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物质秸秆炭化炉的结构优化与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2:37
热度:

生物质秸秆炭化炉的结构优化与试验研究【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幵发可再生能源并实现产业化。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再生炭源,具有可储存运输的特点,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幵发可再生能源并实现产业化。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再生炭源,具有可储存运输的特点,通过快速热解可以转化为焦油、天然气以及炭。 生物质能的利用比例日益增大,尤其生物质炭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制约生物质炭化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是炭化过程中产生的焦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从新疆丰富的棉花秸秆资源来看,并结合已有的文献和国内外投入生产实践的炭化炉具,以棉花秸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物质秸秆炭化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设计一款炭化机械,用于将采摘后的棉花秸秆炭化还田,并取得焦油、木醋酸、天燃气等资源必将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2)阐述了热解概念及原理,着重介绍了生物质炭化热解的过程和热解产物。理清了生物质炭化热解的基本原理。阐述生物质油的化学组成成分,以及生物质油的理化特性。 (3)该焦油分离器适用于生物质气化可燃气体干法脱除焦油的分离工艺,且将旋风分离器和冷却器有机结合为一体的设计,不但集合了干法除焦油的优点,而且能够通过降温更加有效地去除焦油,提高了分离效率。通过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焦油分离器作为二级分离器仍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同时压力降较小,完全满足生物质气化工艺条件。如果将其应用在温差较大、馏点在温差区间内馏分较多的情况下,降温冷却会对提高焦油净化效果更加有利。焦油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可靠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4)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质秸秆炭化炉试验的条件,原料,目的,方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炭化的因素,同时对油气分离装置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物质秸秆不需粉碎压实填料,只需捆扎即可进行炭化反应,而且反应所得木炭的固定碳含量以及炭化比表面积都达到了满意的结果,满足现实生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质 秸秆炭化炉 油气分离装置 焦油 影响炭化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21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前言9
  • 1.2 生物质能源9-11
  • 1.2.1 生物质能源的现状9-10
  • 1.2.2 生物质能源的分类10-11
  • 1.3 现代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研究现状11-13
  • 1.3.1 气化12
  • 1.3.2 液化12
  • 1.3.3 热解12-13
  • 1.3.4 固化13
  • 1.3.5 直接燃烧13
  • 1.4 课题主要内容13-14
  • 1.4.1 课题主要研究的目的13
  • 1.4.2 课题研究内容13-14
  • 1.4.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14
  • 1.5 小结14-15
  • 第二章 生物质热解液化特性15-22
  • 2.1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概念15
  • 2.2 生物质的热解过程及原理15-18
  • 2.2.1 生物质热解过程15-17
  • 2.2.2 热解液化产品与应用17
  • 2.2.3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与基本性质17-18
  • 2.2.4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18
  • 2.2.5 生物油与其他燃料的对比分析18
  • 2.3 生物油的气化18-19
  • 2.4 生物油基本理化特性19-20
  • 2.4.1 多相性19
  • 2.4.2 粘度19-20
  • 2.4.3 热值20
  • 2.4.4 腐蚀性20
  • 2.4.5 含水量20
  • 2.5 焦炭的物化特性分析20-21
  • 2.6 小结21-22
  • 第三章 油气分离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分析22-27
  • 3.1 油气分离装置的总体设计22-23
  • 3.2 管式换热器设计23
  • 3.3 旋风分离器的设计23-24
  • 3.3.1 临界粒径23-24
  • 3.3.2 旋风分离器的压力损失24
  • 3.3.3 分离效率24
  • 3.3.4 进气口宽度24
  • 3.4 油气分离装置的测试24-25
  • 3.5 测试结果分析25-26
  • 3.5.1 分离效率与处理量的关系25-26
  • 3.5.2 压力降与处理量的关系26
  • 3.6 小结26-27
  • 第四章 生物质秸秆炭化炉的试验27-35
  • 4.1 生物质秸秆炭化炉的试验研究27-31
  • 4.1.1 试验条件27
  • 4.1.2 试验目的27
  • 4.1.3 试验方法27-28
  • 4.1.4 试验的过程28-29
  • 4.1.5 试验结果分析29-30
  • 4.1.6 试验结论30-31
  • 4.2 油气分离装置试验结果31
  • 4.3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与因素范围的确定31-34
  • 4.3.1 试验评价指标31-32
  • 4.3.2 炭化最终温度的对炭化反应的影响32-33
  • 4.3.3 升温速率对炭化反应的影响33
  • 4.3.4 保温时间对炭化产物的影响33
  • 4.3.5 炭化反应压力、秸秆含水量以及原材料形状对炭化反应的影响33-34
  • 4.3.6 反应的环境气氛对炭化反应的影响34
  • 4.3.7 试验影响因素的确定34
  • 4.4 小结34-35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35-36
  • 5.1 结论35
  • 5.2 展望35-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39-40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4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吉林省生物质能源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继平;马立军;尹子康;付晓霞;雒鹰;魏松艳;刘冰;张晓光;崔铁花;

