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协调控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51:47
热度: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协调控制【摘要】:针对搭载差速耦合动力系统的新型混联式混动力汽车在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动态协调控制问题进行分析,这一问题正逐渐在实际的整车研发过程中被

【摘要】:针对搭载差速耦合动力系统的新型混联式混动力汽车在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动态协调控制问题进行分析,这一问题正逐渐在实际的整车研发过程中被重视,特别是模式切换的过程,如果无视动态协调控制将会造成整车的动力传递中断或是产生巨大的冲击,这都将严重影响混合动力汽车的耐久性、动力性以及舒适性。因此使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良好的动态协调控制是混合动力汽车从试验阶段走向实用化阶段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新型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驱动机理与控制理论研究”为依托,进行了如下一些研究工作: 第一,本文首先不仅系统的分析了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的特性,还系统的分析了发动机、电动机、发电机的动态特性以及差速耦合动力系统的特性,同时还给出了模式切换协调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冲击度,也为后续章节对模式切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运行中的全部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全面介绍了其中12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将模式切换的过程分为带有发动机启动的模式和不带有发动机启动的模式,并分析了有无发动机起在模式切换时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动态协调控制算法的建立以及稳态控制模型的搭建。 第三,本文详细分析了发动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并确定了模式切换时各个动力源的目标转矩。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体结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并提出“电动机和发电机转矩闭环+发动机转矩开环+电动机转矩补偿+发电机对发动机转速调节”的动态协调算法,并且确定了电动机转矩补偿的目标转矩、发电机对发动机控制的目标转矩以及对三大动力源转矩变化率的斜率进行控制的算法,为以后搭建动态控制策略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利用AVL/Cruise搭建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物理模型,并根据丰田普锐斯(Pruis)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参数对整车物理模型进行配置,主要包括发动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参数。再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整车的稳态控制模型以及动态控制模型,稳态控制模型主要包括:整车需求转矩计算模块、转矩分配模块以及由Matlab/state所搭建的模式切换模块;动态控制模块包括转矩补偿模块和三大动力源转矩变化率的斜率控制模块两个部分。利用两款软件自带的接口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进行联合仿真,并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之间的切换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冲击度数值的对比,验证了之前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思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针对差速耦合系统的动态协调控制思想、模式切换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结果对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 混联式 模式切换 动态协调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内容提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11-12
  • 1.2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问题12-13
  • 1.3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过程协调控制问题的提出13-14
  • 1.4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过程的协调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14-17
  • 1.4.1 国内研究进展14-15
  • 1.4.2 国外研究进展15-17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17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17-19
  • 第2章 差速耦合式动力系统的特性分析及平顺性评价指标19-34
  • 2.1 整车特性分析19-29
  • 2.1.1 发动机动态特性分析20-22
  • 2.1.1.1 发动机稳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差异20-21
  • 2.1.1.2 发动机起动特性分析21-22
  • 2.1.2 电动机动态特性分析22-24
  • 2.1.3 发电机动态特性分析24
  • 2.1.4 耦合系统动力传递特性分析24-29
  • 2.1.4.1 传统差速器工作机理24-26
  • 2.1.4.2 三大动力源的布置方案26-27
  • 2.1.4.3 行星齿轮结构动力传递特性27
  • 2.1.4.4 差速耦合系统动力传递特性分析27-29
  • 2.2 模式切换效果的评价指标分析29-33
  • 2.2.1 冲击度31-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差速耦合系统模式切换时的协调控制分析34-52
  • 3.1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基本运行模式34-37
  • 3.2 协调控制算法37-51
  • 3.2.1 转矩管理策略37-44
  • 3.2.1.1 确定差速耦合系统的总需求转矩37-39
  • 3.2.1.2 确定差速耦系统的状态切换条件39-41
  • 3.2.1.3 确定三大动力源的目标转矩41-42
  • 3.2.1.4 转矩管理策略小结42-44
  • 3.2.2 动态协调控制算法44-51
  • 3.2.2.1 驱动模式的动力学分析45-47
  • 3.2.2.2 动态协调的控制算法47-51
  • 3.3 本章小结51-52
  • 第4章 协调控制的仿真研究52-71
  • 4.1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仿真模型的建立52-53
  • 4.2 控制策略模型的建立53-58
  • 4.2.1 转矩管理控制模块53-57
  • 4.2.2 动态协调控制模块57-58
  • 4.3 模式切换时动态协调控制的仿真研究58-69
  • 4.3.1 包含纯电模式的模式切换的仿真59-62
  • 4.3.1.1 不含转矩补偿的仿真59-61
  • 4.3.1.2 包含转矩补偿的仿真61-62
  • 4.3.2 含有发动机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62-69
  • 4.3.2.1 发动机驱动模式和联合驱动模式62-64
  • 4.3.2.2 发动机驱动模式和充电模式64-66
  • 4.3.2.3 充电模式和联合驱动模式66-67
  • 4.3.2.4 特殊模式和联合驱动模式67-69
  • 4.3.3 有无协调控制的对比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71-74
  • 5.1 全文总结71-72
  • 5.2 未来工作建议72-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分配器齿轮优化    姚明尧

