理对大豆秸秆纤维素酶解产糖影响的研究2024-08-18
-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2024-08-18
-
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形成胡敏酸的组成和结构研究2024-08-18
-
秸秆覆盖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率的影响2024-08-18
-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2024-08-18
-
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2024-08-18
-
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2024-08-18
-
我国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秸秆资源分析2024-08-18
-
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渭北苹果园土壤保蓄水性能及酶活性的影响2024-08-18
-
循环流化床秸秆燃烧中的碱金属迁徙转化研究2024-08-18
-
玉米秸秆稀酸水解时糠醛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2024-08-18
-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4-08-18
-
基于正交信号校正的秸秆青贮饲料粗蛋白近红外分析模型传递方法2024-08-18
-
秸秆纤维素的一步快速提取和水解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