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间蒸发、蒸散和地温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46
热度:

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间蒸发、蒸散和地温的影响【摘要】:秸秆覆盖是一种高效节水的作物栽培技术,在改变农田下垫面性质和能量平衡、调节土壤温度及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达到

【摘要】: 秸秆覆盖是一种高效节水的作物栽培技术,在改变农田下垫面性质和能量平衡、调节土壤温度及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达到提高经济产量、减少水分无效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本文着重研究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以及对田间蒸散、地温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尤其是关中地区秸秆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05年10月~2006年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进行,供试品种为冬小麦西农979。通过设置不同的玉米秸秆覆盖量(多覆盖:6000kg/hm2、少覆盖:3000kg/hm2、不覆盖:0kg/hm2),系统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土壤温度及田间蒸散量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覆盖处理对棵间蒸发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多覆盖抑制效果更好。最大棵间蒸发量出现在10月中旬、3月下旬、6月上旬,最小在12月份、1月份和2月份;一天中棵间蒸发量最大时间段在12:00~14:00内。 (2)多覆盖处理对CK棵间蒸发抑制率最大,多覆盖抑制率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播种~分蘖期、拔节~抽穗期,抑制率分别达到64.32%和58.22%;播种~分蘖期覆盖处理对CK棵间蒸发抑制率最大、越冬~返青期覆盖处理对CK棵间蒸发抑制率最小。 (3)冬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多覆盖为449.92mm,少覆盖为477.11mm,对照为519.35mm;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成熟期,此期对照处理占总耗水量的73.42%,少覆盖处理占76.01%,多覆盖占78.43%;全生育期的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E/ET)多覆盖处理是19.63%,少覆盖处理是26.41%,对照处理是32.91%,多覆盖处理比对照低40.35%。 (4)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函数关系式为:对照处理E/ET=0.7915LAI-1.0971 R2=0.9552少覆盖处理E/ET=0.7536LAI-1.2054 R2=0.9379多覆盖处理E/ET=0.7041LAI-1.3899 R2=0.9465 (5)10、11月份覆盖对地温影响不大;在地温较低的12、1和2月份,覆盖处理可以提高地温,有一定的升温作用;在返青期覆盖处理的地温较对照处理低,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覆盖处理地温低于对照处理,有降温作用。 日最高地温5cm深处出现在15: 00左右,10cm深处较5cm深处晚1~2小时;10cm地温变化较5cm平缓,说明土壤越深对地温变化越滞后,受外界环境影响越小;覆盖对地温的调节能力随着叶面积增大而减弱。0cm、5cm和10cm土壤总积温大小顺序均为:对照处理少覆盖处理多覆盖处理。 (6)多覆盖、少覆盖和对照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大小均为:多覆盖少覆盖对照。多覆盖处理和少覆盖处理分别比对照籽粒产量高出56.6kg/hm2、40.9kg/hm2,水分利用率比对照要高16.36%和9.46%。 【关键词】:秸秆覆盖 冬小麦 棵间蒸发 蒸散 地温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51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1
  • 1.1 保护性耕作的含义11-13
  • 1.1.1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11-12
  • 1.1.2 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12
  • 1.1.3 我国农田覆盖技术研究12-13
  • 1.2 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13-20
  • 1.2.1 我国秸秆覆盖发展与现状13-14
  • 1.2.2 秸秆覆盖的应用机理与效果14-19
  • 1.2.3 秸秆覆盖的发展前景19-20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0-21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21-24
  • 2.1 试验区概况21
  • 2.2 试验材料21
  • 2.3 试验设计21-22
  • 2.4 测定项目22
  • 2.4.1 棵间土壤蒸发量22
  • 2.4.2 土壤含水量22
  • 2.4.3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22
  • 2.4.4 地温22
  • 2.4.5 地上部分生物量22
  • 2.4.6 产量22
  • 2.4.7 其他22
  • 2.5 计算方法22-23
  • 2.5.1 田间蒸散量计算22-23
  • 2.5.2 冬小麦0~2m 土层含水量23
  • 2.5.3 棵间蒸发抑制率23
  • 2.6 统计方法23-24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24-48
  • 3.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24-32
  • 3.1.1 不同处理棵间蒸发逐日变化情况24
  • 3.1.2 不同处理逐日棵间蒸发累积量的变化24-25
  • 3.1.3 不同处理棵间蒸发在各月分布特点25-26
  • 3.1.4 不同处理对土壤蒸发日变化的影响26-29
  • 3.1.5 不同生育期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29-30
  • 3.1.6 不同生育时期覆盖处理对棵间蒸发抑制作用分析30-32
  • 3.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田间蒸散量的影响32-36
  • 3.2.1 不同生育期冬小麦田间蒸散量变化32-33
  • 3.2.2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33-35
  • 3.2.3 不同处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关系35-36
  • 3.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地温的影响36-47
  • 3.3.1 不同处理冬小麦地温的逐日变化36-38
  • 3.3.2 不同深度对照与覆盖处理地温逐日差异38-39
  • 3.3.3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日变化39-44
  • 3.3.4 冬小麦土壤积温变化44-47
  • 3.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47
  • 3.5 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率情况47-48
  • 第四章 主要结论48-50
  • 4.1 覆盖对棵间蒸发的影响48
  • 4.1.1 覆盖对棵间蒸发量的影响48
  • 4.1.2 覆盖处理对棵间蒸发的抑制率48
  • 4.2 覆盖对冬小麦蒸散的影响48-49
  • 4.3 覆盖对地温的影响49
  • 4.4 产量和水分利用率49-50
  • 第五章 讨论50-52
  • 5.1 秸秆覆盖节水效应探讨50
  • 5.2 秸秆对地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50-51
  • 5.3 存在问题51-52
  • 参考文献52-59
  • 致谢59-60
  • 作者简介60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6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作农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水分效应研究    熊晓锐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水分效应研究    李露

