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9:41
热度:

玉米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摘要】:在对192份玉米自交系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8822、Z508、Z512、SW和M等5个不同的育种基础群体中各选出3个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差异的

【摘要】:在对192份玉米自交系品质测定的基础上,从8822、Z508、Z512、SW和M等5个不同的育种基础群体中各选出3个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差异的稳定株系,共15个自选系作母本,以分属5个不同杂优类群的常规系作父本测验系,按照NCⅡ交配设计,配制成75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河南的郑州和许昌种植F1代杂交种。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对杂交种籽粒的蛋白质、淀粉、脂肪、赖氨酸含量以及秸秆的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性纤维(ADF)、中性洗涤性纤维(NDF)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主要穗部性状和籽粒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1)总体而言,玉米籽粒4种品质性状中,除淀粉含量表现一定正向杂种优势外,其它性状均未表现正向优势甚至表现一定负向优势,但各个组合4种品质性状变异广泛,均有一定的超亲优势组合出现。因此,在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双亲以选育具有较强优势的优质组合。 2)籽粒品质中蛋白质、淀粉和赖氨酸含量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加性方差(包括VA和VAm)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VG)的74.05%、65.74%和66.67%,适宜在早代的选择,而油分含量主要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种子(胚乳)效应也有一定影响,但不受母体效应影响。穗部性状出籽率和百粒重受父本加性效应影响较大,其余性状主要受母本的加性效应作用。 3)在秸秆品质中,粗脂肪、NDF的遗传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ADF的遗传加性和显性均占有一定分量,粗蛋白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选育高粗脂肪和高粗蛋白含量的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要高;而在ADF和NDF含量选择上,为了提高消化率,在保持抗倒伏的前提下,亲本ADF和NDF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宜高。 4)穗部各性状遗传力不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82.08%),其次是穗粗(53.86%)、行粒数(51.46%)和小区产量(40.29%),而干穗重(38.45%)、穗长(36.69%)、出籽率(21.14%)和轴粗(20.40%)的较低,在20%到39%之间;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仅为6.96%。据此,对遗传力不同的性状,在不同时代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 5)本研究材料中,籽粒产量与蛋白含量之间相关性虽不显着,但仍表现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变异广泛的群体中,通过基因重组,选育高产高蛋白的玉米是能够实现的,只是同时对多个优良性状进行聚合选择的难度远大于对单一性状的选择,随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加快优良基因聚合的步伐;产量和秸秆品质之间也不存在必然关联,因此,培育秸秆品质好而且籽粒产量高的品种也是有可能的。 6)组合14×19和14×20不仅产量高,而且秸秆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而秸秆ADF和NDF含量低,是比较理想的粮饲兼用玉米材料组合,14、19、20作为粮饲兼用玉米的自交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玉米 籽粒 秸秆 品质性状 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3
【目录】:
  • 致谢4-8
  • 中文摘要8-9
  • 1 文献综述9-18
  • 1.1 粮饲兼用型玉米9-10
  • 1.1.1 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概况9
  • 1.1.2 粮饲兼用玉米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9-10
  • 1.1.3 粮饲兼用型玉米的营养价值10
  • 1.2 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10-11
  • 1.3 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11-16
  • 1.3.1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研究11-12
  • 1.3.1.1 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性11
  • 1.3.1.2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11-12
  • 1.3.2 玉米淀粉含量的研究12-14
  • 1.3.2.1 淀粉含量的变异性12
  • 1.3.2.2 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12-13
  • 1.3.2.3 高淀粉育种研究进展13-14
