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2:42
热度: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摘要】: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

【摘要】: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作者单位】: 农业部长江上游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四川省农业厅;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养份 碳素形态 碳库管理指数
【基金】:“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5B04,2007BAD89B15)资助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稻田作物秸秆还田少免耕有利于土壤碳固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土壤有机碳是矿化分解、合成的平衡结果,当土壤肥力达到一定水平或有机质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后,两者之间不完全成正相关,实际上存在有机碳的质量问题[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碳,作为土壤碳库质量的敏感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济宁市小麦、玉米双季秸秆还田的实践与思考    张同法;

秸秆还田不同处理方式对黑土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佳斌;李传宝;王宏燕;

秸秆还田的效应分析及展望    魏宝磊;夏炎;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张四伟;张武益;王梁;朱利群;顾克军;章红运;卞新民;

秸秆内丝状真菌阻止外源真菌入侵    刘保平;周连仁;王宏燕;

“榕风1号”生物菌剂处理作物秸秆还田试验示范    柴文俊;

漾濞县旱坡地玉米秸秆覆盖等高深沟梯化栽培技术    李正祥;

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李国清;石岩;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黑河中游绿洲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莺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马赛斐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李琳;李素娟;张海林;陈阜;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沈宏,曹志洪,徐志红

不同有机肥料对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动态影响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唐才贤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徐明岗;于荣;孙小凤;刘骅;王伯仁;李菊梅;

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养分及有机碳特性研究——以抚顺矿区碳质页岩区复垦土壤为例    丁青坡;王秋兵;韩春兰;王洪禄;王晓峰;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郭锐;汪景宽;李双异;

不同O_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关松;窦森;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

绿肥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徐秋芳;姜培坤;王奇赞;陆贻通;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研究进展    孙秀丽;许信旺;薛芳;

生物修复对苏打草甸碱土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郭百雷;周连仁;马献发;孟庆峰;李博;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吴艳;郝庆菊;江长胜;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    余新华;乌东峰;

侵蚀影响下土壤碳和养分空间变化及其过程模拟    朱远达;张光远;蔡强国;丁树文;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    唐国勇;李昆;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    涂利华;胡庭兴;张健;何远洋;田祥宇;肖银龙;景建飞;

土壤有机质的功能及其可持续管理    张旭东;诸葛玉平;解宏图;何红波;梁超;王晶;

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pH的影响    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许仙菊;

发展有机无机复混肥是我国农业增产提质的重要途径    孙洋;王绪奎;蒋建兴;

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陈安冉;王祖伟;

长期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小麦系统中钾素利用的研究    熊明彪

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徐秋芳

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淑平

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与土壤升温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CO_2排放的影响    张旭辉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黄雪夏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易变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谢锦升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    周国模

1,2,4-三氯苯和萘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王泽港

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张国盛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山核桃植物营养研究    张圆圆

长期施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对茶园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施用安全性分析    戴婷

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于荣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碳库及土壤碳形态    刘艳丽

CO_2和O_2浓度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    于水强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碳、氮转化影响的研究    国秀丽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碳库空间变异与储量研究    贾宇平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碳、氮、磷库特征及迁移性的影响    张英

玉米秸秆低温快速腐熟菌的筛选、鉴定及效果试验    姚良同;丁延芹;刘尧;陈一然;杜秉海;李俊;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与建议    孙万刚;王同燕;梅林;

合理使用化肥与防治污染    朱金兰,王华为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步伐    孙皓;王礼焦;高云;倪丹;方鸿国;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太湖稻麦地区秸秆还田增产及培肥效果    王振忠,董百舒,吴敬民

小麦根际促生菌的筛选与促生作用研究    刘秀花;梁峰;

纤维素降解菌绿色木霉C-08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    白洪志;杨谦;王希国;李晶;

现代农业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鸿;

白腐真菌菌株共培养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刘坤;李会宣;李敬;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农田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杜新艳;杨路华;脱云飞;高惠嫣;张振伟;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1890~2029年白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    毛子龙

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和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于兵

农田土壤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蒋静艳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    孙伟红

施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CO_2释放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邢晓旭

西双版纳地区水稻田CH_4、CO_2和N_2O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光明

三江平原稻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研究    陈卫卫

通榆县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时空分布研究    徐小明

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玉米和水稻施肥的生命周期评价    李贞宇

周口市秸秆还田现状及综合利用建议    唐岭峰;

利用秸秆制备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张伟;林燕;刘妍;华鑫怡;李春杰;孔海南;

秸秆处理方式及灌溉水源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英文)    吕志伟;万国峰;杨子军;候雷;张文会;

降解秸秆的真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    刘保平;王宏燕;

德州市小麦越冬期旱灾加重的成因分析    吴泽新;郑光辉;张荣霞;

中低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秸秆降解效果研究    刘爽

益生菌与石灰处理秸秆对绵羊瘤胃发酵及消化性能的影响    吕文龙

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的筛选及在秸秆沼气发酵中的应用    周锐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红壤性水稻土肥力的影响    刘振兴,方红,邱孝煊,林炎金,林增泉

稿秆还地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薛惠仙

不同施肥处理对塿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张付申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王彩绒,杨学云,张付申

两种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分解速率的比较    马永良,宇振荣,江永红,罗维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研究    张付申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王继红,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江苏保护性耕作技术初探    陶雷;尹明超;郑巍;魏国俊;

三门峡市保护性耕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王伟娜;高增昆;

秸秆还田量对免耕黑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彬;何红波;赵晓霞;解宏图;白震;张旭东;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舒丽;王昌全;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朱钟麟;舒丽;刘定辉;陈尚洪;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陈明灿;张雷;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李彩华,靳学慧,台莲梅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响    范丙全,刘巧玲

保护性耕作对山地结球甘蓝生长和土壤CO_2含量的影响    鲁耀;段宗颜;胡万里;陈拾华;陈宝红;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张洪程;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较研究    周勇;黄海东;吴一鸣;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及其展望    陈新;张瑞宏;

成都平原麦稻双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汤永禄;黄钢;郑家国;李朝苏;邓先和;付书明;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玉米秸秆安全还田方法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蔡红岩;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浅论农业秸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途径    袁梅;

新朝阳推广免深耕和免耕肥获得成功    记者 朱永坤

玉米免耕 增效节本    本报记者 李丽芳

机械留高桩喷施除草剂免耕还田    省土肥站供稿

合阳 和家庄推广“留茬免耕”技术    记者 张武 通讯员 雷军红

天等推广免耕玉米7000公顷    记者 陈健民 周文涛 通讯员 郑孟阳 陆体权

我区力推秸秆还田沃土工程技术    记者 宋春风 通讯员 陈彦毅

巴里坤县农田免耕面积达1.5万多亩    通讯员 赵海琴

省农垦六成麦地秸秆还田    王戴群记者 孙全龙

大荣集团氰胺化钙变身催腐剂    梁建统

9.2万亩棉花实施秸秆还田    通讯员 刘世全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    蔡立群

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    范丙全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    陈军胜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卿明福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卜毓坚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    李万良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    刘小伟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霍竹

秸秆还田对隔茬冬小麦抗性生理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茂盛

长期与短期秸秆还田后稻米品质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顾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