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7:56
热度:

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摘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质补充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农作物秸秆过剩问题凸现,相继产生秸秆焚烧等问题,既污染环境

【摘要】: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质补充的严重不足,使我国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农作物秸秆过剩问题凸现,相继产生秸秆焚烧等问题,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秸秆还田可补充土壤有机质,维持土地利用的物质平衡,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简单的直接还田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配施适当的秸秆降解菌剂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根据秸秆的组成、结构及特性,通过菌种筛选、组合和菌系驯化,以构建高效的秸秆降解菌系,研究结果如下: 1.从腐烂秸秆、牛粪堆肥、菜园土等处筛选得到了5株纤维素酶活较高、酶系组成合理、对秸秆有较强降解能力的真菌,编号分别为X1-X5,其中X1菌的酶活最高,酶系组成也较合理,其固态发酵的C_x、C_b、C_1、FPA等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分别为53.6U/mL、69.7 U/mL、9.5 U/mL、11.6 U/mL和2341.5 U/mL,其秸秆降解率高达40.2%。 2.采用紫外线与亚硝酸结合对X1进行两代诱变育种,得到了1株性能明显提升的菌种Y11-4,其FPA、C_x、C_b、C_1、半纤维素酶及秸秆降解率与X1相比分别提高了13.2%、18.7%、27.9%、46.8%、44.1%和11.5%。 3.经苯胺兰脱色平板和鞣酸平板初筛及木质素降解相关酶活性测定复筛,得到4株高效的木质素降解菌,其中“L3”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最高,达到了13.5 U/mL。酵母菌具有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其它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筛选得到的酵母茵J6同时具有代谢木糖和葡萄糖的能力,并且具有适度的产酸能力,可以缓解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抑制,促进秸秆的降解。 4.以秸秆为唯一碳源,通过限制性续代培养及菌系组配,得到了一个来源于森林土和竹林土的驯化系组合,其秸秆降解率为38.3%。通过菌种组配,得到由纤维素降解菌、木质素降解菌、促生酵母菌组成的秸秆降解菌组合:Y11-4+X2+L3+J6,进一步将驯化系与组合菌复配,得到秸秆降解菌剂的秸秆降解率为45.7%。 5.通过对降解过程中pH、水分、酶活性、微生物组成及秸秆降解率连续14天的动态检测,考察了菌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培养基的pH和水分基本保持稳定;各项酶活及真菌数量在经过一定的水平阶段后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持较高水平,细菌以真菌在秸秆降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为营养物质,生长繁殖较快,数量一直稳步上升,秸秆降解率在整个降解过程中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6.通过对秸秆还田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了秸秆降解的最佳初始条件:最佳接种量为4%,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5.0,每千克秸秆氮和钾的最佳补充量分别为11.6 g和12.6 g,而P补加量越大越有利于降解。 【关键词】:秸秆还田 木质纤维素降解 诱变育种 驯化 菌种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7
  • 1.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9-10
  • 1.2 秸秆还田研究概况10-13
  • 1.2.1 秸秆还田的方式10-11
  • 1.2.2 秸秆还田的影响11-13
  • 1.3 秸秆的组成及生物降解13-15
  • 1.3.1 纤维素的结构及生物降解13-14
  • 1.3.2 半纤维素的结构及生物降解14
  • 1.3.3 木质素的结构及生物降解14-15
  • 1.4 秸秆生物降解研究趋势15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15-16
  • 1.6 技术路线16-17
  • 第二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17-25
  • 2.1 材料与方法17-20
  • 2.1.1 菌种来源17
  • 2.1.2 培养基17-18
  • 2.1.3 菌种富集18
  • 2.1.4 菌种初筛18
  • 2.1.5 菌种复筛18
  • 2.1.6 酶活性测定18-19
  • 2.1.7 秸秆降解率测定19
  • 2.1.8 菌种形态观察19-20
  • 2.2 结果与分析20-24
  • 2.2.1 菌种初筛20
  • 2.2.2 标准曲线测定20-21
  • 2.2.3 菌种复筛结果21-22
  • 2.2.4 秸秆降解率测定结果22-23
  • 2.2.5 菌种形态观察结果23-24
  • 2.4 小结24-25
  • 第三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诱变育种25-31
  • 3.1 材料与方法25-27
  • 3.1.1 菌种来源25
  • 3.1.2 培养基25
  • 3.1.3 方法25-27
  • 3.2 结果与分析27-30
  • 3.2.1 紫外诱变最佳剂量确定27
  • 3.2.2 亚硝酸诱变最佳剂量确定27-28
  • 3.2.3 复合诱变剂量确定及诱变处理28
  • 3.2.4 第一代诱变菌种性能的测定28
  • 3.2.5 第二代诱变菌种性能测定28-30
  • 3.3 小结30-31
  • 第四章 木质素降解菌及酵母菌的筛选31-37
  • 4.1 材料与方法31-33
  • 4.1.1 菌种分离来源31
  • 4.1.2 培养基31-32
  • 4.1.3 方法32-33
  • 4.2 结果与分析33-36
  • 4.2.1 酵母菌筛选33-34
  • 4.2.2 木质素降解菌筛选结果34-35
  • 4.2.3 木质素降解菌的形态特征35-36
  • 4.3 小结36-37
  • 第五章 驯化系的构建及性能测定37-41
  • 5.1 材料与方法37-38
  • 5.1.1 材料37
  • 5.1.2 方法37-38
  • 5.2 结果与分析38-40
  • 5.2.1 样品初筛38-39
  • 5.2.2 驯化系酶活性及秸秆降解率测定结果39-40
  • 5.3 小结40-41
  • 第六章 菌种组合及降解条件优化41-52
  • 6.1 材料与方法41-43
  • 6.1.1 菌种来源41
  • 6.1.2 培养基41-42
  • 6.1.3 单菌种复合42
  • 6.1.4 菌剂制备42
  • 6.1.5 菌剂降解稳定性测定42
  • 6.1.6 秸秆降解条件优化实验42-43
  • 6.2 结果与分析43-50
  • 6.2.1 菌种复合43-44
  • 6.2.2 复合系的稳定性测定44-47
  • 6.2.3 秸秆降解条件优化研究47-50
  • 6.3 小结50-52
  • 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菌肥的作用及施用技法    李逢珍;

