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多晶硅—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18:40
热度:

多晶硅—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多晶硅-光伏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从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开始到电池组件生产结束。先以200吨多晶硅、1000吨多晶硅碇

【摘要】:本文研究了多晶硅-光伏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从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开始到电池组件生产结束。先以200吨多晶硅、1000吨多晶硅碇和5700万片多晶硅片以及280M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项目为案例,对多晶硅产业链上多晶硅生产、硅碇生产、多晶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生产等主要环节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进行分析,得到在案例生产规模条件下碳排放数值,以及此规模下1MW多晶硅-光伏系统的碳排放数值;接着对照《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生产规模的要求,校正计算得到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工艺为改良西门子法的多晶硅-光伏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数值,以及此规模下的1MW多晶硅-光伏系统的碳排放数值及其1kW发电量的碳排放量;将以上计算结果与火力发电比较,得出其碳减排能力、碳回收期以及影响碳回收期的相关因素。结论如下: (1)多晶硅-光伏系统产业链由工业硅、多晶硅料、多晶硅碇、多晶硅片、多晶硅电池片、多晶硅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平衡组件等生产环节组成;多晶硅-光伏系统产生碳排放的环节包括: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厂房建设产生的碳排放、设备生产产生的碳排放、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处理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 (2)本文计算的案例中,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为752859.4吨,其中因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为538912吨,因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73316吨,厂房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为36833吨,设备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量为3623.5吨,处理废弃物、废水产生的碳排放量为174.9吨,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71.58%、23.02%、4.89%、0.49%、0.02%。此规模下,1MW多晶硅-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为2688.78吨。 在由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中,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总碳排放量的91%;多晶铸锭和切片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3.1%,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5.9%。 (3)根据《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计算得到修正后的多晶硅-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为1130202.47吨,其中因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为416135吨,因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为429567吨,厂房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为277984吨,设备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量为6258.6吨,处理废弃物、废水产生的碳排放量为230.87吨,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36.82%、38.01%、24.60%、0.55%、0.02%。对应的1MW多晶硅-光伏系统的碳排放为3054.6吨。 (4)相对火力发电,以最佳倾角安装在常州朝南方向的1kW屋顶并网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为2288kWh,年减排能力为:1418.56-3054.6/N。结果显示太阳能资源对碳回收期影响较显著,拉萨为1.7年,常州为2.1年,成都为4.7年,安装角度对碳回收期也有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 多晶硅 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系统 全生命周期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0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文献综述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多晶硅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1-17
  • 1.2.1 多晶硅生产工艺及产业现状11-15
  • 1.2.2 多晶硅电池制作流程15-17
  • 1.3 光伏系统的评价方法17-21
  • 1.3.1 LCA方法的概念演绎17-18
  • 1.3.2 LCA方法的应用18-20
  • 1.3.3 江南体育在线直播观看 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研究现状20-21
  • 1.4 小结21-22
  • 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2-26
  • 2.1 研究内容22-23
  • 2.2 研究方法23-24
  • 2.3 技术路线24-26
  • 3 多晶硅光伏系统碳排放环节分析26-34
  • 3.1 多晶硅光伏系统26-28
  • 3.2 多晶硅-光伏系统碳排放环节28-31
  • 3.2.1 碳排放28-29
  • 3.2.2 资源能源分析29-30
  • 3.2.3 污染物排放分析30-31
  • 3.3 本章小结31-34
  • 4 碳排放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系数的研究34-54
  • 4.1 建模方法34-39
  • 4.1.1 实测法34
  • 4.1.2 物料衡算法34-37
  • 4.1.3 排放系数法37-38
  • 4.1.4 模型法38-39
  • 4.1.5 生命周期法39
  • 4.1.6 决策树法39
  • 4.2 建模过程39-42
  • 4.2.1 建模思路40
  • 4.2.2 模型的建立40-42
  • 4.3 相关系数的研究42-52
  • 4.3.1 工业行业碳排放系数42-49
  • 4.3.2 车用燃料的碳排放系数49-50
  • 4.3.3 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系数50
  • 4.3.4 处理污染物的碳排放系数50-52
  • 4.4 本章小结52-54
  • 5 实例剖析54-72
  • 5.1 数据整理54-64
  • 5.1.1 年产200吨多晶硅企业概况54-56
  • 5.1.2 多晶硅碇及多晶硅片企业概况56-59
  • 5.1.3 多晶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企业概况59-64
  • 5.2 计算条件64
  • 5.3 计算结果64-69
  • 5.3.1 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64-65
  • 5.3.2 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65-66
  • 5.3.3 厂房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66-67
  • 5.3.4 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量67
  • 5.3.5 设备的碳排放量67-68
  • 5.3.6 固废及废水处理产生的碳排放量68-69
  • 5.3.7 小计69
  • 5.4 本章小结69-72
  • 6 参数校正72-80
  • 6.1 修正条件72
  • 6.2 校正后计算结果72-77
  • 6.2.1 消耗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73
  • 6.2.2 消耗资源产生的碳排放量73-74
  • 6.2.3 厂房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74-75
  • 6.2.4 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量75
  • 6.2.5 设备的碳排放量75-76
  • 6.2.6 固废及废水处理产生的碳排放量76
  • 6.2.7 小计76-77
  • 6.3 本章小结77-80
  • 7 多晶硅-光伏系统碳排放回收期的研究80-88
  • 7.1 基本方案的设定80
  • 7.2 光伏系统年发电量80-81
  • 7.3 光伏系统的年减排能力81-82
  • 7.4 光伏系统的碳排放回收期82-83
  • 7.5 碳排放回收期的敏感性分析83-86
  • 7.5.1 太阳能资源的敏感性分析83-85
  • 7.5.2 安装角度的敏感性分析85-86
  • 7.6 本章小结86-88
  • 8 结论与创新点88-90
  • 8.1 主要结论88-89
  • 8.2 创新点89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9-90
  • 参考文献90-96
  • 致谢96-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8-10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电池用多晶硅材料的现状和发展    杨德仁;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王中英;王礼茂;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    Daniel A.Lashof,Dilip R.Ahufa,朱希敏