渭北旱塬秸秆覆盖对土壤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刘婷

硼肥肥效与施用技术试验    章康保,龚美兰,刘德田

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    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

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

袁庄麦田秸秆覆盖保墒措施的研究    王玉坤,赵勇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许翠平,刘洪禄,车建明,赵立新

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需水量及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陈凤,蔡焕杰,王健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陈素英,张喜英,裴冬,孙宏勇

旱地残茬覆盖耕作法的研究    韩思明,杨春峰,史俊通,庞焕成

秸杆覆蓋免耕法的节水培肥增产效益及应用前景    朱文珊,曹明奎

麦田秸秆覆盖的作用及其节水效应的初步研究    王栓庄,徐树贞

旱作麦田秸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

麦收高留茬养地增产的研究    周宪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史忠强;江晓东;王芸;宁堂原;韩宾;李增嘉;

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李祥云;刘洪明;王圣健;高峻岭;

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    李志杰;孙文彦;马卫萍;尹红娟;李怀军;曲善功;曹卫东;

小麦调亏灌溉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胡相明;赵艳云;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李鹏;张凤云;李新华;孙明柱;高国强;

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    赵庆龙;宋宪亮;孙学振;张美玲;李宗泰;

夏玉米水肥耦合效应试验    赵媛媛;董洁;崔运峰;

保水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    黄杨娥;韩效钊;胡献国;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植物篱与秸秆覆盖技术防治巢湖沿湖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的初步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唐杉;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on Different Land Uses in Low and Deep Hills of North Sichuan,China    

青海省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战略思考    杨永梅;郭志林;李惠梅;高泽兵;杨海镇;卓玛措;

麦茬地免耕精播机清秸覆秸装置参数优化研究    王汉羊;陈海涛;纪文义;

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赵树魁;谭淑梅;王继珍;

中国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旱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晓凌;

几种松树根际益生菌的数量分析    黄宝灵;吴庆梅;吕成群;方丽英;李校雨;

河北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率分析    陈健;刘云慧;宇振荣;

全方位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张林田;郭新荣;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    杨彩红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施水播种灌水入渗和土壤松耕方法的研究    杨有刚

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张志栋

水蚀导致的土壤储水和导水变化对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魏强

冬小麦和夏玉米气孔阻力与冠层阻力监测与估算方法研究    李召宝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不同氮肥处理对稻茬免耕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自行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羊皮革的吸水性能研究    吕诚业

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率快速测定及在田间土壤中释放率的相关性研究    颜晓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中国未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保障    周小萍;陈百明;汪鹏;

不同覆盖条件下旱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研究    刘秀英;黄国勤;

半干旱高寒区保护性耕作法对土壤孔隙状况和微形态结构特征的影响    王殿武,文宏达

陇东黄土高原若干轮作复种模式的生态效能比较研究    李锋瑞,高崇岳

秸秆覆盖的作用与机理    李富宽,姜慧新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吴绍洪,李荣生

