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特性研究及其分离机研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5:09
热度: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特性研究及其分离机研制【摘要】:玉米秸秆占我国农作物秸秆的27.39%,占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的46%,但综合利用率较低,尚处在低效利用阶段,大多数玉米秸秆只是

【摘要】:玉米秸秆占我国农作物秸秆的27.39%,占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的46%,但综合利用率较低,尚处在低效利用阶段,大多数玉米秸秆只是被简单地处理和利用。玉米秸秆的叶和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适于肥料化或饲料化利用,而玉米秸秆皮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适于能源化或秸秆代木化利用。只有将玉米秸秆叶、皮和髓进行分离,才能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玉米秸秆的茎叶分离是其综合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选取郑单958、陕单136和沈单16三个品种的鲜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品种、叶位、含水率对玉米秸秆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玉米秸秆在不同压扁厚度下其茎叶结合强度的变化规律和压扁对玉米秸秆节位处结构的破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方法——“压扁碾搓法”。根据“压扁碾搓法”的原理,设计并研制出一种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机。通过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对茎叶分离机进行了参数优化和分离效果评价。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秸秆品种间茎叶结合强度差异不大。三个品种的秸秆最大茎叶结合强度出现的节位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雌穗穗位上下。三个品种的最大茎叶结合强度差异较小,在10.1 N/mm到10.3 N/mm之间。节位对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各品种茎叶结合强度总体上由下到上依次增大,到雌穗穗位或其上一节达到最大值,此后下降。 (2)随着含水率的降低,秸秆最大茎叶结合强度明显减小。未干燥时沈单16的含水率为82.56%,其最大茎叶结合强度为10.15N/mm。经80℃干燥12h后,含水率降至55.26%,其最大茎叶结合强度降至2.67N/mm。最大茎叶结合强度降至未干燥试样的26.3%。比较茎秆含水率和叶鞘含水率分别对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发现,叶鞘含水率与茎叶结合强度随节位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3)压扁可明显减小玉米秸秆茎叶结合强度。压扁程度越大,茎叶结合强度越小。不压扁时的茎叶结合强度最大。当含水率为17%左右,将秸秆分别压扁至4 mm、6 mm、8mm和10mm,其平均茎叶结合强度分别减小到未压扁时的9.2%、24.9%、35.9%和90.8%。考虑到压扁程度越大能耗越大,沈单16玉米秸秆的合理压扁厚度取为8mm。 (4)样品经压扁后,所有样品的叶鞘与茎秆连接处,叶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横向断裂,且压扁程度越大,叶鞘横向断裂越严重。这证明压扁可显著降低茎叶结合强度。 (5)设计研制的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机的试验参数调整灵活,能满足茎叶分离试验。选用含水率为21.68%的中科11号玉米秸秆进行茎叶分离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茎叶分离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是压辊间隙、剥辊速比和压辊转速。玉米秸秆茎叶分离的优选方案为:压辊转速200r/min,压辊间隙8mm,剥辊速比1.6,在此条件下,试验机剥叶率达到92.9%。 (6)用“压扁碾搓法”对玉米秸秆进行茎叶分离具有理想的分离效果;研制的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机具有良好的试验性能。该研究为玉米秸秆茎叶分离开辟了新途径,为玉米秸秆高效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玉米秸秆 力学特性 茎叶分离 去叶机 压扁碾搓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23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2-20
  • 1.1.1 引言12-13
  • 1.1.2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13-18
  • 1.1.3 亟待解决的问题18-19
  • 1.1.4 国内外秸秆茎叶分离的研究现状19-20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20-21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玉米秸秆的茎叶分离特性研究23-38
  • 2.1 材料和方法23-26
  • 2.1.1 试验内容23
  • 2.1.2 试验材料23
  • 2.1.3 试验装置23-24
  • 2.1.4 试验方法24
  • 2.1.5 茎叶分离特性评价指标24
  • 2.1.6 试验方案24-26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26-37
  • 2.2.1 秸秆品种和叶位对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26-28
  • 2.2.2 含水率对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28-29
  • 2.2.3 压扁对茎叶结合强度的影响29-30
  • 2.2.4 压扁对茎叶结合处结构破坏30-37
  • 2.3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茎叶分离机整机设计38-46
  • 3.1 茎叶分离机设计方案38-41
  • 3.1.1 设计方案的提出38-40
  • 3.1.2 设计方案论证40-41
  • 3.2 整机设计41-44
  • 3.2.1 结构设计41-43
  • 3.2.2 主要参数设计43-44
  • 3.2.3 传动方案设计44
  • 3.3 茎叶分离机工作原理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茎叶分离机关键零部件设计46-55
  • 4.1 压辊的设计46-50
  • 4.1.1 压辊工作的条件46-47
  • 4.1.2 压辊直径的确定47-48
  • 4.1.3 压辊的结构设计48-49
  • 4.1.4 压辊间隙调整机构设计49-50
  • 4.2 剥辊设计50
  • 4.3 刷辊设计50-51
  • 4.4 关键参数设计计算51-52
  • 4.4.1 压辊转速51-52
  • 4.4.2 压辊间隙52
  • 4.4.3 剥辊转速52
  • 4.4.4 刷辊转速52
  • 4.5 电机滑轨设计52-53
  • 4.6 试验机研制53-54
  • 4.7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试验55-63
  • 5.1 试验材料和设备55
  • 5.1.1 试验材料55
  • 5.1.2 试验设备55
  • 5.2 试验方法55-57
  • 5.2.1 茎叶分离效果评价指标55-56
  • 5.2.2 试验参数的选择56
  • 5.2.3 分离机试验参数的调整方法56-57
  • 5.2.4 试验参数的测量方法57
  • 5.3 试验设计57-58
  • 5.3.1 因素水平设计57-58
  • 5.3.2 试验方案编制58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58-61
  • 5.4.1 试验结果58-59
  • 5.4.2 结果分析59-61
  • 5.5 验证试验61-62
  • 5.6 本章小结62-63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63-65
  • 6.1 结论63-64
  • 6.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作者简介6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国外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工业化生产发展近况    易平 ,唐召群

