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水溶液中无机氮的吸附性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9:11
热度:

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水溶液中无机氮的吸附性能【摘要】:为探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水溶液中无机氮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其对NH4+-N、NO3--N和NO2--N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摘要】:为探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水溶液中无机氮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其对NH4+-N、NO3--N和NO2--N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用等温吸附模型对NH4+-N和NO3--N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探讨制得生物炭对无机氮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400℃和600℃制得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均呈碱性,表现为400℃600℃;同种原材料,与400℃制得生物炭相比,600℃制得生物炭碱性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多,而酸性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少.400℃制得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能力较强(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4.22和4.09mg/g);而600℃制得生物炭对NO3--N和NO2--N的吸附能力较强(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NO3--N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73和0.63mg/g;对NO2--N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55和0.35mg/g).与NO3--N和NO2--N相比,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NH4+-N的吸附能力更强,4种生物炭对NH4+-N的平衡吸附量是NO3--N/NO2--N的4.29~20.2倍.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研究表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物炭对水溶液中NH4+-N和NO3--N的吸附过程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是多分子层吸附.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省市政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关键词】生物炭 无机氮 吸附性能 含氧官能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3074;51408397)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11081) 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基金项目(20143049)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2014070)
【分类号】:X52;O647.3
【正文快照】: *责任作者,讲师,cxwang127@126.com农田土壤大量施用氮肥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氮素淋失不但导致其利用率降低,而且使地下水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1-2].因此,寻求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治理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生物炭因其良好的环境效应已成为农业和环境科学领域的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曹国良;张小曳;郑方成;王亚强;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冯伟;张利群;何龙娟;庞中伟;郭淑珍;

中国秸秆生物质发电区域适宜度分异评价    侯刚;李轶冰;席建超;杨改河;罗诗峰;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    王丽;李雪铭;许妍;

中国各省甲烷排放量初步估算及空间分布    乐群;张国君;王铮;

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张小洁;张忠潮;

氨化处理对油葵秸秆营养成分及消化率的影响    哈丽代·热合木江;阿依古丽·达嘎尔别克;哈斯亚提·托逊江;艾比布拉·伊马木;

Developmental Status Quo and Trend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Liming CAO;Xiaohua PAN;Maobai LI;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    朱继荣;孙崇玉;于红梅;束良佐;刘瑞;章丽萍;

多花黑麦草与大豆秸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研究    闫艳红;李君临;郭旭生;玉柱;张新全;孙娟娟;罗燕;

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    李波

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罗天相

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段华平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蔬菜硝酸盐积累机理及其农艺调控措施研究    都韶婷

杭州市空气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源汇机制    陆豪

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    骆永民

中国生物质能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侯刚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福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处理发展趋势    余臻

野外燃烧秸秆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防治    杭维琦,陈建江

农作物秸秆治理与综合利用    刘娅

上海郊区秸秆还田现状与对策初探    姚政,王树红,汪寅虎,蒋小华

广东省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与问题    林日强,宋丹丽

农村秸秆焚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邬莉,陈静,朱晓东,许有鹏,冯彬,杨莉

对我国农村焚烧秸秆污染及其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工业替代    陈新锋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    胡代泽

我国秸秆资源化技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翁伟,杨继涛,赵青玲,张百良

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千丰;王光华;

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孟军;陈温福;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

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

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    鄂洋

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杰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    刘国成

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Niaz Muhammad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李昌见

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    梁桓

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    武玉

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李阳

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    邱志腾

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    吴晶

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盖霞普

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    王丽丽

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于志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