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多样性动态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17:03
热度:

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多样性动态分析【摘要】:嗜甲烷菌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环境中。是一类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巨大潜能

【摘要】:嗜甲烷菌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环境中。是一类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巨大潜能而引起了微生物学家广泛的兴趣。嗜甲烷菌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目前,国内外研究嗜甲烷菌对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多集中在纯培养方面,但是纯培养只能视为人工构建的生物群落,自然界大部分参与生物修复的嗜甲烷菌无法被发现。本文通过直接提取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基因,利用DGGE和RFLP方法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特别是嗜甲烷菌多样性和自然群落进行分析,初步了解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生态情况,为更好的研究控制用于降解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微生物打下了理论基础。 首先,比较了三种活性污泥总DNA的提取方法,即TENP法、高温裂解法和优化PEG法。通过提取量、纯度以及是否有利于后续分子操作等方面的比较,最终确立了使用优化PEG方法提取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基因组,避免了纯化过程带来的DNA损失或丢失。 其次,采用DGGE法对两种活性污泥样品不同季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电泳图谱显示,两种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别不大,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季节,微生物种类相对较多,随着季节变化,温度逐渐降低,微生物种类逐渐开始变少,但同时出现了一些在高温时未出现的菌群。而有一些菌在不同条件下却一直存在。通过UPGMA系统树分析发现,两种污泥分属于不同的基因簇,由此可以说明,两种污泥主要降解菌群不同。 然后,利用DGGE系统对一年的活性污泥样品中的Ⅰ型和Ⅱ型嗜甲烷菌16S rDNAV3可变区扩增片段进行电泳,从宏观上分析了嗜甲烷菌type Ⅰ和type Ⅱ两种类型在活性污泥中分布情况。DGGE图谱表明Ⅰ型菌和Ⅱ型菌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Ⅰ型菌随时间和温度变化较大,Ⅱ型菌则变化不明显。每个时期的优势菌群差别不大。 最后,建立嗜甲烷菌16S rDNA文库并采用RFLP技术对插入16S rDNA片段的质粒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念性分析。酶切结果初步揭示了嗜甲烷菌Ⅰ型比Ⅱ型种类更加丰富。随机选取部分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嗜甲烷菌,以及一些参与降解一碳和复合碳的细菌,这些菌株与嗜甲烷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属于变形菌纲。根据序列建立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系统进化树,为进一步研究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的分离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活性污泥 嗜甲烷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6S rDNA文库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1 文献综述12-24
  • 1.1 碳循环中的嗜甲烷菌12-14
  • 1.1.1 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12
  • 1.1.2 甲烷的循环12-13
  • 1.1.3 甲烷氧化作用13-14
  • 1.2 嗜甲烷菌简介14
  • 1.3 嗜甲烷菌的分类14-17
  • 1.3.1 基于形态学的分类情况14-15
  • 1.3.2 基于16S rDNA的分类情况15-17
  • 1.4 嗜甲烷菌的研究方法17-20
  • 1.4.1 纯培养方法17
  • 1.4.2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17-20
  • 1.5 嗜甲烷菌的生态分布20
  •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20-24
  • 1.6.1 研究意义20-22
  • 1.6.2 研究主要工作22-24
  • 2 活性污泥总 DNA提取方法的确定24-31
  • 引言24
  • 2.1 材料与方法24-27
  • 2.1.1 实验仪器24-25
  • 2.1.2 实验试剂25
  • 2.1.3 污泥样品的预处理25
  • 2.1.4 活性污泥总 DNA的提取方法25-27
  • 2.2 提取总 DNA质量检测27-28
  • 2.2.1 基因组 DNA浓度测定和纯度鉴定27
  • 2.2.2 PCR和凝胶电泳检测27-28
  • 2.3 结果与分析28-29
  • 2.3.1 提取方法的对比28-29
  • 2.3.2 PCR扩增情况29
  • 2.4 讨论29-31
  • 3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鉴定31-38
  • 引言31
  • 3.1 材料与方法31-33
  • 3.1.1 实验仪器31
  • 3.1.2 实验试剂31-32
  • 3.1.3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及保存32
  • 3.1.4 活性污泥 DNA的提取32
  • 3.1.5 细菌16S rDNAV3区的扩增32-33
  • 3.1.6 PCR扩增产物的 DGGE分析33
  • 3.2 结果与分析33-37
  • 3.2.1 总染色体 DNA提取33-34
  • 3.2.2 活性污泥中细菌16S rDNA V3区DGGE结果34-37
  • 3.3 讨论37-38
  • 4 嗜甲烷菌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38-49
  • 引言38
  • 4.1 材料与方法38
  • 4.1.2 实验仪器38
  • 4.1.2 实验试剂38
  • 4.2 PCR产物的扩增38-40
  • 4.2.1 嗜甲烷菌16S rDNA基因的扩增38-39
  • 4.2.2 嗜甲烷菌16S rDNA片断 V3区扩增反应条件39-40
  • 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嗜甲烷菌I型和II型多样性40-41
  • 4.3.1 嗜甲烷菌16S rDNA的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40
  • 4.3.2 对 DGGE图谱进行分析40-41
  • 4.4 结果与分析41-47
  • 4.4.1 嗜甲烷菌16S rDNA扩增结果41
  • 4.4.1 嗜甲烷菌 I型多样性分析41-44
  • 4.4.2 嗜甲烷菌 II型多样性分析44-47
  • 4.5 讨论47-49
  • 5 嗜甲烷菌16S rDNA扩增片断的克隆与初步分析49-59
  • 引言49
  • 5.1 材料与方法49-50
  • 5.1.1 取样地点49
  • 5.1.2 实验仪器49-50
  • 5.1.3 培养基、抗生素以及常用溶液的配制50
  • 5.2 PCR产物的扩增50
  • 5.3 PCR产物的检测及纯化50
  • 5.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50-51
  • 5.5 构建克隆质粒51
  • 5.6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51
  • 5.7 提取质粒51
  • 5.8 质粒的 ARDRA分析51-52
  • 5.8.1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51-52
  • 5.8.2 酶切产物的电泳分析52
  • 5.8.3 文库指标分析52
  • 5.9 序列测定52
  • 5.10 系统发育分析52-53
  • 5.11 结果与分析53-56
  • 5.11.1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53
  • 5.11.2 文库的 RFLP酶切图谱分析53-55
  • 5.11.3 文库分析55-56
  • 5.12 讨论56-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5
  • 附录A 部分嗜甲烷菌typeI的16S rDNA序列65-68
  • 附录B 部分嗜甲烷菌typeII的16S rDNA序列68-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0-71
  • 致谢71-72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应用于PCR-DGGE分析的活性污泥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比较    毛丹丹;许培雅;