北美一些农作物秸秆人造板项目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DonaldE.Lengel,曹阳

玉米秸秆制造刨花板的实验研究    郑凤山 ,李月芬 ,丁占来

玉米秸秆的皮髓分离及其应用    孙竹营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    黄英超;李文哲;张波;

农作物秸秆的生物处理技术    洪新;杨翔华;洪岩;

提高秸秆类饲料利用率研究进展    王晶,周禾

我国秸秆人造板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陈琳;沈文星;周定国;

小麦秸秆还田对华北高产粮区碳截留的作用    张庆忠;吴文良;林光辉;

低损伤玉米摘穗部件表面仿生技术和不分行喂入机构仿真    贺俊林

探索新能源的利用——秸秆发电    刘晓梅;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张娟;沈其荣;蔡相鲁;李铁男;叶文婷;

生物质气化导热油传导供热烘烤烟叶研究    王喜功;杨旭亮;李仁政;赵湘江;杨晓东;周建;杜传印;

Effects of Proportion of Dry Matter in Different Organs o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Content in Silage Corn    

浅析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王慧;田长安;尹奇异;林超超;方小亮;徐旭东;卫涛;

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探讨    李东升;周为华;朱新开;李春燕;郭文善;

生物技术在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上的研究与应用    李培庆;崔艳红;胡海霞;

包膜工艺对商品有机肥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    蔡树美;于斌;吴晶;杜洪艳;沈淮东;柏彦超;钱晓晴;

白腐真菌菌株共培养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刘坤;李会宣;李敬;

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探讨    丁兆运;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广东省韶关市生物质能现状及生物质能发电前景探讨    张音波;夏志新;

广西农林废弃物热解汽化技术现状及展望    陈伟强;冼萍;黄世钊;周航;

长沙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蔡立湘;纪雄辉;彭新德;李明德;倪笑;

秸秆综合利用零排放工艺    熊莲;黄超;陈新德;马隆隆;陈勇;

秸秆揉碎加工机械及工艺的试验研究    李林;张庆旭;赵满全;赵振国;

青贮饲料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    赵满全;韩宝生;佘大庆;刘伟峰;刘汉涛;陈铁英;

玉米秸秆去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朱新华;杨中平;郭康权;吴永锋;查峥;

原料含水率对固体成型燃料成型效果的影响    张静;郭玉明;貟慧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基于凹凸棒石粘土的麦秸木质陶瓷制备与性能表征    吴文涛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下红壤性水稻土钾素肥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廖育林

