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崇西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和功能菌群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1:04:06
热度:

崇西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对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和功能菌群的影响【摘要】:湿地是大气甲烷最大的自然源,而甲烷的氧化能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湿地土壤中,C

【摘要】:湿地是大气甲烷最大的自然源,而甲烷的氧化能有效地减少甲烷排放量,减缓因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在湿地土壤中,CH4在厌氧生境中由产甲烷菌形成以后,在途经土壤和水层扩散时可被栖息于其间的甲烷厌氧氧化氧化为CO2,因此,甲烷的厌氧氧化作用是减少湿地CH4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深入了解湿地不同植被土壤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及甲烷厌氧氧化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Archaea,ANME archaea)群落结构特征,本文以崇西湿地光滩、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和落羽杉群落(Taxodium distichum)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培养的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包括定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和克隆文库分析技术),较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40-50cm)的理化性质、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甲烷厌氧氧化菌群落丰度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芦苇和落羽杉湿地上层土壤(0-20cm)的有机碳、总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下层土壤(30-50cm),芦苇和光滩湿地的SO2-4含量随土层增加而下降,落羽杉则呈相反趋势。同时,植被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芦苇和落羽杉湿地土壤的有机碳、总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光滩湿地。虽然芦苇湿地的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和落羽杉湿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微生物量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后者。芦苇和光滩湿地的总铁均小于落羽杉湿地,芦苇和光滩湿地的SO2-4含量在0-30cm均高于落羽杉湿地,而在30-50cm均低于落羽杉湿地。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湿地土壤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主要与植被类型、土壤厚度、土壤微生物等影响因素有关; 2)不同湿地土壤的甲烷厌氧氧化潜力随土壤厚度的增加变化显著:0-10cm土层,光滩、芦苇和落羽杉湿地土壤的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变化范围在12.0-24.0nM/g.d,变化趋势为光滩芦苇落羽杉;其余四个土层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的甲烷厌氧氧化潜力变化趋势均为落羽杉芦苇光滩,并且,落羽杉湿地土壤的甲烷厌氧氧化潜力变化范围为12.0-35.0nM/g.d,显著高于光滩和芦苇湿地(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被类型、土层和总氮含量显著(P0.05)影响湿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变化,其中,总氮含量与甲烷厌氧氧化潜力呈负相关。 3)通过DGGE实验结果表明,芦苇和落羽杉湿地优势菌株多集中于20-50cm的深层土壤中,0-10cm的条带普遍较少,光滩湿地不同土层的优势菌株较少且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湿地土壤的条带总体分为0-10cm和10-40cm和40-50cm这三类。香农指数多样性分析显示,光滩、芦苇和落羽杉湿地土壤不同土层的ANME古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芦苇和落羽杉湿地在0-40cm土层的香农指数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光滩湿地。 4)通过对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分析表明:不同湿地土壤ANME微生物群落主要分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光滩湿地40-50cm土层的ANME古菌群落单独分为一支。0-10cm的微生物种类较少,只属于热变形菌纲(Thermoprotei)。10-40cm微生物种类较多;芦苇湿地中,40-50cm土层的甲烷厌氧氧化菌种类均属于泉古菌门,10-20与20-30cm土层的种属则归属于广古菌门和泉古菌门两个古菌门;落羽杉湿地中,广古菌门种属仅出现在30-40cm,而泉古菌门种属在10-50cm土层中均有出现。三个湿地土壤20-40cm土层的香农多样性指数较高;虽然光滩湿地的ANME古菌群落多样性高于芦苇和落羽杉湿地,但其优势菌的数量要低于后者。因此,土壤深度和植被类型是决定湿地土壤ANME古菌分布的重要因素; 5)通过对ANME古菌16S rRNA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变化范围为9.1×104copies/ng-6.8×105copies/ng DNA之间。其中,光滩0-10cm土层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最大,为4.44×105copies/ng DNA;10-20cm和20-30cm土层,芦苇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最高,分别为8.83×105copies/ng DNA和7.98×105copies/ng DNA。30-40cm土层,芦苇和落羽杉湿地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光滩,分别为4.67×105copies/ng DNA和4.80×105copies/ng DNA,且二者差异不显著。40-50cm土层,16S rRNA基因拷贝数变化趋势为芦苇落羽杉光滩。将同植物湿地土壤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进行比较,变化趋势为:光滩0-10cm土层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高于芦苇和落羽杉湿地,而10-50cm土层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则显著低于后者。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深度显著影响ANME古菌群落的丰度,总氮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ANME古菌群落丰度呈负相关。 【关键词】:崇西湿地 芦苇 落羽杉 光滩 甲烷厌氧氧化 定量PCR DGGE 克隆文库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7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9
