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41:01
热度:

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理想的替代能源,成为了全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能否稳定存在主要受温度、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理想的替代能源,成为了全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能否稳定存在主要受温度、压力、自身结构以及成份组成的影响。海平面升降、底层水温变化、沉积速率的改变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海底滑坡、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的突发性分解释放。我国南海北部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赋存区,在地质历史中也曾多次发生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天然气水合物所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与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反应(AOM-SR)是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其反应过程不仅受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向上逸散的甲烷等碳源的影响,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硫酸盐也对反应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开展对我国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中碳硫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还可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在突发条件下的分解释放机理,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寻找和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依托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气源条件研究”(项目编号:2009CB219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北部海底沉积层硫酸盐-甲烷体系产消机制及其界面(SMI)特征研究”(项目编号:40976035)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体系中产甲烷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编号:41276046)等项目,对台西南海域钻获的973-4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测定、自生黄铁矿镜下观察以及沉积环境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其他甲烷水合物潜在区的孔隙水特征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南海北部台西南海域973-4柱的有机碳含量为0.39-1.26%,TS含量为0.2-0.7%,AVS在898cm深度激增至9315μmol/g,黄铁矿δ34S含量在17.9‰~-44.4‰之间。利用973-4柱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断:973-4柱存在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与甲烷厌氧氧化还原硫酸盐两种硫酸盐还原路径,对应深度分别为360-440cm、580-900cm。其中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可分为上下两部,对应深度分别为580-700cm、700-900cm,上部以甲烷含量作为AOM反应的限制条件,下部则受到硫酸盐含量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上下部的分界以硫酸盐梯度的突变为标志,此外,黄铁矿δ348含量接近0‰及黄铁矿晶型出现二次生长也可作为辅助判断指标。 (2)973-4柱SMI界面深度为900cm,结合碳同位素结果和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认为973-4柱较浅的SMI界面深度预示着台西南海域可能存在有天然气水合物藏。 (3)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多个站位的硫酸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总结出南海北部硫酸盐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可分为:表层有机硫氧化带、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中部过渡带及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带。表层有机硫氧化带的出现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类型、局部地质构造及洋流有关,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常集中出现。中部过渡带的出现与否不但取决于上部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作用,而且与下部向上渗漏的甲烷通量相关。 (4)SMI界面的深浅常常与下部是否赋存甲烷水合物藏关系密切,影响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SMI界面深度计算结果的因素复杂多样,本文首次提出了干扰数据的过滤方法,计算了南海北部多个站位的SMI界面深度,获得了新的合理的SMI界面。 (5)973-4柱中黄铁矿以其形成机制可划分为两种:充填于生物碎屑及沉积物颗粒间的I型充填和交代充填于生物壳体碎屑中的II型充填。宏观上,黄铁矿可分为管状、块状及莓球状三种。黄铁矿集合体上部多为管状,中部为块状,深部为莓球状,充填型黄铁矿各个层位均有分布。黄铁矿集合体形态取决于形成时期沉积物颗粒间空隙大小及生物碎屑类型。 (6)973-4柱中黄铁矿单晶可见截角立方体、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立方体与五角十二面体形成的聚型。八面体作为黄铁矿存在的主要晶型分布于各个层位中,其它几种晶型出现在700cm深度的沉积物中,此深度恰为SMTZ上下部的分界线,多晶型的存在代表着局部微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AOM反应限制条件的变化造成的。这种限制条件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下伏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偶发且不稳定,使得局部甲烷通量变化较大,最终导致在SMTZ中AOM反应的限制因素在SO42-与CH4之间随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进而影响到黄铁矿的形成环境及路径。 (7)研究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中有较高活性有机质首先通过氧化有机质的途径还原硫酸盐。随着高活性有机质的消耗,沉积物埋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过程受到抑制,低活性有机质在产甲烷带被产甲烷菌利用,生成甲烷,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甲烷水合物。由于甲烷水合物赋存条件的改变,其分解释放的甲烷向上逸散,又为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作用提供甲烷,从而完成了整个早期成岩过程中碳硫相互作用。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 碳硫相互作用 硫酸盐-甲烷交接面(SM) 黄铁矿 酸可挥发性硫(AVS)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744.4;P736.3
【目录】:
  • 缩略语表10-11
  • 摘要11-14
  • Abstract14-18
  • 第1章 绪论18-27
  • 1.1 研究意义18-22
  • 1.2 研究现状22-24
  • 1.3 存在问题24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24-25
  • 1.5 技术路线25-27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7-36
  • 2.1 项目依托与样品来源27-29
  • 2.1.1 项目依托27
  • 2.1.2 样品来源27-28
  • 2.1.3 测试分析项目28-29
  • 2.2 分析方法29-36
  • 2.2.1 样品前处理29
  • 2.2.2 有机碳(TOC)含量测定29-30
  • 2.2.3 总碳、总硫(TC、TS)测定30-31
  • 2.2.4 酸可挥发性硫(AVS)测定31-32
  • 2.2.5 磁化率测定32-33
  • 2.2.6 黄铁矿的晶体形态分析33-34
  • 2.2.7 黄铁矿中δ~(34)S的测定34
  • 2.2.8 孔隙水中阴离子测定34-36
  • 第3章 南海北部陆坡台西南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36-47
  • 3.1 沉积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36-38
  • 3.1.1 沉积物总碳、总硫(TC、TS)36-37
  • 3.1.2 沉积物总有机碳(TOC)37-38
  • 3.2 沉积物中自生矿物特征38-39
  • 3.2.1 酸可挥发性硫(AVS)38
  • 3.2.2 黄铁矿中δ~(34)S含量38-39
  • 3.3 沉积物孔隙水特征39-41
  • 3.3.1 沉积物含水率39-40
  • 3.3.2 沉积物孔隙水中阴离子40-41
  • 3.4 地化指标对甲烷水合物的指示意义41-47
  • 3.4.1 TS和AVS异常对甲烷的指示意义41-43
  • 3.4.2 自生黄铁矿δ~(34)S异常及其对甲烷的指示意义43-44
  • 3.4.3 SMTZ的分层现象44-45
  • 3.4.4 微生物分布的耦合现象45-47
  • 第4章 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47-54
  • 4.1 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分带现象47
  • 4.2 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作用47-49
  • 4.3 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作用49-51
  • 4.4 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51-54
  • 第5章 南海北部自生黄铁矿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54-71
  • 5.1 黄铁矿集合体形态54-56
  • 5.2 黄铁矿单晶形态56-62
  • 5.3 黄铁矿的纵向分布规律62-65
  • 5.4 黄铁矿的成因机理及对甲烷水合物的指示意义65-71
  • 5.4.1 黄铁矿的成因机理65
  • 5.4.2 黄铁矿对甲烷水合物的指示意义65-71
  • 第6章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孔隙水中硫酸盐还原模式71-81
  • 6.1 表层硫酸盐浓度升高现象71
  • 6.2 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对SMI界面计算的影响71-74
  • 6.3 中层过渡带74-76
  • 6.4 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对SMI界面计算的影响76-78
  • 6.5 硫酸盐含量变化模式78-81
  • 第7章 主要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81-84
  • 7.1 主要研究成果81-82
  • 7.2 创新性进展82-83
  • 7.3 研究存在的问题83-84
  • 参考文献84-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基金90-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正在发表的论文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汪蕴璞,林锦璇,王翠霞,王思源,汪珊