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    王洪亮

木质纤维素大分子白腐菌改性机制及热解性质研究    杨雪薇

生物质常温开模致密成型研究    闫文刚

流化式自供热型制生物燃油关键装置设计理论研究    刘向东

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决策研究    唐朝贤

农业废弃物热解特性的研究    唐京禧

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周海川

一种新型纤维装饰墙板的开发与阻燃性能研究    章琳

镁铝氧化物催化生物质衍生物的羟醛缩合研究    邢士玉

生物质及其热解液体产物分析研究    马梅英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    赵何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丛粒藻形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培养条件优化    王朋云

不同有机土栽培基质对大棚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魏民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与经济效益    黄九柏;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任仲杰;顾孟迪;

微贮秸秆饲料试验研究    蒋中海;

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研究    陈合;张强;赵燕;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研究    孙丁贺;杨培权;张允政;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浅析    薛志根;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秸杆还田改良砂姜黑土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詹其厚,张效朴,袁朝良

秸秆发电变害为宝    蒋高明

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发展前景展望    郭星恺

基于可视化虚拟设计的甘蔗收获机械设计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蒙艳玫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精密排种部件设计中的应用    孙裕晶

农作物秸秆表面性能及胶合重组技术研究    陈桂华

秸秆螺旋挤压成形颗粒饲料的试验研究    崔玉洁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白腐菌降解秸秆木素及饲料化研究    齐刚

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    胡伟

生物质燃料致密成型参数的研究    李美华

纵卧辊式玉米收获机收获损失试验研究    梁晓军

新的多穗玉米热    

玉米品种小斑病抗性鉴定    罗畔池,刘克明,杨明一

国内最好的高赖氨酸玉米品种——中单206    菊;

竖叶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王海峰;

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13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最佳配合的研究    张良华;苗国平;

粮草型玉米品种试验    张玉宝,王润霞,王秀文

陕西省玉米品种抗病性研究进展与分析    马秉元,李亚玲,龙书生,李多川

目前影响我省玉米品种更新更换的问题与对策    张建益,王天明,杨兰英

加大科技力度 实现玉米增产    李如平;

玉米品种和氮肥对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接种效应的影响    隋文志,卢林纲,钟鄂荣,唐颖,卢明锋,王焱,林琳,李久蒂,李永兴

豫西地区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陈爱芹;

玉米主要品种对矮缩病抗病性的测定结果    叶建人;王华弟;黄贤夫;陈海波;

玉米灰斑病菌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互作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王桂清;胡明江;

夏玉米品种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夏工厂;周宏美;

泸西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    朱能宏;万永全;何艳琼;堵文丽;

玉米苗期害虫日趋严重的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刘武涛;赵宗林;韩怀奇;

玉米抗粗缩病遗传分析    邸垫平;路银贵;苗洪芹;田兰芝;

赤峰地区玉米适播期的分析及服务    程玉琴;张少文;

“玉米香菇套种”技术要点及效益分析    李红君;陈立杰;徐洪艳;金良;

安徽省玉米专用肥配方设计与效果验证    孙义祥;袁嫚嫚;郭熙盛;

29个水稻玉米品种纳入重庆种粮直补    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不同玉米品种混种能增产吗?    冯国民

玉米品种高产竞赛启动    农蓟弥

玉米品种蠡玉13高产栽培技术    三北种业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技术部

塔城市特早熟玉米试种成功    靳生平

介绍一个中熟玉米品种——中科10号    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 蔡义东 供稿

田间对比选良种    本报记者 王立忠

冀农棉花玉米品种表现不凡    董志水

从几个优质玉米品种看种子市场(二)    本报记者 高永新

天道酬勤    徐凯 刘和平 本报记者 卢晨曦

玉米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    张志军

玉米品种抗旱生理特性与氮素调控机制    张仁和

我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耐旱抗病性的变化趋势    孙琦

基于三维离散元法的玉米脱粒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于亚军

玉米根系吸水调控机制    刘小芳

东北玉米品种对密度和氮肥的综合响应及高产高效栽培途径    钱春荣

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系统功能的影响    王帅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张绍鹏

品种、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邰书静

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评定玉米和小麦营养价值的研究    李军涛

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    杜锦

河南夏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特征及其与气候生态因素关系    段鹏飞

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影响    颜世磊

基于SImetaW模型的玉米蒸散量模拟与应用研究    刘洋

玉米品种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研究    宁纪锋

玉米再生体系的建立及SsBHMT基因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张慧杰

大麦Isa-H1基因在玉米中遗传转化的研究    李颖

施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及利用规律的影响    沙晓晴

农杆菌介导ZmERD4基因转化玉米的研究    赵心萍

玉米穗分化候选基因的克隆    白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