  • 1.1 前言15-16
  • 1.2 湿地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类型16-19
  • 1.2.1 硫酸盐还原型16-18
  • 1.2.2 硝酸盐还原型18-19
  • 1.3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影响因素19
  • 1.4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微生物机制19-26
  • 1.4.1 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培养19-20
  • 1.4.2 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类20-24
  • 1.4.3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分子生态机制24-26
  • 1.5 研究区域概况26-27
  •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27-29
  • 1.6.1 研究内容27-28
  • 1.6.2 研究目的及意义28
  • 1.6.3 技术路线28-29
  • 第二章 不同植物群落对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影响29-47
  • 2.1 样品采集地点29-30
  • 2.2 研究方法30-34
  • 2.2.1 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处理30
  • 2.2.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30-33
  • 2.2.3 甲烷厌氧氧化潜力测定33
  • 2.2.4 甲烷气体样品的检测33-34
  • 2.2.5 数据处理34
  • 2.3 结果与分析34-43
  • 2.3.1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的 TC,SOC,SIC 变化34-37
  • 2.3.2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的变化37-39
  • 2.3.3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的总氮含量变化39
  • 2.3.4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的总铁含量的变化39-40
  • 2.3.5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的 SO2-4含量的变化40-41
  • 2.3.6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变化41-42
  • 2.3.7 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线性回归分析42-43
  • 2.4 讨论43-46
  • 2.4.1 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分析43-45
  • 2.4.2 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甲烷厌氧氧化潜力的影响45-46
  • 2.5 小结46-47
  • 第三章 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47-67
  • 3.1 材料与方法47-54
  • 3.1.1 供试土壤47
  • 3.1.2 实验仪器47
  • 3.1.3 实验试剂47-48
  • 3.1.4 PCR 扩增引物48
  • 3.1.5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 PCR 条件48-50
  • 3.1.7 土壤总 DNA 提取50-51
  • 3.1.8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51-52
  • 3.1.9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的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构建克隆文库测序52-54
  • 3.1.10 数据处理54
  • 3.2 结果与分析54-63
  • 3.2.1 光滩湿地 ANME 古菌 16S rRNA 的 DGGE 指纹图谱分析54-56
  • 3.2.2 芦苇群落湿地 ANME 古菌 16S rRNA 的 DGGE 指纹图谱分析56-58
  • 3.2.3 落羽杉群落湿地 ANME 古菌 16S rRNA 的 DGGE 指纹图谱分析58-59
  • 3.2.4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 ANME 古菌群落多样性比较59
  • 3.2.5 湿地土壤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分析59-61
  • 3.2.6 湿地土壤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文库的序列分析61-63
  • 3.3 讨论63-65
  • 3.3.1 不同植物群落湿地土壤 ANME 古菌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63-64
  • 3.3.2 不同植物湿地土壤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序列分析64-65
  • 3.4 小结65-67
  • 第四章 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群落丰度多样性67-74
  • 4.1 材料与方法67-70
  • 4.1.1 供试土壤67
  • 4.1.2 研究方法67-70
  • 4.1.3 数据处理70
  • 4.2 结果与分析70-72
  • 4.2.1 不同植物湿地土壤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丰度多样性70-71
  • 4.2.2 环境因子与 ANME 古菌 16S rRNA 基因群落丰度的相关性分析71-72
  • 4.3 讨论不同植物群落对湿地土壤 ANME 古菌群落丰度的影响72
  • 4.4 小结72-74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4-76
  • 5.1 结论74-75
  • 5.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5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5-86
  • 致谢8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湖底泥中的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朱群;沈李东;胡宝兰;楼莉萍;程东庆;

