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

资源型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机理与转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1:04
热度:

资源型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机理与转型研究【摘要】: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新途径,这一观点在全球许多国家达成共识,战略性新

【摘要】: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新途径,这一观点在全球许多国家达成共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盛发展不仅能保障能源供应和产业安全,也不断引领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也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符合全球经济投入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两大产业的同时转型对我国特殊地域--资源型城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是当前面临着的难题,既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因此如何在资源有限性且不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产业转型,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寻找推动经济再次进发活力的新动力,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保证形成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双轮驱动”效应,是亟需解决且有深远影响的一个课题。文章运用了产业关联理论,产业链价值理论,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研究了两大产业的耦合内容、耦合机理和耦合对产业转型驱动的效应,借用物理学中耦合关联度模型,以淮南市为实例,选取淮南市传统优势产业一煤炭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测量其耦合关联的现状及耦合对产业转型驱动力的大小,并给出相关建议,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转型问题做一个借鉴。本文主要对下列问题做了探讨:第一是对产业耦合内容和其相关理论基础的界定,及对两大产业耦合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探析;第二是建立了两个理论模型,既是耦合关联度模型和产业转型驱动模型;第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以淮南市两大产业的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大产业的耦合关联度为0.493793,属于中度耦合,产业转型驱动力为0.386037,属于轻度衰退发展型。本文依次用所建立的两大理论模型对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耦合的现状及耦合对产业转型的驱动力进行了测度,结论大致与淮南市的情况相符,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在文章最后章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把探讨的重心放在对地级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耦合的关系上,及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上,为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关系的协调处理提出了崭新的角度。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产业耦合 实证研究 产业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F276.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导论8-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文献综述9-1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9-10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0-11
  • 1.2.3 评述11-12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技术路线12-13
  • 1.3.3 研究方法13
  • 1.4 创新点和不足13-15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4
  • 1.4.2 不足14-15
  • 第二章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理论基础及机理阐述15-23
  • 2.1 耦合的内涵及理论基础15-18
  • 2.1.1 耦合系统的概念15
  • 2.1.2 耦合系统的特征分析15-16
  • 2.1.3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理论基础16-17
  • 2.1.4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内容17-18
  • 2.2 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的机理18-20
  • 2.2.1 政府推动机理18-19
  • 2.2.2 要素传导机理19
  • 2.2.3 空间联动机理19-20
  • 2.2.4 产业链融合机理20
  • 2.3 耦合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应20-23
  • 2.3.1 成本节约效应20-21
  • 2.3.2 溢出效应21
  • 2.3.3 竞争合作效应21
  • 2.3.4 区域效应21-23
  • 第三章 耦合关联度模型构建23-30
  • 3.1 模型的构成及功能23-24
  • 3.1.1 模型的构成23
  • 3.1.2 模型功能说明23-24
  • 3.2 模型构建24-30
  • 3.2.1 耦合关联度模型24-26
  • 3.2.2 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26
  • 3.2.3 耦合指标体系设计26-30
  • 第四章 实证分析:以淮南市煤炭产业和光伏产业为例30-47
  • 4.1 样本及基础数据的选择30-41
  • 4.1.1 淮南市产业概况30-33
  • 4.1.2 指标体系的检验及权重确定33-40
  • 4.1.3 样本及基础数据选择40-41
  • 4.2 耦合关联度评价41-45
  • 4.2.1 评价指标层贡献值的计算42-44
  • 4.2.2 产业综合贡献值的计算44-45
  • 4.2.3 耦合关联度计算45
  • 4.3 结果分析45-47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47-53
  • 5.1 结论47-49
  • 5.1.1 主要研究结论47-48
  • 5.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48-49
  • 5.1.3 未来研究展望49
  • 5.2 转型政策建议49-53
  • 5.2.1 加强产业链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49-50
  • 5.2.2 双轮驱动协调发展50-51
  • 5.2.3 构建完善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51-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56-57
  • 后记5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熊勇清;李世才;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    李凯,李世杰

产业技术选择与产业技术生态环境的耦合效应分析    鞠晓伟;赵树宽;

灰色投入产出理论及模型方法初探    薛新伟,王冬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业虚拟发展新路径探索    关立新;刘晓峰;

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逻辑:组织本质、效率与边界    陈国宏;李凯;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熊勇清;李世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    熊勇清;曾丹;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    鄂冰;袁丽静;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财税对策——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邱峰;

黑龙江省区域产业耦合机制及实证研究    高明;李勇;

建设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对策研究    安玉兴;田华;

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有效承接机制研究    蓝庆新;

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及其绩效研究综述    刘汴生;王凯;

中国装备制造业协同演化实证研究    白洁

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    李绍东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    高常水

集群企业本地网络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    高菲

准市场组织与集群经济    郑亚莉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曲炜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    金镭

产业技术创新传导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    陈丹

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    张聪群

灰色投入产出分析及直接消耗系数可拓调整研究    李桥兴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    黄志钦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裴丽杰

业主风险厌恶下重大装备制备造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胡林

江西省能源效率及环境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    朱秋燕

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翟羽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造业集群的耦合、博弈机制研究    阮艳艳

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理论及模型研究    曾丹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李世才

电信运营业与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关联关系研究    侯金伶

基于集群的模具产业技术创新研究    朱永林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黄金川,方创琳

我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    王缉慈

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    胡晓鹏

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    雷如桥,陈继祥,刘芹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    李凯,李世杰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    刘耀彬;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    林毅夫;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张鹏飞;

隐形因素以及包括隐形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    薛新伟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晓波,曹体杰

发展鲜花茶前景看好    

铝轮轂正成为中国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高天

以新兴产业来激发地区创造活力    周良洛;

新兴产业发展也要严防“过剩”    

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之魂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朱克江;

领导、专家“把脉”战略性新兴产业    

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准突破口    潘利;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连云港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吴浙;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韩影;贝绍军;赵亮;

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赵瑾璐;李梓伊;

河北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意义、条件与对策    于刃刚;

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与评价    郑春东;张露露;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赵延年;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思考    郭小波;

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黄学仁;范益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丁华;

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记者 刘娟

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 朱克江

期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花新年绽放    童海华

新兴产业撬动新增长点    本报记者 宋时飞

刘峰:新兴产业是否过剩,资本会自行选择    本报记者 王世玲 王晓明

市政协举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政情交流会    郑英

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郭铁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国际视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蔡兵

创新环境好 新兴产业才旺    中山大学教授 王珺

应大力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省委党校 梁贞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    王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    牛立超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政策研究    张洁

生产性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以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与评价研究    郭秀颖

新兴产业厂商发展要素研究    柯俊杰

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杨宏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姜莱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宋歌

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陈洪涛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    王志敏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张月明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管理研究    孙婷婷

惠州仲恺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杨嘉瑞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研究    李凤健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张怀华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冬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财务驱动与成长性研究    徐静娟

资源型城市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机理与转型研究    胡燕

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研究    刘睿元

Baidu
map