生物质水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高英;石韬;汪君;陈汉平;王贤华;杨海平;

生物质水热炭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查湘义;

生物质直接燃烧利用现状    何宝华;彭祚登;

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研究    闫文刚;俞国胜;张海鹰;赵雪松;陈诚;刘小虎;

2014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高峰论坛    

生物质转化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蒋国良,袁超,史景钊,褚伟,王淮东

我国生物质粉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    朱德文;陈永生;肖宏儒;任彩红;

中国生物质利用政策演变与展望    崔海兴;郑风田;张彩虹;

2014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高峰论坛    

生物质油应用技术    唐汝江;陈汉平;王贤华;张世红;刘德昌;

生物质转换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    何光设;蒋恩臣;

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的研究    赵军;王述洋;

生物质开发的前景、约束因素与对策    孙自铎;

我国生物质的回收与利用    刘勇;王连勇;杜涛;

污染零排放与生物质利用    翟帆;刘汉儒;史云娣;刘赞;王军;

生物质中热值气化技术实验研究    张晓东;郑接林;周劲松;许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

一种寒地地区新型农村生物质利用方式——牛粪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研究与利用    黄雅曦;王小典;高金鑫;王哲滨;

生物质资源及其产业    王海;

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    孙军;

生物质节能炉具发展起步    本报记者 肖蔷

世界生物质燃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河洛炉业:生物质炉具如何商用化    郑现莉

收储运一体化破解生物质综合利用瓶颈    本报记者 邹春蕾

能源新机遇 低生物质能前景无限    本报记者 徐阳

低品位生物质可望“变身”清洁能源    本报记者 张璐

生物质新能源利用应科学    河南鹤壁正道重机厂董事长 于富强

全球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活跃    金叔文

滇企生物能源新探索    本报记者 李继洪

利用生物质能 打造环保新村    通讯员 马康本报记者 高博

生物质利用产业系统演化与发展研究    李强

基于物化结构特征的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研究    车德勇

生物质常规与非常规条件下的热解行为及升值利用研究    曹青

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易其国

笋壳流化床快速热解制取生物质油的研究    廖益强

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试验研究    陈吟颖

生物质催化热解和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李建芬

高含水量废弃生物质水热降解工艺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    罗光恩

超临界流体中生物质油分级精制方法的研究    李望

生物质流态化燃烧粘结失流特性研究    滕海鹏

生物质在超/亚临界水条件下液化研究    曹洪涛

生物质粉体制备及高效燃烧初步研究    郭勇

生物质炭燃烧及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潘伟林

基于灰成分的生物质结渣特性研究    张浩

南宁市主要农业生物质资源量测算及预测研究    何俊贺

生物质灰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易珊

微波—离子液体辅助生物质快速裂解制取生物质油的实验研究    刘平

用于混合气化的生物质烘焙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王贵军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刘敏

生物质(海藻)裂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郭晓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