食用菌渣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的研究    张静晓

高效降解秸秆菌株配伍筛选及菌剂制备    辛银川

农林废弃物速腐菌剂的筛选和制备研究    陈晓飞

酸性半纤维素降解菌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徐有权

绩溪县秸秆腐熟菌剂大田对比试验初报    温从雨;王华良;程扶旗;

混合菌培养在生物降解中的意义    张蔚文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评述    刘洁,李宪臻,高培基

植物内生真菌强化还田秸杆降解的研究    史央,戴传超,吴耀春,袁志林

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初报    金成龙;全允基;马永凤;金学诛;方健孝;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李文革;李倩;贺小香;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张福锁,王运华

纤维素科学及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汪维云,朱金华,吴守一

试论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顾绍军,王兆民,孙皓,胡祥英,方鸿国

麦收高留茬养地增产的研究    周宪明,于福祥,王福平,段云

几种农药对双季稻区厌氧纤维分解菌活力的影响    刘金胜;廖晓兰;黄璜;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添加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李飒;聂俊华;

一株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李方正;唐亮;赵建文;王文娟;赵宏坤;

不同缓冲体系下pH值对裂褶菌F17产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李旭东;荚荣;吕飒音;唐文忠;

Effects of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in Different Organs o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Content in Silage Corn    

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高产L-乳酸菌株的研究    仲松;张庆庆;孙平平;

白腐真菌及其漆酶的应用研究    吴晴;

两株油樟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与降解纤维素研究    游玲;王涛;王松;杜江;

用白腐真菌-泥炭净化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王惠娥;孙继林;颜事龙;张学才;

链条滑轨式棉柴夹持起拔机构设计与仿真    张国忠;周勇;沈茂;卢元爽;李兆东;李怡;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绿液预处理对麦草化学成分及酶水解糖化的影响    黄婷;陆青山;金永灿;谷峰;张厚民;Hasan Jameel;Richard Phillips;李忠正;

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纳豆芽孢杆菌益生菌株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孙妍;王加启;奚晓琦;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

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纳豆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特性研究    奚晓琦;王加启;卜登攀;孙妍;周凌云;魏宏阳;

纤维素酶及其在废木质纤维素制可还原糖中的应用    姜晓云;王家德;

Mutation breeding of Aspergillus niger strain LW-1 for producing high-yield β-mannanase    

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陈合;张强;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麦秆液化制备可降解聚氨酯泡沫材料方法及机理研究    陈秋玲

毛竹颗粒表面化学/水热修饰及其增强PVC基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王会

稻草秸秆的预处理及生产乙醇的研究    孙万里

酵母甘油代谢工程与基因组重排构建乙醇高产菌株及相关机理研究    王品美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刘倩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水稻—油菜轮作中钾肥效应及作物—土壤体系钾素动态变化研究    王亚艺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肠道内纤维素酶活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谢久凤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一株热带假丝酵母利用木糖生长及其产酒精特性的研究    刘兰杰

多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吴婕

苎麻茎皮差减文库的构建及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    罗蓓蓓

聚β-羟基丁酸酯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和提取工艺研究    季爱云

木质层孔菌产MnP培养体系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陈聪

里氏木霉swollenin在米曲霉中的表达和纯化    王美花

浅谈焚烧农作物秸秆的危害及“禁焚”对策    周金岭;

