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利用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6:21
热度:

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利用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人类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和二氧化碳的规模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

【摘要】:随着人类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和二氧化碳的规模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利用为背景,通过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分别从通道尺寸和场地规模两个尺度对其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通道尺度出发,分别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内径为0.953mm的细直管道和细蛇形管道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强变物性、浮升力以及离心力等因素对超临界压力CO2在不同通道内的对流换热的影响。直管道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工况,较低进口雷诺数下,热流密度较高时,向上流动壁面温度出现两个局部峰值,发生传热恶化,向下流动壁面温度出现局部谷值,发生传热强化。弯曲直径8.01mm的细蛇形管道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工况下,蛇形管壁面温度沿程呈线性上升趋势,向上流动并未出现直管实验中的局部温度峰值区域,传热恶化现象得到好转,在流体温度处于准临界温度附近时,浮升力仍然会使局部换热强度有所降低,最低局部Nu数仍能达到20,远高于直管实验中层流化时的Nu值;向下流动时浮升力对离心力产生削弱作用,换热强度也会降低,且浮升力对离心力的削弱程度强于对湍动能的削弱程度,浮升力影响较大时,向下流动的对流换热强度低于同工况下的向上流动;层流工况下,当流体温度处于准临界温度附近且离心力充分发展时,对流换热强度最大;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分别提出了定物性流体和超临界压力CO2在蛇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从场地尺度出发,对真实地质岩层条件下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埋存驱天然气系统开展了大场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压裂区域的渗透率、工质种类、井筒在岩层内的射孔位置、井筒与周围岩层的换热、局部非热平衡效应等因素对增强型地热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在井筒周围压裂得到大渗透率压裂区域能大大降低流体流经整个岩层的压降损失;岩层内裂隙分布较广时,局部热平衡模型可靠,岩层内裂隙分布有限时,需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计算。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岩层渗透率的非均匀性对二氧化碳埋存驱天然气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岩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使得CO2在岩层内运动加快,突破时间提前,CO2埋存量和CH4采收量均降低,并进一步研究了岩层水平渗透率与垂直渗透率比值变化时,井筒射孔位置优化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 蛇形管 对流换热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二氧化碳埋存驱天然气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5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主要符号对照表9-11
  • 第1章 前言11-32
  • 1.1 课题背景11-15
  • 1.1.1 增强型地热系统11-12
  • 1.1.2 二氧化碳规模利用12-13
  • 1.1.3 超临界压力流体管内对流换热的工业应用13-15
  • 1.2 研究现状15-29
  • 1.2.1 超临界压力流体在直管内的对流换热研究现状15-21
  • 1.2.2 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弯曲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研究现状21-24
  • 1.2.3 增强型地热系统通道尺度研究现状24-25
  • 1.2.4 增强型地热系统大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25-28
  • 1.2.5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驱天然气的研究现状28-29
  • 1.3 已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29-30
  • 1.4 本文研究内容30-32
  • 第2章 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竖直细圆管内对流换热研究32-61
  • 2.1 本章引论32
  • 2.2 实验系统概述32-36
  • 2.2.1 实验系统和实验段介绍32-34
  • 2.2.2 实验参数测量和实验步骤34-36
  • 2.3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36-39
  • 2.3.1 实验数据处理36-38
  • 2.3.2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38-39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39-54
  • 2.4.1 较高进口雷诺数下实验结果与分析40-43
  • 2.4.2 较低进口雷诺数下实验结果与分析43-47
  • 2.4.3 流体入口压力的影响47-49
  • 2.4.4 实验结果与准则关联式的比较49-54
  • 2.5 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竖直细圆管内对流换热数值模拟研究54-60
  • 2.5.1 数学物理模型54-55
  • 2.5.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和数值计算方法55
  • 2.5.3 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55-60
  • 2.6 本章小结60-61
  • 第3章 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细蛇形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61-91
  • 3.1 本章引论61
  • 3.2 实验系统概述61-70
  • 3.2.1 实验系统和实验段介绍61-65
  • 3.2.2 实验准备和实验步骤65-67
  • 3.2.3 实验参数测量和数据处理67-70
  • 3.3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70-71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71-90
  • 3.4.1 湍流工况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71-81
  • 3.4.2 层流工况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81-90
  • 3.5 本章小结90-91
  • 第4章 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细蛇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数值模拟研究91-122
  • 4.1 本章引论91
  • 4.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91-94
  • 4.2.1 数学物理模型91-92
  • 4.2.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和数值计算方法92-93
  • 4.2.3 数值模型验证93-94
  • 4.2.4 数据处理方法94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94-95
  • 4.4 数值模拟的结果和讨论95-114
  • 4.4.1 超临界压力 CO2在细蛇形管内与细直管内对流换热比较96-97
  • 4.4.2 入口压力对 CO2在细蛇形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97-99
  • 4.4.3 蛇形管几何参数对 CO2在细蛇形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99-100
  • 4.4.4 超临界压力 CO2在竖直细蛇形管内向上流动层流对流换热机理分析100-108
  • 4.4.5 超临界压力 CO2在水平细蛇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108-114
  • 4.5 蛇形管内流体层流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114-121
  • 4.5.1 常物性流体在蛇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114-117
  • 4.5.2 超临界压力流体在蛇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117-121
  • 4.6 本章小结121-122
  • 第5章 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埋存驱天然气的场地规模数值模拟研究122-175
  • 5.1 本章引论122
  • 5.2 增强型地热系统场地规模数值模拟研究122-158
  • 5.2.1 数学物理模型122-125
  • 5.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125-126
  • 5.2.3 模型验证与初始条件确定126-127
  • 5.2.4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讨论127-151
  • 5.2.5 局部非热平衡效应对 CO2-EGS 系统的运行结果的影响151-158
  • 5.3 二氧化碳地质埋存驱天然气场地规模数值模拟研究158-173
  • 5.3.1 数学物理模型介绍158-160
  • 5.3.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160
  • 5.3.3 数值模拟的结果和讨论160-173
  • 5.4 本章小结173-17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175-178
  • 6.1 全文总结175-176
  • 6.2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工作176-177
  • 6.3 工作建议与展望177-178
  • 参考文献178-188
  • 致谢188-19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90-1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高参数小管径内煤油的传热特性研究    罗毓珊,陈听宽,胡志宏,郑建学

