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8:04
热度:

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对当今各国政府来说是十分艰巨且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球性气温升高及其后果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态。因气候问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对当今各国政府来说是十分艰巨且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球性气温升高及其后果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态。因气候问题而产生的如此严重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国际多边合作是缓解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途径。 30多年前,国际社会开始了对解决气候问题的第一次探讨。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提出,促进了全球多边磋商和会谈的有效性。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三个灵活性机制——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被提出;京都议定书及其三个灵活性机制并不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万能药,而是能使国际多边合作有效开展的合作框架。然而,京都议定书模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国政策制定者的决心及其代表的国家利益。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欧盟15国(注:京都议定书制定初期时仅有的15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37个主要工业国家承诺将减少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及全氟化碳)的排放量。相应的正式措施开始于2008年,并于2012年结束。这个阶段被称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之后自2013年开始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有望吸纳更多国家加入,此外,第二承诺期亦有望提出更加有力的措施。自第二承诺期开始,亚洲发展中国家将会被给予更多关注。地处亚洲的新经济体中国及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本论文以此为背景,探讨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即第一承诺期结束后)的应对。 论文从介绍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影响为开端,说明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在了解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以后,笔者详细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及京都议定书。此外,中国在这两个框架下的运作情况也进行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正不断感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共同压力:由于中国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国家,国际社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紧盯中国不放。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过大比例的能源密集型工业)的现状,也亟须改变。 为了阐明碳排放与贸易的关系,以及为什么碳排放市场能够形成,本文简述了相关的理论,包括贸易与排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技术转移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当中,比较优势理论和技术转移理论为排放贸易市场和清洁发展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只要世界贸易可行,各国可以专注于其优势产业,即各国需要发展其比较优势。这个理论对温室气体排放同样适用:有些国家因其自身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可以有效地以较低成本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不然。因此,一旦国际排放市场形成,一些国家就可以凭借自己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已经日渐成为一个“基于知识的一体化经济体”(见Lai,2011)。知识和科技是一个国家立于民族之林的两个重要支柱,他们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实是各国在科技发展的中所处的阶段不尽相同。得益于国际贸易的产生,科技和知识得以从科技较发达的国家到较落后的国家。技术,知识和科技在国家和企业间的流动常被称为(国际)技术转移。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重要特点之一。事实上,技术转移也是激励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处理环境问题的手段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诸多措施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较快地吸收和学习先进知识,从而能够大幅度地跟进发达国家。 另外,本文介绍了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这两个机制对中国有重要的影响。排放贸易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提供经济上的激励而达到控制污染和减少排放的目的。要建立排放贸易机制,中央控制机构,例如政府,需要预先制定排放限额。在排放限额制定以后,限额被分配到相关企业并以配额,碳信用额等形式进行分配。这些配额,碳信用额等加总不得超过先前制定的限额。因此,在此种制度下,那些需要超额排放的企业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从其他企业购买等值的配额。而那些因减少排放而有额外配额的企业可以卖出配额,从而获得报酬。清洁发展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减排项目。此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环境变化的负面后果;第二它使得发达国家能够顺利的完成京都议定书对这些国家制定的减排任务。清洁发展机制为参与国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从技术转移中获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能够顺利完成他们的减排目标。 此外,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国与排放贸易的关系。首先,本文通过说明中国经济状况,能源使用现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论证了中国亟须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发展机制的出现使得中国能够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获得新的清洁技术。加入清洁发展机制使得中国在多方面受益,例如税收受益,国际国际供应链中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学习最新科技的机会。加入清洁发展机制也给中国带来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好处,比如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过程中亦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地方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对清洁发展机制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对国外投资者缺乏有效的经济方面的吸引力,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展过程中对当地居民的补贴不到位,以及清洁发展机制运作过程中的高交易成本。 本文提出了中国参与排放贸易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建议。首先,中国应该一如既往的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考虑到中国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吸引更多的清洁发展机制来中国有利于当地环境的发展。此外,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京都议定书以外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坚称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也应该负担相应明确的减排任务。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体现中国政府对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决心。为了吸引更多清洁发展机制和更好地服务既有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国政府应该加快相关配套规定的落实,以及适当地提供财政奖励。 其次,中国应该适当考虑建立一个立足于本国的(排放)交易机制。在未来,这个交易机制可以逐步发展直到能够与既有的碳排放市场和排放贸易体系相接轨。中国应该向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学习有助于建立排放贸易机制的经验教训。再次,中国应该不断地完善其自身经济结构。大型资源密集型工业的比重过高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大特点。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善。因此,中国政府应该不断致力于发展低碳科技。这意味着中国不但应该不断吸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更应该抓紧吸收这些项目所带来的高端技术和最新科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不断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的合作。此外,相应的措施应该出台去促进职业学校招生,这样在情节发展机制项目中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力能够很快地学习高新技术。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将始终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且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由于中国正在工业化进程中,贸然大幅度停止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合理的。中国在内在经济发展需要和外在减排压力中找到自身平衡。当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绝大程度上是因发达国家在数十甚至数百年前造成的。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大比例的责任。然而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因其自身国家利益并不愿意承担责任,而这明显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该起带头作用,同发达国家磋商,讨论如何共同担负治理气候变化的重任。 另外,中国应该在未来的多边合作中更加活跃。现行的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政策制定是从上至下的,然而这不能够很好地反应发展中国家的意愿。近年来国际社会将目光从发达国家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参与多边合作谈判,为自己发声。因此,我们寄希望于中国在未来的多边合作中可以起到带头作用。 【关键词】:排放贸易 清洁发展机制 中国 气候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38;F752.6;F124.5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2
  • Contents12-14
  • 1. Introduction14-16
  • 2. Multilateral Actions16-28
  • 2.1 Current Knowledge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ir Influence16-19
  • 2.2 Multilateral Action and Related documents19-25
  • 2.2.1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22
  • 2.2.2 The Kyoto Protocol22-25
  • 2.3 Achievements of Current Multilateral Action25
  • 2.4 Failur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Current Multilateral Action25-26
  • 2.5 China's Status26-28
  • 3. Related Theories28-35
  • 3.1 Trade and Emissions28-30
  • 3.2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30-32
  • 3.3 Technology Transfer32-35
  • 4. Emissions Trading35-45
  • 4.1 A Simple Economic Theory on Emissions Trading35-37
  • 4.2 Prices vs.Quantities37-45
  • 4.2.1 EU ETS38-43
  • 4.2.2 Carbon tax43-45
  • 5.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45-59
  • 5.1 CDM: A Brief Introduction45-46
  • 5.2 CDM:Structure46-47
  • 5.3 CDM:Project Cycle47-48
  • 5.4 CDM and Carbon Market48-50
  • 5.5 CDM and Technology Transfer50-57
  • 5.5.1 Technology transfer:A brief introduction51-55
  • 5.5.2 Literature on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DM55-57
  • 5.6 CDM:Pros and Cons57-59
  • 6. China,Emissions Trading,and CDM59-84
  • 6.1 China's Economic Profile and Energy Profile59-65
  • 6.2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China65-66
  • 6.3 The Drivers of Chin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66-68
  • 6.4 CDM in China68-72
  • 6.5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DM:Benefits and Barriers72-77
  • 6.5.1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DM:Benefits72-75
  • 6.5.2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DM:Potential barriers75-77
  • 6.6. Possible CDM Projects that Benefit China77-78
  • 6.7 CDM and China: Suggestions78-84
  • 6.7.1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in the Post-2012 Era79-80
  • 6.7.2 China in global carbon market:Some suggestions80-82
  • 6.7.3 China's role in global carbon market82-84
  • 7. Conclusion84-86
  • References86-90
  • 后记90-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京都议定书》与温室气体国际减排交易制度    李挚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及其谈判进程    涂瑞和

