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秸秆添加方式对黑钙土有机碳积累和CO_2释放的影响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50:44
热度:

秸秆添加方式对黑钙土有机碳积累和CO_2释放的影响研究【摘要】:秸秆还田是松嫩平原耕作黑钙土的主要培肥途径。为揭示“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合或翻压还田”(简称“秸秆混合”)与“玉米秸秆地

【摘要】:秸秆还田是松嫩平原耕作黑钙土的主要培肥途径。为揭示“玉米秸秆与土壤混合或翻压还田”(简称“秸秆混合”)与“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简称“秸秆覆盖”)两种方式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及环境效应,以黑钙土为供试土壤,以玉米秸秆为供试物料,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重点研究了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黑钙土有机碳积累和CO2释放影响研究。 (1)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秸秆混合”与“秸秆覆盖”处理的CO2释放速率曲线均在培养的第4d或6d时出现一个CO2释放高峰,从第13-52d进入第1个缓慢释放平台,第52-91d进入第2个缓慢释放平台。在相同秸秆添加量条件下,“秸秆混合”的CO2释放速率峰值明显高于“秸秆覆盖”,但进入缓慢释放平台后,“秸秆混合”的CO2平均释放速率反而低于“秸秆覆盖”。“秸秆混合”和“秸秆覆盖”的CO2累积释放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交叉点,在交叉点之前,“秸秆混合”的CO2-C累积释放量高于“秸秆覆盖”,交叉点后,逐步低于“秸秆覆盖”。 (2)外加碳酸钙处理的CO2释放速率曲线均在培养的第4d或6d时出现一个CO2释放高峰,从第16-52d进入第1个缓慢释放平台,第52-91d进入第2个缓慢释放平台。在相同秸秆添加量条件下,“外源碳酸钙”的CO2释放速率峰值明显高于“秸秆混合”,CO2-C累积释放量为:添加0.6%秸秆0.4%秸秆0.2%秸秆。 (3)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为:CK残留量最大,CK0.2%0.4%0.6%秸秆覆盖,CK0.2%0.4%0.6%秸秆混合,“秸秆覆盖”的碳酸钙含量大于“秸秆混合”,外源1%CaCO3与秸秆混合处理的碳酸钙变化为CK0.2%0.4%0.6%。 (4)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微团聚体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秸秆添加量条件下,“秸秆混合”比“秸秆覆盖”可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微生物碳含量、改善微团聚体组成。研究结果预示,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如能借助于秋翻压及旋耕等手段将秸秆与土壤混合或翻压还田,会比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有更好的土壤培肥和环境效应。 【关键词】:秸秆添加方式 黑钙土 CO_2释放 有机碳积累 碳酸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54.1;X1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5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7-8
  • 1.2 研究进展8-12
  • 1.3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12-15
  • 第二章 供试材料与方法15-19
  • 2.1 供试材料15
  • 2.2 试验设计15-16
  • 2.3 试验方法16-19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19-38
  • 3.1 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黑钙土 CO_2释放特征的影响19-26
  • 3.2 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26-29
  • 3.3 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29-31
  • 3.4 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31-35
  • 3.5 秸秆不同添加方式对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影响35-38
  • 第四章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5
  • 作者简介45-46
  • 致谢4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体外产气法评定天祝几种高山植物的抗营养因子及饲用潜力    丁学智;龙瑞军;阳伏林;史海山;黄小丹;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彩霞;柴守玺;赵德明;李志贤;常磊;王婷;

袁庄麦田秸秆覆盖保墒措施的研究    王玉坤,赵勇

不同农作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迟凤琴;

中国干旱性地区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及其在陆地系统碳转移上的意义    潘根兴

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业机械化    傅湘宁;沈国宏;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高利伟;马林;张卫峰;王方浩;马文奇;张福锁;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王清奎,汪思龙,冯宗炜,黄宇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郑华;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孙建;刘苗;李立军;刘景辉;KENNETH Dean Sayre;

有机物料对盆栽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    刘嘉芬,姚胜蕊,刘寄明,薛炳烨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山东寿光日光温室土壤有效钾的研究    王月明;孙万刚;李红梅;江丽华;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污泥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张钊;白向玉;周磊;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黑河中游绿洲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调查研究    杨荣;苏永中;

研究地下水中HCO_3~-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法    钱天伟,段长春,曹玉清

我国畜禽粪便中氮素养分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刘晓利,许俊香,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吴树栋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樊丽琴,南志标,沈禹颖,高崇岳

金露梅灌丛地下生物量形成规律的研究    周华坤,周立,赵新全,沈振西,李英年,周兴民,严作良,刘伟

不同牧草品种对体外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汤少勋,姜海林,周传社,谭支良

建设灌丛草地重振我国牧区雄风    石山;

河西绿洲灌区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增产节水效应    张凤云;张恩和;景锐;黄高宝;成雪峰;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高纬度冬季下垫面释放CO_2的证据    方精云,唐艳鸿,小泉博,别宫有纪子

    

    

    

    

    

    

    

    

    

秸秆添加方式对黑钙土有机碳积累和CO_2释放的影响研究    何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