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微纳米气泡曝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5:22
热度:

微纳米气泡曝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微纳米气泡曝气与传统曝气(底部曝气)作比较,分别搭载在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装置中,观察分析两种曝气方式下的污水处理结果,并进

【摘要】:本文通过微纳米气泡曝气与传统曝气(底部曝气)作比较,分别搭载在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装置中,观察分析两种曝气方式下的污水处理结果,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比较,此外还探索了将微纳米气泡联合臭氧曝气处理污水的可能性。 1、在A2O小试装置污水处理工艺的好氧区曝气方式中,先后运用底部曝气和微纳米气泡曝气,结果发现后者对污水中SS、CODcr、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比前者分别高出7.3%、10.2%、12.4%、11.5%和11.2%。而且通过经济性分析,在处理相同水量的情况下,微纳米气泡曝气所产生的能耗要低于底部曝气方式。 2、当外界空气温度10℃时,A2O和MST两种工艺装置(好氧区都采用普通的底部曝气)在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染物去除率会有所降低,特别是对氨氮的降解,无法达到污水处理厂正常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将其中的曝气方式换成微纳米气泡曝气后,氨氮的去除效率有明显提高,达到污水处理厂正常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在探索将微纳米气泡搭载臭氧曝气处理污水的试验中,在一定时间内,微纳米臭氧曝气对水体中各污染物的降解效率要优于微纳米空气曝气。但随着微纳米臭氧曝气中臭氧量积累增多,致死了水中的微生物,污水的处理效果慢慢变差。 【关键词】:微纳米气泡 曝气 底部曝气 臭氧 污水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致谢9-14
  • 第一章 绪论14-2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的曝气技术及设备15-19
  • 1.2.1 鼓风曝气15-16
  • 1.2.2 机械曝气16-18
  • 1.2.3 潜水搅拌曝气18-19
  • 1.3 微纳米气泡的定义和产生19-20
  • 1.4 微米气泡的基本特性20-21
  • 1.4.1 水中停留时间长20
  • 1.4.2 带电性20
  • 1.4.3 自我增压和溶解20-21
  • 1.4.4 收缩性21
  • 1.4.5 界面动电势高21
  • 1.4.6 产生自由基离子21
  • 1.4.7 氧传质效率高21
  • 1.5 纳米气泡的基本特性21-22
  • 1.6 微纳米气泡的历史及现代应用22-24
  • 1.6.1 微纳米气泡的发展道路22-23
  • 1.6.2 微纳米气泡曝气处理废水23
  • 1.6.3 微纳米气泡结合臭氧的应用23-24
  • 1.6.4 微纳米气泡曝气的其他应用24
  • 1.7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24-25
  • 第二章 微纳米气泡曝气的初步探究25-33
  • 2.1 前言25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25-27
  • 2.2.1 实验仪器25
  • 2.2.2 检测方法25
  • 2.2.3 实验设计25-27
  • 2.3 结果与讨论27-32
  • 2.3.1 水体中 DO 浓度的变化27-28
  • 2.3.2 水体中 COD_(cr) 浓度的变化28-29
  • 2.3.3 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变化29-30
  • 2.3.4 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变化30-31
  • 2.3.5 水体中 SS 的变化31-32
  • 2.3.6 水体中总氮浓度的变化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微纳米气泡曝气在生活污水中的探索性应用33-48
  • 3.1 前言33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33-40
  • 3.2.1 实验仪器33
  • 3.2.2 实验设计33-34
  • 3.2.3 水质分析方法34-40
  • 3.3 结果与分析40-44
  • 3.3.1 对有机物 COD 的去除40-41
  • 3.3.2 对 SS 的去除41-42
  • 3.3.3 对氨氮的去除42-43
  • 3.3.4 对 TP 的去除43-44
  • 3.3.5 对 TN 的去除44
  • 3.4 单因素变化对微纳米气泡曝气的影响44-46
  • 3.4.1 不同污泥浓对去除率的影响44-45
  • 3.4.2 进水量变化对去除率的影响45-46
  • 3.5 经济性分析比较46-47
  • 3.6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微纳米气泡臭氧曝气的探索性应用48-53
  • 4.1 前言48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48-49
  • 4.2.1 实验仪器48
  • 4.2.2 实验设计48
  • 4.2.3 水质监测方法48-49
  • 4.3 结果与分析49-51
  • 4.3.1 对 COD 的去除比较49-50
  • 4.3.2 对氨氮的去除比较50-51
  • 4.3.3 对 TP 的去除比较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低温时微气泡曝气对氨氮的降解效果研究53-59
  • 5.1 前言53
  • 5.2 实验 1—在 A2O 工艺中的运用比较53-55
  • 5.2.1 实验仪器53
  • 5.2.2 实验设计和检测方法53-54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54-55
  • 5.3 实验 2—在 MST 一体化装置的运用比较55-58
  • 5.3.1 MST 的简介55-56
  • 5.3.2 MST 的工作原理56-57
  • 5.3.3 实验介绍57-58
  • 5.3.4 结果与分析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60
  • 6.2 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5-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压供气式射流器的性能研究    王猛;张安龙;郝建昌;