解读《京都议定书》    王景良;

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

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发展CDM项目    郑相宇;卢开聪;陈群;

木材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谢力生;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刘莹;孙磊;

低碳经济和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李士琦;吴龙;纪志军;陈海勇;

《京都议定书》遵约机制探析    黄婧;

对清洁发展机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中的理论初探    来楷迪;黄辛果;王智勇;钱嵘;李明琴;

森林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吴坤;

浅议碳排放交易的政策实施    卓聪慧;

我国咨询机构对温室气体管理政策及标准需求建议调查研究    陈亮;刘玫;

木材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谢力生;

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刘婧

膜法细胞光合固定和催化转化去除CO_2的研究    范立海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徐艳

中国企业环境规制政策研究    郭庆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    马涛

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艾轶伦

地球观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李梦学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肖红蓉

语言实践、策略与规范传播    谢婷婷

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    关丽娟

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龚睿

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    陈泉全

论通过开发金融破解碳金融发展难题    王凤奎

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分析    李博

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    李长治

国际减排制度探析    史金晶

国际气候制度及其贸易措施框架研究    闫碘碘

CDM机制下技术转让问题的研究    倪绍华

推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思考    谭婷莉

论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与策略    李新

清洁发展机制(CDM)简论    郑峰;

清洁发展机制简介    戴伟娣;

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王灿;傅平;陈吉宁;

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王灿;傅平;陈吉宁;

清洁发展机制简介(Ⅱ)——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理论基础    戴伟娣;

《京都议定书》与中国电力行业的应对措施建议    王志轩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邬朝晖;

清洁发展机制(CDM)    盛玮;

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    孙东;

中国风电CDM项目遭拒的背后    乔黎明;

清洁发展机制与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    高晓露;杨柳;

浅析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    王守雷;高宇;

清洁发展机制与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引进    刘德顺;郑照宁;潘滔;

清洁发展机制(CDM)意义及发展现状    王媛;朱显梅;陈铁楠;

《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法解读    张宏乐;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    胡敏;

碳金融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    黄忠民;郑长德;

清洁发展机制(CDM)与我国生物质能的规模化发展    王伟;刘尚余;赵黛青;

清洁发展机制(CDM)及其在我国的实施    王晓冬;

四川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进展    蒋文举;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助力企业成长    记者 董克伟

我市启动“CDM”工作    本报记者 

专家:全球一半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在中国    刘永

中日加强清洁发展机制合作    刘丹

清洁发展机制为畜禽粪污减排提供新机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董红敏 李玉娥

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门户网站开通    一峰

专家呼吁我省企业莫失良机    记者 樊江涛

我国已批准30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王丽

清洁发展机制在全球范围及我国的进展概述    

清洁机制基金获国务院批准    姜虹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    刘航

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    李明勋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    朱谦

国际碳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陈冠伶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陈坤

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艾轶伦

环境利益论    刘会齐

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研究    林德荣

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李丕东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研究    赵鹏

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    何云云

论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    张棉

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谷正国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    李菲菲

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    张媛

《京都议定书》之清洁发展机制实施风险问题研究    田丹宇

清洁发展机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任春梅

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关系权利客体及其权利属性研究    张伟伟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国际贸易发展    姜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