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应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40:58
热度: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应性能研究【摘要】:光促表面催化甲烷和水制取甲醇和氢在天然气资源利用和清洁氢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气

【摘要】:光促表面催化甲烷和水制取甲醇和氢在天然气资源利用和清洁氢能源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气-固光催化反应体系中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及相关材料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性能和光响应性能与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关联。 一、用氯化醇钛盐表面改性法制备出TiO2/SiO2(TiSiO),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了系列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MoO3-TiO2/SiO2(MoTiSiO)、WO3-TiO2/SiO2 (WTiSiO)和ZnO-TiO2/SiO2(ZnTiSiO)及掺Cu2+的CuMoTiSiO。通过化学分析、BET、XRD、Raman、UV-visDRS、XPS、TPR和IR等技术对这些材料的化学组成、晶相结构、表面组成和活性基元构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TiSiO表面,Ti物种既可与载体SiO2通过O2-桥形成Ti-O-Si键,又能以锐钛矿型TiO2微晶粒子高度分散;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表面,MoO3,WO3和ZnO与Ti物种作用形成(Mo,W,Zn)-O-Ti结构,其作用强度为MoO3≈WO3ZnO;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具有类同于SiO2的高比表面积,活性基元均布于SiO2载体内孔表面,在保留了部分TiO2微晶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非晶相层,从而增加了配位不饱和物种;表面活性基元由Lewis酸位(Mo6+或W6+或 Zn2+和Tin+)和Lewis碱位(Mo=O或W=O端氧及(Mo,W,Zn)-O-Ti结构中桥氧)构成;CuMoTiSiO表面具有与MoTiSiO相近的结构,但产生了新的Mo-O-Cu结构基元。 二、采用化学吸附-IR和化学吸附-TPD技术研究了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对CH4和H2O的化学吸附性能。 从室温到100℃,CH4分子中具有弱酸性的H与表面Lewis碱位O2-作用形成分子吸附态,且随吸附温度的增加化学吸附作用增强;MoTiSiO和WTiSiO表面Mo=O和W=O端氧与CH4形成结合较强的分子吸附态,表面桥氧与CH4形成结合较弱的分子吸附态;室温下ZnTiSiO对CH4分子没有吸附能力,100℃以上CH4可与桥氧产生较弱的化学吸附作用;总的吸附量及吸附强度次序为MoTiSiOWTiSiOZnTiSiO。 室温下,H2O分子在表面以其O、H原子与表面Lewis酸位Mn+和Lewis碱位O2-作用可形成分子吸附态;表面端氧可加强H2O分子与表面Lewis酸位Tin+上的作用并促使其解离,在程序升温过程中解离形成的H原子相互结合形成H2 脱附,同时伴随着H 2O的脱附可产生Lewis碱位O-;总的吸附作用和吸附量的次序为ZnTiSiOMoTiSiO WTiSiO。在100℃,H2O和CH4在MoTiSiO表面共吸附过程中,CH4与Mo=O端氧形成分子吸附态,而H2O在表面Lewis酸位上解离吸附。 三、通过UV-visDRS光谱分析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光响应性能。结果表明, WP=4 载体SiO2在250~700nm的范围内没有光响应性能,说明负载型光催化材料的光响应性能源于表面负载的活性组分;与本体TiO2相比,TiSiO的吸光带边明显蓝移,量子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共同使得能隙增大;与TiSiO相比,MoTiSiO、WTiSiO和ZnTiSiO的光响应范围扩宽,在300~450nm的光吸收限和吸收带边体现为复合结构的光响应性能,且(Mo,W,Zn)-O-Ti结构复合作用引起吸光带边红移而调变吸光性能;考虑光响应范围和对光能的利用率,吸光能力综合表现为MoTiSiOWTiSiOZnTiSiO≈TiSiO;CuMoTiSiO同时具有MoTiSiO和类似CuMoO4的吸光性能,表明掺杂可扩展光响应范围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四、采用PSSCR技术在固定床环隙反应器中对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光催化反应性能进行评价。热表面反应和气相光反应结果表明,对于CH4和H2O反应体系,仅提供热及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或近紫外光难以进行合成反应;在反应气CH4:H2O:N2 (molar ratio) =3:2:8、反应温度为150℃的条件下,借助于紫外光与负载型光催化材料,CH4和H2O分子的光催化反应顺利进行;与相应的TiSiO、MoSiO、WSiO和ZnSiO相对照,MoTiSiO、WTiSiO和ZnTiSiO光反应活性明显增加,并选择生成CH3OH和H2,其中MoTiSiO性能最优,WTiSiO次之,ZnTiSiO活性最低;当光辐照1h,与MoTiSiO相比,CuMoTiSiO对甲烷的转化率和甲醇的量子产率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5.8%和2.1%。分析间歇型反应的反应条件对光反应性能的影响可知,反应温度达到100℃是反应的必要条件,反应温度增加可促进甲烷吸附,同时加速表面反应和产物脱附;反应气中水含量过高会降低甲烷的转化率;在反应初始阶段甲烷的转化率增加较快,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甲烷的转化率趋于稳定但量子产率随之降低;增加材料用量可提高甲烷的转化率。连续型反应中甲醇的量子产率可达到10%以上。 