我国水污染状况与防治    季泰;

鼓泡曝气传质特性的研究    盛义平,乔长锁

总磷测定消解方法的比对试验    李星;

城镇污染河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许巍,袁斌,孙水裕,朱又春

武汉城市污水短时曝气生产性试验    金建华,王夏慧

疏浚对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戴雅奇,熊昀青,由文辉

微纳米气泡特性及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杨丽;廖传华;朱跃钊;陈海军;金勤芳;

微纳米曝气技术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    江浩;吴涛;

搅拌散气曝气技术原理及设备    刘星;张兴文;王栋;于永海;张硕;

污水处理用高发泡E/VAC悬浮填料的研制与应用    刘宇航;陆晓中;胡翔;赵明;孙晓民;

厌氧-复合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蒯圣龙;尹程;

一株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杨代金;张穗;王玉军;温广月;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孔雀绿研究    詹婧;孙庆业;石先阳;

Cu~(2+)与解偶联剂协同作用污泥减量化    石先阳;凌晨慧;鲍婷;谢继峰;周芬;盛雅琪;

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    孙力

医院污水处理典型工艺及技术发展趋势    刘道根,黄种买,王红萍,郭琰

EDTA滴定法测定水中钙镁总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汪海波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Fe(II)、Fe(III)    郭小慧,孙静月,赵中一

Fenton试剂氧化处理TNT废水的试验研究    陈林;涂春贤;张国珍;宋小山;

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

Multi N/C 2100S总有机碳水质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    王琳;孙国鼐;

用白腐真菌-泥炭净化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王惠娥;孙继林;颜事龙;张学才;

电渗析的分离机理及应用    黄万抚;叶茜;

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邓春华;李方;李俊;奚旦立;

纳滤处理含镍、铜和锌废水的试验研究    薛莉娉;张显球;杜明霞;

采用MPE延缓MBR工艺中膜污染的研究    刘志阳;赵英;顾平;

纳滤膜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胡锦英;张阳;王浩然;韩璐;易小祺;

MBR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启动特性研究    陈桂娥;李啸寰;许振良;

不同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比较    黄龙;韩春元;田娟;刘杰;

淀山湖氮磷营养物与浮游藻类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    程曦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气相生物修复新型技术研究    赵康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离心式微流控法快速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研究    席永清

铁矿石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去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的研究    黄伟英

光催化氧化联合工艺处理不同污染物的研究    张峰

处理焦化废水微氧EGSB反应器启动和运行特性研究    耿炤宇

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    张佳磊

阳离子淀粉/壳聚糖交联共混絮凝剂(CATCS)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游力军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动物废弃物培养蕹菜、蝇蛆的研究    贝亦江

双能场/生物法降解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陈静颖

浊点萃取光度法测定铬及萃取剂回收方法研究    金洪洙

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    马兴华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玉米酒精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苏涛