绩溪县秸秆腐熟菌剂大田对比试验初报    温从雨;王华良;程扶旗;

江苏沿海地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与开发利用途径    卞同洋;陶红;卢珊;

建湖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综合利用对策    咸阳;冯亚军;顾开联;谷爱珍;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谷嵩;刘昱辉;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混合发酵研究    卢月霞;吕志伟;袁红莉;李振林;

微生物酶解法产生阿拉伯糖——菌种筛选与初步鉴定    周俊;徐畅;浦佳;彭哲初;邓亚卉;徐洁;贾香清;郑珩;

菌渣、鸡粪联合堆肥工艺研究    冯国杰;成官文;王瑞平;

发展生物质气化 利用可再生能源    王大山

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虹;杨耀峰;

微生态复合菌制剂堆肥去除畜禽粪便恶臭的研究    张清敏;侯树宇;刘曼;李琳;

堆肥化中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混合菌筛选及其培养    陈耀宁

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化学改性的研究    彭锋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特性研究    解顺昌

不同菌种对玉米秸秆处理利用的研究    高明军

养殖场家畜粪便减量化处理的研究    段丽杰

秸秆堆肥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组合    陈展

VT菌剂在好氧堆肥中的作用机理及肥效研究    胡菊

纤维素优良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朱玉玺

寡聚木糖生产用酶生产菌株筛选,酶的生产、分离纯化及应用机制研究    张东华

稻草快腐菌剂的筛选及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在小白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石其伟

高产木聚糖酶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酶性质研究    秦玉花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酶活测定    王大为;王影;迟燕平;

东北地区秸秆降解工程菌的选育及速腐菌剂的研制    张建峰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酶学性质及其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王影

秸秆还田速腐菌复合制剂的研究    侯红燕

纤维素酶基因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刘晖

不同培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赵树慧,阎华,林守宗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及配套机具(综述)    夏萍,江家伍

黑土培肥与土壤物理性质关系的研究    马和平;

焚烧秸杆造成的危害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宗硕

用生物技术开发秸秆资源    赵守贤,张宏斌

袁庄麦田秸秆覆盖保墒措施的研究    王玉坤,赵勇

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    黄占斌,山仑

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玉米生育与产量效应的研究    冯利平,段桂荣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体系及其评价    籍增顺,张乃生,刘杰

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及其效益    陈涛,王广胜,闫建英

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秸秆焚烧    

狼烟滚滚何时了——关于秸秆焚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廉荣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秸秆焚烧对玉溪市大气PM10的影响解析研究    金文刚,张晶,向绍信,杨绍冲

浅谈农作物秸秆焚烧与秸秆还田    吴志鹏;张家侠;

苏北地区秸秆焚烧的危害、成因及对策初探    刘加明;

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江主席朱总理关注灭“狼烟”    李清治;

秸秆焚烧和秸秆次生污染危害及控制利用    谢其标;陆上岭;王艳;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

光磊:秸秆作燃料,让清洁和温暖进万户千家    刘芳;

秸秆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排放系数及燃烧贡献率    陆豪;朱利中;

浅谈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姜东升;邹尚伟;

基于AVHRR的地市级火情监测分析与应用    王福州;郭魁英;王国斌;石俊峰;孙仲毅;李喜平;

生物复合菌剂处理秸秆产沼气研究    石卫国;

一次严重性灰霾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方法构建    陈曲;孙燕;张备;裴海瑛;

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崔荣宗;杨果;魏建林;管力生;丁庆平;

小麦秸秆自然高效还田利用技术研究    顾志权;

山东破解“秸秆焚烧”难题    吕福明

清明火情告急 凸显秸秆焚烧之痛    本报记者 郭剑峰

一堆办法为啥不如一根火柴?    本报记者 吴剑飞

解决秸秆焚烧关键要化废为宝    记者 顾定海

秸秆焚烧有令难禁    宗欣

“雾锁徐州”祸起周边省市烧秸秆    记者 高传立

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补贴45元    记者 欧阳蕾昵

丹徒区严查秸秆焚烧    龚恋淇 魏非凡 陈志奎

秸秆加工机的“尴尬”    本报记者 赵丽娜

驼峰从源头杜绝秸秆焚烧    通讯员 戚海建

秸秆建材燃烧特性及生命周期研究    谭福太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玉米秸秆保质贮存及水热反应处理提高可生化性方法的研究    孙优善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长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    高军

秸秆沼气厌氧发酵的预处理工艺优化及经济实用性分析    宋籽霖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生物质颗粒燃料制粒机数字化设计及试验研究    高微

大蒜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物质鉴定    韩旭

不同秸秆焚烧量对土壤环境及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李明

秸秆焚烧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吴迪

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    时在涛

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    何勋

气象因子对秸秆焚烧源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    王俊

低山丘陵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路径实证研究    聂飞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    张为兵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所引起的黑碳气溶胶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    兰春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