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08:51
热度: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摘要】: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桃园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含量和δ13C

【摘要】: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桃园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以及有机碳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使红壤稻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秸秆还田对有机质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仅施化肥处理。施肥或秸秆还田使0~25 cm和0~5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明显提高,且有机碳变异幅度也明显增大。0~10 cm表层土壤δ13C值与对照的差异最大,而施化肥或秸秆还田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大。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在培养初期的矿化速率较大,并在1~3周内迅速降低且逐渐达到稳定状态。秸秆还田使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提高较明显,各处理的平均矿化速率为CO2 47.75~31.16 ml/(kg.d),稳定矿化速率为CO2 40~60ml/(kg.d),12周培养期内累积矿化量大小为CK+CNP+CN+CNPK+CNPNPKNNKCK。长期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均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提高,而秸秆还田作用更明显。因此,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作为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红壤水稻土的养分供应能力,并且能够维持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缓冲性和长期稳定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施肥 秸秆还田 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变异 矿化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5CB12110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07)资助
【分类号】:S151.9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库在维持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有机碳固定和矿化过程对全球大气CO2浓度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1-3]。红壤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在长期水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成的红壤水稻土在南方稻作区分布很广[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δ~(13)C值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晋京;窦森;张大军;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李忠佩;吴大付;

δ~(13)C方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朱书法,刘丛强,陶发祥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周萍;张旭辉;潘根兴;

红壤稻田系统养分循环与C、N转化过程    周卫军

畜禽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征宇;蔡葵;赵明;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的砷    谢建茂;张美如;罗小芳;许同建;

复合微生物肥料高效菌株的筛选    董昌金,蒋宝贵

安徽烟区土壤和烟叶的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王世济;李桐;赵第锟;韩永镜;崔权仁;刘小平;武家美;

贵州省植烟土壤氮素释放特征研究Ⅰ——黔南地区植烟土壤氮素释放的特征    翟琨;向东山;

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磷·钾的影响    魏忠平;张玉龙;孟庆龙;田义;王耀生;张辉;

安徽省主要烟区土壤和烟叶氯含量状况及合理施氯    赵第锟;鲍穗;王世济;刘小平;崔权仁;武家美;

大镜山水库底泥的蓄积量及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林彰文;尹涛;谭镇;韩博平;冯远船;谭柏贤;郑旭明;

百喜草对南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军;

蔬菜保护地连作土壤肥力性状调查研究    刘文利;马琳;

北京市污灌区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研究    杨林林;杨培岭;王成志;

北京市污灌区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研究    杨林林;杨培岭;王成志;

大气酸沉降影响下硫的生态化学——以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例    石盛莉

甘肃沿黄灌区盐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李小刚

酸性紫色土钙、锌、硼的复合效应及机理研究    刘金萍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肥力及环境效应的研究    高明

长期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小麦系统中钾素利用的研究    熊明彪

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张磊

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养分平衡与地力维护研究    易志军

红壤铜污染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生物学表征    俞慎

土壤-牧草系统氮锌复合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何忠俊

猪场废弃物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系统的研究    郭亮

Cu2+、Cd2+、Pb2+、Zn2+、与草炭溶解态有机质络合关系的研究    蒋疆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    刘世梁

不同卫生无害化处理技术对污泥养分效率与环境生态效应的影响    吴慧兰

水稻节水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程旺大

基于ES与RMIS的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咨询系统研究    凌波

海南省反季节香蕉营养特性和营养诊断指标的研究    张海风

重庆市旱地土壤肥水协同效应研究    朱华玲

不同水稻土中铁的微生物还原特征    杨春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肥力的垂直变化    王春明

自然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肖剑英

秸秆微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李湘;魏秀英;董仁杰;

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

小区域水平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的评价与分析    李忠佩,王效举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

鼎湖山森林土壤~(14)C表观年龄及δ~(13)C分布特征    沈承德,易惟熙,孙彦敏,邢长平,杨英,彭少麟,李志安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和赋存规律    刘启明,王世杰,朴河春,欧阳自远

苏南地区稻麦(油)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丁文斌;朱中华;陶吉平;芮文其;蒋建华;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剂品种比较试验    陈璋;

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贺京;李涵茂;方丽;胡啸;孔维才;

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秦子;刘子琪;曾庆亚;张爽;

“三一”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寒地稻草还田中应用研究初报    单提波;杨绍华;慕永红;隋阳辉;王安东;孔宇;

玉米机收后秸秆粉碎还田方法及效果研究    李大伟;

秸秆还田对连作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伟;龚久平;刘建国;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速率与调控研究    董文旭;吴电明;胡春胜;张玉铭;杨培培;王莹;

模拟增温与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琳;朱霞;孙庚;罗鹏;王蓓;

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    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毛伟;赵新农;姚开文;刘雪基;

酵素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    朱绍林;乔红梅;姜晓清;周明;

作物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    何建新;王志进;朱建桦;张晓建;严玉娟;

推行绿色技术 发展低碳农业    任小平;孙达义;

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金磊;曹东京;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邹城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孟宪平;张存强;袁伟;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科凯生物工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马建宏;许春香;陈德星;杨步银;袁瑜;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

要求做好秸秆还田工作    首席记者 魏贵富

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咋消除    晁豪

十二团秸秆还田面积达4万多亩    通讯员 徐风武 李国成

大路镇村民试验创新田沟腐烂秸秆还田法    赵月霞 余宽平

广西92万亩秸秆还田助力钱粮双增    记者 唐广生 通讯员 谢倩云

“微生物催腐剂”破解秸秆还田难题    记者 白锋哲

牙克石农场10万亩作物实现秸秆还田    车兴华

全市秋季秸秆还田面积已达六成    记者 程颖 通讯员 杨朝晖

七十六团90%农田秸秆还田    通讯员 王军 欧阳雪慧

青浦加大秸秆还田扶持力度    通讯员 吴军 颜震杰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钾素效应研究    王志勇

黄土高原农田综合地力及碳汇特征对连续多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响应    慕平

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武际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黄绍敏

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及安全评价    林英华

基于试验与模型的C、N循环研究    潘志勇

长期施钾对北方典型土壤钾素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谭德水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及地膜覆盖对棕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于树

土壤过程的系统学分析初探——以连续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过程为例    李贵桐

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赵彩霞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研究    李春胜

还田秸秆配施外源酶效应研究    韩玮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路文涛

关中平原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及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南雄雄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酶及细菌多样性影响研究    刘佳斌

秸秆还田对黑土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影响的研究    李传宝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孙汉印

高产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秸秆还田效应的研究    夏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