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自然减排的新途径:厌氧与好氧的共氧化作用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4:43
热度: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自然减排的新途径:厌氧与好氧的共氧化作用【摘要】:采用暴雨过后垃圾填埋表层30~60cm的覆土、表层1.5m以下的垃圾,以及刚刚开挖出来的9年矿化垃圾进行硫酸盐还

【摘要】:采用暴雨过后垃圾填埋表层30~60cm的覆土、表层1.5m以下的垃圾,以及刚刚开挖出来的9年矿化垃圾进行硫酸盐还原菌阳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填埋体不同填埋层都存在不同数量级的硫酸盐还原菌,且底层矿化垃圾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最多,表层覆土中最少.颗粒大小比例为50%:50%的垃圾样品表现出最佳的甲烷好氧与厌氧氧化效果,且厌氧氧化在共氧化作用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含水率为25%时,矿化垃圾中微生物活性最大,好氧与厌氧氧化甲烷速率均达到最大.当含水率接近70%时,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率可达30%以上.外源甲烷的补充可以驯化甲烷氧化微生物,其中甲烷好氧氧化时间最大可缩短50%;而初始甲烷一次通入量超过2mL(20g矿化垃圾)后,甲烷好氧与厌氧氧化则均受到抑制.为此,本文证实了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甲烷厌氧氧化与好氧氧化的共存,并提出甲烷的共氧化是甲烷自然减排的另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场 甲烷 共氧化 硫酸盐还原菌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No.2007AA06Z349)~~
【分类号】:X705
【正文快照】: 1引言(Introduction)大气中的甲烷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贡献率达26%.全球每年甲烷的排放量达到5.35×108t,其中人为源甲烷排放量为3.75×108t(赵天涛等,2009).据估计,到2030年甲烷的贡献将达到50%,成为头号温室气体(Zhao et al.,2008;Lou and Zhao,2007).可见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影响因子及脱硫性能的研究    万海清,苏仕军,朱家骅,万雪松,葛长海

垃圾渗滤液污染羽在地下环境中的分带现象研究    董军;赵勇胜;韩融;刘莹莹;李志斌;宗芳;

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种群结构多样性分析    张双月;吴秀娟;任洪强;廖庆;杨虹;

垃圾渗滤液的COD与TOC相关性研究    王芳;常江;李莉;陈强;

亚硫酸盐还原酶发酵工艺条件初探    刘大翠;

SRB对微弧氧化AZ91镁合金的腐蚀影响    方世杰;闵志宇;刘耀辉;

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氧化甲烷的影响    王长科;吕宪国;蔡祖聪;罗勇;

埋藏环境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微生物机理    张凤娥;张胜;齐继祥;张云;宋淑红;

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蒋永荣;周亶;容翠娟;邓秀梅;周若梅;覃梅连;黄清辉;

硫酸盐还原菌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用    孙翠霞;弓爱君;邱丽娜;杜翠薇;李晓刚;

硫酸盐还原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邢嘉珅;叶向德;高榕;王志盈;

甲醇存在时镧改性HZSM-5催化剂对噻吩转化反应的影响    罗立文;于慧征;孙琳琳;夏道宏;吕仁庆;

氮素基质类型对同步厌氧生物脱氮除硫工艺性能的影响    蔡靖;郑平;

间歇好氧工艺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研究    李继香;赵继红;张书良;

矿山酸性废水硫酸盐还原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邱廷省;彭艳平;尹艳芬;

城市垃圾渗沥液—烟气脱硫体系中高浓度SO_4~(2-)的生物转化    万海清

垃圾渗沥液—烟气脱硫体系气液吸收与解吸过程研究    苏仕军

硫酸盐还原菌对AZ91镁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方世杰

降雨对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氧化还原分带及其污染物降解影响的研究    樊冬玲

Achromobacter sp. CH-1菌解毒铬渣的研究    马泽民

废水同步生物脱氮除硫特性与效能研究    李巍

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物释放传输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赵颖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    王方

海泥中硫酸盐还原菌对锌、铝牺牲阳极材料的腐蚀影响研究    刘奉令

聚乙二醇—水体系吸收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研究    税黎科

垃圾渗沥液烟气脱硫尾液中硫化物的生物转化研究    葛长海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铬(Ⅵ)废水的基础研究    马锦民

