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地质甲烷对大气甲烷源与汇的贡献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5:44
热度:

地质甲烷对大气甲烷源与汇的贡献【摘要】: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Mt甲烷气体,

【摘要】:地质甲烷是除湿地外最大的一类自然源,主要包括微渗漏、泥火山、海底渗漏、火山地热区和温泉等,这些地质源每年向大气释放约42~64Mt甲烷气体,在整个大气甲烷收支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IPCC第四次报告(2007年)以前由于相关调查研究的欠缺,甚至基本数据的匮乏(包括未发现的源)以及甲烷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对地质甲烷等烃类气体向大气的排放通量估算严重偏低。最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者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研究,补充完善了有效数据库,改变了估计偏低的现状,并且使IPCC将地质来源的甲烷单独列项。相对来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包括泥火山等地质甲烷释放通量的原位测量和科学研究仍属空白。因此,适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有利于为开展中国地质源甲烷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地质甲烷 碳循环 评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资助项目(41020124002) 中国科学院科技专导性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XDA05030300)
【分类号】:P593
【正文快照】: 甲烷(CH4)是最主要的天然气类型之一,常被认为是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和化学活性气体。以单位分子和单位质量计算,每克分子CH4的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2l~22倍[1]甚至更高,还有人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CH4并非CO2[2]。所以,CH4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3]。据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地质成因的甲烷释放对大气的影响    唐俊红;向武;鲍征宇;乔胜英;郭清宏;

Geological emission of methane from the Yakela condensed oil/gas field in Talimu Basin, Xinjiang, China    

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

遥感技术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冉慧;邢立新;潘军;黄舒城;尤金凤;张淑燕;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Ⅱ    王少鹏;朱江玲;岳超;方精云;

基于MODIS数据的东北亚森林时序变化分析    付安民;孙国清;过志峰;王殿中;

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方法及装置    高程达;孙向阳;曹吉鑫;栾亚宁;郝虎东;李泽江;唐青云;

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高程达;孙向阳;张林;李志刚;阿拉塔;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与问题    常顺利,杨洪晓,葛剑平

华北山地阳坡中生灌草植被对CO_2浓度和温度变化的光合响应    林栋;吕世海;冯朝阳;马晖玲;刘立成;赵小强;

扎龙湿地5月份水—气界面CO_2通量    黄璞祎;于洪贤;吕东珂;马成学;张万峰;

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马晓哲;

中国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流与碳排放跨境转移    张晓平;王兆红;孙磊;

浙江省岩溶碳汇估算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CO_2地下埋存分布状况及环境影响的监测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郭凯;李元平;

浙江省灰岩固碳能力初步研究    王加恩;康占军;梁河;胡艳华;谢少娟;

东北地区不同气候带落叶松林土壤呼吸比较研究    尤文忠;张慧东;邢兆凯;郭锦山;颜廷武;赵刚;魏文俊;

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_2的研究    张林;孙向阳;高程达;乔永;曹吉鑫;阿拉塔;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碳的形态分布及其制约机制    吕昌伟;何江;梁英;毛海芳;刘华琳;王凤娇;

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_2的研究    张林;孙向阳;乔永;高程达;曹吉鑫;阿拉塔;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李江;黄从德;张国庆;

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    王成己

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李典友

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    李海玲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    刘伟峰

海洋生态本体的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    熊晶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    李年君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    曹吉鑫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    王秀云

小麦秸秆高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张彤

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    陈建华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蓄积研究    刘伟

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城市绿地设计研究    邱希阳

江淮丘陵区马尾松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    许雯

永州市能源林碳汇计量研究    王宏

闽江河口沼泽湿地3种温室气体通量日进程特征    胡智强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    鄂焱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    杨玉含

基于形态的呼伦湖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刘华琳

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化研究    陈汉宗,周蒂

我国西北部沙漠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    王明星,刘卫卫,吕国涛,龚晏邦,R.A.Rasmussen,M.A.K.Khalill

世界各国CO_2排放历史和现状    任国玉,徐影,罗勇

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    宋岩,戴金星,李先奇,洪峰

油气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及特点    程军,刘崇禧,赵克斌,郭旭升,杨志斌

全球油气田的时空分布规律    В.И.Корчагин,史斗

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层烃气垂向微运移特征    张百灵,朱怀平,王汝勇

塔里木盆地北部凝析气藏特征及成藏机制探讨    黄传波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我国的泥火山简述    钟华邦

后记    袁道先

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    王道

海底泥火山的全球分布和相关的气体水合物    A V Milkov,周立君

见识中国最大的泥火山    徐纯

大地“沸腾”——泥火山    刘嘉麒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    袁道先

地质素描——江苏泥火山    钟华邦;

地质历史时期碳循环的研究    李任伟

新疆天山泥火山活动与地震    王道;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

霍尔果斯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高小其;

我国典型地区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    袁道先;张美良;姜光辉;汪进良;郭芳;朱晓燕;沈立成;刘德深;赵珂;刘玉;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

我国泥炭资源开发利用评述    杨清和;

南海西北部泥底辟与东北部泥火山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何家雄;翁荣南;崔莎莎;

泥质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分布与富集    蔡进功;徐金鲤;杨守业;包于进;王爱萍;

实例研究    朱海龙;顾石庆;邵瑛;

白垩纪大洋红层:从缺氧到富氧    王成善;黄永建;万晓樵;陈曦;

新疆乌苏泥火山群遭人为破坏    王瑟

乌苏白杨沟泥火山群亟待保护    刘枫

昔日“大陆旱鸭”今朝水路出行    郑嘉翔

人类活动将地球带入新地质世    杨孝文

地科院地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

新疆投1500万元保护地质遗迹    华文

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    特约记者 苏橹萱

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    特约记者 苏橹萱

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    特约记者 苏橹萱

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    特约记者 苏橹萱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东海陆坡海底滑坡识别及致滑因素影响研究    胡光海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    孙启良

岩溶水对不同环境的响应以及其与大气CO_2源汇的关系    蒋倩

夏季金佛山垂直自然带上岩溶生态系统内CO_2动态的研究    孙艳丽

乌梁素海、岱海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毛海芳

长白山西麓哈尼上层泥炭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标识意义    李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