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逆微乳液研制六铝酸盐催化剂对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7:50
热度:

逆微乳液研制六铝酸盐催化剂对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摘要】:本文采用可控共沉淀法以NH_4HCO_3和NH_4OH组成的缓冲溶液作为沉淀剂及逆微乳液为媒介合成六铝酸盐及其金属取代系列

【摘要】: 本文采用可控共沉淀法以NH_4HCO_3和NH_4OH组成的缓冲溶液作为沉淀剂及逆微乳液为媒介合成六铝酸盐及其金属取代系列甲烷燃烧催化剂。首先研制了由表面活性剂,助剂,油相和水相四组分逆微乳液拟三元体系相图,分别选择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活性剂,脂肪醇为助剂,正辛烷为油相和水相[或Al(NO_3)_3溶液]。研究了助剂脂肪醇链长、表面活性剂与助剂相对量和盐浓度对微乳液体系形成和稳定性影响,并以电导率随水含量变化的规律很好地印证了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选取相图中稳定微乳区合成了具有高温稳定性的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六铝酸镧。用BET、TG-DTA和XRD表征了催化剂的物性和结构,并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对甲烷燃烧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NH_4HCO_3和NH_4OH缓冲溶液作为沉淀剂及利用逆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均能使催化剂前驱体分散更充分,沉淀更均匀,可合成化学均一的六铝酸盐,有效地降低六铝酸盐晶相形成的温度。逆微乳液法更具有优势,其成晶温度仅为950℃。Fe取代的六铝酸盐具有较好高温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而Mn取代的同晶体则具有较好的低温催化活性,Fe和Mn离子同时对Al~(3+)进行取代时,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比表面,T_(10)仅为475℃,T_(90)为660℃。 【关键词】:甲烷催化燃烧 六铝酸盐催化剂 稀土 逆微乳液 相图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23
  • 1.1 背景意义10
  • 1.2 催化燃烧方法概况10-11
  • 1.3 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机理11
  • 1.4 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研究进展11-17
  • 1.4.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12
  • 1.4.2 钙钛矿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2-13
  • 1.4.3 六铝酸盐及其同晶取代物催化剂13-16
  • 1.4.4 六铝酸盐的合成研究16-17
  • 1.5 微乳液简介17-22
  • 1.5.1 反相微乳液的组成、结构及其特征参数17-18
  • 1.5.2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类型和机理18-19
  • 1.5.3 反相微乳液中制备纳米粒子的反应过程19-20
  • 1.5.4 影响反相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因素20-22
  • 1.6 论文工作设计22-23
  • 第二章 可控共沉淀法研制六铝酸盐甲烷燃烧催化剂23-34
  • 2.1 催化剂的制备23-24
  •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24-25
  •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24
  • 2.2.2 比表面积的测试24
  • 2.2.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24
  • 2.2.4 差热-热重分析法(TG-TDA)24
  • 2.2.5 激光粒度散射24
  • 2.2.6 电导率的测定24
  • 2.2.7 扫瞄电子显微镜(SEM)观察24-25
  • 2.2.8 透射电镜(TEM)25
  • 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25
  • 2.2.10 催化剂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的评价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3
  • 2.3.1 催化剂前驱体的热重-差热分析25-26
  • 2.3.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26-27
  • 2.3.3 金属离子取代对六铝酸镧催化剂结构影响27-28
  • 2.3.4 焙烧温度及金属取代对催化剂燃烧活性影响28-31
  • 2.3.5 六铝酸镧的程序升温还原31-33
  • 2.4 小结33-34
  • 第三章 CTAB逆微乳液体系研制六铝酸盐甲烷燃烧催化剂34-59
  • 3.1 拟三元体系相图的绘制34
  • 3.2 微乳液体系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34-38
  • 3.2.1 表面活性助剂脂肪醇碳链长的影响34-35
  • 3.2.2 表面活性助剂含量的影响35-36
  • 3.2.3 温度的影响36-37
  • 3.2.4 盐浓度的影响37-38
  • 3.3 拟三元逆微乳液体系的电导和相行为研究38-39
  • 3.4 逆微乳液法研制六铝酸镧催化剂39-55
  • 3.4.1 催化剂制备39
  • 3.4.2 微乳液体系中水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39-40
  • 3.4.3 热重-差热分析40-41
  • 3.4.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41-44
  • 3.4.5 取代离子对催化剂结构性能的影响44-50
  • 3.4.6 催化剂的表面分析50-53
  • 3.4.7 六铝酸镧形貌分析53-54
  • 3.4.8 六铝酸镧透射电镜分析54-55
  • 3.5 逆微乳液法研制六铝酸钡催化剂55-57
  • 3.5.1 Fe、Mn离子取代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55-56
  • 3.5.2 Fe、Mn离子取代对催化剂甲烷燃烧活性的影响56-57
  • 3.5.3 六铝酸钡形貌分析57
  • 3.6 小结57-59
  • 第四章 SDS逆微乳液体系研制六铝酸盐甲烷燃烧催化剂59-67
  • 4.1 拟三元体系相图的绘制59
  • 4.2 微乳液体系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59-62
  • 4.2.1 不同油相对微乳体系的影响59-60
  • 4.2.2 表面活性助剂脂肪醇碳链长的影响60-61
  • 4.2.3 表面活性助剂含量的影响61
  • 4.2.4 盐浓度的影响61-62
  • 4.3 拟三元逆微乳液体系的电导和相行为研究62-63
  • 4.4 催化剂制备63-64
  • 4.5 逆微乳液法研制六铝酸镧催化剂64-66
  • 4.6 小结66-67
  • 第五章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3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致谢74-75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75-7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金属掺杂的镧锰六铝酸盐催化还原NO    冯英;宋永吉;任晓光;李翠清;王虹;