  • 1.3.3 玉米油份含量的研究14-15
  • 1.3.3.1 油份含量的变异性14
  • 1.3.3.2 油份含量的遗传研究14-15
  • 1.3.3.3 高油玉米育种进展15
  • 1.3.4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15-16
  • 1.3.4.1 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15
  • 1.3.4.2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15-16
  • 1.3.4.3 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研究进展16
  • 1.4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玉米完整子粒品质性状的研究16-17
  • 1.5 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17-18
  • 1.5.1 玉米籽粒蛋白与产量相关分析17
  • 1.5.2 蛋白质与其它营养成分间的相关分析17-18
  • 1.6 谷类作物胚乳遗传模型分析18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18-20
  • 3 材料与方法20-21
  • 3.1 材料和方法20
  • 3.2 田间试验设计20-21
  • 3.3 籽粒和秸秆品质含量的测定21
  • 3.4 统计分析方法21
  • 4 结果与分析21-47
  • 4.1 籽粒品质分析21-33
  • 4.1.1 F_2 代籽粒品质联合方差分析21-22
  • 4.1.2 籽粒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22
  • 4.1.3 自交系的品质含量分析22-24
  • 4.1.3.1 自交系蛋白质含量分析22-23
  • 4.1.3.2 自交系淀粉含量分析23-24
  • 4.1.3.3 自交系油份含量分析24
  • 4.1.3.4 自交系赖氨酸含量分析24
  • 4.1.4 自交系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24-25
  • 4.1.5 F_2 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25-26
  • 4.1.5.1 F_2 籽粒蛋白质的杂种优势分析25
  • 4.1.5.2 F_2 籽粒淀粉的杂种优势分析25
  • 4.1.5.3 F_2 籽粒油份的杂种优势分析25
  • 4.1.5.4 F_2 籽粒赖氨酸的杂种优势分析25-26
  • 4.1.6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品质表现26-31
  • 4.1.6.1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含量26
  • 4.1.6.2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淀粉含量26
  • 4.1.6.3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油份含量26-30
  • 4.1.6.4 不同组合类型杂交后代的赖氨酸含量30-31
  • 4.1.7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31-32
  • 4.1.8 籽粒品质性状与秸秆品质性状相关分析32-33
  • 4.2 产量及穗部性状分析33-40
  • 4.2.1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33
  • 4.2.2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33
  • 4.2.3 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33-35
  • 4.2.4 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35-37
  • 4.2.5 不同基因型的产量性状分析37-38
  • 4.2.6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方差分析38
  • 4.2.7 籽粒产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38-39
  • 4.2.8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39
  • 4.2.9 杂交组合产量及穗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39-40
  • 4.2.10 籽粒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相关分析40
  • 4.3 秸秆品质分析40-47
  • 4.3.1 秸秆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40-41
  • 4.3.2 不同组合秸秆品质性状间表型相关性分析41
  • 4.3.3 秸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41
  • 4.3.4 组合间秸秆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41-45
  • 4.3.5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45-46
  • 4.3.7 秸秆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46-47
  • 5 结果与讨论47-50
  • 5.1 玉米种质资源中籽粒品质性状的评价与利用47
  • 5.2 籽粒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47-48
  • 5.3 籽粒、秸秆品质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48
  • 5.4 品质与产量相关性48-50
  • 参考文献50-55
  • 英文摘要55-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的籽粒品质研究    宋广林