六、综合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探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光催化甲烷和水制甲醇和氢气的反应机理:半导体的复合效应促使光生载流子定向分离;被吸附活化的CH4分子的C-H键在光生空穴的作用下断裂,形成吸附于表面Lewis酸位的-CH3,并受捕获光生空穴的表面羟基进攻形成CH3OH,同时光生电子在复合结构中转移促使表面的H+结合形成H2。根据反应机理,从载体效应、复合效应、化学吸附性能、吸光性能和掺杂作用综合分析了MoTiSiO、WTiSiO和ZnTiSiO及CuMoTiSiO的光催化反应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表面-热”协同作用的形成及其对光量子产率的影响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目标反应量子产率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甲烷 甲醇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 光反应器 光量子产率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N304;O643.3
【目录】:
  • 绪论13-38
  • 1.1 引言13
  • 1.2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研究概况13-26
  • 1.2.1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原理13-16
  • 1.2.2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的应用16-18
  • 1.2.2.1 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化还原CO36-17
  • 1.2.2.2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17
  • 1.2.2.3 光催化选择氧化低碳烷烃17-18
  • 1.2.3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的评价18-22
  • 1.2.4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的改进22-26
  • 1.2.4.1 光化学反应器的研究和发展22-24
  • 1.2.4.2 光催化材料性能的增强途径24-26
  • 1.3 光促甲烷直接转化为甲醇的研究进展26-34
  • 1.3.1 甲烷直接转化为甲醇的研究意义27
  • 1.3.2 甲烷和水的气相光化学27-30
  • 1.3.3 甲烷和水的多相光催化转化30-31
  • 1.3.4 利用分子氧光氧化甲烷生成甲醇31-34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思路、内容与创新点34-38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设计34-36
  • 1.4.1.1 目标反应与研究目的34-35
  • 1.4.1.2 反应体系的选择35-36
  • 1.4.1.3 光反应器的设计36
  • 1.4.1.4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设计36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36-37
  • 1.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37-38
  • 实验方法38-51
  • 2.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设计与制备方法的选择38-39
  • 2.1.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载体的选择38
  • 2.1.2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表面活性基元的选择38-39
  • 2.1.3 制备方法的选择39
  • 2.2 制备方法39-42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39-40
  • 2.2.2 载体SiO2的预处理40
  • 2.2.3 负载型半导体TiO2/SiO2的制备40-41
  • 2.2.4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制备41-42
  • 2.2.4.1 MoO3-TiO2/SiO2及相关材料的制备41
  • 2.2.4.2 WO3-TiO2/SiO2及相关材料的制备41-42
  • 2.2.4.3 ZnO-TiO2/SiO2及相关材料的制备42
  • 2.3 表征方法42-46
  • 2.3.1 TiSiO中Ti4+的化学分析42
  • 2.3.2 比表面测定(BET)42-43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43
  • 2.3.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43
  • 2.3.5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43
  • 2.3.6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TPR)43-44
  • 2.3.7 红外光谱分析(IR)44-46
  • 2.3.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DRS)46
  • 2.4 化学吸附性能表征46-47
  • 2.4.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气体吸附红外光谱分析46
  • 2.4.2 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分析46-47
  • 2.5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质谱实验(TPSR-MS)47
  • 2.6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光促表面反应性能评价实验(PSSCR-GC)47-51
  • 2.6.1 光反应器的设计47-48
  • 2.6.2 光促表面催化反应实验48-51
  • TiO2/SiO2的组成、结构和性质51-59
  • 3.1 TiO2/SiO2的负载量及组成分析51
  • 3.2 TiO2/SiO2表面结构表征与分析51-56
  • 3.2.1 XRD谱图分析51-52