CO_2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催化剂六铝酸盐LaNi_yAl_(12-y)O_(19-δ)的研究    徐占林,毕颖丽,甄开吉

反胶团或微乳液法制备超细颗粒的研究进展    王笃金,吴谨光

微乳液的结构及其在制备超细颗粒中的应用    施利毅,华彬,张剑平

基于相图法的W/O型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分析    潘海敏;杨伯伦;李萌萌;李国智;贺拥军;

酸、碱、盐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影响    翁建新;曹学功;

气相法合成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进展    孙志刚,胡黎明

微乳反胶团体系在纳米超微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邵庆辉,古国榜,章莉娟

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杨光成,丁建东,宋洪昌

反胶团或微乳液法制备超细颗粒的研究进展    王笃金,吴瑾光,徐光宪

纳米微粒的微乳液制备法    沈兴海,高宏成

高温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应用的研究    徐金光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    张萍,周大利,刘恒

微波辐照下聚苯乙烯/银核壳复合粒子的制备    吴正翠,邵明望,孙益民

5%精喹禾灵微乳剂的研究和开发    林昌志

三氟氯氰菊酯微乳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夏茹;黄建炎;何金华;

适用于痕量锌离子迁移的微乳液的制备及迁移条件    周文杰;

微乳形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王李节;周艺峰;聂王焰;

适用于痕量钴离子迁移的吐温80微乳的制备及迁移条件    周文杰;

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微乳液体系的电导行为研究    张园园;柳守忠;徐明利;罗时忠;

多重乳液法制备空腔状纳米二氧化钛    蒋利民;胡文斌;张翠成;陈春年;

25%毒·高氯微乳剂研究    张发亮;冯世龙;

以偏钛酸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郭琼;肖高;施亦东;陈衍夏;金圣姬;李婷;

破解中国婴儿肾结石病因与婴儿奶粉关系的译码及孩子肾结石病机理分析    郦韬珉;

微乳液模板法制备无机/有机纳米复合微粒    成国祥;章家泉;唐懿;沈锋;姚康德;