柴油生物脱硫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张倩倩

EGSB反应器中SRB污泥颗粒化和反应器的工艺特性    白彩华

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为硫酸盐还原菌碳源产酸优化研究    王兴康

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马继波

硫酸盐还原菌亚硫酸盐还原酶的初步研究    刘晓华

环境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俞敦义,彭芳明,刘小武,郑家燊

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降解甲苯的细胞生长动力学    肖泽仪,关琦,黄卫星,邢新会,松本幹治

硫酸盐还原菌和酸性矿山废水的生物处理    李亚新,苏冰琴

垃圾渗滤液烟气脱硫体系的实验研究    苏丹,苏仕军,夏素兰,朱家骅

硫酸盐还原菌的污染与防治方法    王玮,许武林,刘健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丁云菲,李安明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综述]    李新荣,沈德中

从油田分离的两株嗜热产孢子硫酸盐还原菌系统进化分析    陈悟;余龙江;李春艳;向福;刘智;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自然减排的新途径——厌氧与好氧的共氧化作用    周海燕;韩丹;

沈阳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    周立冬;潘俊;钟英鹏;高艳艳;

环保部首次发布国家环保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不均匀沉降分析与预测    潘志坤;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分析    袁进;

垃圾填埋场填埋作业和渗滤液处理设计    程文;柴绪春;耿震;

油田注水系统微生物腐蚀及其控制    倪怀英;

油田生产系统中防治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的工艺研究    张筱英

废水中硫酸盐生物还原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景亮,赵毅,任洪强,罗人明,刘三学

硫酸盐还原菌对钢铁腐蚀的影响    王选奎,贾丽,李志远,王风月,刘元清

硫酸盐还原菌分解硫酸盐矿物过程及产物研究    陈天虎;金鑫;王进;金杰;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阿丽娜;王黎;严巧凤;张皓;关婷;

海岸潮间带盐沼湿地硫酸盐还原菌及氧化菌的特性及分布    刘常宏;

硫酸盐还原菌对钢材氢吸收行为的影响探究    魏仁超;鞠玉玲;李焰;

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与防控技术分析    姜薇;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研究与应用    邱廷省;彭艳平;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09年发展综述    

稻草为碳源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强酸性矿山排水的实验研究    苏宇;陈天虎;吕剑;王进;金杰;彭书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08年发展报告    

硫酸盐还原菌对不锈钢腐蚀过电位的影响    梁馨;刘建华;李松梅;

我市新生活垃圾填埋场地址敲定    记者 刘倩

资源将拥有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    通讯员 周雨芯

规划建设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    特派记者 周觅 通讯员 林辉东 马学青

我市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易县动工    张金彪 赵久甜

永定县兴建生活垃圾填埋场    刘永良

崇明生活垃圾填埋场被评为国家一级填埋场    通讯员 杜烨

贞丰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    勾发香

4933个村垃圾清理达标    齐福臣

垃圾填埋场年发电量将达650万吨    田双

玉树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铺设防渗层    记者 姚斌

硫酸盐还原菌与固体废物协同修复煤矸石污染的研究    马保国

涉海抗菌耐蚀性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洪芬

硫酸盐还原菌的电化学快速检测研究    万逸

硫酸盐还原菌对几种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研究    王华

硫酸盐还原菌与Fe~0协同处理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研究    冯颖

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洋腐蚀行为的影响    匡飞

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电活性及腐蚀机理研究    于林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含油污泥研究    崔宝臣

硫酸盐还原菌和极化电位对海洋结构用钢在海泥中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影响    朱永艳

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洋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及其控制    赵晓栋

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物对海水中溶解氧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影响    刘怀群

嗜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抑制研究    万里

硫酸盐还原菌诱变筛选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高东盼

硫酸盐还原菌分解硫酸盐矿物过程及环境效应    金鑫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抑制及电化学评价    夏丽萍

冷却水微生物腐蚀测量方法研究    王彩红

红岗油田水质腐蚀机理及防腐技术研究    徐国徽

油田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竞争排斥研究    庄文

长春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研究    李博

给水管道的微生物腐蚀    陈笑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