并联混合动力环卫车能量分配管理策略参数影响分析    卢元辉

双行星排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协调控制    韩利伟

双行星排式混合动力汽车构型分析及协调控制    王全

交流电机数学模型的研究    李含善,李志民

永磁同步电机高转矩电流矢量控制方法和系统    苗晓燕,王小椿

汽车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动力学仿真    李红朋,秦大同,杨阳,徐佳曙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杨宏亮,陈全世

用于混合动力控制的汽油机动态转矩建模仿真    资新运;杜常清;张增建;颜伏伍;

永磁同步电机的参数及状态估计    高波,沈靖,王炎

基于差速耦合的混合动力汽车传递特性分析与控制    曾小华;于永涛;宋大凤;王庆年;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秦朝举;袁丽娟;

新型多动力源动力耦合装置传动特性研究    何耀华;雷芳芳;

混联式混合动力车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的开发    周磊;罗禹贡;杨殿阁;李克强;连小珉;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协调控制问题的研究    童毅

三相正弦波永磁伺服电动机的动态特性的优化设计    史朝晖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中的协调控制问题研究    冀尔聪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研究    郝亚川

差速耦合式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建模与性能仿真    张东旭

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转矩脉动抑制的电流跟踪型PWM控制    谢杨梅;

汽车驱动桥总成结构设计、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研究    钱斌;朱顺利;

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    高洪;孙波;查为民;孟舒;张海涛;

汽车液压制动主缸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的研究    柳剑玲;

新型限滑差速器及空间凸轮结构的优化    程云建;姜虹;王小椿;

交-交变频同步电动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王延芳

交-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在热连轧工艺中的应用    李庆民

康明斯K38发动机气缸组故障快速诊断法    曹涛;

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数字控制系统在坦克电传动中应用的研究    廖自力,李长兵,纪象普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履带装甲车转向控制研究    宋小庆,朱志昆,臧克茂,郑慕侨

基于滑模控制的无轴单张纸输纸机同步控制    管力明;林剑;胡更生;

汽车悬架运动学与动力学概述    赵盛;刘向;赵景山;冯之敬;

天龙商用车驾驶室模态分析    郝琪;陈浩东;

直驱式电液伺服系统补油技术及系统特性研究    吕杰;路波;刘丽娇;

基于双正交小波的发动机转速剧变识别    陈俐;刘振峰;殷承良;

催化转化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熊远梅;石永泉;

浅谈汽车的自选配置    王庆阳;张香莎;

基于小波变换的同步电机IP位置控制器在线设计    王桂荣;韦巍;

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张冰战;赵韩;江昊;

现代柴油轿车的发展与应用    江敏;

类菱形车转向系统研究与分析    查云飞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研究    杨新桦

混合动力汽车双机械端口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    庞珽

商用汽车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刘文光

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    施青平

液压挖掘机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林潇

面向产品工程化的混合动力客车设计方法研究    杨钫

多轴重型汽车刚弹耦合虚拟样机分析与匹配    郝赫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张冰战

汽车底盘集成系统解耦控制方法及关键子系统时滞控制研究    朱茂飞

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算法及起动电路研究    王瑞玲

舰炮自动化弹库交流伺服系统研究    潘胤卓

基于Weis-Fogh机构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研究    王晨光

基于DSP的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周程勇

永磁同步电机交流伺服系统的反推控制研究    姚琳琳

基于ADRC的水面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    谢洪艳

数控机床直线电机驱动运动控制算法仿真分析研究    冯巧红

电动车动力电池仿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戴贤青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模糊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卢显凎

混合动力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的研究    尤磊

基于Cruise的整车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王锐;何洪文;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系统归类分析    高建平;何洪文;孙逢春;

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及仿真    张林;杜子学;朱海峰;王淑芳;

国外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    王宇宁 ,姚磊 ,王艳丽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欧健;张勇;陈宝;邓国红;张志远;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能量控制策略    刘涛;姜继海;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发实践    任勇,秦大同,杨亚联,杨阳

基于CRUISE的PHEV控制策略参数仿真    王园;贺岩松;王保华;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张德恒;鹿晓阳;

液压混合动力在工程机械节能中的应用    刘昕晖;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协调控制问题的研究    童毅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    吴剑

液压节能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及动态调节控制策略的研究    赵金祥

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优化设计与控制    于永涛

鼓式制动器动力学分析及制动性能优化    刘长亮

混合动力汽车差速耦合装置的失效分析与试验验证    郑帅

混合动力汽车正向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赵开成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李明泽

