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污水处理过程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与去除效果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40
热度:

污水处理过程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与去除效果研究【摘要】:将城市污水作为一种持续而稳定的水资源加以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溶解性有毒有机微污染物是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最主

【摘要】: 将城市污水作为一种持续而稳定的水资源加以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溶解性有毒有机微污染物是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这部分有机物相对而言难以被生物降解,通常包括未降解的有机物及其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其中大部分的有机物属于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本研究以X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进厂污水,各处理单元的出水和污水污泥样品,对其中的有机微污染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建立准确可靠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考察不同的前处理技术、污水水源、采样季节和处理阶段下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针对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和毒性较大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以内分泌干扰类农药甲草胺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化学氧化与活性炭吸附联合工艺作为深度处理工艺,优化并确定工艺运行的最佳参数。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动力学模型,为采用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分别采用LLE-和SPE-无水硫酸钠干燥的前处理方式提取污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采用SPE-硅胶柱层析-无水硫酸钠干燥的前处理方式分离净化污水中的目标优先控制污染物,采用超声提取-和索氏提取-硅胶柱层析-无水硫酸钠干燥的前处理方式分离净化污泥样品中的有机微污染物,采用GC-MS作为有机物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手段。结果表明,在优化的GC-MS分析条件下,目标优先控制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有机氮农药(ONPs),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物质定量的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分析方法的QA/QC评价中, SPE-GC-MS方法的回收率84~110% ,相对标准偏差1.6~8.8%,有机物检出限在0.01~0.04μg/l(PAEs和ONPs)和0.010~0.045ng/l(PCBs)。 GC-MS检测得出污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主要包括:烷烯烃、醇类、酮类、多环芳烃、卤代烃、酸酯类、醛和醚、含氮有机物等,烷烃类的构成比例较大;具有内分泌干扰性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占酯类总量的50%以上,生活用品及个人护理用品如冰片醇,药物类物质可替宁等也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二级处理出水中主要的优先控制污染物。B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可确定的有机微污染物种数比A厂多10余种,该厂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体去除率也较高,但对持久性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初级沉淀对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改善效果不明显,有机污染物相对总浓度相比进水有所增加;厌氧活性污泥处理出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数量有较明显的下降,有机物总浓度的去除率达80%以上,总体上好氧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改善效果不明显;二沉池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同厌氧池出水相当,但有机物的相对总浓度有了进一步的降低。深度处理单元中对有机物数量起到明显改善作用的是气浮单元。好氧活性污泥中的有机微污染物总数量和总浓度明显高于厌氧活性污泥。目标优先控制污染物PAEs的浓度水平高于ONPs类,各种目标污染物的浓度随着污水处理流程的深入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季节的变化对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组成有较大的影响,12月份采集的污水原水中有机微污染物数量明显多于5月份,但有机物的构成比例相近,5月份各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改善率比12月份的差。 采用农业上广泛使用的具有内分泌干扰性的农药甲草胺作为代表性的有机微污染物进行去除试验。