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玉米秸秆焚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34:38
热度:

玉米秸秆焚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摘要】:以田间"平铺式"焚烧和"成铺式"2种玉米秸秆焚烧处理后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田间焚烧试验与实验室热辐射焚烧模拟试验相结合的

【摘要】:以田间"平铺式"焚烧和"成铺式"2种玉米秸秆焚烧处理后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田间焚烧试验与实验室热辐射焚烧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秸秆燃烧时的燃烧特征及焚烧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种焚烧方式均使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硬度增高、土壤颜色发生明显改变,且成铺式焚烧对地表的热辐射温度要高于平铺式焚烧。2种焚烧方式均使0-2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成铺式焚烧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平铺式焚烧。在热辐射焚烧试验中,有机碳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温度在200~360℃之间时,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最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腐殖质提取量和提取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最大腐殖质提取量及最大腐殖质提取率分别出现在200℃和240℃。2种焚烧方式处理下,土壤腐殖质提取率均有所升高,且成铺式焚烧方式下土壤腐殖质提取率已基本达到最大值。秸秆焚烧方式的不同对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各组成含量上均表现为成铺式焚烧显著低于平铺式焚烧,而成铺式焚烧在HA/FA上较平铺式焚烧有显著的升高。此外,热作用对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显著小于游离态腐殖质。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焚烧 热辐射 有机碳 腐殖质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北与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应用”(2013BAC09B0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503116)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玉米秸秆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其产量一般与籽粒产量大致相当。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用作薪柴的秸秆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产品开发滞后,致使玉米秸秆大量富余。为了不影响下一年的整地播种质量,农民只好直接在田间将秸秆就地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草原火烧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周道玮,姜世成,田洪艳,周维

草原火烧后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田尚衣,周道玮,孙刚,周维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明;吴发启;蒋碧;田国成;

我国秸秆焚烧污染与防治对策    徐玉宏;

火烧对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李政海,绛秋

不同母质发育的东北黑土的粘粒矿物组成研究    申聪颖;赵兰坡;刘杭;张志丹;姜亦梅;

火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姜勇,诸葛玉平,梁超,张旭东

水稻秸秆燃烧对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研究    黄兆琴;胡林潮;史明;李学林;代静玉;

热辐射对水稻土有机质组成的影响    黄兆琴;胡林潮;代静玉;

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陈亮;赵兰坡;赵兴敏;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芦苇产能的影响研究    刘树;梁漱玉;

不同干扰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陈芙蓉;程积民;刘伟;李媛;陈奥;赵新宇;

牧草火烧的养分损失率分析    刘莹

林间可燃物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贾丹;陈迪;郝斌;江璟瑜;

火烧对胡桃楸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姚余君;刘菲;胡海清;金森;

大兴安岭马尾松林下土壤在不同火烧强度下的养分变化    郭爱雪;郭亚芬;崔晓阳;

林火对大兴安岭典型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玉红;孙铭隆;刘彤;

草原植物高生长、体内水分和叶绿素含量对火烧的反应    周道玮,姜世成,胡勇军

火烧对栗斑腹鵐巢址选择的影响    白哈斯,高玮,周道玮

元胞自动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赵文杰,刘兆理

猪粪制备的生物碳对西维因的吸附-催化水解作用    张鹏;孙红文;

草原火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都瓦拉;玉山;刘桂香;王金峰;春花;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煤田早白垩世古火灾研究    续颜

三江平原沼泽化草甸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刘艾

森林作业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沈微

改良措施对天然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    何丹

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原理与实践    张海成

内蒙古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及评价研究    都瓦拉

近期林火科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宋亚军

纤维素溶液行为及新材料构建    覃杏珍

土壤中黑炭的积累、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模拟研究    刘兆云

稻草秸秆成分分离及其水解液的发酵制取乙醇研究    李钦凤

呼中和南翁河保护区火烧迹地土壤性质及细根生物量研究    孙铭隆

大兴安岭高寒区重度火烧对森林土壤生境质量的影响    郭爱雪

兴安落叶松林火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研究    赵彬

生物质炭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土壤腐殖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周桂玉

过火后森林土壤黑碳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    张颖妮

营林用火对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赵宁

灌木林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徐赢华

收割对湖滨湿地芦苇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徐明喜

秸秆糖化残渣制备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董宇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解爱华;付荣恕;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浅谈利用黏土矿物重建古气候    陈涛,王河锦,张祖青,王欢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罗菊春

人工油松林火烧前后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研究    戴伟

苏北盆地粘土矿物转化模式与古地温    姚合法,林承焰,侯建国,董春梅,刘玉瑞,任丽华

论野火的三属性    周道玮,岳秀泉

松嫩草原不同时间火烧后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周道玮,EARipley

林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张敏,胡海清

草原火烧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周道玮,姜世成,田洪艳,周维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研究    赵凤君

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措施    黄厚宽,郑圣年

切实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玉米整株还田    任山中,温勤连

秸秆的开发利用    韩秀珍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    王树义

充分利用资源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张艳菊 ,刘志刚 ,孙万军

农作物秸秆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秸秆焚烧的危害与控制    康团飞;

为秸秆问题支几招    柯永春

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分析及新途径探讨    万晓红;

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    王英;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    李茂松;汪亚峰;

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李逸川;王海涛;

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    于爱华;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    陈道华;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

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

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

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    本报记者 刘文忠

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    本报记者 薛秀泓

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

秸秆综合利用步入产业化    记者 刘伊婷

秸秆综合利用将进入产业化    本报记者 李雁争

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本报记者 胡浩 晓刚

纸店镇:低碳经济助推秸秆热    记者 韦伟 实习生 张煜贞

秸秆综合利用 让农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 喻剑 钟华林

秸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杨茂林

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刘保平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    漆楚生

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    杨小丽

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    姜荣鹏

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刘芳

秸秆焚烧的法律规制    陈蒙蒙

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    程士润

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    何勋

黑龙江作物秸秆不同利用模式下的效益评价    于春燕

秸秆焚烧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    吴迪

奉贤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肖伟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    张为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