纳米ZnO紫外屏蔽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刘亚津;梁小平;李万灯;蒋强;

软模法制备无机空心球    甘治平;官建国;

脱水铝系污泥吸附去除水溶液中磷的研究    胡静;吴树彪;董仁杰;

金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掺杂玻璃三阶非线性研究进展    洪俊;聂秋华;王公平;徐键;戴世勋;

β-Al_2O_3型高温热稳定材料及其制备法    陈笃慧;杨乐夫;毛通双;蔡俊修;

水热法制备纳米镍铁氧体    雷霆;罗凤兰;唐光明;薄新维;

钙钛矿型LMC64/A催化剂的乙酸乙酯催化燃烧稳定性研究    赵世芳;杨玉霞;孙鲲鹏;徐贤伦;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掺杂型Zn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修饰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    曲华

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    肖知国

喷雾药液在靶标植株上的沉积与润湿研究    陆军

晶相可控纳米TiO_2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金属改性研究    童天中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研究    宋运涛

浆膜动态性能研究及其在蒙脱土掺杂浆料改性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张志奋

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    梁生荣

固体推进剂用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高烨

两性增溶剂CHAPS聚集性质及其与Triton X-100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秦显国

阳泉无烟煤对CH_4、CO_2吸附特性研究    任子阳

苯乙烯—异戊二烯(或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赵玉荣

D5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及其在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万伟

五种新型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在电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王成斌

稀土共发光反应的研究及其纳米材料的相转移法制备    洒盼盼

二价阳离子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铝盐混凝的影响    杨飞飞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重油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郑翠英

改性聚酰胺—胺的合成及破乳性能的研究    迟瑞娟

水平刻槽管壁面升膜蒸发传热传质耦合研究    王桂荣

食品微乳液制备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程娟

六铝酸盐LaMAl_(11)O_(19-δ)催化CO_2重整甲烷制合成气    徐占林,崔湘浩,甄明,毕颖丽,甄开吉

六铝酸盐作涂层的蜂窝陶瓷型La_(0.8)Sr_(0.2)MnO_3催化剂热稳定性    官芳;卢晗锋;黄海凤;刘华彦;张泽凯;陈银飞;

Mn、Fe取代六铝酸盐的结构和甲烷催化燃烧性能    马丽景;王林宏;李殿卿;宋永吉;

LaCu_xZn_(1-x)Al_(11)O_(19-δ)六铝酸盐催化剂分解N_2O的催化性能    董留涛;宋永吉;李翠清;王虹;李敏;王军利;

不同方法制备LaCu_(0.8)Zn_(0.2)Al_(11)O_(19-δ)催化剂及其催化分解N_2O活性研究    宋永吉;董留涛;李翠清;王虹;任晓光;

蜂窝状金属丝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贫燃条件下选择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    孙红

稀释法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    沈兴海,王文清,高宏成

分子有序组合体的内聚能理论及其应用(二)内聚能理论    郭荣,李干佐,刘木辛

CO_2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催化剂六铝酸盐LaNi_yAl_(12-y)O_(19-δ)的研究    徐占林,毕颖丽,甄开吉

超临界干燥方法对甲烷燃烧催化剂LaMnAl_(11)O_(19)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徐金光,田志坚,王军威,徐云鹏,徐竹生,林励吾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Ca_xSr_(1-x)TiO_3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联反应    蔚新运,徐奕德,黄家生,刘炳灿

CO_2在受主掺杂CaTiO_3体系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作用    于春英,李文钊,齐爱华

Li-La-Mn-O钙钛矿型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研制    赵静,王大祥,李永丹

负载型镍金属催化剂上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    路勇,余长春,丁雪加,沈师孔,邓存,福建宁德师专化学系

乙烷在钛酸盐复合氧化物上的氧化脱氢Ⅰ.锂掺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陈铜,李文钊,于春英,季亚英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镍基催化剂性能 Ⅱ.碱性助剂的作用    许峥,李玉敏,张继炎,张鎏,何菲