GAC振荡吸附处理甲草胺模拟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恒温条件下GAC吸附甲草胺的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GAC对甲草胺的吸附很好的符合Freundrich方程。流动态下,滤速1.27m/h,进水温度30℃,进水pH值为中性的条件有利于GAC对甲草胺的吸附;在反应开始的10min内,甲草胺和TOC的光化学氧化降解速率较好的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甲草胺光降解的速率方程常数K明显大于TOC光降解速率方程的常数。延长停留时间是提高过氧化氢利用率和TOC去除效率的关键。当进水在光化学氧化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3min时,过氧化氢投量100mg/l,进水温度25℃是UV/H_2O_2+GAC体系去除二沉池出水中TOC的最佳条件。甲草胺光降解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化学氧化降解甲草胺的过程中,可形成的中间体有20余种,推断终产物为乙酸,丙酸,二氧化碳,水,硝酸和盐酸。光化学氧化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出水中可检测到32种有机微污染物,大部分为含氮有机物。 【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 污水处理 分析方法 去除效果 联用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8
  • 第1章 绪论18-32
  • 1.1 课题背景18-24
  • 1.1.1 环境中难降解的有机微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18-21
  • 1.1.2 国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的监控措施21-23
  • 1.1.3 我国对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的监控及研究现状23-24
  • 1.2 污水处理系统中内分泌干扰物的调查研究现状24-28
  • 1.2.1 国外关于污水处理系统中内分泌干扰物的调查研究24-27
  • 1.2.2 国内关于污水处理系统中内分泌干扰物的调查研究27-28
  • 1.3 X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分布情况28-30
  • 1.4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30-32
  • 1.4.1 课题来源30
  • 1.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0
  • 1.4.3 主要研究内容30-32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32-44
  • 2.1 试验材料32-35
  • 2.1.1 试验试剂32-34
  • 2.1.2 试验仪器34
  • 2.1.3 光化学氧化与活性炭吸附联用的试验装置34-35
  • 2.2 实际样品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35-41
  • 2.2.1 水样中有机微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方法35-37
  • 2.2.2 污泥样品中有机微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37-39
  • 2.2.3 样品中有机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39-40
  • 2.2.4 实际样品测定中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40-41
  • 2.3 UV/H_2O_2+GAC处理甲草胺模拟废水的试验方法41-43
  • 2.3.1 溶液中甲草胺的检测方法41-42
  • 2.3.2 GAC处理甲草胺模拟废水试验方法42
  • 2.3.3 甲草胺模拟废水的UV/H_2O_2 降解试验方法42-43
  • 2.3.4 UV/H_2O_2+GAC联用体系去除污染物的试验43
  • 2.4 光化学氧化甲草胺的机理试验43-44
  • 第3章 有机微污染物分析方法的评价与选定44-62
  • 3.1 目标内分泌干扰物分析方法的评价44-47
  • 3.1.1 目标分析物GC-MS测定条件的确定44-46
  • 3.1.2 分析方法的QA/QC评价结果46-47
  • 3.2 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47-54
  • 3.2.1 LLE-GC-MS法分离测定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效果47-51
  • 3.2.2 SPE-GC-MS法分离测定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效果51-54
  • 3.3 污水污泥中有机微污染物综合分析的方法评价54-61
  • 3.3.1 SHE-GC-MS法分离检出的污水污泥中的有机微污染物54-57
  • 3.3.2 USE-GC-MS法分离检出的污水污泥中的有机微污染物57-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第4章 污水处理系统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62-95
  • 4.1 不同来源的污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分布及其去除效果62-65
  • 4.1.1 两个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有毒有机微污染物的组成比较62-63
  • 4.1.2 两个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有毒有机微污染物的组成比较63-65
  • 4.2 不同处理阶段出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组成变化65-82
