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外源金霉素的吸附与解吸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5:36
热度: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外源金霉素的吸附与解吸【摘要】:近年来,由于耐抗生素细菌的发现,抗生素类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关注。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具有优良

【摘要】:近年来,由于耐抗生素细菌的发现,抗生素类药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关注。由于四环素类抗生素(TCs)具有优良的治疗价值,目前广泛用作畜禽的饲料添加剂,但是大部分抗生素不能被吸收,而是以粪便和尿液形式排出体外,对环境造成了相当的污染。生物质炭是一种新兴的有机吸附剂,被认为是有机污染物的超强吸附剂;而硅藻土是一种储量丰富的无机吸附剂,广泛用于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理。因此本文以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一种——金霉素(CTC)为例,研究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溶液中CTC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吸附解吸的影响,以探讨金霉素在两类吸附剂上的吸附特性,为缓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本试验采用OECD Guideline106批平衡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动力学、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以及离子强度和溶液pH值对吸附解吸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是一个前期快速吸附,中后期慢速平衡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在相同条件下,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附速率快于硅藻土;生物质炭吸附金霉素的平衡时间为8h,硅藻土为24h;相同动力学试验条件下,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附量高于硅藻土,生物质炭对溶液中金霉素的去除率高于硅藻土;固液比越大,初始浓度越低,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金霉素的去除率越高。 2.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量随金霉素的平衡浓度增加而增大,两种吸附材料对金霉素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呈正相关关系;生物质炭和硅藻土的吸附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解吸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容量、吸附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随温度升高由“L”型逐渐趋于线型。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过程均为自发进行的、熵推动的吸热过程,主要吸附机制是物理吸附。 3.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量较大,而解吸率较低(解吸率在2.25%-6.99%之间),对金霉素有不错的去除效果。在低浓度条件下(50mg·L-1)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去除效果相近,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但在高浓度条件下(50-400mg.L-1),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去除效果优于硅藻土。 4.金霉素溶液中钙离子强度能够密切影响两种吸附材料对金霉素的吸附和解吸,离子强度与金霉素在两种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解吸量和解吸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离子强度对吸附量和解吸量的影响程度随金霉素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大。 5.生物质炭对溶液pH值有很强的缓冲能力,溶液初始pH在4-10范围内,对生物质炭吸附金霉素的影响不明显;硅藻土对碱性溶液(pH7)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金霉素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硅藻土 吸附 解吸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131
【目录】:
  • 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第一章 前言15-25
  • 1.1 金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15-19
  • 1.1.1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性质15-16
  • 1.1.2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16-17
  • 1.1.3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水平17-18
  • 1.1.4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生态毒性18
  • 1.1.5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吸附行为18-19
  • 1.2 生物质炭及其相关研究进展19-21
  • 1.2.1 生物质炭的定义及特性19-20
  • 1.2.2 生物质炭的研究现状20
  • 1.2.3 生物质炭的吸附机理研究20-21
  • 1.2.4 玉米秸秆在中国的生产利用情况21
  • 1.3 硅藻土及其相关研究进展21-23
  • 1.3.1 硅藻土的理化性质及应用21-22
  • 1.3.2 硅藻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2-23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5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5-31
  • 2.1 供试材料25-26
  • 2.1.1 供试生物质炭25
  • 2.1.2 供试硅藻土25-26
  • 2.1.3 供试金霉素和其它化学试剂26
  • 2.2 试验方法26-27
  • 2.2.1 吸附试验26
  • 2.2.2 上清液中金霉素浓度的测定26-27
  • 2.3 试验设计27-29
  • 2.3.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解吸试验27-28
  • 2.3.1.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动力学试验27
  • 2.3.1.2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解吸热力学试验27-28
  • 2.3.1.3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吸附解吸的影响28
  • 2.3.1.4 pH值对金霉素吸附解吸的影响28
  • 2.3.2 金霉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解吸试验28-29
  • 2.3.2.1 吸附动力学试验28
  • 2.3.2.2 金霉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解吸热力学试验28-29
  • 2.3.2.3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吸附解吸的影响29
  • 2.3.2.4 pH值对金霉素吸附解吸的影响29
  • 2.4 数据处理29
  • 2.5 拟合模型与计算公式29-31
  • 2.5.1 动力学的拟合模型29
  • 2.5.2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模型29-30
  • 2.5.3 热力学参数计算公式30-31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31-57
  • 3.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解吸特征31-44
  • 3.1.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31-36
  • 3.1.1.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过程、平衡时间及其吸附去除31-33
  • 3.1.1.2 固液比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动力学的影响33-34
  • 3.1.1.3 初始浓度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动力学的影响34-35
  • 3.1.1.4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吸附动力学的模型拟合35-36
  • 3.1.2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的吸附解吸热力学36-40
  • 3.1.2.1 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解吸等温线的特征36-37
  • 3.1.2.2 温度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特征的影响37-38
  • 3.1.2.3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金霉素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38
  • 3.1.2.4 温度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解吸特征的影响38-40
  • 3.1.3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解吸的影响40-43
  • 3.1.3.1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上吸附作用的影响40-41
  • 3.1.3.2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生物质炭上解吸作用的影响41-43
  • 3.1.4 pH对金霉素在生物质炭上吸附解吸的影响43-44
  • 3.2 金霉素在硅藻土的上吸附解吸特征44-57
  • 3.2.1 金霉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44-48
  • 3.2.1.1 金霉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过程、平衡时间及其吸附去除率44-45
  • 3.2.1.2 固液比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45-46
  • 3.2.1.3 金霉素的初始浓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46-47
  • 3.2.1.4 吸附动力学的模型拟合47-48
  • 3.2.2 硅藻土对金霉素的吸附热力学特征48-51
  • 3.2.2.1 金霉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解吸等温曲线48-49
  • 3.2.2.2 温度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吸附作用的影响49-50
  • 3.2.2.3 硅藻土对金霉素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50
  • 3.2.2.4 温度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解吸作用的影响50-51
  • 3.2.3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吸附解吸的影响51-53
  • 3.2.3.1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吸附的影响51-53
  • 3.2.3.2 离子强度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解吸作用的影响53
  • 3.2.4 溶液pH值对金霉素在硅藻土上吸附作用的影响53-57
  • 第四章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3
  • 致谢63-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硅藻土对诺卡氏菌的吸附作用    沈岩柏,朱一民,魏德洲,苏秀娟