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    杨黎芳;李贵桐;

河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分布及碳储量估算    宋泽峰;段亚敏;栾文楼;毕攀;

四川平通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土壤近红外光谱分析及意义    易泽邦;曹建劲;罗松英;王正阳;廖宜鹏;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冯异星;

陇中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的影响    张丽华;谢忠奎;王亚军;郭志鸿;

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崔丽峰;刘丛强;涂成龙;李龙波;丁虎;

桂西北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碳酸钙与水分含量的响应    黄媛;苏以荣;梁士楚;陈香碧;何寻阳;

青海省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无机碳分异特征    刘淑丽;林丽;杜岩功;李以康;张法伟;郭小伟;欧阳经政;曹广民;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壤类型无机碳分布特征    张雪妮;吕光辉;贡璐;秦璐;李尝君;孙景鑫;任曼丽;

北方不同植被下土壤岩石试片的溶蚀速率及碳汇分析——以山西汾阳地区为例    黄奇波;覃小群;刘朋雨;唐萍萍;

耕作年限对龟裂碱土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王智明;张峰举;许兴;

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李忠和

山东半岛北部典型滨海湿地碳的沉积与埋藏    曹磊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研究    简晓彬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土壤CO_2无机通量研究    王铭

湿地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和厌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沈李东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类型草原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差异    张月鲜

黄土高原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储量及影响因素    张瑞

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动态研究    黄姗姗

土壤有机、无机碳库变化差异及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苏冬雪

桂西北典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碳酸钙、水分及温度的响应    黄媛

广州典型城市绿地碳足迹核算和评估研究    张颖

官司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碳氮特征    史鹏举

吉林前郭冻融期盐碱水田土壤碳变化及储量研究    娄云

气候变化对黄土碳库效应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秦小光,李长生,蔡炳贵

西湖底泥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沈李东;胡宝兰;郑平;钱轶超;陈婷婷;胡安辉;楼莉萍;

中国干旱性地区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及其在陆地系统碳转移上的意义    潘根兴

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    段建南,李保国,石元春,严泰来,朱德海

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沈李东;胡宝兰;郑平;

甲烷生成细菌的最新话题    郭丽华

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的无机营养需求    李亚新

共存于厌氧真菌分离培养液中瘤胃甲烷菌的检测及其多样性分析    成艳芬;毛胜勇;裴彩霞;刘建新;朱伟云;

瘤胃总甲烷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构建    李长青;金海;栗原光规;

加拿大发现“食用甲烷菌”预示火星有生命可能    

瘤胃甲烷菌及甲烷生成的调控    郭嫣秋,胡伟莲,刘建新

瘤胃降解粗纤维产甲烷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的分离鉴定    孙美洲;金巍;李袁飞;毛胜勇;成艳芬;朱伟云;

微量金属元素对甲烷菌激活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李亚新,杨建刚

家畜胃肠道甲烷减排技术进展    曹珍;廖新俤;

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甲烷气能力和群落构成研究    金锐;任南琪;郭婉茜;

瘤胃甲烷菌及甲烷生成的调控    郭嫣秋;胡伟莲;刘建新;

反刍动物甲烷减量排放调控措施    孙凤莉;墨锋涛;李茜;郑长山;魏忠华;左晓磊;刘荣昌;

家畜胃肠道甲烷减排技术进展    曹珍;廖新俤;

共存于厌氧真菌分离培养液中瘤胃甲烷菌的检测及其多样性分析    成艳芬;毛胜勇;裴彩霞;刘建新;朱伟云;

瘤胃甲烷调控方法评述    刘开朗;王加启;卜登攀;李旦;赵圣国;于萍;

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机制及营养控制研究    朱伟云;毛胜勇;成艳芬;

宿主牛对瘤胃中甲烷菌群区系的影响    彭永佳;管乐珞;刘建新;

甲烷古菌的群感效应及其调控的生理过程    张桂山;张凡;李洁;东秀珠;

甲烷: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有力证据    记者 曹丽君

地球上先有植物还是先有细菌    记者潘治

瓦斯克星——微生物    谈奇石

植物油及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对瘤胃甲烷生成和微生态的影响    张春梅

瘤胃古菌C簇的分布、分离及氢营养特性的研究    金巍

草食动物厌氧真菌及其共存甲烷菌的分离鉴定和体外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    金巍

土著菌群降解原油产甲烷特性及群落演替    金锐

自然结合的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体外代谢特性及产乳酸潜力的初步研究    刘军花

厌氧微生物空间载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公维佳

粒状甲烷单氧化酶中铜载体(Methanobactin)的模拟    王义振

日粮碳水化合物结构和添加丝兰皂苷对瘤胃发酵及甲烷产生机制的影响    李国祥

油藏发酵细菌的鉴定及石油烃厌氧生物降解研究    黎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