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02:23
热度:

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乡镇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乡镇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畜禽养殖排放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等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中水体污染在农村环境污染中显得尤为严重,现在很多文献报道了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措施,但都主要集中在研究单独一种吸附物料对污水氮、磷的吸附或者单独用生物方法来除磷脱氮。为了探讨炭化秸秆对污水中氨氮、磷的去除效果,同时也为了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所以本文选择秸秆气化的副产品—炭化秸秆为吸附材料,首先研究炭化秸秆的吸附性能及与粉煤灰和炉渣的吸附性能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物改性炭化秸秆提高对污水中NH4+-N、PO43-及COD的去除效果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炭化秸秆对水体氨氮和磷的吸附,并与粉煤灰和炉渣两种物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炭化秸秆对氨氮和磷的吸附容量和去除率小于粉煤灰、但大于炉渣,且3种物料对氨氮和磷的吸附容量,都随着吸附物料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炭化秸秆和粉煤灰的去除率随着吸附物料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炉渣则减小;炭化秸秆和炉渣对氨氮和磷的去除率随着pH的增大而呈现不规则的增大趋势。3种物料对氨氮和磷的吸附容量受pH的影响较小。 (2)研究不同配比的吸附物料对水体氨氮、磷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投加量比例越大,吸附效果越好。 (3)通过在炭化秸秆中接种不同初始浓度的聚磷菌,在48小时时均达到1010,这表明炭化秸秆是可以为菌类提供快速繁殖生长的营养载体;进而在炭化秸秆中接种EM菌,进行炭化秸秆的生物改性,结果表明:炭化秸秆中微生物总生物量碳在48小时内从189.2mg.kg-1增加到1382.3mg.kg-1。 (4)经生物改性后的炭化秸秆通过吸附作用将污水中氮、磷聚集成高浓度营养源,从而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进一步净化水质提供了条件,结果表明:加EM菌发酵后的生物改性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磷及COD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未改性的炭化秸秆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提高11.2%、9.6%及30.9%。 (5)对比生物改性炭化秸秆和未改性的炭化秸秆对实际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改性碳化秸秆对污水的去除效果比较稳定,生物改性炭化秸秆72h时对氨氮、磷及COD的去除率比未改性的炭化秸秆分别提高14.9%、12.4%及11.9%。 【关键词】:炭化秸秆 污水 去除率 吸附容量 EM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0
  • 1.1 我国生活污水污染状况10-12
  • 1.1.1 我国农村及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现状10-11
  • 1.1.2 生活污水中过量的氮、磷及COD带来的危害11-12
  • 1.2 处理生活污水中氮、磷及COD的研究进展12-17
  • 1.2.1 处理生活污水常用的方法12-14
  • 1.2.2 处理集中式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14-15
  • 1.2.3 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15-16
  • 1.2.4 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污水的对比分析16
  • 1.2.5 常用处理生活污水氮、磷及COD的吸附物料16-17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17-20
  • 1.3.1 目的及意义17-18
  • 1.3.2 研究内容18
  • 1.3.3 技术路线18-20
  • 第二章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对水体中 #11氨氮、磷的吸附性能对比及分析20-32
  • 引言20
  • 2.1 材料和方法20-22
  • 2.1.1 材料的采集20
  • 2.1.2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的预处理20-21
  • 2.1.3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的吸附实验21
  • 2.1.4 氮、磷的测定方法21
  • 2.1.5 实验数据结果处理21-22
  • 2.2 结果和分析22-29
  • 2.2.1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的成分组成及结构特征比较22
  • 2.2.2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对氨氮和磷的吸附性能对比分析22-29
  • 2.3 小结29-32
  • 第三章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的不同配比对 #23水体中氨氮、磷的吸附性能对比及分析32-38
  • 引言32
  • 3.1 材料和方法32-33
  • 3.1.1 材料的采集32
  • 3.1.2 炭化秸秆、炉渣及粉煤灰的预处理32
  • 3.1.3 吸附实验32-33
  • 3.1.4 氮、磷的测定方法33
  • 3.1.5 实验数据结果处理33
  • 3.2 结果与分析33-36
  • 3.2.1 不同配比的混合吸附物料对氨氮、磷的吸附性能对比及分析33-36
  • 3.3 小结36-38
  • 第四章 生物改性炭化秸秆对水体中 #29氨氮、磷及COD的处理效果38-48
  • 引言38
  • 4.1 材料和方法38-40
  • 4.1.1 材料38
  • 4.1.2 测定方法38-39
  • 4.1.3 试验方法39
  • 4.1.4 实验数据结果处理39-40
  • 4.2 结果与分析40-45
  • 4.2.1 聚磷菌和EM菌在炭化秸秆中的生长情况40-41
  • 4.2.2 生物改性与未改性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磷及COD的处理效果对比41-45
  • 4.2.3 生物改性与未改性炭化秸秆对实际污水的处理效果对比45
  • 4.3 小结45-48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48-50
  • 5.1 全文结论48-49
  • 5.2 本研究创新点49
  • 5.3 研究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56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共同作用对富营养化水体中养分的影响    常会庆,杨肖娥,方云英,濮培民,李正奎

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改进    周桦;宇万太;马强;张璐;

试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环境教育问题    张启慧

含磷废水处理的几种方法    李双妹;韩红梅;

绿色技术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丁绍兰;王睿;

利用EM技术处理味精废水    曹国良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探索    张应桂,韩相明

浅析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规律    赵纪新

试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王云;