硅藻土微波改性及对污水中硫化物吸附的研究    刘景华;吕晓丽;魏丽丹;程志强;张奶玲;窦森;

稀土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络合物的光度法研究    江虹,刘绍璞,胡小莉,刘忠芳,湛海粼,孔玲,秦宗会

我国典型土壤对病毒等温静态吸附的数值模拟    张丛志;赵炳梓;张佳宝;张辉;王秋英;

猪场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环境的影响    廖新俤,蒋骥,吴银宝,肖德武

低品位硅藻土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    黄昆;薛洪海;张歌珊;开建荣;张祯祯;吕佳佳;康春莉;

硅藻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展望    肖力光;赵壮;于万增;

硅藻土处理工业废水中铜离子的研究    侯燕;杨云龙;

硅藻土的应用研究进展    胡涛;马永梅;王驰;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类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    张辉

畜禽粪便源环境风险物质在土壤中的变化特征研究    张健

生物碳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机理调控    周丹丹

pH和溶解性有机质影响下黑碳吸附农药行为的研究    程海燕

临江三级硅藻土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赵芳玉

改性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吕春欣

规模化养鸡场的环境控制现状及对策    高迎春,苏梅,魏秀丽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朱凤连;马友华;周静;关静;梁家妮;赵艳萍;

果园区土壤及脐橙果实中Fe元素的含量分析    官雪芳;林碧芬;林斌;徐庆贤;钱蕾;包武;钱午巧;

糖萜素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张俭;罗应;唐优良;伍贤进;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    袁新虎;

武汉市几类典型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    赵锦慧;李海燕;宫玺;杜文妹;胡荣芬;

抗生素残留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漆辉;马莎;张乙涵;伍钧;

不同类型菜地土壤中3种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    陈海燕;花日茂;李学德;胡忠立;

金霉素在不同耕作棕壤中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刘芳;刘惠军;杨守军;董元华;张忠兰;孙维拓;刘新程;

有机肥料中抗生素在农田土壤和植物间的迁移研究    田野;刘善江;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畜禽粪便引发的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    沈秀丽;杨增玲;韩鲁佳;

几种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的中草药    孙健;郑潇潇;张浩;

化学抗生素对鱼类的毒性和残留效应    甘居利;李娟;

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

绿色食品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探讨    徐培智;解开治;杨少海;罗文贱;陈建生;张发宝;唐拴虎;黄旭;

集约化养殖禽畜粪主要化学物质调查与分析    杨少海;姚丽贤;李国良;何兆恒;

液相色谱-质谱对预混饲料水解液中—碘酪氨酸与二碘酪氨酸的检测    王宗义;杨文军;张丽英;贺平丽;

水环境中药物活性化合物(PhACs)的检测技术    胡伟;郭昌胜;王玉秋;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赵旭;

有机废弃物CO_2施肥发酵过程中基质理化性状变化及残渣培肥土壤的作用    李玲玲

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    孙艳丽

北方设施菜地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防控对策研究    李树辉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宋垠先

兽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循环农业中的迁移累积及阻断技术研究    贺德春

多西环素在斑点叉尾鮰中安全使用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艾晓辉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湿地、稻田土壤酶分布与活性及生态功能指示    严金龙

基于分子印迹修饰电极的四环素选择性检测方法和仪器研究    王红涛

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    翟静雅

多西环素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沈亚安

牙科可切削硅藻土全瓷材料的基础研究    刘梅

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对牙科可切削硅藻土全瓷材料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殷雪萌

华北平原某铅冶炼厂附近农田土壤重金属研究    冉永亮

华北平原特定地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状况研究    梁爽

光谱法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    李晓甜

矿物掺料及生物技术在城市污泥烧结砖制备中的除臭及改性作用研究    孟杰

畜禽粪便类有机肥中主要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及对蔬菜生长、品质的影响研究    唐春玲