  • 4.2.1 污水原水中有机微污染的存在状况65-67
  • 4.2.2 初沉池出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存在状况67-69
  • 4.2.3 二级处理各工艺段出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的存在状况69-74
  • 4.2.4 深度处理各单元出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状况74-78
  • 4.2.5 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有毒有机微污染物的分析结果78-79
  • 4.2.6 污水污泥中有毒有机微污染物的存在状况79-82
  • 4.3 污水处理系统对目标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效果82-85
  • 4.3.1 污水处理系统中PCBs分布的调查研究结果82-84
  • 4.3.2 污水处理系统中PAEs和ONPs类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84-85
  • 4.4 季节变化对有机微污染物在污水中分布及去除效果的影响85-94
  • 4.4.1 污水原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存在状况85-86
  • 4.4.2 一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存在状况86-87
  • 4.4.3 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存在状况87-88
  • 4.4.4 深度处理出水中的有毒有机微污染物存在状况88-90
  • 4.4.5 季节的变化对污水污泥中有机微污染物组成的影响90-91
  • 4.4.6 处理出水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探讨91-94
  • 4.5 本章小结94-95
  • 第5章 光化学氧化与活性炭吸附联用去除甲草胺的研究95-133
  • 5.1 模拟废水中甲草胺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95-97
  • 5.1.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溶液中的甲草胺浓度95-96
  • 5.1.2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溶液中甲草胺的浓度96-97
  • 5.2 GAC振荡吸附甲草胺的效果97-102
  • 5.2.1 粒径为10~20μ的GAC的吸附速率曲线97-99
  • 5.2.2 粒径为20~40μ和40~60μ的GAC吸附动力学曲线99-100
  • 5.2.3 GAC吸附甲草胺的吸附等温线100-102
  • 5.3 流动态下GAC吸附去除甲草胺的效果102-106
  • 5.3.1 不同滤速下GAC吸附去除浓度为10mg/l甲草胺的效果102-104
  • 5.3.2 进水浓度为100μg/l时GAC对甲草胺的去除104-106
  • 5.4 UV/H_2O_2 光化学氧化静态系统去除甲草胺的效果106-112
  • 5.4.1 不同氧化体系对甲草胺的去除效果106-107
  • 5.4.2 H_2O_2 投加量对UV/H_2O_2 系统去除甲草胺效果的影响107-108
  • 5.4.3 溶液pH值对光化学氧化甲草胺效率的影响108-109
  • 5.4.4 进水温度对光化学氧化甲草胺效率的影响109-110
  • 5.4.5 甲草胺初始浓度对光化学氧化效率的影响110-111
  • 5.4.6 UV/H_2O_2 体系氧化分解甲草胺动力学方程111-112
  • 5.5 UV/H_2O_2 系统动态去除溶液中甲草胺的效果112-116
  • 5.5.1 H_2O_2 投量对动态光化学氧化甲草胺去除率的影响112-113
  • 5.5.2 进水温度对甲草胺去除率的影响113-114
  • 5.5.3 进水pH值对甲草胺去除率的影响114
  • 5.5.4 停留时间对光化学氧化甲草胺效率的影响114-115
  • 5.5.5 不同的进水甲草胺浓度对光化学氧化效果的影响115-116
  • 5.6 UV/H_2O_2 与GAC联用去除甲草胺的效果116-119
  • 5.6.1 不同过氧化氢投量下 UV/H_2O_2+GAC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116-117
  • 5.6.2 pH值对UV/H_2O_2+GAC 系统去除甲草胺效果的影响117-118
  • 5.6.3 不同的进水温度下UV/H_2O_2+GAC 体系对甲草胺的去除效果118-119
  • 5.6.4 UV/H_2O_2+GAC 体系出水中过氧化氢的残留量119
  • 5.7 UV/H_2O_2 与GAC联用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效果119-123
  • 5.7.1 H_2O_2 投量对二沉池出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119-120
  • 5.7.2 进水温度对二沉池出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120-121
  • 5.7.3 UV/H_2O_2 系统静态去除二级出水中TOC的效果121-122
  • 5.7.4 UV/H_2O_2+GAC系统对二沉池出水中常规污染指标的改善效果122-123
  • 5.8 甲草胺的光降解机理研究123-129
  • 5.9 二沉池出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光化学氧化降解产物129-131
  • 5.10 本章小结131-133
  • 结论和展望133-136
  • 参考文献136-1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8-150
  • 致谢150-151
  • 个人简历15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现场总线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运用    于凤臣;