生活污水污泥驯化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规律    许培雅;毛丹丹;吴建江;聂锋;

甲烷氧化菌的高密度培养    梁洪野

甲烷氧化菌素检测、生物合成及结构表征    闫超泽

高PHB含量的甲烷氧化混合菌群筛选及开放培养    姜丹

可用于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高平平,赵立平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钟鸣,周启星

活性污泥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与应用进展    马丽华,张道方,黄民生,谢冰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覃拥灵

AAC反应器好氧菌的筛选及菌株配伍性能的比较    温树梅;李春;付伟超;鲁建江;曹鹏;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丁嫚;赵翠;温东辉;

氯代有机溶剂共降解研究进展    张锡辉,R.Bajpai

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丁嫚;李璐;邹莉;温东辉;唐孝炎;

废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总DNA的提取    沈国;李茵;

曝气强度对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脱氮过程中N_2O排放的影响    朴哲;陈新兵;赵秀锦;刘艳萍;康贻军;何成达;殷士学;

不同SBR系统N_2O排放及微生物群落比较    朴哲;陈新兵;赵秀锦;刘艳萍;何成达;殷士学;

PCR-DGGE技术在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王峰,傅以钢,夏四清,杨殿海

生物过滤塔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性    席劲瑛,胡洪营,姜健,钱易

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李淼;吴跃进;余增亮;俞汉青;吴李君;姚建铭;花日茂;汤锋;邱志芳;宋立言;韦朝阳;骆永明;赵其国;

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    赵立平;

金属矿区及污水灌溉区抗重金属放线菌的筛选及吸附机理研究    林雁冰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氨氧化菌及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王晓慧

准好氧填埋场CH_4减排和加速稳定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张维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随水稻品种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农田温室气体释放意义    Qaiser Hussain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    胡江

鞘氨醇单胞菌降解溴氨酸及强化体系DNA指纹解析    曲媛媛

渤海湾近岸海域的细菌学研究及其在海岸带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肖慧

受典型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相关研究    刘宪华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江长胜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徐华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重金属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江丽

污水处理过程中短程硝化的微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安晓宇

种植体周围龈下微生物的观察研究    廖丽斐

垃圾填埋场覆土层植物根围甲烷氧化活性研究    赵长炜

番茄灰霉病病株根际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刘舒

好氧颗粒污泥快速培养及处理味精废水效果研究    何青

改良剂对锌铬复合污染水稻土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赵晓姝

生物滤塔净化α-蒎烯废气实验研究    应佳

MBR和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中除磷菌种群结构研究    阳习龙

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研究    张秀媚;赵凤廉;李本东;丁丽;