黑碳对五氯苯酚(PCP)的吸附—解吸行为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罗玲

有机物料对盆栽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    刘嘉芬,姚胜蕊,刘寄明,薛炳烨

长期施用粪肥对农田土壤中细菌四环素抗性水平的影响    汪勇;林先贵;王一明;闫淑珍;冯有智;

尿囊素对小麦幼苗光合功能的影响    凌杏元, 傅庭治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危害的研究    林凡华;陈海博;白军;

用有机膨润土吸附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杨明平;傅勇坚;

国内外硅藻土制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钱晓倩,金南国

TiO_2/ZnO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的研究    高俊敏,郑泽根,王琰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法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杨先锋,但德忠

电镀含铬废水的处理和利用    刘利萍,张淑蓉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韩志卿,张电学,王介元,陈洪斌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研究    宋建中

竹炭环境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周建斌

落叶松树皮热解特性及热解油制胶技术研究    闫振

黑碳对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余向阳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毒性研究    鲍艳宇

改性硅藻土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张红

生物质热裂解实验研究及热裂解产物利用    王栋

硅藻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研究    石超

土壤腐殖酸分级、表征及其光化学作用研究    曲风臣

临江三级硅藻土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赵芳玉

硅藻土对有机染料的吸附作用研究    张歌珊

改性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吕春欣

硅藻土对直接耐晒黑G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黄娜

有机物料分解对土壤生物化学性状及铜形态影响的研究    娄燕宏

金属/硅藻土吸附亮蓝染料废水研究    李芳

用色谱保留值研究云南腾冲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孔隙分布    鲍慈光,何南屏,刘玫,戴镇泽

我国硅藻土建材制品开发利用现状    李兆龙 ,陶薇薇

六道沟硅藻土的硅藻生态研究    李海龙;

A型沸石的合成法    张淑云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硅藻土中的主元素    邢玉富

硅藻土中水的核磁共振研究    李新安,张惠芬,冯璜,王辅亚,魏惠芳

硅藻土对储粮害虫的防治作用    王殿轩,闫兴江

硅藻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宋来洲,李健,林万杰

硅藻土微波酸浸提纯工艺研究    谷晋川,刘亚川,张允湘

橡胶功能填料——诺伊堡硅藻土    王象民;

硅藻土补强天然橡胶的研究    黄田富;彭政;罗勇悦;李永振;权维燕;廖双泉;

硅藻土在环保、生态中的应用    徐樟明;

硅藻土对水中汞吸附性能研究    宋秀环;刘淑琴;包善峰;

硅藻土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沈岩柏;朱一民;魏德洲;

硅藻土的化石埋葬学意义    胡雨帆;

国外利用硅藻土防治储粮害虫及其它害虫的研究进展    杨长举;薛东;张宏宇;华红霞;

用硅藻土制备超微细二氧化硅    郑水林;李杨;

硅藻土在扫描电镜下的微观形貌    王宗霞;曾路;王小波;严春杰;

载钯硅藻土的制备及吸放氢循环性能研究    陈伟;李慎兰;罗刚;韩兴博;陈德敏;刘实;杨柯;

不同应力水平下强结构性硅藻土的微观结构特性研究    洪振舜;立石义孝;刘松玉;邓永锋;

我市打造中国最大硅藻土航母企业    记者 张庆飞

临江市获“中国硅藻土(工业)城”称号    郭建康 记者 王春宝

临江获“中国硅藻土(工业)城”称号    郭建康

临江全力推进硅藻土工业城建设    张同科

攻坚战拉开帷幕    张同科

加快资源整合 打造硅藻土品牌    记者 孔峻巍

日本人饰材爱用硅藻土    

废弃物制出新产品    张同科

临江全力打造“中国硅藻土工业城”    张大勇

日推出硅藻土环保装修材料    乐绍延

玻璃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    许淳

硅藻土的提纯及其表面羟基、酸位研究    袁鹏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固定化脂肪酶在生产生物柴油中的应用研究    张振乾

纳米分子筛组装体吸附水体中痕量甲基叔丁基醚及其机理研究    路佳

硅藻土基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其染料吸附特性研究    林俊雄

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其溶胀动力学研究    祁晓华

微波活化生物质炭制备尧结构与吸附性能研究    冒海燕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生产力的效应研究    张阿凤

1,2-二氯丙烷制环氧丙烷FeAl(PO_4)_2催化剂及膜催化反应的研究    顾修君

P-TiO_2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SiO_2质多孔材料上的负载    李芳菲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和硅藻土对外源金霉素的吸附与解吸    赵亚平

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应用研究    李旭东

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王雨楠

临江三级硅藻土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赵芳玉

氢同位素分离涂钯硅藻土制备及吸-放氢特性研究    雷强华

TiO_2/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    何媛媛

硅藻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研究    石超

四种牧草种子种衣剂的研究    王治

超声促进污泥板框压滤脱水的研究    胡正猛

硅藻土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张贤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