O_3/GAC/H_2O_2复合工艺深度处理水中DBP的效能与机理研究    赵俊杰

生物砂滤组合工艺处理二级出水中常规和微量污染物的研究    赵娜

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在水循环、水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张杰,臧景红

校园生活污水处理新技术    杨宗政,庞金钊,张涛,孙永军,张颖

微絮凝过滤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用作景观水研究    傅金祥;陈正清;赵玉华;朴芬淑;杨玉森;许海良;王秋弘;

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处理抗生素废水    周平,钱易,李炳伟,苏诚艺,宋乾武

深度处理在给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宋文涛,胡志光,常爱玲,潘晓丽

油田废水处理综述    邹启贤,陆正禹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及工艺    徐亚明,蒋彬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治理技术进展    马娜,李咏梅,顾国维

气浮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根树,刘妍

巢湖水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    王维,赵影,黄晓沐,王志强,杨志平

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环境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致男性生殖损害的研究进展    刘霞;曹佳;

癌症高发区环境水样有机提取物诱导L-02细胞转化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张世鑫;邢秀梅;孙新;何民富;马璐;杨萍;肖勇梅;何志妮;李道传;张波;王庆;陈雯;

重金属铅的生态效应及其地球化学循环    刘奇;王化可;李文达;

土壤渗出液中DDT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条件研究    刘汝英;孙长春;潘淑颖;孙长青;郭青;

土壤芘污染对小白菜生态毒性效应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杨志峰;王洪章;邹德龙;史衍玺;

石油污染物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郑福丽;江丽华;刘兆辉;王梅;林海涛;宋效宗;

“贝类预警”技术在淮河五河段水污染物追踪中的应用    李玉成;严睿文;赵彩平;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陈永宁;赵和苍;曹恒;

土壤污染与农产品安全及人体健康    邵红建;常江;张自立;章力干;花日茂;

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    李宗宁;刘辉利;朱义年;秦辉;

三维荧光结合二阶校正对城市污水中几种酚类污染物的残留分析    尹春玲;胡乐乾;赵丽娜;

中空纤维膜处理含油污水与膜污染监测的研究    陈雪梅;李建新;张玉忠;李泓;

废水中持续性有机物(POPs)处理技术评述    孙倩云;侯晓坤;

珠海市饮用水源主要有毒工业化学物污染情况调查    邱士起;阮小林;胡小玲;陈剑刚;白艳玲;唐小江;

珠海市饮用水源主要有毒工业化学物污染情况调查    邱士起;阮小林;胡小玲;陈剑刚;白艳玲;唐小江;

多氯联苯的性质、危害及在环境中的迁移    吴明媛;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研究    傅巍;蔡九菊;董辉;张亚田;

我国城市污泥的污染特征和资源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田冬梅;臧树良;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宋兴良

中国东部陆架海区溴甲烷和氯甲烷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研究    陆小兰

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中有机物现状及其类雌激素效应的研究    鲁英

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    李鸣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    秦统福

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    鲁洪娟

德兴铜矿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    谢学辉

土壤镉污染及农艺调控对苹果树体镉积累影响的研究    于祎飞

青岛近海鳍藻种群动态与产毒特征研究    罗璇

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    鲍新华

社会理性决策视角下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益测度    胡漪

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    胡红

哈尔滨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罗娇赢

北京公园典型介质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曲磊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镉胁迫下小麦种苗生长的影响    赵玲玲

纳米Fe_3O_4协同微生物对阿特拉津和2,4—D的降解研究    王伟萍

镉—苯并[α]芘复合污染对菲律宾蛤仔毒性效应的研究    王琳

青花菜对重金属铅、镉吸收与积累特性研究    米艳华

酵母菌在不同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子生态及功能研究    王哲

电化学技术在处理油田采出水中的应用研究    邱晨

污水二级生化出水有机物(EfOM)性质表征及去除研究现状    郭瑾;盛丰;马民涛;秦侠;彭永臻;

污水深度处理后的回用    李为民;

江西贵溪冶炼厂重金属环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胡宁静,李泽琴,黄朋,程温莹,陶成

ABR-EGSB-SBR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龚敏;张勇;赵九旭;吴传文;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邻苯二甲酸酯分布特征    陆继龙;郝立波;王春珍;李巍;白荣杰;阎冬;

Fenton强化铁炭微电解工艺处理硫化红棕中间体废水    于凤刚;李彦锋;周林成;韩荣新;白雪;

混凝-Fenton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    赵玲玲;蔡照胜;