南海北部滨珊瑚高分辨率Mg/Ca温度计    韦刚健,李献华,聂宝符,孙敏,刘海臣

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    施小斌,周蒂,张毅祥

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变化的定点观测分析    方文东,施平,毛庆文,甘子钧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林长松;高金耀;虞夏军;叶芳;谭勇华;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    张伟;武强;黄敬利;

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    郭朴;方文东;甘子钧;陈荣裕;龙小敏;

南海北部陆架碳循环模式的建立——水动力模式部分    杨金湘;林新油;万振文;

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杨庆轩;梁鑫峰;田纪伟;康建军;

南海北部油气微生物勘查研究    王庆光;徐瑞松;王洁;

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

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王东晓;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性质研究    岳保静;栾锡武;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条件    杨木壮;沙志彬;郭依群;赵祖斌;

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    王金宝;

南海北部中全新世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余克服;

南海北部陆缘的海底地震仪探测和构造属性研究    丘学林;吴世敏;施小斌;赵明辉;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的新生代火成岩分布与热流分布    张毅;何丽娟;汪集旸;

南海北部陆隆地震反射特征    黎明碧;金翔龙;

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    于猛■点评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张洪涛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    特约记者 陈惠玲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    

国家将投资8亿勘探研究可燃冰    许金晶

我国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    记者 李晓明

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    鲍讯

南海白云凹陷机制初步确定    徐海 李洁尉

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    周丽燕

我国在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    王巧然

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    记者 黄晓芳实习生 吕雁玲

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宫响

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    苏健

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吴长航

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    杨庆轩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    王秀娟

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    高志友

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    潘国富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邬黛黛

光学遥感影像中耀斑区内孤立波信息提取模型    康健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    董冬冬

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    王磊

南海北部甲烷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碳硫相互作用    张劼

南海北部环流观测研究    马云龙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杨斌

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    王金宝

南海海洋叶绿素α时空分布及对季风变动响应的研究    李敏

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    林学举

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    张增海

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    袁梁英

南海北部海气碳通量的模式研究初探    杨金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