  • 3.2.2 Raman谱图分析52-53
  • 3.2.3 UV-Vis DRS谱图分析53-54
  • 3.2.4 XPS谱图分析54-55
  • 3.2.5 IR谱图分析55-56
  • 3.2.6 TiO2/SiO2的表面形态与结构56
  • 3.3 TiO2/SiO2的形成机理及制备化学56-58
  • 3.4 小结58-59
  •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表面组成与结构59-74
  • 4.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表面组成及XPS表面分析59-60
  • 4.2 MoTiSiO和CuMoTiSiO的表面结构分析60-66
  • 4.2.1 BET结果分析60
  • 4.2.2 XRD谱图分析60-61
  • 4.2.3 Raman谱图分析61-62
  • 4.2.4 TPR结果分析62-64
  • 4.2.5 IR表面结构分析64-66
  • 4.2.6 MoTiSiO和CuMoTiSiO的表面形态与结构基元66
  • 4.3 WTiSiO的表面结构分析66-69
  • 4.3.1 BET结果分析66-67
  • 4.3.2 XRD谱图分析67
  • 4.3.3 TPR结果分析67-68
  • 4.3.4 IR表面结构分析68-69
  • 4.3.5 WTiSiO的表面形态与结构基元69
  • 4.4 ZnTiSiO的表面结构分析69-73
  • 4.4.1 BET结果分析70
  • 4.4.2 XRD谱图分析70
  • 4.4.3 TPR结果分析70-71
  • 4.4.4 IR表面结构分析71-72
  • 4.4.5 ZnTiSiO的表面形态与结构基元72-73
  • 4.5 小结73-74
  •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化学吸附性能74-92
  • 5.1 CH4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的化学吸附74-81
  • 5.1.1 气体CH4的红外光谱特征74
  • 5.1.2 CH4 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化学吸附的IR结果74-78
  • 5.1.2.1 MoTiSiO 和CuMoTiSiO上化学吸附CH4的IR结果74-76
  • 5.1.2.2 WTiSiO上化学吸附CH4的IR结果76-77
  • 5.1.2.3 ZnTiSiO上化学吸附CH4的IR结果77-78
  • 5.1.3 CH4 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化学吸附的TPD-MS结果78-81
  • 5.2 H2O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的化学吸附81-89
  • 5.2.1 气相H2O的红外光谱特征81
  • 5.2.2 H2O 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化学吸附的IR结果81-85
  • 5.2.2.1 MoTiSiO 和CuMoTiSiO上化学吸附H2O的IR结果81-83
  • 5.2.2.2 WTiSiO上化学吸附H2O的IR结果83-84
  • 5.2.2.3 ZnTiSiO上化学吸附H2O的IR结果84-85
  • 5.2.3 H2O 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化学吸附的TPD-MS结果85-89
  • 5.3 CH4和H2O在负载型复合半导体上的共吸附89-90
  • 5.4 小结90-92
  •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光响应性能92-100
  • 6.1 TiSiO的光响应性能与量子尺寸效应92-94
  • 6.2 MoTiSiO 和CuMoTiSiO的光响应性能94-96
  • 6.3 WTiSiO的光响应性能96-97
  • 6.4 ZnTiSiO的光响应性能97
  • 6.5 MoTiSiO,WTiSiO和ZnTiSiO的光响应性能比较与分析97-99
  • 6.6 小结99-100
  •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光催化反应性能100-110
  • 7.1 对照实验结果与分析100-101
  • 7.1.1 热表面催化反应结果与分析100-101
  • 7.1.2 气相光化学反应结果与分析101
  • 7.2 间歇型光促表面催化反应(PSSCR-GC)实验结果101-102
  • 7.3 反应条件对光反应性能的影响102-108
  • 7.3.1 反应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103-104
  • 7.3.2 反应物配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104-105
  • 7.3.3 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105-107
  • 7.3.4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107-108
  • 7.4 连续型光促表面催化反应(PSSCR-GC)实验结果108-109
  • 7.5 小结109-110
  •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光催化甲烷和水制甲醇和氢气的反应机理分析与规律总结110-121
  • 8.1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光催化CH4和H2O制CH3OH和H2的反应机理110-113
  • 8.2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性能分析113-117
  • 8.2.1 载体效应113-114
  • 8.2.2 复合效应114
  • 8.2.3 吸附性能114-115
  • 8.2.4 吸光性能115-116
  • 8.2.5 掺杂作用116-117
  • 8.3 “光-表面-热” 协同效应与目标反应的量子产率117-118
  • 8.4 对目标反应进一步提高量子产率的思考118-119
  • 8.5 小结119-121
  • 结论121-124
  • 参考文献124-141
  • 附录141-14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纳米WO_3/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应性能    黄炎;王剑波;张晓龙;毛洪涛;王晶晶;