天然气制甲醇合成气工艺及进展    刘一静;刘瑾;

一碳化工产品及其发展方向    刘昌俊,许根慧

PCR-DGGE技术在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中的特点    王峰,傅以钢,夏四清,杨殿海

PCR-DGGE技术解析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    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

PCR-DGGE研究处理垃圾渗滤液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中的细菌多样性    肖勇;杨朝晖;曾光明;马延和;刘有胜;王荣娟;徐峥勇;

多功能细菌复合系NSC-7的菌种组成多样性    刘长莉;王小芬;牛俊玲;吕育财;郭鹏;沈海龙;崔宗均;

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强化自养反硝化菌研究    常玉梅;杨琦;郝春博;尚海涛;姜体胜;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细菌的甲烷氧化作用:其对极端环境中生命的意义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杨卫健,张双全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韩冰

活性污泥合成PHAs的饥饿丰盛模式耦合磁场作用机理    陈红

甲烷氧化菌的分离及氧化活性的影响因子研究    周叶锋

铜离子冲击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谢冰,姜京顺

荧光原位杂交法在活性污泥硝化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谢冰,徐华,徐亚同

可用于微生物群落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高平平,赵立平

TGGE分析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多样性    高平平,晁群芳,张学礼,王凌华,赵立平

微生物醌指纹法在环境微生物群体组成研究中的应用    胡洪营,童中华

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16S rRNA/DNA方法    张彤,方汉平

微生物群落结构探针杂交评价不同培养基从活性污泥分离优势菌群的能力    高平平,赵立平

ERIC-PCR:一种快速鉴别环境细菌菌株的方法    赵立平,肖虹,李艳琴,张峰

原废水培养基分离活性污泥中的苯酚降解细菌    高平平,陈迎春,刘彬彬,张学礼,赵立平

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研究进展    廖劲松,庄桂

肉类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活性污泥吸附再生法浅层曝气简介    齐金声;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测定在生化处理试验中的应用    朱名钫;

葛化有机磷农药废水生化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邓家齐,顾曼如,涂炎香

两段活性污泥再曝气法处理含酚废水过程动力学分析    孙福德;满春生;

介绍Bhnke的吸附活性污泥两段生物法    

废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微生物动力学及其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向    吴献花,吴龙江

对活性污泥过剩摄磷发生条件的新认识    刘延华,冯生华

海藻酸钠包埋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固定化技术    赵亚乾,杨镭,李康敏,黄晓晖 ,方志健

SBR活性污泥闲置期的保养    陈霄燕

废水处理 第五篇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一)——活性污泥法    徐亚同,史家梁,张大鹏

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运转效能的生物评价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徐军;

低rbCOD及VFAs下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    崔成武;

活性污泥生化法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运用    杨芸;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光伟;刘和;云娇;陈坚;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膜生物反应器中同时硝化反硝的研究    王源;孟凡刚;周忠波;黄国城;高贵和;

磁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    易洋;周勉;曾茂军;

活性污泥凝絮体的形成过程    李培睿;李宗义;王振宇;王海磊;贾蕴丽;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研究    陈声贵;许木启;周可新;曹宏;

光合细菌和活性污泥耦合制氢    杨占春;陈晓晔;朱建良;

从污水中找出“钱景”    薛燕 胡敦明

制药污水成为湖北环保新难题    邓国军

追踪污水变清的奥秘    本报记者 来洁

市污水处理厂通过省环保专项验收    李平

“机器人”吞污泥吐肥料治蓝藻    记者 燕冰通讯员 蔡晓臻

活性污泥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夏昕

污水处理全过程    陈希

西朗污水处理项目技术领先    徐琦

节能减排靠人力资源保障    阮莉珠

化腐朽为神奇    本报记者 庞惠文

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    卢永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翔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江映翔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刘俊建

海洋钻井平台废弃税基泥浆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杨知勋

新杀虫剂啶虫脒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影响及其降解研究    姚晓华

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    孙磊

活性污泥中嗜甲烷菌多样性动态分析    郑维

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子解析    师晓爽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赵振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范石美

基于ASM3的活性污泥模型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李玉新

高压静电场促进活性污泥絮体沉淀和改善其活性的研究    朱现信

循环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CAS-BT)污水处理设备的优化设计    黄平

磷钙废水生物处理工艺选择试验    石小锋

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的探索研究    王传花

城市污水活性污泥系统模拟    李志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