蔬菜(大蒜)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王伟锋

抗铅联合苯酚降解多功能菌的构建    彭冉

利用接触氧化透水堤净化河水    赤井一昭,汪岗,刘延恺

对城市雨水地下回灌的分析    车武,李俊奇,曹秀芹,刘红,孟光辉

总磷测定消解方法的对比实验    陈燕明;

餐饮废水处理方法的实验    杨伟红

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    郭迎庆

佛山汾江水体恶臭的化学因素特性研究    唐秀云

毛细管柱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水中有机物    田星,王涵文,刘文民,关亚风

城镇污染河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许巍,袁斌,孙水裕,朱又春

生物处理法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邓志光

富营养化湖泊水源生物预处理研究    李家就,钱望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专家在碳氮微纳米线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微纳米染料制造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钢质齿轮副在微纳米混合磨合油中的磨合试验研究    王泽贵;谢小鹏;

微纳米曝气技术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    江浩;吴涛;

高能机械化学法制备微纳米氮化钼粉体的研究    刘高杰;安耿;

“微纳米染料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南京通过鉴定    沈镇平;

碳氮微纳米线研究取得新进展    赵元春;孙连峰;

微纳米颗粒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吕英海;周仕学;邹玉红;吕东琴;刘文平;

低维度薄膜传热机理与表征    蒋迪波;殷明志;彭焕英;李博;

微纳米和微米木纤维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工业化前景    战丽,杨春梅,马岩

以史为鉴看曲面微纳米力学的几何化    殷雅俊;

无机空心微纳米结构的仿生合成及其性能    杨林;郭玉明;马晓明;王华杰;张洁;江利利;陈会锋;

电迁移法铝微纳米线的制备(英文)    Hironori Tohmyoh ;Masumi Saka ;Hongliang Pan;

基于探针的微纳米力学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苏东川;李喜德;

功能高分子的微纳米图案化    曹廷炳;

对高分子表面亚微米结构的修饰及生物应用    冯传良;

钴基微纳米针布阵的制备和表征    刘开林;凌惠琴;李明;毛大立;

AFM加工中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闫永达;孙涛;董申;梁迎春;程凯;

基于微能脉冲的微纳米尺度沉积与去除可逆加工技术研究    何建国;

微纳米硬质合金的制备及应用    白佳声;杨慧敏;候克忠;陆明炯;

超微纳米刷在美国问世    

微纳米 武装航天科技 产学研 携手共商发展    本报记者 胡群芳

加速我国微纳米元器件产能    许琦敏

欧洲最大微纳米教研中心启用    记者 廖先旺

微纳米技术让大型仪器可随身携带    记者 周芹

金钼集团技术中心一科研项目真实国内空白    张庆丽

大型微纳米粉体工程中心落户杭州    特约记者 吴宏富

“水上漂”机器人现身哈尔滨    任海军

慧敏科技3项节能成果获国家专利    记者 罗华国

用七色光“打印”出逼真图案    实习生 董冰清 首席记者 任荃

细胞与微纳米结构图案表面相互作用研究    周雄图

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间干涉器件研究    罗海梅

静电纺微纳米多级结构纤维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林金友

基于压痕功的微纳米表层硬度检测技术研究    刘琦

基于压痕功的微纳米表层硬度检测技术研究    刘琦

飞秒激光诱导金属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基础研究    黄永光

几种微纳米结构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浸润性质研究    宋薇

微纳米碳铁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徐海涛

微纳米分级多孔氧化铈生物遗态材料的构建及催化性能研究    陈丰

微纳米动态切削系统建模及表面形貌的预测分析研究    周磊

飞秒激光制备金属表面电磁波增强吸收微纳米结构研究    游锦达

微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在纸张涂布中的应用    薛彬

新型电化学三维微纳米结构加工研究    杜裕杰

核壳结构微纳米金属粉体及其制备装置研制    李沛

带电聚合物穿越内嵌表面电荷的微纳矩形通道的理论研究    吴凡

磁性复合微纳米梁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余振平

聚萘及聚芴类荧光微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    谢俊娜

微纳米气泡曝气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吕宙

静电纺丝法制备有序荧光微纳米纤维及气敏器件的研究    张志华

微纳米CMM测量探头标定方法研究及系统测试    宫二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