4-AP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催化CH_4和CO_2合成丙酮的研究    史大昕

ZnO-TiO_2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郑礼明

纳米TiO_2及TiO_2-ZnO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扬

高活性纳米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新丽

光催化甲烷和水的反应性能研究    黄炎

XRD和XPS法研究WO_3/SiO_2体系    刘英骏,吴江平,郭沁林,桂琳琳,唐有祺

TiO_2粉末上氮的光催化还原反应和TiO_2粉末晶型的影响    邵昌平,潘力,杨秀芝

复合载体TiO_2/SiO_2的气相吸附法制备及MoO_3在其表面上的分散状态    邓存,段连运,徐献平,谢有畅

TiO_2光催化剂的可见光敏化研究    张峰,李庆霖,杨建军,张治军

TiO_2超微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与光吸收特性    余锡宾,王桂华,罗衍庆,李和兴

掺杂TiO_2 纳米粉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菅盘铭,夏亚穆,李德宏,王晓燕

表面键联型TiO_2/SiO_2固定化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性能    胡春,王怡中,汤鸿霄

Mo/La-Co-O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醇反应    张昕,贺德华,张启俭,叶青,徐柏庆,朱起明

二氧化钛表面光学特性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    孙奉玉,吴鸣,李文钊,李新勇,顾婉贞,王复东

二氧化钛的尺寸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    孙奉玉,吴鸣,李文钊,李新勇,顾婉贞,王复东

略论二氧化钛的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下)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张萍,陈朝珍,全学军

纳米TiO_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田维;张洪林;蒋林时;

[(ZnS)_(1.5)NH_2(CH_2)_2CH_3]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    李文戈,戴洁,卞国庆,王昕

纳米TiO_2壳聚糖模板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司友琳;张胜义;陈小景;方春霞;

含Se纳米TiO_2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    张承林;张胜义;郭小烛;金葆康;田玉鹏;

SnO_2/T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    肖艳丽;王腾;李改;朱艺;张胜义;

纳米TiO_2光催化性能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信欣,李兆波

黄花马蹄莲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韩超;魏成熙;

生物类黄酮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陈春刚;韩芬霞;

纳米TiO_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郭莉;王丹军;王晓涧;赵峭梅;李东升;

节流器类型对空气静压导轨静特性的影响分析    龙威;宗洪锋;

p-Si上电沉积Ni-Mo合金及其光电催化析氢性能    赵转清;张卫国;姚素薇;龚正烈;

开关磁阻电机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器的设计与转矩脉动优化的研究    高洁;孙鹤旭;董砚;何林;

钢筋混凝土双向偏心受力截面非线性分析    蔡銮;徐栋;

DVR逆变单元补偿方法分析与研究    徐宏;张瑚;

基于TDC-GP2的激光测距系统设计    李玉株;肖江;黄丽燕;刘君;

碱—含钛矿渣水泥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杨合;赵娜;薛向欣;

凹凸棒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催化降解对苯二酚性能的研究    甘昊;王琦;谢捷;

纳米孔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的研究    康旭;赵雷;段先健;李振华;李远兵;李淑静;

纳米晶体二氧化钛的非水过程制备和光催化活性    陈小泉;古国榜;

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优化理论及可靠性分析    张春玉

基于形态学多尺度图像分析的海藻细胞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    程军娜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    刘高峰