US/O_3/TiO_2/UV氧化处理苯胺废水实验研究    香杰新;张赵田;范洪波;吕斯濠;

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张琴;包丽颖;刘伟江;郁亚娟;

EGSB反应器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梁静;周峰;

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    马进军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的实验研究    鲁翌

表面改性活性炭吸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刘桂芳

超声强化臭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赵雷

邻苯二甲酸酯类和多环芳烃类代表物质联合雌性生殖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许川

基于环境质量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    许延利

微滤分离膜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宋来洲,白明华,李健

沿淮某市自来水有机提取物对小鼠诱变性的观察    田磊,江城梅,周其宏,赵红,庄颖

淮河N段水有机物潜在危害评估    庄颖,江城梅,赵红

生物炭技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刘继凤,郝醒华,陈卫东

松花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GC/MS分析    张万峰

多氯联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杜欣莉

松花江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邱炳源,林秀武,侯桂芹,王喜生,郭晓峰,徐杰,印文考

SBR法处理油田采出水    李哲,刘振华,张俊贞

鸭绿江(丹东段)江水中未知有机污染物分析鉴定与有毒有机物名录筛选    刘绮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田怀军,舒为群,张学奎,王幼民,曹佳

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现状及去除研究进展    倪明;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研究    刘建;张文龙;李轶;李国平;

高铁酸盐原液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邱慧琴;许良;陈敏;蓝伟;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试验及效能研究    何强;段秀举;

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与原子光谱检测联用技术    彭学军;江祖成;曾云鹗;

活性炭和膜技术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武睿;

膜生物反应器去除原水中微量阿特拉津的研究    李绍峰;秦蓁蓁;陈雷;

化学高级氧化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    武睿;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技术在北京流域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谢涛;海热提;周有;

厌氧-生物托盘系统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张宝军;冯启言;白晓龙;

灰渣强化人工土快滤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李国学;汤灿;秦莉;刘春祥;

中国水业创新问题杂谈    甄建伟;

ZnAl-LDH的合成及应用于污水处理    杜尚丰;陈运法;梁云;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黄鸥;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与设计    张迎颖;周可为;钱玮燕;

四川天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γ-丁内酯系列产品项目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韩小清;

充气水力旋流器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刘洪敏;郭绍辉;闫光绪;

对不同的人工湿地基质除磷性能的比较    王媛媛;张衍林;董仁杰;

奶牛场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    方志坚;颜明娟;

我国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技术策略    王宝贞;

青岛城乡污水处理迈向全覆盖    本报记者 霍峰

污水处理:节水治污一举两得    

四川成都将建城乡污水处理体系    何晓蓉 王眉灵

湖北五项制度推进污水处理工作    记者 胡贵玉

我市污水处理项目获中央投资2100万    谈锡华 陆智国

加速推进污水处理管网建设    吴瑶 记者 赵丹

湖北襄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三项目签约    付理群

财政部检查我市污水处理资金使用情况    通讯员 王子豪

宜章多措并举抓污水处理    通讯员 张利芳

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回眸    刘海红 本报记者 张爱桐

污水处理过程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与去除效果研究    孔祥吉

北京郊区旅游型小村镇污水处理研究    葛静茹

类固醇类内分泌干扰物分析方法及其在滇池水系环境化学行为研究    黄斌

膜—生物反应器及纳滤强化去除污水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陈健华

内分泌干扰物4-t-辛基酚的生物去除及机理研究    刘易

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    张金炳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研究    陈福南

悬浮载体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脱氮试验研究    高艳玲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系统及应用研究    崔育倩

光散射技术及其在药物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王惠英

人工湿地技术在北京郊区中学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阮晶晶

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及其改进的试验研究    赵建芬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双酚A和雌激素的去除及微生物研究    沈剑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党超

污水处理中的COD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    谢源

多级重力跌水曝气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肖唐俊

人工湿地基质去除污水中氮磷效果的试验研究    陈娟

折流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工艺特性研究    陈冠宏

养猪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刘志刚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杨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