循环经济经验对我国绿色矿业的启示    李宏岳;

化学沉淀法净化高浓度氨氮废水初步研究    穆大刚,孟范平,赵莹,姚瑞华

废旧家电处置的绿色工程    陈梅兰,赖红武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    张仁泉;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    许莹;吴畏;

吸附剂在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莉荣;杜明展;李玉梅;

企业绿色经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张太海;

山东省东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代杰瑞;杨恩秀;庞绪贵;王增辉;胡雪平;郑伟军;

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CH-1的分离及其聚磷特性的研究    连丽丽;朱昌雄;

中国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    王琨;谢立斐;董洪璞;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    王俊贤;

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    张志伟;

我国森林法修改的研究    宋娇;

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    梁睿

我国滑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谷化铮

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    王强

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    胡绍雨

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    罗国亮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应用    汤亮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    牛海霞

烟草加工废水处理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汪美贞

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    程雄

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刘雄

沸石吸附与化学沉淀法联用处理氨氮废水研究    文婷

A~2/O~2在工艺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脱氮试验研究    李石磊

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    金锋燕

利用农业废弃物混合发酵生产L—乳酸及饲料的初步研究    徐娟娟

中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    夏蕾

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    田华

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    李慧

采用工业焦粉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李娅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研究    张志军

赤泥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何伯泉,周国华,薛玉兰

从赤泥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工艺的研究进展    廖春发,卢惠明,邱定蕃,许秀莲

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影响的研究    王彦波,邓岳松

利用粉煤灰处理含磷废水的研究    黄巍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集约式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毕永红,王武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动态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霍文毅,俞志明,邹景忠,韩笑天

动态法研究天然沸石去除氨氮效果    何杰,刘玉林

微生物制剂强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金敏;李君文;王新为;龚泰石;古长庆;张斌;谌志强;

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    李旭东;周琪;黄翔峰;池金萍;何少林;陈广;

使用微生态制剂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试验    黎建斌

纳米分子筛和硅藻土去除水中氨氮的比较研究    李文朴;王银叶;高富;郭瑞;王青;

改性膨润土吸附废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聂锦旭;肖贤明;刘立凡;

吹脱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效果    徐颖;唐寿明;李峰;沈一村;

悬浮载体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霍保全;景长勇;刘旭东;

膜-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    高玉兰;冯旭东;汪苹;

膜吸收法去除丙烯腈废水中的氰化物和氨氮    刘海洋;何仕均;杨春平;王建龙;张子轩;刘铁军;

4种絮凝剂对腈纶废水的处理研究    常鹤;武腾;柏琳;张洪林;李长波;

处理微污染水的改性无烟煤制备工艺    赵玉华;于海华;

溶解氧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影响    黄志金;黄光团;史春琼;季景瑜;

鸟粪石沉淀法处理沼液实验研究    杨明珍;包震宇;师晓春;汪德生;

生物活性炭纤维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    尹艳娥;胡中华;刘亚菲;唐文伟;

HCR工艺处理高氨氮有机废水过程中氨氮浓度与pH值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覃许江;刘康怀;鄢丹;王汉林;苏祖兴;

生物沸石与微污染水源净化    梁国飞;颜培实;

化学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试验研究    吕玉娟;张道斌;张晖;

厌氧消化时间对养猪场废水处理影响    吴根义;谭建纯;颜智勇;杨仁斌;

不同滤料在微污染水生物慢滤中的去污效果比较    朱端卫;周怀东;刘玲花;李文奇;向琳;

石灰石改性粉煤灰和Fenton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    陈英;陈东;谢颖;

合成氨废水氨氮处理技术研究    尹先清;伍家忠;王华雄;汪文新;

A-A-O法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应用    徐红;陈秀忠;时元田;

PAC-MBR应用于经吹脱法预处理的垃圾渗滤液    谢晓慧;吴成强;杨敏;姚春丽;

“十二五”氨氮等四种污染物将强制减排    记者 李禾

氮氧化物和氨氮将纳入“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    记者 杜悦英

山东通报重点河流断面达标情况    李锦

虾苗池降低氨氮有法宝    杨宗韬 邬国民

防治资金缺口大 143项目未启动 巢湖滇池治污不力 氨氮问题突出    本报记者 郑惊鸿

我省需削减氨氮9.8% 氮氧化物9.9%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李静

我省已有43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线达标    本报记者 孙长岩 通讯员 屠艳苹 王静雯

“十二五”氨氮、氮氧化物减排10%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方旭燕

难以忽视的氨氮    本报记者 陈宏伟

“十二五”氨氮减排关键点及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洪臣

BAF工艺处理高浓度尿素废水试验研究    闫立龙

催化湿法氧化(CWAO)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李海生

催化湿式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模拟废水的研究    王健

强化垂直流—水平流组合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李剑波

新一代水处理技术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    尹艳娥

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    张延青

生物湿地床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研究    王骥

减压膜蒸馏应用于稀土冶金资源综合回收的研究    唐建军

侧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    张红晶

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的控制技术及机理研究    马晓雁

炭化秸秆对水体中氨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张慧

生物沸石滤池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应用研究    汪胜

镧改性分子筛脱氮除磷实验研究    张楠

废水中氨氮在土地处理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模拟研究    陈喜峰

沸石粉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    娄涛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慧

蒙脱土颗粒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余佳

高岭土改性成型及其交换性能研究    付芳

沼山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研究    高红梅

不同孔径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与其吸附性能研究    张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