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    石云龙

ACA互连的多因素作用分析与性能优化    王正家

CuCl/Schiff base配合物在液相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寿命及腐蚀性研究    熊辉

TiO_2基光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光催化降解VOCs性能与机理研究    孙松

离子液体—蛋白酶处理对羊毛表面性能的影响    袁久刚

多屏同步三维显示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胡平平

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詹越

农产品冷链物流库存管理应用研究    程祥

La-Sr-Fe-Mn-O体系化合物及Pr-K-Fe-Mo-O体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杨青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稀土掺杂二氧化钛纳米带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董娅佩

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本薯淀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钟宇翔

LOFT建筑中的节能设计    俞亚明

硅藻土负载TiO_2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降解性能的研究    孙冲

CuO薄膜和Cu/TiO_x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徐蕙

泰安山城结合部公园游人行为研究    王海波

CFRP增强高强混凝土柱延性性能研究    余文华

低碳经济背景下风力发电布局与评价研究    黄海燕

纳米TiO_2的光催化原理及其应用    任成军,李大成,周大利,刘恒,钟本和

ZnO薄膜的研究进展    王新强,杜国同,姜秀英,王金忠,杨树人

溶胶-凝胶法制备亲水性TiO_2/SiO_2薄膜的相转变行为研究    史非,刘敬肖

玻璃表面上掺杂ZnFe_2O_4的TiO_2薄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邱剑勋,孙洪福,董胜敏,王承遇

玻璃基TiO_2膜的孔径尺寸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赵青南,余家国,赵修建

TiO_2超微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与光吸收特性    余锡宾,王桂华,罗衍庆,李和兴

WO_3-TiO_2薄膜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    成英之,张渊明,唐渝

CH_4-CO_2两步反应直接转化合成含氧化合物的研究    黄伟,王晓红,王建平,阴丽华,谢克昌

Cu/WO_3-NiO上光促表面催化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甲醇反应的规律    陈崧哲,钟顺和,肖秀芬

TiO_2薄膜光催化臭氧化邻苯二酚    李来胜,祝万鹏,张彭义,陈中颖,陈乐

TiO_2薄膜光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任成军

纳米TIO2粉体和复合TIO2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成英之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与掺杂性能研究    刘鹏

光促表面催化CO_2和C_2H_4直接合成丙烯酸Cu/ZnO-TiO_2催化剂研究    赵春

半导体氧化物膜材料光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林熙

ZnO基纳米薄膜的制备与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程晓丽

纳米二氧化钛及其掺杂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耿小艳

纳米TiO_2涂膜玻璃的力学性能研究    冀国俊

连续快速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二氧化钛与掺杂二氧化钛薄膜及其性能的研究    翁伟浩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研究    张新磊

ZnO-TiO_2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郑礼明

纳米ZnO-TiO_2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的研究    贾振斌;陈伙德;邱敏;陈军剑;

纳米TiO_2及TiO_2-ZnO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扬

高活性纳米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李新丽

自清洁纳米TiO_2薄膜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汪强虹

乙烯在CuO/γ-Al_2O_3上吸附性能的研究    赵璧英,张玉芬,段连运,谢有畅,唐有祺

X光衍射法测定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量    刘英骏,谢有畅,明晶,刘军,唐有祺

MoO_3在不同来源的γ-Al_2O_3表面上单层分散的研究    刘英骏,谢有畅,李册,邹志扬,唐有祺

激光喇曼光谱研究Mo/TiO_2(锐钛矿)催化剂    杨先春,崔剑文,李大东

由溶液中正丁胺的吸附等温线测定固体表面酸度    赵璧英,康志军,李超

MoO_3与不同载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单层分散量的测定    刘英骏,谢有畅,解刚,唐有祺

Ni-W/γ-Al_2O_3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式对活性组分分布及化学状态的影响    刘希尧,康小洪,杨先春,李辉,田敏,孙连霞,石亚华,许国琴

WO_3/γ-Al_2O_3催化剂浸渍液中NO_3~-的化学行为及其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杨先春,崔剑文,李大东

XRD和XPS法研究WO_3/SiO_2体系    刘英骏,吴江平,郭沁林,桂琳琳,唐有祺

MoO_3-V_20_5,MoO_3-TiO_2(锐钛矿型),MoO_3-WO_3和MoO_3-ZrO_2界面过渡层上的双向分散阈值及非单层分散模型    王智民,李永战