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控制的研究    余文霞

多学科设计优化代理模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穆雪峰

XL2000轻度混合动力轿车动力总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宋小武

混合动力客车最优工作曲线控制策略研究    孙树韬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中的协调控制问题研究    冀尔聪

玉柴YC4W型柴油机与威乐底盘整车性能匹配分析    周祥轶

双行星排式混合动力汽车构型分析及协调控制    王全

混合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    杨为琛,孙逢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现状    何洪文,祝嘉光,李剑

基于MATLAB/STATEFLOW的AMT控制策略仿真系统    文凌波,王玉海,李兴坤,薛春宇

混合动力车辆的归类方法研究    孙逢春,何洪文

发动机断油控制对AMT换挡品质的影响    何忠波,席军强,陈慧岩,刘耿,陶刚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机电耦合系统归类分析    高建平;何洪文;孙逢春;

交流电机数学模型的研究    李含善,李志民

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上)    胡安生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    张卫青;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欧健;张勇;陈宝;邓国红;张志远;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研究    王海良;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许家群

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动态协调控制问题的研究    童毅

基于CVT的类菱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研究与仿真    钟勇

主轴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传动系统设计研究    郭振宏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驱动系统研究    徐衍亮

基于DSP的电动汽车用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韩涛

矢量控制系统中优化PWM控制策略的研究    李峰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贺彦峰

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李斌花

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研究    林海

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伺服系统研究    徐立尉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谷峪

基于DSP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    窦艳鹏

1000PS军用差速复合发动机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FJ WALLACE,赵永胜 ,刘金刚

新型差速转向机构力分析    陈明,陈云

大功率差速器的研制    曹廷斌

离心机高速差速器研制成功    

汽车传动方式新技术    柯技

菱形移动机器人行走机构及其运动研究    王国梁,高理富,雷建和

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稳定性研究    袁仪;陈世元;蒋晏强;

浅谈中携带率内置换热器差速循环床    张志刚,刘波

差速双螺杆挤出机螺纹元件及刀具设计    杨涛;张光辉;

装载机用新型差速器    郭一华

900吨提梁机液压行走系统原理分析及其功率匹配    赵静一;孙炳玉;李鹏飞;

低浓度胶原酶差速消化法分离纯化小鼠Leydig细胞的研究    孙杰;钟量;刘国华;

新生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杨嗣星;赵战魁;金化民;

胶原复利用以差速贴壁法分选表皮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刘虎仙;贾赤宇;付小兵;谢晓繁;孙同柱;

乳鼠窦房结细胞的原代培养和形态学特征    高东学;张陈匀;

陆内多期造山与地幔差速环流的联系:大别造山带形成的动力学成因讨论    汤加富;

差速贴壁法分选人毛囊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张群;杨光辉;丛笑倩;崔磊;张文杰;刘伟;曹谊林;

地球的多种基本运动    王金甲;刘春义;

MICRO-DYSTROPHIN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连志云;周红雨;李惠英;刘立斌;罗丽;张伶君;刘举;赵代弟;

体外分离培养兔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纯度分析    宋鲁杰;徐月敏;傅强;李超;胡晓勇;崔磊;

差速传代培养牙囊细胞    吴一福

技术创新成就持续竞争力    赖永峰

江联重工:在竞争中崛起    记者 刘建林

在热能事业上演绎“南昌制造”    王小刚 记者 高洁

我国首次培养成功全纯化牙囊细胞    吴一福

在冰雪湖面上散步的小猫    本报记者 曹 璞

比较认识国内外自调匀整装置    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刘日涛 (作者系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江联重工:创新领跑“南昌制造”    周围围

冬季开车注意啥    建建

低温成型瓦楞纸板生产线粘合剂及其应用(下)    陈希荣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李晗

高速水稻插秧机关键技术研究    李革

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中的种子细胞优化和移植后促性腺激素的调节    徐苗

大鼠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徐明

组织工程化肌及成肌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孙天威

假型病毒载体介导tPA基因转导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实验研究    陈勇兵

肝癌亚细胞组份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含硒蛋白的研究    邓贵龙

去分化表皮细胞重获再生表皮能力的研究    赵志力

大鼠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及移植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陈立

转动导杆—齿轮驱动式叶片差速泵设计及试验研究    袁伟东

差速电机设计    邹晓君

差速浮动式传输密封的关键技术研究    方仁杰

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方法的研究    姜雪松

锥形差速双螺杆塑化混炼理论研究    郭冰

青杨天牛病毒初步研究    郑智礼

轮式工程机械自动防滑差速系统研究    郑洪兴

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胎兔雪旺细胞培养的影响    陈居文

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王丽琴

拉伸弯曲矫正机设备故障分析及改造研究    李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