竖直圆管中超临界压力CO_2在低Re数下对流换热研究    张宇;姜培学;石润富;邓建强;

超临界CO_2在垂直圆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李志辉;姜培学;赵陈儒;林钰淞;

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微细圆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刘波;王夕;祝银海;姜培学;

超临界压力CO_2在垂直管内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李志辉;姜培学;

三维瞬态方形管流的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张健;黄晨光;

微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换热研究    张丽娜;王珂;董其伍;

竖直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研究    刘敏珊;杨凤叶;董其伍;张丽娜;曹侃;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问题和地震监测研究进展    郝艳军;杨顶辉;

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    张炜;许天福;吕鹏;王淑玲;

二氧化碳在干热岩中换热及固化的数值模拟    宋阳;吴晓敏;胡珊;王维城;

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微细圆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刘波;王夕;祝银海;姜培学;

浮升力对水平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影响数值研究    王彦红;李素芬;东明;

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咸水层析盐现象研究进展    郭会荣;陈颖;吕万军;蔺琳琳;李兰兰;

咸水层CO_2矿物封存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莫绍星;李瀛;龙星皎;施小清;赵良;陈旸;

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    刘烨

拓扑管网法地下水模拟研究与工程应用    许振浩

系统安全分析程序在超临界水冷堆和钠冷快堆上的适用性研发与应用    周翀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应用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宣亚雷

