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冬小麦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5:28:52
热度:

冬小麦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冬小麦秸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典型地区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冬小麦秸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典型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小偃22和小偃216 2个冬小麦品种秸秆,设秸秆混入耕层、秸秆带状覆盖、秸秆全面覆盖3种秸秆还田方式,以及4 500,7 500和10 500kg/hm2 3个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于夏玉米幼苗期和发育中期测定株高、茎粗、次生根数、叶片颜色、单株干质量,并于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各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012年夏玉米播种后由于较长时期干旱少雨,冬小麦秸秆覆盖的保墒作用大于其化感作用,各秸秆还田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总体优于对照。在2个小麦品种秸秆中,以小偃216秸秆对夏玉米诸性状的表现较好;在3种秸秆还田量中,以7 500kg/hm2秸秆还田量较为适宜;3种秸秆还田方式中,则以秸秆带状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在此组合下,夏玉米幼苗和植株生长健壮,成熟期产量最高。【结论】对夏玉米进行秸秆覆盖时,以冬小麦秸秆覆盖量为7 500kg/hm2的带状覆盖方式最好。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冬小麦 秸秆还田 夏玉米 生长发育
【基金】:陕西省农机局重点项目“杨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区建设”
【分类号】:S512.11
【正文快照】: 冬小麦、夏玉米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收获后复种夏玉米的一年两熟模式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1]。目前,冬小麦收获多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收获、脱粒和碎秆等作业。粉碎的秸秆覆盖地表,再用免耕播种机复种夏玉米[2]。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冬小麦秸秆覆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麦秆覆盖量对夏玉米耗水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张吉祥;汪有科;员学锋;张立强;于晓蕾;

不同麦秸覆盖量对夏玉米田棵间土壤蒸发和地温的影响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李晓东;刘小飞;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Ⅱ.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作物生理效应及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蔡太义;黄会娟;黄耀威;贾志宽;杨宝平;张睿;韩清芳;聂俊峰;

农田生态系统内生化他感效应及其应用    宋日,吴春胜,牟金明,徐克章

小麦秸秆的生化他感效应    马永清,毛仁钊,刘孟雨,刘小京,张玉铭

麦秸还田耕层酚酸的时间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幼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胡晓军,郑皓皓,贾敬业,吴萼,邢建军,张克银

麦秸覆盖夏玉米对其苗期生长发育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初报    张玉铭,马永清

秸秆还田的生化他感效应研究初报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

小偃22秸秆对作物种子的化感作用    张强;苏印泉;

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张晓珂,姜勇,梁文举,孔垂华

小麦化感作用及其根际生态学研究    林瑞余

小麦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综述    叶仁杰;李彩娟;陈艳玲;谢惠玲;孙红艳;于翠平;林文雄;林瑞余;

作物—地理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臧敏;卞新民;王龙昌;

生态农业视野中的新平花腰傣耕作方式评析——以水稻耕作方式为例    朱慧贤;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    胡立峰;檀海斌;董福双;裴宝琦;翟学军;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研究进展    王维;郑曙峰;路曦结;徐道青;

苜蓿根系土壤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邹亚丽;王廷璞;刘艳梅;马伟超;张永强;

化感物质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房立翠;汤锋;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垄作覆膜栽培技术研究    王文军;张祥明;郭熙盛;凌国宏;

水稻分蘖期僵苗不发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李侠;韩兴华;

水稻残茬自毒作用研究    胡帅珂;高岩;王莘;

15个紫花苜蓿品种化感抑草作用的研究    李美娜;张梅;刘信宝;李志华;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的探讨    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周新民;

盛果期果棉间作系统果树类型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林涛;吴湘琳;程强;吴明;田立文;崔建平;徐海江;汤秋香;

南疆果棉间作系统棉花优质高效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对策    林涛;田立文;崔建平;徐海江;汤秋香;郭仁松;

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    范锦龙;吴炳方;

不同秸秆覆盖量条件下夏玉米田土壤蒸发规律研究    张俊鹏;孙景生;刘祖贵;高阳;

有机肥中养分潜量及其再用的意义研究——以白银市兴电灌区北滩乡为例    杨思存;霍琳;王建成;芦满济;

化感物质间的互作效应分析    何华勤;梁义元;沈荔花;宋碧清;柯玉琴;郭玉春;梁康迳;林文雄;

植物化感作用与植物保护    孔垂华;

小麦异株克生效应研究进展    赵媛;郑永权;董丰收;姚建仁;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交替灌溉对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    杨彩红

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    薛兰兰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核桃化感作用研究    李茜

渭北旱原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农田环境及春玉米生理生态的影响    蔡太义

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群落生态位及优势伴生杂草化感作用研究    赵利

柳枝稷化感作用研究    税军峰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    阚国坤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    王龙昌

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    郜庆炉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耕地资源保护研究    黄兴友

铺地竹中化感物质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房立翠

绿洲灌区玉米//豌豆的肥水利用效率对带型和施氮量的响应机制    史中欣

基于虚拟水理论的绿洲灌区农作制优化    白刚

葡萄(vitis vinifera L.)化感物质的鉴定及化感作用研究    李文瑾

两种形态有机物料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张兆波

玉米蔬菜不同间套模式对菜田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仲惟磊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刘海涛

设施园艺(切花菊)连作土壤修复与高效利用研究    魏莎

17份鱼腥草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彭帅;伍贤进;罗玥佶;唐冬英;刘选明;

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黄高宝,柴强,黄鹏

秸秆覆盖下的夏玉米蒸散、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的变化    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刘孟雨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    柴强,黄高宝

48种不同植物的异株克生作用研究初报    郝双红,马志卿,张强,张涛,张兴

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对土壤生物产生的影响    梁文举,张晓珂,姜勇,孔垂华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冬梅,林文雄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陈冬梅;陈祥旭;孙红艳;林瑞余;林文雄;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许翠平,刘洪禄,车建明,赵立新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侯连涛;焦念元;韩宾;江晓东;李增嘉;

小麦秸秆覆盖对玉米幼苗和马唐等杂草的化感效应研究    贾春虹

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张淑杰;张玉书;纪瑞鹏;刘庆婺;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理过程的影响    李庆民;朱跃斌;

整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水热状况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昊;于海秋;依兵;王晓光;蒋春姬;李飞飞;曹敏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