中国某轿车生命周期内能耗和环境排放特性    王寿兵;董辉;王如松;杨建新;吴千红;

生命周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    杨建新,王如松

玉米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碳平衡分析    张治山;袁希钢;

中国钢材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杨建新,刘炳江

几种典型高分子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    陈红,郝维昌,石凤,王天民

生命周期方法在天然气基汽车燃料评价中的运用    吴锐,雍静,任玉珑,韩唯健,Michael Q.Wang

描述CO_2排放量的数学模型与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    齐中英

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    张德英

工业硅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叶宏亮

生命周期评价与环境保护    陈韵,汪家权,胡献国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郑兵;王美燕;王新跃;

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命周期评价    李娜;王根绪;张建强;籍长志;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玉米多元醇生产及使用产生的环境影响研究    赵妍;刘淑霞;潘梓权;

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内的研究进展评述    白璐;孙启宏;乔琦;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陈铭泽;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    吴未;路平山;

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王敬敏;朱益平;

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    董智;王世进;

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徐安;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

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    王志远;郑伯红;

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陈可嘉;梅赞超;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

工艺规划中的LCA和LCC集成优化    邓超;王丽琴;吴军;

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    黄蕊;朱永彬;王铮;

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

生命周期评价在工业污染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瑞典经验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启示    陈颖;王连军;王亚男;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超冶金级硅的制备研究    于站良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张庆文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    王怀採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    程秀梅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卢祖丹

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    谢蓉

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李晓芬

青岛华威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及选址关键技术研究    张琴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王姗姗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    马辉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    熊雯

浙江省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CO_2排放评价研究    燕艳

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张莉莉

碳热还原歧化法制备高品质硅的实验研究    吕东

燃料二甲醚生命周期评价及其敏感性分析    王惠

工业硅生产系统的能流及节能研究    于志强

中国冶金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胡波,武森,宋文力

我国的工业硅生产和贸易    何允平;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孙向阳,乔杰,谭笑

森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方法与进展    吴家兵,张玉书,关德新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李长生

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    李长生,肖向明,S.Frolking,B.MooreⅢ,W.Salas,邱建军,张宇,庄亚辉,王效科,戴昭华,刘纪远,秦小光,廖柏寒,R.Sass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    Daniel A.Lashof,Dilip R.Ahufa,朱希敏

21世纪初中国钢铁业发展战略的初步评估    殷瑞钰;

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    马忠海

外刊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鲍芳艳;

碳排放与发展权益    田月;

“碳交易”——花点儿钱就可以作孽的混账游戏    沙澧一翁;

要让小孩知道地上的棒棒糖不能吃——访80后新中国风艺人章磊    朱艳;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段红霞;

碳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魏云捷;

芬兰将建首个“零碳排放”购物中心    

我国将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 力促节能减排    

后京都时代:建立可持续碳排放政策的法律意义探析    谢翀;

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

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谢园方;赵媛;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    

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

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    周葵;朱莉;贾姗;

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    邵诗洋;

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    张艳;秦耀辰;

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    杨涛;李艳梅;

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    王开良

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    记者 吴苡婷

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    何英

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

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    记者 周玉洁

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

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

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    本报记者 李将辉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    

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    柳春娜

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    姬世东

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    孙猛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    任志娟

机械制造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及其碳效率评估优化方法研究    李洪丞

基于碳排放评估的低碳制造工艺规划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    尹瑞雪

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    张成

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    宋俊荣

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    陈红敏

基于能源环境效率的相关组织决策分析研究    杨琛琛

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    杨波

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    张海伟

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研究    林靖珺

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种振

企业碳排放相关的会计核算研究    费华青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碳排放评估及集成优化控制方法研究    郜新军

民法视角下的碳排放权法律制度研究    苏燕萍

欧盟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韩晓蕾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分析    阴世超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夏鹏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