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裂解吸热和对流传热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    阮波

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圆管内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    刘波

油井地热开发的数值模拟与回归预测研究    董华松

增强型地热系统人工压裂机理研究及应用    张庆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运行机制及优化研究    石岩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盐水层多孔介质条件下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    孟庆亮

多孔介质中超临界CO_2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姜培学,李勐,徐轶君,任泽霈

竖直圆管中超临界压力CO_2在低雷诺数下对流换热研究    徐轶君,姜培学,张宇,任泽霈

高参数小管径内煤油的传热特性研究    罗毓珊,陈听宽,胡志宏,郑建学

竖直圆管中超临界压力CO_2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张宇;姜培学;石润富;邓建强;

超临界CO_2在烧结多孔圆管中换热的实验研究    石润富;姜培学;邓建强;张宇;

细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石润富;姜培学;张宇;

超临界CO_2在垂直圆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李志辉;姜培学;赵陈儒;林钰淞;

超临界压力下煤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胡志宏,陈听宽,罗毓珊,郑建学,汤敏

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垂直加热管内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徐峰,郭烈锦,毛宇飞,江先恩

液体内部汽化的汽化空间与拟沸腾    彭晓峰,王补宣

旋转弯管内耦合对流换热特性研究    陈华军,章本照,张金锁

微细板翅结构强化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姜培学,胥蕊娜,李勐

微细板翅与烧结多孔结构中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胥蕊娜,姜培学

横掠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混沌分析    赵明,杨茉,李娟

不同磁致纵向涡形式对空气对流换热的影响    杨立军;任建勋;杜小泽;刘登瀛;

有无内部对流换热对导叶冷却效果影响的数值研究    姚玉;张靖周;郭文;

求解对流换热反问题的低阶模型    丁鹏;陶文铨;

多年冻土路基对流换热试验方法    汪海年;侯仲杰;杨玉杰;

强化单相对流换热的一般理论指导原则    王松平;陈清林;张冰剑;华贲;

对流换热在活塞顶面氧化处理中的应用    安家菊;

横掠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混沌分析Ⅱ    赵明;杨茉;卢玫;

红外辐射与对流换热研究及其节能对比分析    褚治德;焦士龙;杨俊红;孟宪玲;

针翅截面结构影响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宋绍峰;姜培学;

喷雾强化对流换热    叶立;童正明;朱汝红;李楠;

层流边界层内对流换热的热阻分析    冷学礼;张冠敏;田茂诚;栾志坚;

超临界CO_2在微细圆管中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徐轶君;姜培学;石润富;任泽霈;

超临界CO_2管内对流换热特性测试    张后雷;宜益民;

正弦波形板上Couette流对流换热数值分析    王国斌;刘鑫;刘赵淼;

波纹内翅片管对流换热实验的研究    李晓燕;李智;张广宇;闫泽生;

超临界煤油强迫对流换热的临界热流特性研究    仲峰泉;党国鑫;张新宇;

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及其场协同分析    杨立军

导热和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化与优化    夏再忠

对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应用    吴双应

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    贾晖

电阻点焊电极热流耦合分析与对流换热特性研究    罗爱辉

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    陈群

脉冲流动和壁面振动传热研究    俞接成

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二氧化碳利用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研究    罗峰

微小尺度物体的热分析和热测试    何东明

平板通道内螺旋纤肋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    唐玉峰

覆冰环境条件下空气横掠导线对流换热问题研究    张战恩

采用萘升华技术对建筑外表面对流换热的研究    付志鹏

城市不透水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实测和模拟研究    张文武

缝槽壁面强制对流换热研究    张翔

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动中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徐华

聚变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包层内对流换热及应力分析研究    倪陈宵

固壁轴向导热对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孟宇

圆盘平动与转动周面对流换热比拟研究    曾军明

通道内对流换热场协同强化数值模拟研究    赵丽华

多孔固体构架与气流对流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于明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