Ce_(1-x)Eu_xO_y固溶体的制备及甲烷燃烧催化性能研究    刘成文;罗来涛;赵旭;

共沉淀-超临界干燥法制备La_2Co_xSn_(2-x)O_7烧绿石及其甲烷燃烧性能    孙德印;杨帆;蒋政;张涯远;谢华;王辉;李福俊;

CeO_2掺杂的PdO纤维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研究    张建霞;何洪;戴洪兴;訾学红;

逆微乳液法合成六铝酸盐甲烷燃烧催化剂    王良士;白守礼;崔梅生;石冰洁;李殿卿;龙志奇;陈霭璠;

甲烷催化燃烧的新型载体    陈敏;王月娟;李君;郑小明;

用5-Br-PADAP分光光度测定钇组稀土的研究    王献科

中国稀土科技文献索引(1990)    

稀土化合物HoAl_(2.8)Si_(0.2)晶体结构测定    李均钦,曾令民,庄应烘

稀土在铸钢轧辊中的应用    芦大松,刘本华

稀土可望治疗爱滋病和癌症    王学正

负载型LaFeAl_(11)O_(19-δ)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包莫日根高娃;胡瑞生;龙泽荣;白雅琴;

稀土Gd掺杂对金属氧化物涂层(SnO_2/Ti)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王静;冯玉杰;刘正乾;

第五届国际稀土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稀土对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孙胜英;袁书强;周根树;柴东朗;

我国稀土产业的现状及其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刘金宝;林静;

稀土的“hormesis效应”与农业生态环境潜在效应    陈祖义;

簿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高纯稀土中硅的研究    闫永胜;黄卫红;陆晓华;

LaX_3-L-H_2O三元体系(30℃;X~-=NO_3~-,Cl~-;L=OCBAAP,PCBAAP)的相平衡研究    梁宏斌;王文林;李淑君;唐宗薰;

稀土/纳米TiO_2的表面电子结构    梁金生;金宗哲;王静;

Tb在多晶Ni-Mn-Ga合金中的存在行为及对磁性能的影响    赵增祺;熊玮;吴双霞;刘国征;黄继民;王新林;

“稀土大国”缘何与“稀土强国”擦肩?    张逸远

徐光宪:造就中国稀土传奇    舒亚 声文 小勇

“萃取”一生“稀土”情    孟兰英

造就稀土“中国传奇”    本报记者 杨晨光

西方为何惧怕中国限制稀土出口?    邱林

世界狂挖中国稀土:草原的灾难    本报记者 谭娜

中国禁止稀土出口将会如何?    大河

江西稀土,力争国际话语权    本报记者 李晚成

科技转化率将国内稀土应用“降级”    本报见习记者 孙萌萌 陈凯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江西稀土:力争国际话语权    李晚成

稀土氧化物催化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研究    温存

大比表面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合成及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    吴跃辉

稀土对提高电镀金刚石钻头性能的研究    潘秉锁

稀土变形镁合金组织性能及加工工艺研究    余琨

外源性稀土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胡勤海

钛合金表面激光合成与熔覆稀土生物陶瓷复合涂层的研究    王勇

高温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应用的研究    徐金光

稀土/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微观结构与发光、射线屏蔽及磁性能的关系研究    刘力

负载金属催化剂结构与尺度控制及其表征    王周君

稀土纳/微米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    刘桂霞

逆微乳液研制六铝酸盐催化剂对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王良士

单、双层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化学与物理性能比较    杨忠苹

La-B-Sn-O(B=Mn、Fe、Co、Ni、Cu)系列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戴莹莹

稀土元素对高等水生植物重金属毒害的缓解效应    张小兰

稀土对硬质合金结构和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尹飞

稀土与重金属及其交互作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马广岳

稀土元素镧对逆境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杰

千层塔依存环境与石杉碱甲积累量季节变化关系的研究    赵晓丹

含稀土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研究    李红星

小白鼠稀土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吕景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