玉米地方品种赖氨酸含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柏光晓,聂琼,任洪,沈建华,武筑珠,梁镇林

爆裂玉米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李玉玲,江洪勋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李新华,李泉木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玉米籽粒含油量的研究    方彦;王汉宁;

对伊利诺高油(IHO C80)和亚里山索高油(Alexho C23)重组群体的遗传研究    李卫东,宋同明

玉米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油分含量的遗传成分的比较研究    刘仁东

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    朱军,许馥华

高赖氨酸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石德权,刘仁东,白丽,汪黎明

李竞雄教授的学术活动历程和遗传育种成就    石德权

玉米淀粉修饰基因du的RAPD标记研究    柯枫英,石永刚,郑用琏,李建生

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    魏良明

双列杂交育种法配合力统计分析(单变元)的SAS实施    韩汉鹏

甘蔗生物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ADM遗传分析    周畅;周鸿凯;彭冬永;蔡华斌;

人参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冯秀娟,徐昭玺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分析    陈建国,朱军,臧荣春

甘蔗生物量育种的ADGE遗传分析    周鸿凯,刘桂富,蔡华斌,王尚钦,郭荣发

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配合力分析    柯永培;石海春;牛应泽;袁继超;余学杰;赖仲铭;杨志荣;

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    兰红玲,樊治成,高兆波,李建友,王秀峰

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张鹏;雷赵民;张昌吉;杨博;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etic Behavior of Brown Rice Width in indica-japonica Hybrids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of Rice Grain    

干燥温度和收获时期对饲用玉米ADIN含量的影响    李志强;史威威;潘玉兰;慕亚卿;

不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    李志强;张翔;崔志文;许庆方;

我国高油玉米育种的发展策略    陈绍江;宋同明;

玉米籽粒容重的遗传研究    赵延明;姜敏;刘祥久;王国宏;

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杨晓辉;韩晓清;崔淑惠;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玉米品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段民孝;王元东;郭景伦;邢锦丰;滕海涛;赵久然;

重视饲用玉米发展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薛吉全;马国胜;路海东;

高油玉米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宋秀芳;宋同明;戴景瑞;李建生;

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进行品质育种的探讨    段民孝;范弘伟;王元东;赵久然;郭景伦;邢锦丰;王继东;

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陆大雷;陆卫平;刘小兵;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    陈国林

玉米×Teosinte远缘杂种后代重要性状的表型及遗传分析    陈景堂

玉米异交不亲和基因Ga1-S的遗传定位及其过程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    刘怀华

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    张天懿

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    杨代刚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生态学研究及其杂种优势利用    王新发

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    冯鹏

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刘仙俊

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与表型性状关联分析及分子ID构建    李伟忠

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    肖永贵

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    郭一鸣

高淀粉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生理基础及杂种优势研究    杨利

玉米耐低磷产量因子的QTL分析    李萌

重离子辐照玉米品质分析与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仲彩萍

超甜玉米sh_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胡新洲

小麦—冰草新种质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卢翔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遗传转化研究    庄志扬

水稻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QTL分析    刘贺梅

短季棉早熟及相关性状的混合遗传与QTL定位研究    董娜

玉米地方品种赖氨酸含量与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柏光晓,聂琼,任洪,沈建华,武筑珠,梁镇林

玉米对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发展动态的探讨    铁木尔·吐尔逊,玉素甫·库尔班,涂华玉 ,吴移生

不同地区玉米材料籽粒品质分析    付成年;宋克清;

不同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    姜敏,周艳明,刘祥久,王金君

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份的影响——Ⅳ.籽粒各成份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品质改良的意义    李学渊,刘纪麟

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可能影响    金之庆,葛道阔,郑喜莲,陈华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    陆卫平,陈国平,郭景伦,王忠孝,饶春富

CO_2浓度增加对C_3、C_4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春乙,郭建平,王修兰,徐师华,崔读昌,梁红

高油玉米需磷特性及磷素对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刘开昌,胡昌浩,董树亭,王空军,李爱芹

玉米淀粉生物合成及其遗传操纵    张红伟,谭振波,陈荣军,李建生,陈刚

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杨晓辉;韩晓清;崔淑惠;

基于色度学的稻米直链淀粉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周小丰

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近红外测定方法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刘新香

农艺措施及环境因子对几个玉米杂交种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    梁丁

河南省玉米主要杂交种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    丁勇

玉米不同遗传背景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程荣霞

优质蛋白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和相关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康继伟;陈宛秋;张彪;

油菜籽品质测定方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与传统化学方法)的比较    李延莉,孙超才,钱小芳,王伟荣,庄静

不同品质玉米的营养特性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罗清尧 ,熊本海 ,庞之洪

作物杂种后代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朱军;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细胞质、母体和胚乳遗传效应分析    石春海,朱军

积极发展高油玉米    宋同明;

青饲青贮玉米收获适期研究    徐国英;李培良;王桂彩;

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品质的对比研究    王鹏文,王国琴

NIRS法同时测定小麦种子水分、粗蛋白、赖氨酸和粗淀粉含量研究    彭玉魁,李菊英

选育优质蛋白玉米种质的最近进展    邓澄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