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

农田蒸散、土壤蒸发与水分有效利用    王会肖,刘昌明

冬小麦水分耗散特性与农业节水    吴凯,陈建耀,谢贤群

旱地轮作方式与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杨改河,申云霞,杨玉秀,唐拴虎,温小陕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测定与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樊引琴

冬小麦底墒耗失特征及高效利用研究    刘庚山

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李全起

西北麦后油菜生长动态模拟    马利

冬小麦不同覆盖物与种植方式的节水效应研究    侯连涛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高增刚

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及其影响小麦生长的机理研究    刘炜

秸秆覆盖下灌水和施氮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君林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作农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水分效应研究    熊晓锐

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王玉珏

陇东旱塬区免耕覆盖对冬小麦的影响    史志锋;尹强;段进宝;史红珍;薛亮;

秸秆还田对旱作冬小麦后茬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APSIM模拟    杨轩;谭广洋;沈禹颖;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水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飞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水分效应研究    李露

秸秆覆盖还田对渭北旱塬土壤理化性质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李涵

麦秸回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朱同相,段云,胡修岭

水稻地膜覆盖旱作技术研究初报    黄义德,李金才,张自立,丁克坚,杨其光,左震东

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与免耕播种技术    陈君达;王兴文;李洪文;

不同措施对高寒旱地莜麦土壤水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肖凯,王殿武,褚达华

秸秆覆盖的作用与机理    李富宽,姜慧新

坡地土壤氮素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张兴昌,邵明安

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

农田蒸散、土壤蒸发与水分有效利用    王会肖,刘昌明

保水剂在玉米栽培上的应用    雷辉俐,魏竹涟,江锡瑜,杨建华,张玉龙

中国塑料薄膜覆盖农业    陈奇恩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秸秆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灌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刘婷;贾志宽;张睿;郑甲成;

秸秆长度对畦灌水流推进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郭旭新;汪有科;吴普特;赵英;

渭北旱塬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张树兰,LarsLovdahl,同延安

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

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小蓉;赵燮京;王昌桃;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    胡实;谢小立;王凯荣;

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棵间蒸发规律研究    于稀水;廖允成;袁泉;温晓霞;

不同覆盖材料对干旱区春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    景明;姜丙州;张会敏;李强坤;

不同播种方式对耕层土壤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邵运辉;岳俊芹;郑飞;汪庆昌;任中信;孙治安;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棵间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四龙;陈素英;孙宏勇;张喜英;裴冬;

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赵小蓉;赵燮京;王昌桃;

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

基于冬小麦信息融合的非线性产量建模分析    张俊宁;李民赞;张小超;

江苏省冬小麦春季阴湿害的风险评估及区划    吴洪颜;高苹;徐为根;

实割实测数据支持下的县级尺度冬小麦产量遥感估测    陈联裙;张群;张锦水;潘耀忠;

影响介休市冬小麦产量的原因分析    陆春花;梁运香;刘孝清;刘志宏;孙建文;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

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

利用秸秆覆盖减少鸡舍氨气排放和恶臭效果研究    耿爱莲;闫玉良;王海宏;张剑;初芹;刘华贵;

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

我国冬小麦产量与质量有望同步提高    乔林生

冬小麦高产基肥和种肥都要施    曹一平

麦价局部回调 市场弱势盘整    沧州市粮食局 张荣胜

今夏小麦市场难起波澜    沈龙

外盘走势短期平稳 国内小麦期市转弱    李警卫

冬小麦产量预期减幅较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两茬田里话增收    本报记者 运主伦 特约记者 曹文龙

麦价走高成主流认识    罗强

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    本报记者 王锦

欧美很干旱 小麦很“受伤”    胡若愚

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    李全起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麦博儒

水肥调控措施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的模拟研究    李炎

华北平原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策略研究    岳现录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    夏天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    韩雪

农田日蒸散量估算方法研究    张建君

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田间蒸发、蒸散和地温的影响    于稀水

水氮供应对旱地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    张月霞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研究    宁东峰

秸秆粉碎与化肥混施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董勤各

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    张洋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    齐林

硫氮配施对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伍利

调亏灌溉和氮营养对冬小麦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雷艳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冬小麦—夏大豆种植方式与全年水分利用关系的研究    刘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