NiO-MoO_3/SiO_2光催化剂的结构与光吸收性能    孔令丽;钟顺和;

光催化材料NiO-TiO_2/SiO_2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柳荫;孔令丽;钟顺和;

负载金属对MoO_3-TiO_2光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    梅长松,钟顺和

纳米复合Y_2O_3/TiO_2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芳柏,古国榜,李新军,万洪富,黄志尧

Cu/WO_3-TiO_2光催化剂的结构与吸光性能研究    梅长松,钟顺和

复合半导体光催化降解糖蜜废水研究    陈建华;赵翠华;张波萍;

纳米TiO_2二元复合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孙斌;刘国光;

悬浮体系中的半导体光催化及其应用    蔡乃才;董庆华;

TiO_2/PbS/Ru(bpy)_2(NCS)_2纳米多孔膜电极的光电化学研究    张莉,沈玉华,谢安建

Cu/SnO_2-TiO_2催化剂的结构、光吸收性能和催化反应性能    梅长松,钟顺和

催化性能稳定的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    安立敦;齐世学;邹旭华;索掌怀;

负载型Ni-B/SiO_2催化剂硫中毒显微结构与表面结构的研究    王蓉;黄晓茜;

负载型CuO/LaMnO_(3+λ)催化剂对CO+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赵静;颜其洁;

负载型铂基催化剂上CO低温氧化性能研究    李素英;廉红蕾;刘钢;贾明君;张文祥;

高碳烯烃氢甲酰化负载型Co基催化剂的研究    马兰;彭庆蓉;葛少辉;贺德华;

α-二亚胺镍(II)的化学负载    陈谦;李彦国;汪永强;于部伟;张宝军;李悦生;

钛硅分子筛/纳米碳纤维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液相分离性能    赵茜;李平;张京纬;袁渭康;胡喜军;

石墨烯负载型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郑龙珍;韩奎;熊乐艳;陶堃;叶丹;邹志君;

焙烧温度对负载型TiO_2/SiO_2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杨霞;马新宾;王胜平;王刚;

活性炭纤维上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及其光催化降解作用的研究    王剑臣;梁小平;高永扬;吕超;岳雪梅;王小会;

日本复合半导体材料快速增长    何小明

可见光同样能实现光催化降解反应    李宏乾

用光催化技术攻克污染难题    本报记者 李宏乾

室内污染物的纳米光催化处理技术    

生物柴油研制在宁获突破    解悦 实习生 魏晓燕

“863”新材料启动五大化工专项    李宏乾

本田的创新之源    王政

科学家发现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光伏极性可被改变    

宁波保税区8英寸硅片彰显科技实力    甘泉

我发现特异现象推翻经典理论    单泠张乐

负载型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光催化甲烷和水反应性能研究    桑丽霞

复合半导体桥电爆特性及桥温变化的研究    张文超

负载型TiO_2及Ce_xTi_(1-x)O_2催化剂对NO+CO反应的催化作用    楼莉萍

酞菁基复合半导体材料中的光伏极性反转    曹健

4-AP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催化CH_4和CO_2合成丙酮的研究    史大昕

光解水用改性金红石型TiO_2析氧催化剂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童海霞

负载型金属—复合半导体制备及光催化CO_2和甲醇反应性能    孔令丽

负载型金、钌催化剂催化醇及CO氧化反应研究    杨晓敏

脉冲激光沉积纳米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赵磊

常温液相合成TiO_2纳米晶溶胶及其光催化薄膜制备研究    申乾宏

铋钛氧化物复合半导体的制备及用于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刘元德

助催化剂调节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活性中心分布的作用及其机理    杨柯

铁氮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腈纶废水的研究    李晓静

氧化铝为载体的负载型钯催化剂对甲烷催化燃化燃烧反应性能的研究    袁强

多酸及负载型多酸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应用研究    柳华春

离子液体在2-乙基蒽醌合成中的应用    张信伟

高分散铁系催化剂应用于煤油共处理的研究    崔建方

BiOCl/BiOI复合半导体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李天保

铋基复合半导体的液相可控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    管美丽

Cu/MoO_3-CdS/SiO_2复合半导体材料制备及光催化CH_4和CO_2反应性能    牛丽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